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西医学对心与脑的认识发展概述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脏腑学说及藏象学说 ,均认为“五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心脏的功能既“主血脉”(如《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等 ) ,又“主神明”(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等 )  相似文献   

2.
《内经》"心主血脉"理论对心脑血管病防治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主血"[1];《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这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理论之一,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心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探讨《内经》"心主血脉"的深刻含义及其对现代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恒 《中医药研究》2009,(2):212-213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主血”;《素问·痞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这是中医“藏象”学说中对心脏的生理功能的言简意赅的描述。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重视整体观念,主张从整体出发探讨心脏之功能及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4.
刘丽坤 《光明中医》2003,18(1):20-22
老年胸痹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关于胸痹治疗的报道甚多 ,多以活血化瘀为法。然胸痹的发生除瘀血外 ,与痰浊的关系亦十分密切 ,临床上在化瘀的同时加祛痰药 ,往往可获意外之效。痰浊与瘀血同样在胸痹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 痰浊、瘀血均是老年胸痹发病的重要因素心脏为五脏之首 ,心主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曰 :“心者生之本 ,……其充在血脉” ,《素问·痿论》云 :“心主身之血脉”。血脉运行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心的功能。痹者 ,痹阻不通也 ,胸痹病位在心 ,即心脉不通也。《素问·痹论》谓“心痹者 ,脉不通”。对于心脉不通的原因 ,…  相似文献   

5.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心主神志,为一身之主,《素问》中记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然而《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描述:"头者,精明之府",《本草纲目》则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后世医家围绕"心主神志"及"脑主神志"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笔者认为心主神志存在其科学性,本文试从文献记载,理论研究及现代科研进展方面展开详述。  相似文献   

6.
雒映宏 《新中医》2014,46(9):220-222
<正>肺主皮毛理论源自《内经》。《素问·痿论》曰:"肺主身之皮毛";《素问·五脏生成》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素问·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肺生皮毛"等。《内经》中计有12篇、15处明确论及肺主皮毛理论,后世历代医家对该理论多有论述,散在于各类中医学文献中。近年来,许多现代学者也对"肺主皮毛"从文献、记录、实验和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笔者仅就  相似文献   

7.
正1概述1.1中医对脾的认识《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均描述了脾主运化的作用;《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指出气血生成由脾胃相互协调完成;《素问·痿论》曰:"脾主  相似文献   

8.
一、辞句舛错:《素问》传世久远,几经移改,辞句舛错,在所难免;注家随文生训,初学先入为主,以讹传讹;茲就其较为显著者说明如下:(1)《平人气象论》"以行营卫阴阳也"句.《痿论》说:"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如以《平人气象论》下文"肝脏筋膜之气也","心脏血脉之气也","脾脏肌肉之气也","肾脏骨髓之气也"例之,则本句当是"肺脏皮毛之气也",如此可以与痿论前后一致.(2)《脏气法时论》"肺病者……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句.《灵枢·经脉篇》膀胱是主所生病下,有"尻腘腨脚皆痛"类似文字的记载;则《脏气法时论》中的这  相似文献   

9.
一、益心气、养心阴是治疗心脏病的根本大法《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也。”《灵枢·经水篇》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又《六节藏象论》说:“心者,其充在血脉。”说明心与血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血液运行,把各种养料送到各个部门去,以营养各个组织,所以《本神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心得血而养,血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疗冠心病经验浅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阳气,主血脉,主神志。而心脏发生病理变化,首先是阳气亏损,其次才是血脉的损害。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太阳,即指心中之阳气;内洞,即指空虚之意,以之形容心中阳气的衰竭。心阳虚损或心气不足是导致发病的主要方面。心既主阳气,  相似文献   

11.
“心开窍于耳”,指耳窍为心所主。《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此说今已少人问津,尽管有很多人不自觉地运用其理实践于临床,而取得较好的疗效,但鲜有云“心开窍于耳”者。《内经》中关于耳窍所主之脏记载有二,即心与肾。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金匮真言论》则认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王冰在心“开窍于耳”下注说:“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论》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张介宾有“舌本  相似文献   

12.
<正>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就中医学对咳嗽常与变的认识,浅谈咳嗽论治,意在抛砖引玉,尚须同道指点。1咳嗽之脏的常与变1.1肺脏本病咳之常《素问.宣明五气》曰:"肺为咳嗽";《素问.厥论》篇曰:"手太阴厥逆,虚满则咳";《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  相似文献   

13.
<正>《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神志疾病多从心论治,然"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灵枢·本神》),而"肝藏魂"(《素问·宣明五气论》),故肝脏对神志疾病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医古籍中,关于心主神明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素问·调经论》:“心藏神。”《灵枢·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从上述经文中可以看出,心是藏神的地方,是精神意识的发源地,“神”或“神明”是指精神意识功能而言,这些功能是由“心”主管和体现  相似文献   

15.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书中云:"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1].就该篇所论,"藏象"的研究内容,见表1.  相似文献   

16.
试论脑主神明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气是人体生命功能的表现。早在《春秋·六命苞》即有“头者,神之居也……人精在于脑”的记载。《内经》及历代医著对脑主神明的关系均有述及;近人更有深入研讨。但《灵素》倡“心主神明”已成体系,经义难悖。笔者不揣浅陋,试论“脑主神明”,以就正于同仁。心为血脉之主神君名不符实《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君何以主神?《内经》论证欠明。《素问·脏气法时论》描述心病症状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即使传变亦不累及神明:“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二日胁支满,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认为:脑心在生理、病理上有相同的基础,在功能上有一致的共性。《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表明脑心共主神明,同司精神。脑心的关系集中反映在精神意识方面,说明神明是脑心功能的体现。脑心是一个经脉相连、气血相通、神明共用的有机整体。脑心同为生命之枢。共同主宰、支配、调控人的意识、思维、记忆、智慧等一切精神活动。脑心在生理、病理上相同的基础和功能上的一致性,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脑心理论体系。深入探讨研究脑心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并不断完善脑心理论,有利于提高中医基础理论,并对脑心疾病包括现代医学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中医的"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而广义的神泛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气血、津液活动的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素问·灵兰秘典论》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宣明五气》载:"心藏神"。心主神明,指出心具有产生和协调精神活动的作用。《灵枢·五色》载:"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指出心的功能正常,才能正确思维,认识事物。单以"心主神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中医基础理论》(第6版)将神的定义分为4个层次:一是自然变化的表现及规律。《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不测之谓神"。《荀子·天论》"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明"。二是人生命活动的主宰。《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通报》2010,(2):22-22
<正>1.髓海:指脑。髓上能于脑。《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脑为髓海。2.血海:指冲脉。《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王冰注:"冲为血海指肝脏。《素问·五脏生成篇》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