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妇女外阴及阴道瘙痒,或痒痛难忍,坐卧不安,或伴有带下增多,称为阴痒,亦称阴门瘙痒。本病在东汉时期以“阴蚀疮”名出现,首载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第二十二》,书中云:“少阴病脉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清代张山雷又创新说,他在《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中引叶天士治疗阴痒一案加评说“必其人真阴素虚,清上下陷而稍加湿热”,认为阴虚亦可导致阴痒。阴痒的发病机理:湿热下注,脾虚湿盛,郁怒伤肝,肝郁化热,湿热蕴结,注于下焦,湿遏热郁,致外阴痒痛。肝肾阴虚,肝肾不足,或年老体弱,精血两亏,血虚生风化燥,故使阴痒。治法:自制…  相似文献   

2.
本病主要因肝经湿热或肝肾阴虚而发病.肝脉绕阴器,主藏血,又为风木之脏;肾藏精、主生殖,开窍于二阴;脾主运化水湿;肝经湿热或肝郁脾虚化火生湿,湿热下注,蕴结阴器;或肝肾精血不足,阴虚内热化火生风,阴部肌肤失养则不荣而痒.  相似文献   

3.
程慕溪教授认为外阴白色病损的发生与"肝肾阴虚""湿热下注""虫邪袭阴"有关,并参照经典古籍,主张"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临证须重视滋阴养血、清热利湿、杀虫止痒,同时引导患者"自治",巧用熏洗疗法治疗本病,临床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4.
<正>外阴营养不良以外阴瘙痒和外阴皮肤黏膜变白褪色、粗糙角化或萎缩、粘连,甚则皲裂、破溃、疼痛为主要特征[1],晚期常伴有外阴萎缩、阴道狭窄和性交痛,甚至癌变[2]。谢萍教授以滋补肝肾阴血、祛风止痒为法,治疗外阴营养不良疗效显著,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用,肝藏血,肝经循少腹,络阴器;肾藏精,职司二阴。外阴病变与肝肾关系密切。素体阴血不足,或久病多产,或年老体弱,阴精亏乏,肾精不足,精不化血,肝无血藏。肝肾阴血亏虚,  相似文献   

5.
王翠霞教授认为外阴白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较为密切,主要为精血不足,脾肾两虚,肝经湿热。足阴肝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从经脉循行角度,脏腑功能失常,脉络不通,会导致前阴部病变;又肾开窍于二阴,肾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则经脉不通,会导致外阴营养不良或局部血管的改变。脾虚肝旺,湿热下注,可导致白带量多等阴道炎症,炎症长期刺激也可导致外阴白班。使用中药口服、中药熏洗、局部注射、中药涂擦、TDP神灯照射、其他治疗,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配合西医局部治疗,内外并重,整体论治,为局部组织增加营养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二、“肝肾同源”的病理变化生理状态下的“肝肾同源”关系被破坏后,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阴阳、精血、藏泄失调等方面。 1.阴阳失调:肝阴与肾阴互相滋长,衰则同衰,盛则同盛。肾阴不足,水不涵本,最易引起肝阴不足,而导致肝阳上亢或肝血不足;肝阴不足,  相似文献   

7.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指外阴呈局限或弥漫性皮肤黏膜变白、褪色,表皮粗糙、肥厚、增生、角化;或萎缩、变薄、弹性降低;或粘连、干裂,并伴有其他症状,类似于中医病症中的"阴痒""阴蚀""阴痛",为妇科常见慢性疑难疾病。武权生教授认为该病的病机关键在于患者肝肾阴血不足,血虚精亏,血虚生风化燥,经络阻滞不通所致。该病病性属本虚标实,治疗上滋养肝肾以治本,祛风止痒以治标,药用滋养肝肾方加减合外阴外洗方,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韩延华教授为龙江韩氏妇科第四代正脉传人,是妇科泰斗韩百灵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妇科医教研工作50余年,对外阴白斑的认识与诊治具有独到建树。将儿茶溃疡散化裁后以熏洗坐浴外治法用于治疗外阴白斑,是韩氏妇科又一创举。为了极大的提高药物效能,尽快减轻患者难言之隐的苦楚,韩延华教授根据临证经验摸索总结用于治疗外阴白斑的疗程短见效快的三联疗法,即儿茶溃疡散熏洗坐浴+局部干扰素(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口服百灵育阴丸,中西合璧,在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文章就韩延华教授诊治外阴白斑的辨治思路、临床经验进行了梳理总结,旨在为临床诊疗该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中无外阴白斑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该病可归属于“阴痒”、“阴蚀”、“阴肿”范畴。外阴白斑的主要症状为局部瘙痒难忍及烧灼感,入夜尤甚。发病机理一为脾虚生湿,肝郁生热,湿热蕴积下注;二为素体肝肾亏损或久病伤阴精血两亏,生风化燥所致。其辨证治疗大体可分为两型,现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0.
女阴营养不良是妇科的一种常见疾病,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阴痒”“阴蚀”“阴痛”等疾病的范畴。认为主要由于气血失和、湿热下注,或肝肾不足,失于精血濡养所致。但囿于历史条件,对本病的临床症状缺乏较详细的描述。近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女阴皮肤和粘膜营养障碍,从而产生表皮组织增生或萎缩及真皮组织变性的疾病。1976年国际外阴疾病研究会(ISSVD)会议废去“外阴白斑”病名,改用“女阴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20,(3):289-291,313
赵玲教授根据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生、发展特点将其病程分为甲亢期和甲减期,并将甲亢期分为风热外袭、痰瘀互结型,肝火旺盛、痰瘀互结型,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型和湿热内蕴、痰瘀互结型四型;将甲减期分为气阴两虚和脾肾亏虚两型,分期结合分型辨证论治,同时配合中医药外敷法,内治外治相结合,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2.
杨文华教授临床辨治溶血性贫血擅长从"湿""瘀""虚"着手,临床上运用清胆化湿、健脾补肾等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杨文华教授认为溶血性贫血表现为贫血、黄疸,而黄疸与湿邪密切相关,湿为阴邪,致病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脾阳虚兼湿浊或湿热为阳黄、阴黄病机。临证治疗在疏肝利胆退黄的同时还应顾护脾运,活血化瘀并用。杨文华教授认为肾虚寒凝、胆汁外泄,气血虚弱、百骸失养也是该病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13.
王陈妮  刘燕 《河南中医》2020,40(2):199-202
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指出,痛风的发生为内外因共同作用所致,肝肾不足,脾失健运,气血虚弱为本,痰湿瘀血内结,外感风寒暑湿之邪为标,属本虚标实证。其治疗痛风以虚实为纲,气血为本,如辨为气血不足者,用参五秦艽汤加减补益气血,祛风散寒除湿;如辨为营卫失调者,用续断丸以益气养荣,补益肝肾;如辨为风湿痹阻者,采用消风饮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如辨为湿热内蕴者,采用二妙散清利湿热,通络止痛;如辨为瘀血痹阻者,采用舒筋散温通经脉,活血散瘀;如辨为痰瘀互结者,采用赶痛汤活血祛痰通络;如辨为劳倦过度者,采用十全大补汤益气补血等。治则明确,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以固护脾胃,调理气血为特点;治法灵活,补虚以健脾补肾,补益气血为主,配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等攻邪治法;提倡内外兼治,善用中药内服及熨法、雷火针法外治;组方严谨,药物配伍以寒热并用、固护脾胃、重调气血为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风、火、痰、瘀、虚五个方面探讨眩晕的证治。因风致眩,有肝阳化风、阴虚生风之别;因火致眩,有肝郁化火、痰火上扰之分;因痰致眩,有风痰、痰饮、热痰、湿痰之异;因瘀致眩,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阻络之差;因虚致眩,有气虚清阳不升、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肾精不足之不同。治疗应把握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分清标本,权衡缓急;动态观察,圆机活法:病证结合,随证治之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王阳阳  晁旭  黄峰 《吉林中医药》2021,41(3):344-347
黄峰认为,肝硬化腹水的特点是正虚为本,邪实为标。肝郁气滞导致脾虚,脾虚无以运化则水湿停聚形成腹水,湿邪化热阻滞中焦又进一步加重肝郁脾虚,肝肾同源,久之累及于肾,最终导致肝、脾、肾受损及三焦运化失司。黄峰遵循辨病结合辨证的思想,主张从肝脾肾之本入手,辅之行气、利水、清热、活血以治标,采用温肾健脾、宣肺疏肝、清热化湿、活血化瘀通络之法,注重开上焦以通肺气、畅中焦以助运化、调下焦以利水湿的治疗原则,并结合患者症状、体征以及西医相关检查来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16.
李凯  李秘 《河南中医》2020,40(2):163-166
根据六经是基于脏腑经络的理论,肝脏为厥阴的脏腑基础,厥阴病病机为:病至厥阴,体阴(肝血)亏损,引起用阳(肝阳)的不足,而用阳的亏虚,又引起体阴的病变。厥阴病阳虚的特点为:体阴不足,用阳不及致肝经虚寒,阳气不通。而厥阴阴虚主要涉及肝脏,临床表现为肝筋及经络失于濡养的肝系症状,使用乌梅、当归、白芍等入肝养血之品养肝柔肝,补养肝体。厥阴病体阴不足,用阳不及,阳气不能疏泄,故郁而化热,厥阴病之热的来源可总结为:体阴不足→用阳亏虚→阳气疏泄不及→郁而化热,热像并非厥阴病必见症状,如果无郁而化热之证,只需补肝体,助肝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提纲证中所提到的脾胃症状病机为厥阴肝木之气不能疏泄,引起脾土运化不及,故出现不能运化津液的"消渴",不能运化水谷的"饥而不欲食",用黄芩、黄连清解肝经郁热,干姜、人参补中焦虚寒。  相似文献   

17.
符为民教授认为,肝失疏泄,气血不和,脑络不通是偏头痛的基本病机,治疗宜从肝论治,疏肝解郁、调畅气血为治疗关键且贯穿疾病治疗始终。符教授将偏头痛分为肝郁气滞、肝火上炎、肝阳化风、肝经瘀血、肝阳不足、肝血亏虚、肝肾阴虚7个证型,分别予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清肝泻火、凉血止痛,平肝潜阳、熄风止痛,活血通窍、化瘀止痛,温肝散寒、降逆止痛,调血养血、柔肝止痛,补益肝肾、养阴止痛的治法。此外,符教授治疗偏头痛时,擅用虫类药,常用归肝胆经之引经药,主张情志干预,提倡配合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8.
肝纤维化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脾、肾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湿热、疫毒、痰浊、瘀血等互结,病位在肝、与脾、肾关系密切,治应扶正祛邪,标本兼治。脾胃为后天之本,肝纤维化的治疗当以顾护中焦脾胃为主,脾胃健旺,则肝脏安和。肝纤维化的治疗主要以恢复肝脏的生理特性为主,治疗宜疏肝解郁、行气导滞。血瘀证贯穿肝纤维化始终,且血瘀的程度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治疗除疏肝理气外,还应采用活血化瘀通络之法,以改善肝内气滞血瘀的状态。肝肾同居下焦,乙癸同源,肝病日久可累及肾脏,导致肝肾阴津亏虚,肝肾同病,故治疗应肝肾同治,滋水以涵木。  相似文献   

19.
王垂杰教授“以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拾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肠,与脾、肝、肾关系密切,病初以湿热内蕴之实证为主,久则伤及脾肾,累及气血阴阳,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瘀血为致病之标,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则是发病特点。王垂杰教授确立“健脾生肌,清热祛腐”的治疗大法,分四型:湿热内蕴、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郁脾虚。认为应注意顾护胃气,饮食以勿伤脾胃为要,平时多以松软,易消化食物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