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谨敏  吴成翰 《光明中医》2011,26(4):846-848
偏头痛属中医"头痛"范畴。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对本病有"首风""脑风"之称,并在《灵枢·厥病》首次出现"厥头痛"、"真头痛"之名。偏头痛病机为脏腑失调,气机逆乱,病位在脑,但是涉及多个脏腑功能的失常,其中与肝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补脾益气法治疗高血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医古典医籍中并无高血压病名,高血压应属中医"风眩",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中风""头痛""眩晕""肝风""肝阳""心悸"等症,与高血压病颇为相当。《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曰:"无痰不作眩","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虞抟提出:"血瘀致眩"。《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相似文献   

3.
中医古典医籍中无高血压病名,中医临床多以患者的主诉,结合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中风"、"头痛"、"眩晕"、"心悸"等症,与高血压病颇为相当,《内经》中有较多的描述。《灵枢.海论》曰:"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素问.奇病论》:"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灵枢.厥病》:"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厥心痛,  相似文献   

4.
吴栩  孙晓茂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604-604,610
血管性头痛是因血管紧张度增高,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头痛,主要表现为搏动性疼痛,其疼痛的部位多在头的一侧、巅顶或全头痛,易反复发作,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引起头痛的原因来自于血管,故称为"血管性头痛"。归属中医学"头痛"、"头风""首风"等范畴,引起头痛的病因病机多种多样,外感六淫邪气,以风邪为主,上扰清空,阻滞经络,或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精液匮乏,髓海失于濡养,皆可引发头痛。  相似文献   

5.
古今录验续命汤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为治疗风痱之方。《灵枢.热病》:"痱这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医学纲目》曰:"痱,废也。……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故名痱。"《圣济总录》曰:"病痱而废,肉非其肉者,以身体无痛,四肢不收而无所用也。"  相似文献   

6.
异谈口苦     
口苦,首载于《黄帝内经》:"口苦者,病名如何,何以得之?……,病名为胆痹,……,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上溢而口为之苦。""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其不仅首次提出以口苦为主症的病名为"胆痹",并指出了胆热、肝热是形成该病的主要病因,胆泄上溢是其主要病机。为口苦病的诊治奠定了基础,后世医家遵内经之旨,无论时邪热病还是内伤杂病,在论及口苦时皆以热治,时至今日之中医教科书对口苦的论述亦从此论。  相似文献   

7.
杨峰 《光明中医》2011,26(12):2498-2498
咳嗽变异性哮喘又名咳型哮喘,隐匿性哮喘或过敏性哮喘,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咳嗽,确无典型哮喘的喘息症状,是中医"风咳"范畴。我们根据《内经》"冬病夏治""治末病"的思想,采用清·张潞《张氏医通》穴贴方剂进行"三伏""三九"穴位贴敷,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中医学对偏头痛认识最早见于《素问·风论篇》:“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素问·五脏生成篇》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对于头痛病,《内经》认为,六经病变皆可引起头痛。《伤寒论》六经条文中则明确提出头痛有太阳病、少阳病、厥阴病。  相似文献   

9.
罗勇  金江英 《光明中医》2011,26(11):2188-2189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dyndrome,SS)在中医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中医学认为属于"燥证""渴证""虚劳"等范畴。近年全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所著《痹病证治学》称本病为"燥痹"。历代医家对燥证论述颇多,而且对其治疗也各有阐述,  相似文献   

10.
"胸痹"首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说文解字》中解释"痹"为"湿病也",《汉书·艺文志》中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颜师古注之曰:"痹,风湿之病"。可见胸痹病如同风湿疾病的"痹"证一样,症状多样,近似于现代医学所讲的综合征,是对多种心胸不适症状的概括。  相似文献   

11.
巧寻耳穴     
人们都知道通过耳穴能治病。耳穴为什么能治病?因为耳朵蕴含着我们全身的信息。中医经典《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全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穴位),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五官七窍)……"《灵枢·口问》篇说:"耳为宗脉之所聚。"这个"宗脉"就是指全身诸多的经脉。  相似文献   

12.
张晔 《吉林中医药》2011,31(11):1050-1051,1137
《金匮要略》中"百合病""狐惑病"皆有因外感六淫,内伤脏腑所致的"常默默""默默欲眠""卧起不安"等损伤精神情志的证候,两病均在病后余邪未尽之际由情志不遂而引发,在病机的认识上体现了人体—自然—社会心理(天人一体观)的中医学模式,蕴含了现代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雏形,提示临证立法用药既从天人合一立意,又当从社会心理角度疏导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13.
华佗夹脊穴(简称夹脊穴),从古至今备受历代医家重视,其临床治疗范围广泛,疗效卓著,且针刺安全。夹脊一名首见于《素问.刺疟》:"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夹脊者必已。"是对夹脊穴最早的描述。"夹背脊大骨之中,去脊各一寸"(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最早明确提出了夹脊穴的位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头风一名首风,亦名脑风,首见于《黄帝内经》。是以头痛为主证的疾病。根据历代医籍及史书记戴,头风及偏头风非泛指一般外感头痛,而属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的剧烈性头痛。若结合现代病名,颇与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及三叉神经痛等相类似(当然也不能排除占位性病变)。本组仅就上述三病证作为观察研究对象,其临床表现虽异,但又具有共性。依据中医整体辨证及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原则,统一辨证,并拟定临床分型及治则。  相似文献   

15.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和"(龢)起初指音乐和谐,如《老子》中的"音声相和",后被逐渐引申,如许慎《说文解字》曰:"和,相应也。从口禾声,户戈切。""和,调也。"《周易乾卦》指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相似文献   

16.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 ,CVA),又称变异型哮喘、咳嗽型哮喘,是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临床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咳嗽剧烈,以夜间咳嗽为其重要特征.感冒、冷空气、灰尘、油烟等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其发病机理复杂,中医将其分属于"咳嗽""风咳"等范畴.符合风证"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盛则挛急"的特性.2011年1月~2012年9月,笔者以调肝肃肺方配合穴位贴敷方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杨秀清教授精于四大经典,对各家学派的理论有较深的造诣。临证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和风湿病,尤其对偏头痛的治疗颇有心得。偏头痛在中医学中属"头痛"范畴,首载于《内经》。如《素问·奇病论》云:"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本病又有"首风"、"脑风"之称。《素问·风论》认为:"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  相似文献   

18.
汗证、头痛、痹证均属于中医范畴,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均有记载,《素问·经脉别论》:"惊而夺精,汗出于心"。《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痹论篇》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为后世医家治疗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汗证、头痛、痹证临床多单独为病,三者同时发病者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9.
吴又可在《瘟疫论》下卷"行邪伏邪之别"中说:"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先伏而后行者,所谓瘟疫之邪。"《说文解字》云:"客,寄也。"段玉裁注:"故自此托彼曰客。""凡邪所客"指明伏邪乃由外入内,非由体内生成。吴又可所谓伏邪,是瘟疫类疾病感染戾气后伏而未发的病邪。而伏邪理论经后世各医家发扬,所指范围扩大。《中医大辞典》释"伏邪"为"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1]任继学认为:"伏邪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经》"大敦""阴之绝阳"与《周髀算经》"北极璇玑"的关系。方法:受大汶口文化遗址之"玉璇玑"覆于死者胸前启发,将《素问.阴阳离合论》"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罢极"与《尚书》《周髀算经》"北极""璇玑"概念相比较,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内经》"大敦""阴之绝阳"与5 000年前的玉璇玑有渊源关系。结论:从《尚书》《周髀算经》"北极""璇玑"这一天文和地理概念去理解《内经》有关条文则可加深对厥阴在人体中作用和地位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