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首先,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为中医历代医家所推崇.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西医在治疗各种疾病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出现相互碰撞与结合.在互相学习中,传统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逐渐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和欠缺之处,尤其在诊断方面其不足之处更加显现,成为制约中医进一步发展的突出弊端.笔者认为,建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辨证新思路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辨证方法的不足,使之更好地与西医学相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洪钦国 《新中医》2001,33(8):3-4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理论核心,亦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大特色,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可以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也有助于疗效的提高,并列举气虚发热、营分发热、尿血、水肿等4则验案,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3.
现代疾病临床表现日趋复杂,早期病理生理诊断日臻成熟,使得传统中医在辨证治疗上受到诸多局限,疗效评价有失客观。为提高现代中医临床疗效,作者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将异常理化检查纳入中医治疗的"指标",突出"靶点"治疗,在不脱离整体辨证论治的前提下,结合传统中药药性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选药组方。文章将具体阐述"指标选药"的临床思路及用药原则,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3,(3):452-454
目的:中医诊断方法的灵活运用体现了中医学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辨证论治,是否恰当运用诊断方法是衡量临床中医师技能水平的尺度,临床疗效则是检验正确运用诊断方法的标准。文章探讨的是三定辨证法在临床中的运用。理论阐释:三定辨证法实质上与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辨证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妙。先定病位,病位清楚,如同知靶,镖必中的。中医治疗疾病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辨证的内涵,一为定性,二为定程度。定性就是确定疾病的属性,为中医治疗疾病正确与否的基础,可以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如寒、热、虚、实、瘀、阻、郁等)。中医在诊治疾病过程中,要确定疾病的属性,中医辨证的目的是确定疾病的属性。定程度是关键,熟知病情之轻重,用药遣方成竹在胸。定程度就是确定疾病寒、热、虚、实、瘀、阻、郁的程度,为中医疗效的关键,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中医在治病过程中的每一次定程度,都是根据特定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的。临床举隅:文章例举口渴症临床病症典型病案,重点论述定位、定性、定程度的三定辨证法的临床具体运用。同时以个人临床经验体会来总结和验证三定辨证法的临床诊辨疗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内科解析,中医界使用的临床思维方法在诊断疾病,是结合中医理论知识。辨证治疗是一个重要的措施,诊断和治疗中医,中医辨证治疗的适当的使用是确保成功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中医临床思维内科病辨证论治的中国传统思想,是否适当使用,是判断预后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药物注射结合中医辨证治疗中老年常见腰腿痛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2017年8月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老年常见腰腿痛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通过中医辨证使用复方中药制剂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封闭治疗。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总有效率相近,但治疗组复发率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过中医辨证使用复方中药制剂注射治疗,在中医外治中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同时具有针刺治疗及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治疗中老年常见腰腿痛疾病近期及远期疗效均满意,副作用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
中医护理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特点是辨证施护。辨证施护就是把中医的辨证论治应用到护理工作中。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理论方法,它包括辨证与施治两大部分。辨证施护,也同样包括辨证与施护两大部分。中医辨证是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决定治疗的关键。所以辨证也是施护的前题和依据,并指导制订  相似文献   

8.
针灸与中医内科辨证论治思维模式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问题已成为制约针灸临床发展的关键问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针灸临床上辨证论治体系僵化地套用了中医内科辨证论治体系,以脏腑辨证代替经络辨证,难以体现针灸学科的特色与优势.虽然针灸与中药的治疗目标相同,但是治疗方法与治疗途径不同,故辨证论治体系不同.针灸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理、法、方、穴、术为一体的独特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不同于中医内科的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9.
浅论中药与体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药是中医临床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武器,它的选择与应用,与人体的体质密切相关,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对此作如下探讨。1体质足应用中药的重要依据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是中医临床用药的根本依据。准确的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足保证和提高中药临床疗效的必要条件。所谓辨证论治,即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及疾病动态变化等思想的指导下,把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资料,在应用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及近20年学术界对心衰辨证构成的比较分析,发现在权威文献、权威文献不同版本、现代中医学术界、权威文献与学术界之间的辨证差异较大。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方法,精准的辨证论治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前期辨证标准和辨证论治中精炼出公认、客观、相对稳定的辨证标准,是目前提高中医药治疗心衰疗效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经验广泛推广的关键。文中对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与方法,以期引起同道们的重视,为解决目前心衰辨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许润三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对于妇科疑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学术思想主要有以中医为本,重视辨证论治,但不排斥西医,主张辨病辨证相结合。许教授临证时善于四诊合参,尤其重视舌脉。在妇科疾病的辨证治疗中,注重调养肝肾,认为肾为经孕之本,肝肾密切相关。治疗上善用经方,并勇于创新,用药力求药少力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查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方面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近年中医药在小儿脾胃虚寒证的病因病机上的认识及在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总结、归纳,了解目前国内小儿脾胃虚寒证的中医中药治疗现状,从而为中医中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提供更多理论依据,为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方法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分别从病因病机认识上及在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论述了小儿脾胃虚寒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从而肯定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的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具有多途径、多环节的特点,应用的方法和药物丰富,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综述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中医内治以分期论治、辨证分型论治为主线。中医外治多采用中药泡洗足部及中药外敷创面。中药新剂型也尝试应用于糖尿病足临床治疗。今后糖尿病足中医临床实践中应遵循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完善分期或辨证分型标准,制定统一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4.
实现中医证侯的度量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在学术界已得到认同.对于如何实现中医证侯的度量,本义认为既要依据中医理论的两大基本特征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又不能脱离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不能将西医指标完全排除不用,但又不能简单将病症与单一生理、生化指标相对应.  相似文献   

15.
实现中医证侯的度量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在学术界已得到认同.对于如何实现中医证侯的度量,本义认为既要依据中医理论的两大基本特征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又不能脱离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不能将西医指标完全排除不用,但又不能简单将病症与单一生理、生化指标相对应.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中医证侯的度量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在学术界已得到认同.对于如何实现中医证侯的度量,本义认为既要依据中医理论的两大基本特征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又不能脱离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不能将西医指标完全排除不用,但又不能简单将病症与单一生理、生化指标相对应.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医证侯的度量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在学术界已得到认同.对于如何实现中医证侯的度量,本义认为既要依据中医理论的两大基本特征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又不能脱离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不能将西医指标完全排除不用,但又不能简单将病症与单一生理、生化指标相对应.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医证侯的度量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在学术界已得到认同.对于如何实现中医证侯的度量,本义认为既要依据中医理论的两大基本特征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又不能脱离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不能将西医指标完全排除不用,但又不能简单将病症与单一生理、生化指标相对应.  相似文献   

19.
实现中医证侯的度量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在学术界已得到认同.对于如何实现中医证侯的度量,本义认为既要依据中医理论的两大基本特征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又不能脱离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不能将西医指标完全排除不用,但又不能简单将病症与单一生理、生化指标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