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试论脉诊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及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临诊必先诊脉识病,再与病人所述相印证,积累了一定的诊脉经验。但临床发现,寸关尺三部对病位的确定尚有不足之处。即不能包含身体全部,查阅所学脉书或脉论中。均以寸关尺三部诊脉识病。偶有提及鱼际脉者,亦未见详论。寸上脉及尺下脉,是寸口脉的上下延伸,为笔者临诊时发现。经临床反复验证比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在瘿病中寸上脉与病性证素的分布规律,探讨寸上脉在中医辨证论治瘿病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存在寸上脉的瘿病患者156例,提取病例中的脉象信息和证素相关信息,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寸上脉分布规律。结果:选取存在寸上脉的瘿病患者中,中医病性证素痰(湿、浊)所占频次最高,为39.9%;病性证素的组合形式多样,二证素组合的最多,占为44.2%。寸上脉的强弱与中医证素热(火)呈正相关,与气虚呈负相关,与瘀呈负相关趋势;右寸上脉与阴虚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存在寸上脉瘿病患者,辨证以痰(湿、浊)热(火)为主。寸上脉愈强提示患者体内邪热愈盛,结果与阴虚热盛的病机相吻合。寸上脉的分布与证素密切相关,为临床辨证论治、异病同治提供相对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胡娜 《世界中医药》2008,3(1):25-26
《伤寒论》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脉是第一位,症是第二位,它是有主次的不同,因此,朱老在临床过程中始终把脉作为辨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中有关妊娠的脉象有“妇人有子 ,阴博阳别 ,少阴动甚 ,其胎必结 ,滑疾易散 ,胎必三月 ,按之不散 ,五月可别”的记载 ,笔者临床日久 ,渐对早期妊娠脉象有所验证 ,体会如下。“少阴动甚”之少阴脉象 ,是指何脉之象 ,在寸口何部位 ,众说不一。笔者临证体会到动甚之脉在两手“寸部之脉 ,按《医宗金鉴·四诊心法》“右手肺心 ,左寸心膻”之说 ,应该指手少阴心经之脉 ,而足少阴肾经之脉在两手尺部很少体现。《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 ,妊子也”。《医宗金鉴·四诊心法》在注中解释“少阴动甚”说“或手少…  相似文献   

5.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脉诊作为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临床辨治疾病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不少人纵然对二十八脉了然于胸,临证之时也不免发出“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感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历代医家提出众多脉诊纲领,各成体系,使初学者莫衷一是,而清代周学海提出的“位数形势。微甚兼独”八字脉诊纲领.能统领脉学纲领,将脉象为何物讲得最为真切。  相似文献   

6.
尺后脉为我省已故名老中医陈荫南先生所独创 ,是陈老通过多年诊治疾病 ,不断观察 ,从经验教训中精心琢磨、领会而悟出的。笔者有幸拜读他《脉学发挥论“尺后脉”》的文章 ,根据陈老的理论 ,多年来将其应用到疑难病中指导诊断和治疗 ,具有很高的实用意义 ,收到显著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1 尺后脉的部位、诊法及脉理陈老认为 ,尺后脉是在尺脉后按之应指有神者谓之。其脉诊部位在手太阴肺经尺脉后到孔最穴之间 ,但部位不拘长短大小 ,只以尺脉后有明显搏动 ,三指按之皆应指为标准。临证时通常先诊寸口三部脉息如何 ,然后再将三指推到尺脉之后察…  相似文献   

7.
脉诊能够反映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脏腑功能的强弱、邪正力量的消长,因而在临床辨证中有重要的价值.凭借脉诊不但有助于辨证施治,而且有助于提高疗效,同时在病情的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脉诊是中医必须熟练掌握的临床技能,应重视脉诊的学习.既要注重脉学理论的学习,也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脉诊的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反复临证,解决“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境况,使脉诊在临床辨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通过四诊合参,达到辨证精微,提高临证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试论脉诊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及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寸关尺诊脉的基础上,提出寸上脉与头颈、尺下脉与双下肢的对应关系,采用九部诊脉法,论述了脉诊与人体从头至足的对应关系,提出了脉诊同身寸的观点。论述了各部脉象与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关系及各部脉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临床辨证施治的指导作用,提出了中医临床治愈标准除症状消失外,脉象也应恢复正常的观点。论述了脉诊对辨别疾病轻重缓急、确立治疗大法及疾病转归预后养生调护的指导意义,对大量临床病例诊脉经验的总结,具有临床实用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的突出特点为注重脉与证,在“脉-证”辨证体系指导下的临床诊治也疗效确切,然而此辨证体系之“证”与当今“辨证论治”之“证”的含义并非一义,须精究原文以还原仲景省病问疾之原貌,方可于临床应用时遂心应手.文章基于《伤寒论》原文,通过具体举例,将同症异脉与异症同脉的条文进行辨析,还原古先贤的诊病过程,以阐明脉与证在临床中同等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来,笔者在阅读各地出版的老中医经验集时,发现在有些医案医论中,关于濡脉兼脉的描述,颇多可商之处。兹不揣冒昧,辨析如下,请同道参考。濡脉,主要是由浮、细、“软”(柔、弱)三种脉象互相合并而产生的脉搏形象。临证可从位(浮)、形(细)、势(软、弱)三方面体察而定。如李时珍云:“濡脉,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  相似文献   

11.
笔者结合《伤寒论·辨脉法》第29条,从脉证等对此分析,认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记载的“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大气”当为脾胃之气,“其气”为脾之精气。又从病位、方药等方面再证此观点,并示仲景转气之法,为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范晔 《北京中医》1992,(4):36-38
张仲景非常重视脉诊,《金匮要略》全书二十五篇,前二十二篇皆冠以“××病脉证并治“字样。在总共398条原文中,明确记载脉象的达140余条。书中脉诊的运用颇具特色,下面仅就所学作一浅析。一、以主脉指导辨证凡病皆有主证,同时也各有其特定脉象。《金匮要略》在此方面之运用颇具匠心。如《水气病》篇云:“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水为阴邪,阳虚气化不行,血脉受阻而见沉脉,可逐下其水以治之。又如《疟病》篇说:“疟脉自弦”。指出疟疾病主脉为弦。再如《痉湿暍病》  相似文献   

13.
辨证乃临床之首务,正确的辨证又是良好医疗效果的前提.笔者在杨万林副主任医师指导下,汇集多年临床体会总结出辨证新八法.在临证上若能辨证精当,丝丝入扣,则可珠联壁合,左右逢源,确有“精、准、快、活”的特点,现整理如下. 一、护胃气,首察胃气强弱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之源.古人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治病必以胃气为本.临证应时时注意胃气  相似文献   

14.
脉象是区分脏腑经络、寒热虚实等不同病情的手段,对于辨证治疗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症状是疾病存在的证据、辨证的依据。笔者在临床辨证时,发现有不少患者在发病过程中脉症不相符,经采用从舍施治,多获疗效。1 根据脉症虚实决定脉症从舍。 一般而言,症实脉虚时舍症从脉,脉实症虚时舍脉从症。《景岳全书·脉神章》云“假实者病多变幻,此其所以有假;假虚者亏损既露,此其所以无假”,但也有例外。下列二例脉症不相符,属假虚真实病案。 1.1 属症实是真、脉虚是假,应舍脉从症。  相似文献   

15.
脉诊是四诊之主要内容之一,是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它对于确定病因病机,识别病情真假、判断疾病预后、确定治疗方法等均有重要作用。因此为历代医家所广泛重视和运用,如《五符潜夫论·述赦篇》所云:“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故疾可愈”。张仲景正是一位善是脉诊的杰出医家,他所著的《伤寒论》中,脉诊的运用贯穿全文,甚至各篇章标题都提“脉证并治”,并强调指出,治病应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把脉诊的作用提到相当的高度。因此,如能系统地学习和探讨张仲景脉诊之运用规  相似文献   

16.
清代医家张璐临床诊治尤重凭脉辨证,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脉诊经验。张璐继承并发扬了“人迎气口脉法”,也是其临床辨治外感、内伤等病证的主要诊疗方法;而左右两手脉候的浮沉虚实等变化,为辨何部受病的主要依据指导临床指导用药补泻的重要法则;诊病辨证之际,有时患者会出现错综复杂的症状,揆度权衡已属不易,施治用药更是棘手,故有“独处藏奸”之训;凭脉辨胎孕男女法由来已久,或验或不验,故强调“左右上下阴阳男女之辨”当兼参左右寸尺,而胎之强弱与否则与尺脉密切相关。本文对其脉诊经验进行探析阐释,以期启发学者对张璐脉诊经验有更全面的认识,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数脉为临床常见脉象之一,多数医家认为乃阳热蒸腾、气血行速、脉来疾迫所致.见到数脉,一般即辨证为热证.实际上,数脉之主证并非仅为热证,数脉可见于寒证、虚证、血瘀证等,故临证宜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18.
数脉为临床常见脉象之一,多数医家认为乃阳热蒸腾、气血行速、脉来疾迫所致.见到数脉,一般即辨证为热证.实际上,数脉之主证并非仅为热证,数脉可见于寒证、虚证、血瘀证等,故临证宜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19.
数脉为临床常见脉象之一,多数医家认为乃阳热蒸腾、气血行速、脉来疾迫所致.见到数脉,一般即辨证为热证.实际上,数脉之主证并非仅为热证,数脉可见于寒证、虚证、血瘀证等,故临证宜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20.
数脉为临床常见脉象之一,多数医家认为乃阳热蒸腾、气血行速、脉来疾迫所致.见到数脉,一般即辨证为热证.实际上,数脉之主证并非仅为热证,数脉可见于寒证、虚证、血瘀证等,故临证宜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