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ICU患儿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防控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5月浙江省温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589例ICU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性别、体重、基础疾病、激素使用、抗生素使用等18项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589例ICU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的184例,占11.58%,危险因素主要包括ICU住院时间7天、抗菌药物使用两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天、基础疾病≥3种、机械通气、使用激素类药物、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早产儿、低体重儿共10项。结论:应当加强ICU患儿的基础病治疗,合理应用抗生素,缩短ICU住院时间,减少侵入性操作,以控制ICU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猪肺磷脂注射液与氨溴索结合治疗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接诊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62例,利用抽签分组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研究组接受猪肺磷脂注射液联合氨溴索治疗,对照组接受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对比分析两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治疗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症状缓解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症状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施以猪肺磷脂注射液与氨溴索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基层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今后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22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并以同期未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者作为对照组,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应用与否、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糖皮质激素应用与否、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影响基层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减少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住院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凉膈散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凉膈散灌肠。记录并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腹内压、气道峰压、平台压、呼气末正压、氧合指数及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治疗7 d后研究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腹内压、气道峰压、平台压、呼气末正压均明显下降(P均0.05),研究组上述指标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凉膈散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临床疗效较好,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腹内压,改善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水平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自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0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运用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治疗组则采用水平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分析两组患儿血气指标、临床指标、住院时间、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治疗组血气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临床治疗中,采用水平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既可改善血气指标、临床指标,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率、缩短住院时间,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神经内科患者270例随机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就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疾病和侵入操作例数而言,感染组明显超过未感染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感染组服用抗菌药物时间短,而感染组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较长,且病理学的检查发现真菌比例较高。结论:患者自身情况、侵入操作和住院时间、基础疾病等均属于能引起神经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感染与治疗的方法存在一定联系,医院可以通过三联疗法使用抗菌药物,并针对性地照顾易感染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无创高频通气技术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撤机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期间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诊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中,选择12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63)和观察组(n=63),对照组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干预,观察组行无创高频通气,将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通气前两组患儿血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通气后,观察组患儿的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在用氧时间、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脱机成功率等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频通气方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脱机过程中应用,能在减少用氧时间、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提高脱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总结开胸术后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监护经验。对18例开胸术后并发ARDS患者进行原因分析。早期诊断,早期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实施相应的呼吸道监护。给予小潮气量,低呼气末正压通气,随时调整通气模式和呼吸参数,加强呼吸道的护理。15例顺利脱机康复出院,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呼吸窘迫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及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9.28%,对照组为92.08%,观察组疗效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确切,治疗相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固尔苏联合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呼吸窘迫新生儿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5例,2组均行CPAP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固尔苏治疗。在用药前后对患儿进行动脉血气监测,包括血p(O2)、p(CO2)及pH,记录患儿在治疗期间机械通气各参数变化,比较2组患儿在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及机械通气相关参数变化。结果 2组患儿在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及机械通气相关参数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固尔苏联合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改善患儿血气分析及机械通气效果,缩短氧疗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机械通气并发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机械通气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及药敏情况,探讨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月三年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情况。结果:机械通气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率为78.1%,主要病原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和真菌;各种菌类对相应的抗生素都比较敏感。结论:机械通气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应加强人工气道护理和消毒隔离工作,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是临床医生用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鼻双水平(N-Bi PAP)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RDS)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78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将78例患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经鼻持续气道(NCPAP)通气治疗,实验组接受经鼻双水平(N-Bi PAP)通气治疗,同时给予两组患儿猪肺磷脂注射液及基础支持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新生儿血气分析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儿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鼻双水平通气可以有效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状况,能降低p H、增加血氧分压同时降低血二氧化碳分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情况方面,能减少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双水平通气可以有效缓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周期短、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80例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在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支原体肺炎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0例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130例为普通支原体肺炎患儿,对引发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发病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儿的年龄、住院时间、发热时间、反复呼吸道感染情况等均是引发小儿出现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主要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儿年龄≤2岁、住院时间>11 d、发热时间>15 d、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均是引发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引发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比较多,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应给予高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将40例达到机械通气标准的NRDS患儿分成2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机械通气基础上、采用从气管插管内滴入PS治疗,对照组10例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其余治疗相同。比较分析2组临床疗效、并发症、氧疗时间、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疗效、氧疗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组的肺部感染、肺气肿、肺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PS联合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NRDS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鹤壁市妇幼保健院出生且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104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患儿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枸橼酸咖啡因(倍优诺)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改善情况,并观察两组患儿呼吸暂停控制效果和机械通气时间,同时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Sa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呼吸暂停次数(1.86±0.67)次和机械通气治疗总时间(4.03±1.12)d均少于对照组的(2.74±0.96)次、(5.16±2.14)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2%和对照组的7.6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机械通气基础上增加枸橼酸咖啡因治疗,可有效提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效果,并有利于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改善其预后,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通气及氧合作用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4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使用高频振荡通气进行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与吸氧浓度变化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在接受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后,40例患儿的相关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通气及氧合作用,安全性高,不仅能够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缓解患儿肺部损伤,而且又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氧合作用与通气,降低患儿眼部与肺部的并发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早期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2组,每组48例,研究组予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对照组予以单纯机械通气。分析2组症状改善、动脉血气变化、X线胸片检查、并发症、住院时间和费用等。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和X线检查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4 h、8 h、24 h相关动脉血气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2组血气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早期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患儿效果显著,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目的: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 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7 年 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157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8例)和观察组(79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呼吸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及用 氧时间、血气指标及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用氧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 pH 及血氧分压(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低于 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 98.73 % 高于对照组的 80.77 %,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P < 0.05)。 结论:将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明确,能够减少机械通气及用氧时间, 改善患儿病情,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和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01月-2015年01月河池市人民医院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50例,按投币法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25例与通气治疗组25例。所有患儿采用呼吸机治疗,而联合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将两组患儿治疗24 h后血气指标检测值、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时间、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1两组患儿治疗后呼吸机参数最高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和吸入高浓度氧(Fi O2≥50%)持续时间相比较可见联合治疗组患儿明显优于通气治疗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联合治疗组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治疗时间明显短于通气治疗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儿并发气胸、肺出血、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临床死亡率相比较发现,联合治疗组均明显低于通气治疗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基础上,给予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PS治疗,有利于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NICU病房治疗时间,且明显减少了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PS)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对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方法:选取龙门县人民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NRDS90例作为观察组,将同期该疾病患儿86例作为参照组。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PS开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氧合指数,并对血气分析和呼吸机参数变化和病情转归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经用药治疗后,患儿呼吸窘迫、皮肤发绀症状、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明显得到改善,且呼吸机指数较用药前降低,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对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症状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