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回回药方》约成书于元代中后期,是一本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神经等临床医学治疗金书,其中仅方剂就有五、六千条,并吸收了中世纪以来阿拉伯穆斯世界先进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回族医药是继承消化古代阿拉伯医学丰富的知识并与中华传统医学完美结合的民族医药学。  相似文献   

2.
《回回药方》是一部大型的汉文伊斯兰医药典籍,记载了大量来自阿拉伯医学的方药内容。然而我们通过对比《回回药方》(残卷)卷三十"杂证门"所收载方剂"鹤顶丹"和历代中医方书典籍中的多首同名方剂,发现前者与明代大型方书《普济方》所载"朱砂鹤顶丹"基本一致,具有同源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回回药方》中西结合、中阿医学交融的性质,并可为该书成书年代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3.
《回回药方》[1]是明初出现的一部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回族医学综合性药学典籍,作者不详。原有36卷,现仅存4卷,据残卷推断,《回回药方》约有药方6000~7000首之多,是回族医药典籍中记载"香药"方剂最重要的一部。《回回药方》以叙方为主,方论结合,回回药物与传统中药并用。在药物剂型的运用方面,既有中国式的丸、散、膏、汤,又突出了回族芳香挥发药采用的舐剂、露酒剂、油剂的特色。就对4种特色方剂剂型特点浅析之。  相似文献   

4.
《回回药方》成书于元末明初,是包括内、外、妇、儿、骨伤和皮肤病等在内的一部中国古代回族医药学的奠基之作。原书36卷,现仅残存4卷,是研究中国回医药学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对该书中主要涉及防治风湿病的有关内容进行研究,以进一步认知和辨识中国回医药学防治风湿病的剂型特色、给药途径及用药规律。研究发现,该书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剂型  相似文献   

5.
《内经》成书是经络学说体系形成的标志《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我国人民的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关于它的成书年代,虽有各种说法,但从各方面考证看,认为《内经》产生于战国中后期,秦汉时续有补充,至唐代王冰又进行过一次增删修订,这种看法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6.
《证治汇补》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书采撷了清初以前历代医家对内科杂病和五官科等疾患的证治经验,并补人作者自己的临床心得和见解,故名之日“汇补”。作者李用粹,字修之,号惺庵,清康熙年间名医。著有《证治汇补》8卷,成书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初刊于康熙三十年,流传颇广。  相似文献   

7.
《千金方》的版本及其保存的古本草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撰的医学著作有两部,即《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现统称之为《千金方》。本文主要谈以下二问题。一、《千金方》的版本 (一)《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千金》,共30卷,是孙思邈氏在7世纪初所撰(按:在659年成书的《新修本草》乌芋等条已引《千金要方》之文,故其撰年当在此之前)。此书系参考了大量唐以前医学文献,并结合孙氏学术见解撰写的综合性医学著作。30卷的内容是:卷1序例(为总论性质),卷2~4妇人方,卷5少小婴孺方,卷6七窍病,卷7风毒脚气,卷8诸风,卷9~10伤寒方,卷11~20为脏腑病论(五脏、五腑各1卷),  相似文献   

8.
烙灸疗法是回族医学自然疗法中独具特色的一朵奇葩。烙灸以刺激性药物或大小形式不等的金属器械 ,烧热后 ,直接置于经络穴位皮肤上 ,烙灼肌肤 ,流水流脓 ,使局部组织经络发生变化 ,排出异常体液 ,加强机体自然抗病能力 ,促进四性、四液平衡 ,使之恢复正常功能的一种外治疗法。此疗法在继承改造古代阿拉伯人熏、熨、灼、烫以清除病痛的基础上 ,又吸收融汇东方中医和印度医学疗法中粹、火灸而独创的一种疗法。《回回药方》卷三十四针灸门专论烙灸疗法。其疗法源于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医学家卡赛姆(936年— 10 13年 )。在其所著的《方法》一书中…  相似文献   

9.
回医简论     
中国医学回医药学,为中国穆斯林医药学之一,据称是源于阿拉伯的回族医药学。《甘肃旧志》写道:“回回为大食种,故国在阿拉伯,元时始入中国,别名色目人”。十四世纪中叶之后的两百多年里,中国的回回人,逐步形成了自己民族的香药医学。唐代有《胡本草》,五代有李珣《海药本草》,元代已有《忒毕医经》十三册、萨德弥实《瑞竹堂经验方》十五卷、《回回药方》三十六卷。书无刻本流传,现仅北京图书馆存明代孤本《回回药方》四卷,海外异  相似文献   

10.
回族医药是伊斯兰阿拉伯医学与中国传统医药交汇、融合、吸收而逐渐发展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医药学体系,经历了发展、壮大、衰落的过程,新埋藏以来,回族医药学在政府、医者、学者的共同重视、努力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本文尝试探讨回族医药恢复、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对中国回族医药学的历史渊源进行探索梳理,认为中国回族医药学是我国回族先民在继承古代阿拉伯伊斯兰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汲取中华传统医药的精髓,逐步发展为独具回族医药文化特色的传统医药学,是中华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中国回族医药学具有悠远的历史,其渊源可上溯到两汉时期中阿医学的初步接触.  相似文献   

12.
《圣济总录》成书于北宋政和年间,是一部以载方为主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全书200卷,其中卷191~194四卷为针灸专卷.首先,本书重视骨度解剖,是现存宋以前的针灸文献中,记载骨度解剖最详细者.其次,它把354个腧穴都分别归入十四经脉中,并按《内经》经脉流注的顺序进行排列,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混乱局面.完成了"以经统穴"的工作,为针灸学发展以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指出《难经》关于冲脉"并阳明之经"的错误.收载了包括内、外、妇、儿、皮、五官70余种病症的刺灸法,辑录针灸处方600~700首,还收载了一些现在已佚的针灸文献资料,从而大大地丰富了针灸处方学、针灸治疗学的内容.重视针灸禁忌.重视误针解救.列举了30多个腧穴由于误针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和解救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是在古代多学科思想渗透下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它虽然以医药学为其主体,却又蕴藏着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因此,开展多学科协作,从多学科范围研究中医学,对于促进我国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中医学中的多学科思想在汗牛充栋的古代医学著作中,成书于战国后期的《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称得上是一部以医学为主体的古代百科全书。现以《内经》为主,结合古代有  相似文献   

14.
《医略正误》,又称《医略正误概论》,分为上下两卷,明代李象著,是一部补救时弊的医学著作,其对"发热"一症阐述尤详。笔者主要从作者及成书、版本考察、主要内容及学术特色4个方面对《医略正误》作一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5.
<正>回族医药是回回民族丰富的文化科技遗产之一,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阿拉伯伊斯兰医学的一支。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回回民族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医疗实践,而且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经验。对其进行挖掘、整理,深入研究总结,是回族医药研究中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对于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弘扬回族传统医药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齐民要术》中的医药文化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书于公元六世纪的《齐民要术》,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撰,它是我国完整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古农书。全书十卷,92篇,书中内容几乎囊括了古代百姓日常生活、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事项,广泛涉及到农学、商学、养殖、栽培、饮食、烹任、酿造、腌制、园艺、医药、养生等诸多门类,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丰富经验。它不仅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部举足轻重的著作,同时也是浩瀚的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划时代巨著。英国大学者达尔文在其杰出的《物种起源》中将它盛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7.
<正>传统中医学起源于民间。《内经》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形成,《伤寒杂病论》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唐朝以前,中医学是处于民间医学状态。《唐本草》的成书标志着政府开始介入并推动的医学的发展,唐朝的医官考试彰显出政府对医学的重视。到了宋代,政府不仅重新校勘了《伤寒论》,还建立了和剂局配置成药以供使用。至此,中医药的发展进入官方推动和民间自我发展的两条道路。其中走方就属于典型的民间医学道路。  相似文献   

18.
《医学原始》是我国早期中西医学汇通的代表著作之一。该书原有九卷,但国内孤本仅残存四卷。长期以来四卷本一直被误认为全帙。实际上,在日本内阁文库收藏有日.江户时期的抄本九卷。作者在实际考察了九卷本的《医学原始》后,从作者、成书、版本、内容特色等角度,分析探讨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回回药方》是研究我国回族医药发展的一部重要著作。本书在药物应用方面特色鲜明,有些回药虽然与中药来源相同,但却使用的是不同的药用部位,有些回药虽然与中药药用部位相同,但却应用不同的功效。在回药当中,果实种子类药被广泛使用。由于本书的成书年代久远,加之语言的限制,导致一些具有阿拉伯语或波斯语音译名称的药物基源难以确定。此外,文中使用了一些明显具有宗教禁忌色彩的动物药,这些疑问,都大大限制了对《回回药方》中药物与方剂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回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一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产物,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灿烂的瑰宝。《回回药方》是回族医学史中的一份珍贵医典。海藕,为凤仙科植物的全草,根为风仙根,花为风仙花,种子为急性子,均供药用,其性温,味辛苦,有驱风活血消肿止痛之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