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狼疮性肾炎从热瘀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瘀证是温病常见的一种证型,其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热毒血瘀。在临床实践中,热瘀证不仅见于外感热病,也见于多种内伤杂病,因此,热瘀证对出现热瘀病理变化的内、外、妇科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为内科杂病的治疗提供临床思路与方法。狼疮性肾炎属于内伤杂病范畴,笔者主要讨论热瘀在狼疮性肾炎中所起的作用,提出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基础主要是热毒血瘀。  相似文献   

2.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属于中医学“紫癜病”范畴,血热型为该病的主要证候类型。从卫气营血辨证角度,认为血热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热盛动血与温热病的营血分证在病因病机及临证表现方面有相通之处,故可基于叶桂的“透热转气”营分证治则指导血热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具体治法除清营泄热、凉血止血外,还须结合轻宣畅达、透邪热以出于卫气,解郁消瘀、调理气血以致冲和,养正复元、燮理阴阳以趋于平秘等,方剂可分别选用银翘散、丹栀逍遥散、桃核承气汤、炙甘草汤之类。  相似文献   

3.
血瘀是临床重要的病机之一,可见于临床多种疾病。血瘀日久可生风致瘀风内动,并常与其他内风相兼出现;瘀血蕴积日久可化毒,毒又可致瘀,毒瘀从化,引发诸多临床急证;瘀血还可与痰浊、内热相互搏结形成痰瘀互结、瘀热互结证,而血瘀化风、瘀毒从化、痰瘀互结、瘀热互结多见于老年病、慢性病或疾病的危重病阶段。  相似文献   

4.
从病因病机、常见证型、治疗方法几方面探讨了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中医证治规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发病原因不外乎虚、热、瘀三个方面,临床遣方用药亦从虚、热、瘀三个方面着手,可在基础方的前提下,根据其兼夹情况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5.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证治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玉婷 《新中医》2006,38(3):3-4
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中医病机,结合古今文献及临床体会,概括其证治特点,指出小儿ITP病机为虚实并存,多热多瘀;治疗应谨守病机,辩证与辨病治疗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中医基本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中医基本辨证要素中病性证素分布呈痰浊血瘀热盛气虚阳虚气滞阴虚血虚的趋势;病位证素分布呈神(脑)心脾肾大肠肝的趋势。证型分布中实证呈现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热盛血瘀证里实热结证的趋势;虚实夹杂证呈痰热炽盛,气阴耗伤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阻证的趋势;虚证呈阳气亏虚证血虚证、气阴两虚证的趋势。结论脑梗死急性期中医病性证素是痰浊、血瘀、热盛、气虚等;病位证素是神(脑)、心、脾、肾等;证候分布是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热盛血瘀证等。  相似文献   

7.
王益平  王剑飞 《现代中医药》2009,29(6):53-54,94
总结了近年来全国部分名中医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经验和用药心得,分析他们临证思路,病机关键在于热、虚、瘀,辨治当分清虚实标本缓急,诊断方法注重中医的四诊和现代检验手段相结合,注意根据出血部位选用止血药。  相似文献   

8.
裘黎明 《四川中医》1998,16(4):13-14
虚热一证是指脏腑功能亏损,气血阴阳不足,因虚而致的内伤虚证发热。热势以长期低热为多见。历代医家及中医文献大多从虚立论,多采用甘温补中、益气养血、滋阴降火、温补肾阳等治法,西医则以退热药和抗生素治之,但常不奏效。笔者根据虚热的临床特征,认为虚热证是以正虚瘀阻为主要病机,其中血泡瘀滞是虚热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运用补虚祛瘀法治疗虚热,标本兼顾,疗效明显。l.治疗虚热证须兼顾祛瘀虚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证候,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概有劳累、情绪波动、大病久病后正虎等为主要诱因。其共同的病机是脏腑之气血阴阳内虚…  相似文献   

9.
罗玲主任中医师认为,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痰、热、瘀、火相互搏结于肺,但肺、脾、肾三脏气虚、阴虚、阳虚为本病发病的重要原因;提出运用病证结合思想论治本病,在治疗中,将其分为痰热壅肺证、痰瘀互结证、肝火犯肺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5种证型,治以清热消痈、化痰止咳,清热化痰、祛瘀通络,凉血祛瘀、清肝泻肺,健脾化痰、益气补肺、佐以清肺化痰,润肺止咳、益气养阴。这些学术思想可为理论探讨和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系统研究了<伤寒论>有关蓄血证的条文,认为无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皆可出现蓄血之证.蓄血证的病理为瘀热在里.其治疗以攻下逐瘀为大法,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为代表方,热重于瘀者是桃核承气汤证,瘀重于热者是抵当汤证,抵当丸适用于瘀重于热而病势较缓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证候分布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集10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对证候分布的影响。结果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肝郁气滞证、瘀毒互结证和内闭外脱证,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肝郁气滞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余2个证型(P均0.05)。肝郁气滞证和瘀毒互结证在春夏季节分布较多,肝胆湿热证在夏秋季节分布较多,腑实热结证在秋冬季节分布较多。肝郁气滞证在饮食不当、胆管疾病和原因不明病因中分布较多,肝胆湿热证在胆管疾病和饮食不当病因中分布较多。腑实热结证、瘀毒互结证、内闭外脱证的重症发生率较高,肝郁气滞证的重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腑实热结证、瘀毒互结证、内闭外脱证(P均0.05),肝胆湿热证的重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瘀毒互结证和内闭外脱证(P均0.05)。结论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和肝郁气滞证是急性胰腺炎最主要的3个证型,急性胰腺炎的证候分布与发病季节、病因和临床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主要表现为肌衄,其病位可涉及肝、脾、心、肾、肺等脏,病理多责之火、瘀、虚三种,临床分型为热盛破血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等,本文对其运用中医药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在查阅相关文献并在结合临床经验基础上,制定OSAHS中医证候调查问卷,对102例确诊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确定基本证型,结合PSG检查结果,分析不同病情轻重程度、OSAHS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和分型。结果:痰湿阻滞证41例,占40.20%;痰热内蕴证为29例,占28.43%;痰瘀互结证13例,占12.75%;气滞血瘀证19例,占18.62%。从AHI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痰湿阻滞证AHI水平明显低于痰瘀互结证和气滞血瘀证,有显著差异(P〈0.01);痰热内蕴证AHI水平低于与痰瘀互结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气滞血瘀证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而痰湿阻滞证和痰热内蕴证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AHS病情轻重程度与中医证候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轻中度患者主要以痰湿阻滞证和痰热内蕴证的表现为主,而重度患者则主要表现为痰瘀互结证和气滞血瘀证。  相似文献   

14.
韩迪主任认为从中医论治支气管扩张症总不离虚实两端,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病证。临床上实证多见于痰热壅肺证与肝火犯肺证,虚证多见于肺脾气虚证与气阴两虚证。支气管扩张症病机的形成责之于“痰、热、瘀、虚”。文章主要对韩迪主任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的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对12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中医基本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中医基本辨证要素中病性证素分布呈痰浊>热盛>血瘀>阳亢>风热>气滞>气虚>阴虚>亡脱的趋势;病位证素分布呈神(脑)>肝>心>大肠>肾>脾的趋势.证型分布中实证呈现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痰热腑实证>痰热扰神证>肝阳上亢证的趋势;虚实夹杂证呈气虚痰阻证>痰热炽盛,阴液耗伤证>肝阳暴亢,气阴两伤证的趋势;虚证呈阴竭阳脱证>脾肾气虚、肝肾不足证的趋势.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中医病性证素是痰浊、热盛、血瘀、阳亢、风热等;病位证素是神(脑)、肝、心、大肠等;证候分布是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气虚痰阻证等.  相似文献   

16.
从持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离虚、热、瘀三端及辨证论治总结了中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经验。从病因病机认识、临证遣方等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7.
动脉硬化闭塞症与糖尿病足都属于中医学的“脱疽”范畴.本文结合临床,从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对两者的异同进行探讨,认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虚瘀证”,而糖尿病足属于“热瘀证”.  相似文献   

18.
排卵障碍中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肥胖者,属中医的肥胖不孕。古今文献及临床以痰湿辨治多,以痰热辨治少,与临床不尽相符,病机、病位差异大。其病因有四:先天禀赋,过食肥甘,多逸少劳,肝郁气滞。其病位在冲任(相当于卵巢)而不在胞宫。其病机为痰阻冲任,痰瘀互结,郁而化热,肝肾阴虚为本,痰热郁火为标。其证型应辨别痰热兼瘀型和痰湿型。临床注意"三多":实证多、痰热多、兼瘀象多。其治则化痰为先,随证以清热、行气、消癥、补肾治之。  相似文献   

19.
洪蕾  冼华 《新中医》2004,36(11):5-6
瘀血证是临床常见证,久病成瘀已为历代医家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久病提示疾病的漫长过程,成瘀是其漫长过程的必然结果, "无症之瘀"是古今中医的共识;而且"无症之瘀"有据可推、有征可查、有证可鉴、有药可治;明确"无症之瘀"的概念,并进行理论上的系统性研究,升华为中医基本理论,注入到教学中,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依据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3,(8):1528-1530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咨询、预调查信息反馈等方法设计制定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收集患者住院资料,并建立病例数据库。采用因子分析结合证素辨证分析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共收集2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124例,女172例,男女比例为1∶1.38。患者平均年龄(72.84±10.632)岁。因子分析结果得到4个公因子,运用证素辨证,并结合临床实践,分别将其命名为寒瘀互结,饮停心肺证、气阴两虚证、气阳两虚,瘀阻心脉证、热瘀互结证。其中寒瘀互结,饮停心肺证有90例,所占比例最大,为30.4%。其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气阳两虚,瘀阻心脉证和热瘀互结证,分别占25.0%、24.3%和20.3%。证素分析病位证素主要为心、肺,病性证素主要为血瘀、水饮、气虚、阴虚和阳虚。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可将其分为加重期和缓解期进行分阶段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