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连翘的种内变异,明确不同果形连翘的形态特征,质量和产量的差异,为更好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连翘种质资源,以及优良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方法:观察不同果形连翘的形态特征,测定其果实长宽及产量,作为划分果形的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果形连翘中化学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种内变异的调查,根据连翘果实不同形状进行了分类,分为长角椭圆形、椭圆形、纺锤形、狭长形、圆形等果形;并对不同果形的经济指标和性状进行了评价分析和描述。结果表明纺锤形产量较高,属丰产型;测定不同果形连翘中连翘苷、连翘酯苷A、醇溶性浸出物及农业经济指标百果重,运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来源连翘进行了综合评价。其中纺锤形综合评价较好。结论:本实验为连翘品质的提高以及新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微波炮制对骨碎补中总黄酮及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骨碎补中有效成分总黄酮及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影响.方法:用聚酰胺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骨碎补不同炮制品中总黄酮含量;用浸提法测定浸出物的含量.结果:骨碎补经炮制去毛后可以提高总黄酮及浸出物的含量;经砂烫、恒温烘烤及微波炮制后并不影响总黄酮及浸出物的含量.结论:微波法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对比生连翘与炒连翘中连翘苷、连翘酯苷、芦丁含量变化,并探索炒连翘炮制工艺。方法采用HPLC法直接测定,并用正交法优选炒制条件。结果炮制后连翘苷含量升高,芦丁含量下降,P 0. 05。结论炒连翘的优选炮制条件为150℃,炒制9~12 min,炒连翘与生连翘相比,连翘苷含量升高,芦丁含量下降,连翘酯苷含量无变化。  相似文献   

4.
用清除有机自由基DPPH法评价连翘不同部位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连翘不同部位及其中连翘酯苷和连翘苷2种化学成分的抗氧化作用。方法用清除有机自由基DPPH法评价抗氧化作用,并通过HPLC-PDA法测定了连翘酯苷和连翘苷在不同部位的含量。结果连翘不同部位及其中2种化学成分对DPPH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具有抗氧化能力。结论连翘酯苷的抗氧化能力大大优于连翘苷,是一种优秀的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炮制方法对连翘中连翘苷含量的影响。方法:在色谱柱为美国wat ers symmet rycol umns(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程序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 n;检测波长为280 nm;进样量为20μL;柱温:25℃的条件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连翘蒸晒品、生晒品中连翘苷的含量及峰面积,并与连翘苷对照品进行对比;结果:连翘果实蒸、生晒品所含成分几乎没发生变化,但在含量上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结论:连翘在炮制过程中蒸晒、生晒对其有效成分组成影响不大,但蒸晒品连翘苷的含量较好,这充分说明连翘蒸品优于生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加工方法对全蝎药材质量的影响,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分别用盐制法、先盐制再醋炙法、用壳聚糖炮制法炮制全蝎,以测定其含水量、水溶性浸出物含量、醇容性浸出物含量、含盐量、总灰分含量、重金属总含量等为指标,进行差异比较,并与直接冷冻死的全蝎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盐水蝎含水量最低,先盐制再醋炙全蝎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壳聚糖炮制的重金属总含量最低。结论:临床应用全蝎须炮制。  相似文献   

7.
柴胡炮制品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明衍  陈科力 《中成药》1992,14(8):19-20
对柴胡不同炮制品的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胡炮制前后及不同炮制品种之间的化学成分无明显变化;但炮制前后及不同炮制品种之间的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粗皂甙含量以及挥发油含量均有非常明显差异(均P<0.01)。证明柴胡传统的炮制方法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知母、连翘等几种中药炮制品或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明确抑菌有效部位,对比分析知母炮制前后抑菌活性变化,探讨其炮制原理.方法:应用纸片法,对比观察知母炮制品与连翘等中药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结果:连翘籽挥发油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其抑制效果显著,且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呈增长趋势;而锦灯笼宿萼醇提物作用于大肠杆菌抑制效果不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显著,当醇提取物浓度为90%时,作用最好;知母炮制前后抑菌环不明显.结论:锦灯笼宿萼醇提物与连翘籽挥发油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9.
不同炮制方法对远志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炮制方法对远志质量的影响.方法:以醇浸出物含量和远志酸含量为指标,比较炒、甘草制、蜜炙、姜制以及酒制等5种炮制方法对远志质量的影响.结果:浸出物含量上,蜜远志酒制远志甘草制远志生远志姜汁炙远志炒远志;远志酸含量酒制远志甘草制远志蜜远志生远志姜汁炙远志炒远志.结论:5种炮制方法中以清炒法对远志醇浸出物以及远志酸含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续断浸出物及有效成分的影响,为科学评价不同炮制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盐炙闷润、盐炙拌炒、酒炙和酒麸炙法等6种方法炮制续断,以其浸出物和川续断皂苷Ⅵ含量为指标,评价炮制品质量。结果炮制后川续断皂苷Ⅵ和浸出物的含量均较生品有所增加,不同炮制品间两者含量有差异。结论酒炙和酒麸炙法炮制续断与传统炮制方法质量较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时间及产地加工方法对栀子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栀子苷及指纹图谱相似度为指标,对不同采收时间及产地加工方法的样品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当10月下旬栀子颜色为青黄色时采收的栀子栀子苷含量较高;较优的产地加工方法为将药材水煮后晒干。结论:不同采收时间及产地加工方法对栀子质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补骨脂生品及3种炮制品的各项检查指标及化学成分的差异,为补骨脂不同炮制品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标准,测定补骨脂生品、炒品、盐炙品及酒炙品的杂质、水分、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通过HPLC比较补骨脂不同炮制品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补骨脂生品及3种炮制品的杂质、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测定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要求。通过对照品比对及文献查阅确定了12个主要化学成分,即补骨脂苷,异补骨脂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新补骨脂异黄酮,补骨脂甲素,补骨脂定,补骨脂乙素,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corylifol A,4'-O-甲基补骨脂查尔酮和补骨脂酚。结论:补骨脂酚有肾毒性和肝毒性,炮制后补骨脂酚在酒炙品和盐炙品中含量均较生品下降,说明酒炙和盐炙具有炮制减毒的作用;与生品相比,盐炙品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含量显著升高,这与补骨脂盐炙后温肾助阳作用增强相关。4'-O-甲基补骨脂查尔酮在炮制品中含量显著升高,而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含量显著降低,这可能是由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在高温下发生降解转化而成。上述这些成分的改变可能是不同炮制品临床功效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北五味子总木脂素中的挥发性成分,并对其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和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运用GC-MS技术分析北五味子总木脂素中挥发性化学成分;采用活体半叶枯斑法和MTT法分别研究了其抗TMV活性和抗肿瘤活性。结果:从北五味子总木脂素中检测出58个化合物,鉴定出其中43个,含量较多的有五味子素(13.974%),香芹蒎酮(8.064%),去氢香树烯(6.063%),缬草萜烯醇(5.416%),戈米辛A(4.732%)等,其中非木脂素成分含量为67.06%。抗TMV活性和抗肿瘤活性数据显示北五味子总木脂素对A549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TMV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运用GC-MS方法对北五味子总木脂素中的低极性成分进行分析检测,该分析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靠,这为分析中药五味子总木脂素中非木脂素成分提供了一种更加高效的检测方法,同时为五味子中总木脂素品质的化学和生物功能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藏药桃儿七与小叶莲HPLC分析及其毒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桃儿七、小叶莲化学成分的异同,分析桃儿七、小叶莲的化学成分与毒性的关系,为建立鬼臼毒素类藏药的指纹图谱提供依据。方法:利用HPLC分析方法,分析桃儿七、小叶莲化学成分的差异,结合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测定桃儿七和小叶莲的LD50值,比较两药毒性差异,分析桃儿七、小叶莲鬼臼成分与毒性的关系,为桃儿七、小叶莲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结果:标定了桃儿七与小叶莲的14个共有峰;桃儿七药材中鬼臼毒素、4’-去甲鬼臼毒素含量明显高于小叶莲,桃儿七、小叶莲LD50分别为0.088 7,0.909 8 g·mL-1。结论:桃儿七、小叶莲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但化学成分含量差异较大。桃儿七鬼臼毒素含量更高,毒性更强,在制定药材质量标准时应严格控制鬼臼毒性成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蔓荆子生品及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探讨该药材的炮制机制。方法:以索氏提取器提取21批蔓荆子生品及炮制品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使用相似度评价软件分别对生品及炮制品组内相似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相似度0.922的生品及其炮制品进行组间比较,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炮制对蔓荆子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确定组间主要的差异化合物。结果:蔓荆子生品和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基本一致,初步鉴定了60个化合物;基于所鉴定的成分,进行无监督的PCA,得分图显示生品、炮制品挥发性成分整体表达上具有一定差异;进一步通过有监督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二者进行建模区分,通过模型判别贡献值及t检验确定了12个炮制前后具有显著差异的化合物。结论:炮制会影响蔓荆子中挥发性成分的含量,但对成分的种类无影响,这将为蔓荆子饮片及其炮制工艺考察的质控指标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枳壳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岭南特色炮制工艺中枳壳挥发油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按照不同工序分别制备枳壳炮制品(生枳壳、麸炒枳壳、清蒸枳壳、单纯发酵枳壳及广东制枳壳),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通过GC-MS鉴定不同枳壳炮制品中挥发油成分,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分析枳壳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油成分及其含量。结果:从生枳壳、广东制枳壳、单纯发酵枳壳、清蒸枳壳、麸炒枳壳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化合物54,44,25,31,32种。其中岭南特色制枳壳的挥发油中新增化合物最多,且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较生枳壳和麸炒枳壳升高。结论:提示发酵与清蒸相结合的岭南特色炮制方法对改变枳壳炮制品的质量并增强其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枳壳麸炒前、后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枳壳饮片麸炒前、后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方法: 采用RP-HPLC测定柚皮苷、新橙皮苷、辛弗林、川陈皮素、橘皮素、水合橘皮内酯、橘皮内酯、马尔敏和葡萄内酯的含量,考察10批枳壳饮片麸炒前、后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 麸炒后枳壳饮片中柚皮苷、新橙皮苷、辛弗林、川陈皮素、橘皮素、水合橘皮内酯、橘皮内酯和马尔敏含量均略微下降,而葡萄内酯含量明显上升。葡萄内酯小剂量(0.6 mg·kg-1)对正常小鼠小肠运动具有促进作用,高剂量(9 mg·kg-1)则具有抑制作用。结论: 麸炒后葡萄内酯含量的升高是枳壳炮制的目的,可通过主要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阐述枳壳饮片的炮制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加工方法对栽培和野生芍药中没食子酸、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酸、丹皮酚7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为研究赤芍与白芍的药效差异的物质基础及其形成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以栽培和野生芍药为材料,分别采用直接干燥、水煮后干燥、去皮后水煮干燥、水煮后去皮干燥4种加工方法处理,采用HPLC同时测定各类材料7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结果:野生芍药的芍药苷和儿茶素含量显著高于栽培芍药,而栽培芍药的芍药内酯苷含量高于野生芍药,二者在上述3种成分含量的相对差异受加工方法影响较小。采用水煮后干燥、去皮水煮后干燥、水煮去皮后干燥处理会导致栽培和野生芍药的苯甲酸和丹皮酚含量降低为痕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种处理下的栽培和野生芍药截然聚为两大组。结论:赤芍和白芍的药效成分含量差异主要来源于其本身的差异,受加工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复方血脂宁中4种药材提取液对二苯乙烯苷稳定性的影响,探究该复方的配伍规律。方法:采用UPLC考察不同条件下二苯乙烯苷单体及其在复方各药材提取液中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流动相甲醇(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2 min,10%~25%A;2~9 min,25%~35%A;9~12 min,35%~40%A;12~40 min,40%~90%A),流速0.2 m L·min-1,柱温45℃,检测波长280 nm。利用化学反应动力学方法计算二苯乙烯苷在不同环境下的降解反应动力学参数,表征其半衰期(t1/2)和降解活化能。结果:二苯乙烯苷单体及其在不同药材提取液中的降解均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在p H 8.3条件下,二苯乙烯苷单体的降解速率常数(K)0.037 5 h-1,t1/2=18.48 h,该成分在山楂提取液中的K=0.012 3 h-1,t1/2=56.35 h,其他3种药材提取液也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对二苯乙烯苷的促稳作用。结论:复方血脂宁中药材配伍可不同程度地提高二苯乙烯苷的稳定性,其中以山楂效果最为显著,从稳定性角度探究了中药复方配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优选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枳壳挥发油的工艺,分析粉碎度对枳壳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枳壳挥发油的工艺条件,以挥发油提取率为评价指标,粉碎度、加水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GC-MS对枳壳粉碎度为24目和50目所提取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鉴定。结果:最佳水蒸气蒸馏法工艺条件为枳壳粉碎度24目,加11倍量水浸泡0.5 h,提取7 h。从24目枳壳粉末挥发油中鉴定出45个组分,50目中鉴定出39个组分,分别占其挥发油总量的99.46%和99.53%。结论:优化的提取工艺重复性好、挥发油提取率较高且成分种类多,适用于枳壳挥发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