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顽固性自汗     
<正> 马某,女,68岁。1981年10月15日就诊。患者自七个月前患感冒表证除后,即周身自汗不止。经用中药益气固表,滋阴收敛及西药等无效,近三个月来卧床不起,但饮食尚可。证见气弱懒言,有时烦躁不宁,口渴欲饮,周身汗出如洗,颜面少华,舌质淡苔黄厚,脉洪大。脉症合参,证属热结阳明,大汗伤津,选用白虎加人参汤: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粳米10克,甘草(炙)6克,人参10克。水煎二次温服。服药三剂,诸症大减。原方继服九剂,汗止病愈。按病者自汗长达七个多月之久,医者多以虚治之。然细观脉症,导致汗出的根本病机乃属热结阳明,热淫于内,迫津外出,故汗出不止,口渴欲  相似文献   

2.
曲××,男,12岁。80年10月就诊.患自汗已四载有余,即使严冬,汗亦不减,稍有活动,则汗出如洗。睡眠时,枕巾常亦被汗水浸透。经中西医治疗无效。诊见形体壮实,面色红润,苔薄白,唯脉弦缓无力,病属营卫失调,表虚不固。治宜调和营卫,拟桂枝汤加味:桂技20克白芍15克黄芪40克牡蛎50克甘草15克姜枣为引,服药七剂,自汗遂止。  相似文献   

3.
辨症要約: 1.汗有未經發散,未經劳动,自然汗出,名曰自汗,睡則汗出而不自知, 醒則汗止名曰盜汗。 2.方書謂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此尽就多数而言,其实盜汗亦有陽虚,自汗亦有陰虚,臨症时宜細辨之。 3.陰虛汗出,因火爍陰,其症必有虚煩之象,陽虛汗出,表气不固,其症必有怯寒之征。  相似文献   

4.
1、气虚自汗:白天无故时时汗出,动则尤甚,汗出怕风,易于感冒,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则:益气固表止汗。 (1)黄芪红枣汤:黄芪30克,红枣20枚,加水适量,文火煎煮1小时,每日一剂。 (2)黄芪瘦肉汤:黄芪30克,瘦  相似文献   

5.
<正> 汗出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汗为心液,精气所化,故不得过泄,过则为病。临证切勿就汗治汗,而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审因论治,以求不止汗而汗自收。久病自汗未必尽虚俗云:“自汗多阳虚,盗汗多阴虚。”久病自汗必虚。《丹溪心法·自汗》说:“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之中则不尽然。曾治陈某,女,53岁,病自汗二载有余,初病之时,前医认为老年自汗属表虚小恙,信手拈用牡蛎散以固表涩汗,初服小效,数剂后汗出反增,又改用补气固涩之法方用补阳汤(参、芪、术、草、五味)加龙骨、牡蛎、麻黄根、浮小麦。前后70余剂,未收止汗之功。近来加重,每日数十次汗出,重时如水淋漓,内衣尽湿,甚  相似文献   

6.
刘××,男,54,市郊农民。主诉:二年来,自汗多,畏恶风寒,头晕目眩,稍有不慎,即感风寒,常闭门自守不敢外出。饮食不佳,大便不利,小便短黄,常服正痛片、安乃近等发汗剂,以求暂安。诊见面色无华,精神萎靡,舌淡无苔,脉沉细无力。脉证合参,此属:阳气虚弱,腠理空虚,卫阳不固,治以益气、固表、止汗之剂。处方玉屏风散加减:黄芪30克,白术20克,防风10克,附子15克。二剂。药后未有变化,诸证同前。疑益气固表止汗之力不足,加重黄芪用量为60克,再进二剂。药后仍未见效。后仔细辨证,患者久病体弱,汗出过多,势必造成津随汗泄,使  相似文献   

7.
例1.范××,男,8岁。81年11月10日诊。近一月来,患者入睡后头部及全身出冷汗,湿透衬衣,醒后汗出渐止。伴见体倦神疲,食少便溏,面色萎黄,手足欠温,舌淡苔白,脉缓弱。脉症合参,该盗汗非阴虚所致,乃脾虚气衰,卫阳不固,阴乘阳分,津液外泄而为盗汗。拟温脾益气,固卫敛汗治之。拟理中汤合牡蛎散加味: 党参15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黄芪20克,牡蛎15克,麻黄根10克,浮小麦15克,山药20克,五味子10克,二芽各15克,炙甘草4  相似文献   

8.
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又分自汗、盗汗。一般来说,汗证以虚者为多,但也有因肝火、湿热、瘀血所致者。临证当审证求因,辨别虚实,方能获效。现就笔者经验,举例如下。1经期汗证黄某,女,32岁,1995年6月5日就诊。患者1年前行人流术3d后受凉感冒,发热、出汗,周身酸痛,服辛温解表药2剂后热退身凉,表证解除,但出汗持续数日方止。之后每月行经必汗出,经毕汗自止。近两月经期出汗增多,自汗,劳则加重。刻诊见经期如常,经行2日,量偏少,色淡红,周身出汗,动则尤甚,伴头昏、神疲乏力,纳食不馨,面色白光白,…  相似文献   

9.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 炙甘草、生姜、大枣五药组成,是伤寒论第一方,主治太阳中风,但亦常用于内伤杂病.近几年来有关桂枝汤治疗杂病的临床报道屡见不鲜,为了扩大桂枝汤的临床治疗范围,笔者根据有关资料及临床应用体会,对其在临床各科的运用情况概述如下.一、内科杂病1、自汗 治疗自汗症,一般多用益气固表止汗剂,如玉屏风散、牡蛎散之类.而熊氏却用桂枝汤原方(其中桂枝15克、白芍30克),治一妇人因产后失血过多而致汗出淋漓,仅服药2剂,竞获全功.曲氏用桂枝汤加黄芪、牡蛎治疗长达四年之久的顽固性自汗.只服药7剂就汗止病愈.刘氏治一青年渔民,因汗后潜入海中遂汗出不止,曾用玉屏  相似文献   

10.
汗症在产后或流产后屡见不鲜,治法不能单纯止汗,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现录汗症异治三则。病例1:臧××,31岁,工人。人流后次日恶露即净,第七天,汗出如雨,湿透内衣,形寒怕风,神疲乏力,胃纳不佳。苔薄,脉细小弦。此为表虚不固,治拟益气固表敛汗,玉屏  相似文献   

11.
桂枝龙骨牡蛎汤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桂枝龙骨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龙骨、牡蛎七味药组成,为治疗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之效方。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它是一个调理阴阳的方剂,对于单纯阴血或阳气偏虚者,则非所宜,而对阴阳失调者,疗效颇佳。兹举例介绍如下。一、自汗廖××,女,26岁,一九八一年十月三日诊,产后半月,自汗恶风,动则尤甚,心空动悸,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虚大。此乃产后阴血内虚,阳气虚浮,表卫失固之证。治宜益阴扶阳,调和营卫,固摄敛汗,药用桂枝、白芍各10克,甘草5克,生姜5片,大枣10枚,龙骨、牡蛎各30克,黄芪20克,当归10克。连服五剂,汗止而愈。  相似文献   

12.
处方:当归10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桂枝10克。水煎服。以见微汗为度。功能:益气养血,通经止痛,固表止汗。主治:产后气血亏虚,腠理失密,风寒湿邪乘虚入侵,遍身关节、筋骨疼痛,屈伸不能,头痛,腰痛,或肢体麻木,自汗,恶风寒,面色苍白,四肢无力,遇阴雨天加重,舌质淡嫩,脉虚无力,或沉弱无力等。  相似文献   

13.
所谓“汗症” ,是指人体不正常的出汗现象 ,如在安静状态下 ,不因气温过高或厚衣叠被所致 ,全身或人体某些部位汗甚多 ,或湿透衣衫 ,或如水洗则为病态。经多年临床 ,我们对汗症辨治总结出了一点经验 ,浅谈如下。1 辨证治疗治疗汗症 ,我们认为首先应明辨阴阳虚实 ,阳虚者 ,益气温阳固表 ,阴虚者 ,养阴敛汗 ,湿热汗出者 ,宜清化湿热 ,邪去则汗自止 ,切忌见汗止汗 ,以防闭门留寇。1 1 表虚不固证 :多为自汗 ,动则尤甚 ,汗出以头颈、肩、背明显 ,汗后乏力 ,神疲畏寒 ,肢端欠温 ,面色无华或白 ,易感受风寒 ,唇甲色淡 ,苔薄白 ,脉细弱。治以 …  相似文献   

14.
玉屏风散“升阳举陷”功效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屏风散出自元代医家朱丹溪所著的《丹溪心法》,由黄芪、白术、防风 3味药物组成。传统观点认为其功效在于益气固表止汗 ,为治疗表虚自汗证或虚人易感风邪证的基本方。笔者认为 ,本方既可固表止汗 ,更擅升阳举陷 ,故其也是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之各种病证的常用方。1 从本方的药物组成看 传统观点认为 ,方中黄芪、白术大补脾肺之气 ,使气旺表实 ,腠理致密 ,则汗不外泄 ,邪不内侵。少用防风 ,走肌表而祛风邪 ;更与黄芪、白术相伍 ,补中寓散 ,使补不留邪 ,散不伤正。共奏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用于治疗表虚自汗证或虚人易感风邪证。笔者从另…  相似文献   

15.
一、自汗:柯某某,男,24岁,农民。1975年8月3日初诊。诉下水田劳动后,感全身酸痛,畏寒,经某医针刺大椎、合谷穴后,身痛得除,但汗出不止。并伴头晕、心悸、乏力。在卫生院治疗六天,罔效。诊见:面色(白光)白,恶寒畏风,厚衣不暖,自汗溱溱,皮肤湿冷,语音低微,四肢不温,舌嫩苔白,脉沉细无力。证属汗出太过,心肾阳虚。治当温阳固表止汗为急务。投参附汤合牡蛎散:边条参9克,炮附子5克,生黄芪9克,麻黄根9克,牡蛎24克(先煎)。嘱服两剂。服首剂即四肢转温,汗出大减,再剂汗止身温,脉沉见起,乃以玉屏风散为汤加附子善后,而竟全功。按:本例针刺后,腠理大开,汗液大泄,遂致心肾阳虚,外不能温煦肌肤,固护皮毛,内不能养心充神,而诸症生焉。尝谓:有阳则  相似文献   

16.
邵×,女,25岁。工人。1984年5月8日诊。产后八天,恶露已尽,三日前因感外邪,发热头痛,恶风自汗,某医投银翘散2剂,发热退而恶风更甚,全身漏汗不止,邀余诊之。症见面色苍白不华,全身汗出不止,头痛恶风,胸前恶寒,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浮缓乏力。辨为产后伤风,营卫不和,阳虚漏汗证。拟用扶阳固表,和营止汗之法,投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桂枝10克,白芍10克,熟附片、炙甘草各6克,浮小麦20克,生姜3片,大枣3  相似文献   

17.
一、罗×,男,4岁。84年3月×日诊。素体汗多,易忠感冒,此次发热恶寒咳嗽一周余,经中西药治疗不效而反加重。诊见气逆咳喘,白日尤甚,发热重,微恶风寒,汗出量多,口渴饮冷,纳差,小便黄,脉浮微数无力。证属风寒外袭,郁久化热,营卫失和,肺失宣通。拟桂枝汤加味,以降逆平喘,调和营卫,增津液: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5克、炙甘草3克、大枣6克、厚朴6克、杏仁6克、沙参10克、桑叶3克。一剂而热减汗少,纳食增加,咳嗽缓,喘止。原方去桑叶加五味子6克敛肺固表止汗。二剂而诸证愈,自汗消,随访未发。  相似文献   

18.
玉屏风散 组成 防风30g,黄芪60g(蜜炙),白术60g。功效 补脾实卫,益气固表止汗。主治 玉屏风散被称为中药免疫调节剂。主治表虚自汗,易感风邪;风雨寒湿伤形,皮肤枯槁。症见汗出恶风,面色咣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相似文献   

19.
胡××,男,54岁,1977年10月1日就诊: 自汗出,时有心悸、气短、乏力已十八年之久,劳累后加重,曾服中西药数百剂均未奏效。患者面色(白光)白,舌淡,苔微白微干,脉象两寸微细,两尺无力。证属气阴两亏,卫表不固之自汗症。治宜益气养阴,固表敛汗。处方: 熟地30克、枸杞30克、麦冬30克、当归身24克、山茱萸15克、黄芪30克、煅牡蛎30克、  相似文献   

20.
汗证临床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为心液 ,精气所化 ,故不得过泄 ,过则为病。临证切勿就汗论汗 ,而应在辨证的基础上 ,审因论治 ,以求不止汗而汗自收。  久病自汗 未必尽虚 俗云 :“自汗多阳虚 ,盗汗多阴虚 ,久病自汗必虚。”《丹溪心法。自汗》说 :“自汗之证 ,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中则不尽然。余临床中曾治王某 ,女 ,54岁。自汗两年余 ,汗出之前阵发怕冷 ,继则烦热 ,少寐 ,口咽 ,舌质略红 ,脉弦细。一老中医说过 :“自汗一证 ,辨有邪无邪 ,有邪者多实 ,无邪者多虚 ,散邪无迫津之因 ,汗可止 ;补正无漏汗之隙 ,汗自收。切勿见汗止汗 ,闭邪于内 ,以致迁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