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倒行三百步 孙先生晨起散步,倒行三百步已形成习惯。“倒行一百步,其健身功效比得上一般步行一千步”。此语虽然有点夸张,但见以说明倒行健身的益处。 倒行,能够松弛腰背肌肉,刺激经常不活动的部分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机体平衡,因  相似文献   

2.
陈明 《中医教育》2003,22(4):44-46
笔者涉足中医教育近20年,一直从事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在伤寒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特点,在吸收老一辈教师优秀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三点三步”的教学方法,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兹籍本文作一简介,以期与广大中医教师进行交流、讨论。1教之“三点”《伤寒论》其原文达397条之多,其特点是既有中医经典的深奥,又与现代中医临床联系密切;既有较强的使用性,有存在着许多难点、疑点。怎样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70学时左右)让学生尽快地掌握伤寒论的精髓,领悟伤寒论的要旨,是每一个教师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概念是理论的“细胞”。从概念着手,是构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首要且重要的一步。本文在前期“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变革”思想下,首次引入“概念转变”,点明其基本含义和作用。为准确应用这一新概念,对概念与其表达对象,概念语词表达形式以及概念解释力等进行详尽分析论证,指出中医概念研究因忽略这些认识而导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总结出国际科学界实现“概念转变”的规律为“聚焦对象,探索未知,提出新识”。提出中医基础理论“概念转变”的定义。依据前期研究结果,概括出实现中基概念转变的目标及标准,并给出例证论证。由此得出结论: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通过概念转变,形成现代中基的科学概念;由此引导中医理论与思维及教学变革。  相似文献   

4.
概念是理论的“细胞”。从概念着手,是构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首要且重要的一步。本文在前期“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变革”思想下,首次引入“概念转变”,点明其基本含义和作用。为准确应用这一新概念,对概念与其表达对象,概念语词表达形式以及概念解释力等进行详尽分析论证,指出中医概念研究因忽略这些认识而导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总结出国际科学界实现“概念转变”的规律为“聚焦对象,探索未知,提出新识”。提出中医基础理论“概念转变”的定义。依据前期研究结果,概括出实现中基概念转变的目标及标准,并给出例证论证。由此得出结论: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通过概念转变,形成现代中基的科学概念;由此引导中医理论与思维及教学变革。  相似文献   

5.
“毒鼠强”是一种国家禁止生产和经营的剧毒鼠药,其化学名称为四次甲基二砜四胺,简称“四二四”。在集市上销售时,鼠药大多不以“毒鼠强”命名,而是称之为“没鼠命”、“一步倒”、“三步倒”、“猫王”、“闻到来”等,这些名称无一不在显示这种鼠药的极毒性,以促进药商销售。  相似文献   

6.
调整功法生奇效·程深隆·我是一名气功爱好者,去年练“因是子静坐法”,由于不得要领,几乎没有什么功效。今年1月份,我从《气功》杂志内见到“真气运行法”,觉得这套功法不错,一步一个层次,于是就开始学练。第一步功法用了1周左右,第二步功法用了10天时间,均...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属中医“痞满”“胃脘痛”“嘈杂”“反酸”等范畴,刘华一教授认为其基本病机为“因滞致虚,因虚夹邪”,多种原因导致的脾胃虚弱是其致病基础,瘀毒互结是重要的病理因素,“滞”“虚”“邪”贯穿整个疾病过程。其发病以“虚”为本,“滞”“邪”为标,治疗应以“通”为要,行滞、补虚、驱邪,方能补而不滞,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8.
“以图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法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组织学是一门实践性、直观性很强的医学基础学科,而实验教学在整个组织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图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整个教学、学习过程中围绕组织结构图进行互动。通过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应用,既提高了“教”的水平、“学”的质量,又优化了实验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医、教、研”三者结合的时代,敦煌中医学具有博大精深、地域特色、疗效颇佳的特点。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有必要在医学院校推行敦煌中医药课堂教学,而优化整合其教学任务设计是当务之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作为指导,结合“点”“线”“面”教学策略与方法设计,汲取其精华用于敦煌中医药教学任务中,丰富其教学内容,对达到敦煌中医药教学最优效果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吾师吴振国,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省知名中医专家,从事中医妇科临床与教学五十余载,学验俱丰,他应用“四步调周法”指导月经病的治疗,疗效显著。笔者跟师多年、侍诊于侧、受益颇深。现将吾师应用“四步调周法”治疗月经病的经验总结归纳如下,供同仁参考。1阴阳为纲,体现“四步调周法”精髓吴老师提出,月经周期是由经期、经后期、经间排卵期和经前期组成。四步调周法是根据月经周期中四个时期的阴阳消长转化理论而立论,生理特点各不相同。行经期是重阳必阴,是阳转阴的时期,排出经血,行其转化的生理要求;经后期,阴长阳消,…  相似文献   

11.
一问:练习静功如何才算得真静? 答:第一步,身体不动;第二步,念头不动;第三步,把自己身体忘记,不知道有“我”。 二问:做到这样境界,有什么好处? 答:人体本有天然抗病力量,但往往因身体衰弱或遇到其他障碍,致使抗病力量发挥不出。静功就是帮助其消除障碍,恢复自己本能,把原有的力量发挥出来,而使疾病逐渐痊愈。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中医眼科教学中的“提纲要点、集体讨论、归纳小结、示教经化”四步教学法。这一方法在大学四年级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应用。通过心理学问卷调查、理论知识考试、操作能力考核进行综合评 定,皲步教学法学习的69名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哮喘是儿科四大证之一,其诊治困难,故受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景岳全书》言:“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治失其要,鲜不误人。”近年来局部地区小儿哮喘的患病率、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因此临证时要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中医学认为哮与喘不同,其证有轻重缓急之别。“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盖哮证多兼喘,而喘有不兼哮者。因临证时常同时出现,故合称为哮喘。  相似文献   

14.
我們写的“由孕妇尿中提制秋白素”一文發表于本刊今年一月号后,有很多同志来函詢問有关問題。今綜合作一公开答复。在制造秋白素时,首先要求操作过程应按步驟慎密地进行。在蒸發时,温度越低,蒸發速度越快,其产量越好。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操作得不好,产品的数量及质量都会受到影响,所以这一步驟是第一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正> 提起“三因学说”医人皆知,然不明其旨者,屡见不鲜。究其因,是混淆了“病因”与“发病”的概念。《中医学基础》(1978年第一版)一书,在“病因病机”章下虽有“发病”节,也在“病因”节下提到了病因归类,但对“三因”却作出了:“没有科学地揭示内因外因的辨证关系”的指责。客观上没有起到正确理解“三因”的作用。为此,有正本清源的必要。“三因”学说,出于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书中是这样写的:“外则气血循环,流注经络,喜伤六淫;内则精神魂魄  相似文献   

16.
中医妇科临床思维教学门诊是基于中医本科临床实习中遇到的“医学生角色转化的困难”“临床诊疗现代化,中医思维欠清晰”“岗位胜任力不足”等问题,探索的一种新的临床实习教学模式。此文详细介绍了中医妇科临床思维教学门诊的建立及实施过程、实践探索、效果评价,阐明了其在中医临床思维培养过程中的优势和临床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医护理专业学生在针灸科的临床教学以时间短、临床实践操作多为特点,因此需要快速掌握确实有效的教学理论。此文以针灸科门诊临床常见病“颈椎病”为例,探讨“三因制宜”理论在针灸科中医护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从“三因制宜”理论实施的前提、临床意义、具体内容、实施过程及临床成效等方面分析讨论,以期快速提升中医护理专业学生临床适应程度及加快临床护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三步法"治疗小儿发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挹  徐世军 《四川中医》2002,20(12):10-11
本文通过总结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将小儿发热的治疗分为三步进行,即寒凉直折防其变、滋阴生津绝其根、调脾通腑护其本,并结合四川的地域特点和小儿体质特点,从病因病机角度对三法进行了探讨,文章最后选取一典型病案进行分析,对三法的临床应用以0实例佐证,旨在抛砖引玉,使学习者掌握“三步法”的精神实质,有利于“三步法”在儿科临床中推广应用,不致于僵化思维,对“三步法”生搬硬套,从而为小儿发热,特别是小儿高热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思路和范例。  相似文献   

19.
腰间盘突出症一般归于中医“腰痛”“痹证”范畴,其因不外两端:一因内虚,一因外实。  相似文献   

20.
随着气功研究的日益深入和普及 ,很多人埋头扎根于儒释道等传统学术体系中汲取营养。“马阴藏相”一词遂广为人知。其中一些人或因未遇明师 ,或限于自身知识结构 ,对传统文化认识有限 ,但却到处奉行“拿来主义”而不辨真义 ,以盲引盲 ,混淆是非。就“马阴藏相”而言 ,其讹传颇多。今作此文 ,以正本清源。一、何谓“马阴藏相”马阴藏相 ,本是佛学名词。诚如《华严经》所谓“具丈夫形 ,成就如来马阴藏相也” ,“马阴藏相”即“马阴藏”之相 ,为“如来三十二相”之一。有人曾撰文说 :“当功练到那一步 ,马阴自然藏相” ,实乃“句读之不知”之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