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尧洲主任医师深入研习中医典籍,从"肺主皮毛"和"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出发,认为某些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与肺和大肠的生理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同时在长期的临床临证中观察到热邪是皮肤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应用清肺泻下法治疗某些皮肤病,尤其是在湿疮、粉刺、白疕的治疗中,多应用黄芩、连翘、生石膏、大黄、芒硝等清肺泻下的药物,可达到祛邪除疹的目的;并强调用药尽量精简,一张处方多则不超过十味药,往往仅三五味药,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条文在《伤寒论》中仅一条(第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主之。"该条为承接第259条起论述黄疸病之阳黄证之一。一般黄疸病因责之湿,无湿不成黄,黄色为土之主色,病位核心是脾胃。湿去途径无非气化后从汗走或从尿利。湿邪亦为皮肤病的常见病因,故该方在皮肤病治疗中运用广泛。据聂惠民先生主编的《长沙方歌括白话解》引证,后世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运用一般在内科的肾系、肝系病谱上。笔者从事中医皮肤病临床  相似文献   

3.
湿邪(外湿与内湿)是导致诸多皮肤病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黄莺教授在30年的临床实践中,对"湿邪"与皮肤病的关系及其治疗中的理、法、方、药等各个环节形成了一套相对系统完善的学术经验和体系,主张从外邪、脏腑、气血津液等多角度去分析湿邪的情况,并采取对应的治法与方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秦万里  陈硕  曲剑华 《中医药导报》2020,26(11):181-183
曲剑华认为面部红斑性皮肤病多偏于湿、热、毒、瘀,临床中根据凉血五花汤善治身体上部之红斑性皮肤病的特点,常辨证应用凉血五花汤于酒渣鼻、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日光性皮炎、化妆品皮炎等面部红斑性皮肤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就皮肤病而言,蒙医认为:是人体正常“稀拉乌苏”受到湿虫等外界某些因素的作用,使其泛烂于肌肤导致的一门皮肤科疾病。四时气候和个人饮食不节同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仍有着重要关系。根据笔者微薄的临床经过,在此,对蒙医治疗皮肤病谈谈个人的浅见,望同事多多指点: 稀拉乌苏与皮肤病的关系:一旦稀拉乌苏受到外界湿、虫、风寒风热及外伤等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多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多发于腰部,故又名"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丹"或"蜘蛛疮"等,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相当于西医学的带状疱疹~([1])。目前临床上多遵循按干、湿、瘀滞三证及前、后二期进行辨治的原则,干者用龙胆泻肝汤,湿者用除湿胃苓汤,后期气滞血瘀  相似文献   

7.
壮医药学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壮医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毒虚致病""脏腑气血和痧、瘴、蛊、毒、风、湿""调气解毒补虚养神"为核心理论。壮医药防治皮肤病是壮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壮医的"毒虚致病"病因病机论,"调气、解毒、补虚、养神"的治疗原则,也是指导皮肤病的基本理论。壮医药防治皮肤病在临床上颇具特色和疗效。本文从壮医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壮医皮肤病的诊断特色、壮医皮肤病的治疗原则、壮医皮肤病内治方法、壮医皮肤病外治方法等方面论述壮医药防治皮肤病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概况,以期为壮医皮肤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医祛风六法在皮肤科应用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发胜 《光明中医》2006,21(6):I0001-I0001
风邪致病因素在皮肤病成因中占重要地位,经曰:"风为六淫之首""风为百病之长",然而其"善行"、"数变"、"轻扬"、"游走性强"、挟湿、挟燥、挟热、挟寒之邪侵犯机体的病机特点,在临床辨证治疗皮肤病中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痤疮是一种常见皮肤病、病机复杂,临床多以风、寒、湿、热邪论治,本文以胃肠积热、肝郁血热、肝经湿热辩证取效。  相似文献   

10.
王思艺  李冠汝  孙丽蕴 《北京中医药》2019,38(11):1074-1077
正清热除湿汤是现代中医皮外科创始人赵炳南先生根据龙胆泻肝汤化裁而来的临床经验方,在临床诊疗中常应用于急性湿热性皮肤病和湿热蕴结型皮肤病的热重于湿证,对于急性湿疹、皮炎、痤疮、带状疱疹等多种皮肤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疗效。许多学者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对其药理、药性、组方思路进行阐释,并附临床典型病例显示其临床有效性。笔者对清热除湿汤的证治研究综述如下。1 湿热性皮肤病临床治疗思路湿热之邪是最为多见的皮肤疾病致病因素,其原因在于皮肤的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11.
皮肤病因于湿邪为患者甚多。在临床实践中从湿治疗皮肤病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介绍杨志波教授运用消风散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经验。杨教授认为瘙痒性皮肤病以"风邪致病"为核心病机,常伴有血虚、肝郁、血热、湿盛等。其治疗应以消风散祛风邪为要,辨证施治,注重内外兼治,强调饮食与精神调护,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3.
手足癣是致病性皮肤丝状真菌在手足部位引起的皮肤病.临床上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足癣和手癣.足癣的患病率远较手癣为高.西医治疗中常用枯矾粉、脚气粉、复方水杨酸酊剂等进行治疗.中医认为手足癣主要为湿邪所引起的皮肤病,湿性重浊粘滞,病灶多潮湿不净,故我们使用具有祛风燥湿、杀虫作用的中药研制成了足癣酊,治疗手足癣(以足癣为多),经32例临床观察,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刘爱民 《河南中医》1998,18(3):160-161
除湿六法治疗顽固性皮肤病体会刘爱民河南省中医院(450002)主题词皮肤病/中药疗法化湿祛风健脾温阳清肺湿邪是皮肤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湿性缠绵,许多顽固难愈的皮肤病多与湿的存在有关。审证察因,并施以有效的除湿之法,常能起沉疴,愈顽疾。今将笔者...  相似文献   

15.
<正>高益民,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50余年,擅长内、外、妇科疑难杂症的诊治。高益民教授临床上传承了北京著名皮外科泰斗赵炳南先生的学术经验,高老临床上善于运用秦艽丸加减治疗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多获良效,认为秦艽丸具有祛风、清热、解毒、燥湿、化瘀等功效,适用于具有"风""湿""热""毒""瘀"等病机特点的皮肤病的治疗。对于临床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瘙  相似文献   

16.
郑琳媚  李新民 《陕西中医》2012,33(7):919-919
<正>湿疹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复发性过敏性皮肤病,主要以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瘙痒和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西医常用脱敏疗法、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组胺制剂、广谱抗炎症介质药等,但却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中医认为,湿疹多由脾胃湿热,外受风邪所致。《诸病源候论·湿癣候》中述及:"湿癣者,  相似文献   

17.
皮肤病辨证多以肝胆湿热、肝胆实火为主。龙胆泻肝汤是治疗肝胆湿热证的代表方,本是清利肝胆湿热之剂,虽以"清泻"为主,但泻中有补,避免了过度清泻导致耗伤人体阴液的情况。此外,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互为表里,一升一降,二者同治,方可奏效。综观全方,龙胆泻肝汤配伍涉及阴阳、脏腑、经络、表里、寒热、气血、升降、补泻等,利湿兼顾滋阴,能使热清火泻、湿浊清利。龙胆泻肝汤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神经精神障碍性皮肤病、皮肤附属器疾病等,临证时需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脉等进行辨证加减,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18.
银屑病属于难治性皮肤病,具有易复发、病程长的特点,目前仍无特效的治疗方案。吴光炯教授以温病学中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为基础,认为银屑病的病位主要在于皮肤,涉及脾肺两脏。其发病是因风、湿、热毒互结,脏腑功能失调而成。主张从风、湿、热三邪入手,从"风"治、从"湿"治、从"热"治。在临床上,倡导分期论治,提倡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闽医萧氏皮肤科流派认为,湿毒为患贯穿皮肤病的始终,影响皮肤病的发生、发展。湿毒有外感、内伤之分,外受湿毒,当首辨寒热;内蕴湿毒,当责之脾胃。祛湿解毒本为祛邪之法,临床运用时不应囿于祛邪二字,一味攻伐,而是根据疾病不同阶段以及正邪斗争的具体情况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20.
脂白酊为主治疗白癜风54例新疆福海县中医院(836400)乐石旺主题词白癜风/中医药疗法,@脂白酊/治疗应用白癜风是一种后天性色素脱失的皮肤病。临床以皮肤变白、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局部性白斑为特征。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为湿郁于皮肤腠理,血不荣肤所致。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