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草为我国传统常用大宗中药。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本草及医药典籍中甘草的记载,对甘草名称、原植物、产地、性状、质量评价、炮制方法、药性及功效主治进行考证。考证结果发现,甘草别名较多,尤以"国老"著称。其中,霝,大苦之称揭示汉代以前甘草品种混乱,自汉代以后才达到统一。原植物形态描述及图例考证认为,古本草记载甘草均为乌拉尔甘草,不包括《中国药典》记载正品甘草的另外2个种: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产地考证发现甘草核心产区已发生变迁,从以山西为主产区变迁为今天的以西北地区(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为主要产区。性状特征及质量评价考证结果认为,从古至今甘草均以外皮细紧,紫红色外皮,断面有纹理,质坚实,富粉性为佳。炮制方法考证结果显示,其炮制方法经历了多样化的历史时期,随着应用实践,只有蜜炙法得以传承。药性及功效考证认为,本草中关于其药性的记载稍有不同,其功能主治古今基本一致。本文对历代典籍中记载的甘草进行考证,考证结果认为从古至今,甘草以乌拉尔甘草常用,主产地已发生变迁,蜜炙法是甘草唯一得到传承的炮制方法,其功效主治未发生较大变化,该研究结果为甘草的深入研究、资源开发、保护及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乌梢蛇的名称变化、基原、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加工、真伪鉴别等内容进行本草考证。方法:考证历代古籍本草,并结合现代的文献报道。结果:基本厘清了乌梢蛇的名称、基原、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加等的源流变迁。结论:考证出乌梢蛇名称、基原、功效主治、炮制加工和毒性,古今记载一致;而归经方面,本草记载为归肺、脾、肾经,而2015版《药典》记载为归肝经,与本草记载不符,有待进一步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西河柳进行始载年代、古名称、原植物、产地和药性功效等的考证.方法:查阅并考证古代文献记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西河柳始载于<尔雅>,本草始载于<本草拾遗>;历代本草记载的名称有15余种,古代西河柳原植物的主流为柽柳科植物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古今产地基本一致.现代西河柳的主要药性、功效和主治与本草相似,但有差异.结论:古今西河柳的来源、产地和药性功效等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香薷药性考     
目的考证香薷的寒热药性。方法通过梳理唐、宋、元、明、清时代的部分本草文献,并结合香薷的功效主治对其药性进行考证。结果历代医家对香薷药性的记载以微温居多,但仍有部分本草认为香薷属寒、属温热。结论香薷性微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以大豆为原料炮制的药材——大豆黄卷和淡豆豉进行本草考证,以期正本清源,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方法:通过梳理中国历代本草及医药典籍中大豆黄卷和淡豆豉的记载,分别从名称、炮制工艺、功效3个方面对其进行本草考证。结论:大豆黄卷的炮制原料和工艺均有较大变化,古代以黄豆、黑豆为炮制原料,现代主要以黄豆为主;古代炮制原料芽长至"13~16 cm"时干燥,而现代芽长至"0. 5~1 cm"后干燥。淡豆豉炮制原料古今并无差异,均使用黑豆,但在明清时期之前豆豉入药主要用咸豆豉,淡豆豉入药并非主流,到了明清时期才开始强调使用淡豆豉。大豆黄卷和淡豆豉的性味归经虽有古今差异,但功效主治仍未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巴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炮制历史悠久,炮制方法较多,除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的生巴豆仁与巴豆霜外,历代本草文献记载其炮制方法有炒法、煨法、煅法、煮法、蒸发、水制法等。作者根据古今文献的进行全面查阅和梳理,对巴豆的古法炮制进行概述,对其现代工艺进行归纳,比较古今炮制方法之间的差异及研究进展情况。并对巴豆炮制的后续研究工作提出设想,以期为规范炮制工艺、阐述炮制机理、提升药材资源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历代本草文献及相关综合性文献对薄荷四性的记载争议较大,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薄荷在明清以前大多被记载成温性,而明清之后特别是清代文献多记载薄荷的四性为凉性。本文根据"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通过薄荷的功效主治来考辨薄荷的药性。结果发现薄荷主治大多为热性疾病,故认为薄荷当属凉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全面梳理没药的应用历史,为没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立足历代本草文献及相关方剂文献,进行梳理和考证。结果:厘清了没药的功效主治、应用及配伍、性味与炮制方法。结论:没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进口药物,历代本草书籍中记载的没药功效主治、性味基本一致,略有不同,但应用配伍与炮制方法逐步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葶苈子现代研究奠定本草与文献学基础。方法 考查古今本草与文献记载,考证葶苈子的名称、原植物、产地、采收时间、加工炮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使用注意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葶苈子名称的由来与其利水功效相关,炮制后药性缓和,历代本草所载葶苈子的原植物来源复杂,其药性缓急和适应症不同。结论 建议对不同来源葶苈子的异同点进行现代系统研究,临床中明确品种使用。  相似文献   

10.
南阳“八大宛药”四性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整理山茱萸、辛夷、桔梗、丹参、半夏、杜仲、栀子、天麻"八大宛药"在历代主要本草文献中四性及功效主治的相关记载,寻找其四性的作用及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综合评定"八大宛药"临床疗效的独特性提供文献依据。方法:以历代主要本草文献为工具,从"八大宛药"的药性、功效、主治以及临床应用方面分析其四性作用。结果:除辛夷四性在古代本草记载中没有变化外,其余均有不同记载。其中,山茱萸、栀子、杜仲、天麻四味药药性记载大方向基本稳定;半夏、丹参、桔梗三味药颇有争议,但在大方向上也基本保持稳定。结论:"八大宛药"四性文献研究的结果与现代中医药相关文献论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仙鹤草“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澄清仙鹤草“性”的混乱现象。方法 :对仙鹤草的药性和功效进行文献考证及临床验证。结果和结论 :仙鹤草有很好的清热作用 ,是一味寒性药 ,而不是古今一些文献记载的温性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植物名称、基原、产地、功效等方面对黄柏进行考证,为其现代用药安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立足历代主流本草文献,对黄柏打关信息进行梳理和考证。结果:黄柏植物名称经历了蘖(niè)木→蘗(bò)木→檗木→黄檗的变化,由此也引发了原植物在宋代前后的变迁。古代本草所记载的"檗木""黄檗"及"黄柏"均指现今的川黄柏,关黄柏为后起药材,历代本草无记载,1941年《朝鲜药局方》始有关黄柏的记载。黄柏的性味和功效古今较为统一。结果:厘清了黄柏名称及原植物的变化,以及产地和功效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梳理乌药本草沿革,发掘古今异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查阅中华医典数据库及本草古籍中有关乌药的记载,对乌药的首载本草,名称,植物形态,产地、道地产区及品质,采收炮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使用禁忌,复方,伪品进行本草考证。结果:古今本草对乌药的认识大体一致,但出处上,尚存《开宝本草》与《本草拾遗》的争议;品质上,古籍及药典均认为直根不做药用,但最新研究表明直根有效成分含量并不亚于块根;采收上,现代本草中采收时间为冬春二季或全年,区别于古籍"八月采根";炮制上,酒制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方法;性味归经上,除辛温,古籍中尚有苦味,肺、脾、胃、肝、肾、膀胱是其主要归经;功效上,乌药功效可概括为"凡气堪顺,诸冷能除",对于主鬼气、蛊毒等"古存今废"的功效尚须辨证看待。还对考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拟解决思路。结论:考证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乌药资源及指导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代琪  叶俏波  杨茂艺 《中药材》2018,(2):482-484
穿山甲为临床常用动物药,在南朝时期就已有记载和使用。该文通过查阅本草古籍中关于穿山甲的记载,对穿山甲的来源、性味归经、炮制方法、功能主治、使用禁忌和用法用量进行本草考证,结果表明,穿山甲古今用法较为一致,但炮制方法大为简化,炮制品种更为单一。考证结果可为穿山甲的科学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蛤蚧的称谓、产区、性状、功效、真伪、用药部位进行本草考证。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文献进行考证。结果:文献调查表明,蛤蚧称谓以象声词命名;广西自明代起为蛤蚧主产区,清代起成为道地产区;宋之前蛤蚧以平喘止咳功效为主,明代以后增加补肾壮阳功效记载。结论:通过现代科学研究佐证了蛤蚧历代本草记载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为实施蛤蚧优良品种选育提供重要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地龙作为常用的动物药,历代本草古籍对其均有收录。地龙在临床实践中已经使用了几千年,但是由于朝代更替、古籍版本的缺失以及地龙本身品种的庞杂,致使其药用品种混乱。为了溯本清源,理清其正统药用品种,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并结合现代文献著作,对地龙的名称、基原、性味归经、主治功效和炮制方法等进行详细考证。通过考证,发现地龙的名称、基原、炮制和主治功效、古今记载基本一致,而在归经、毒性方面,历代本草均没有详细记载,尤其是对于地龙的毒性,历代记载不一,需要通过开展药理、毒理实验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通过本草考证整理历代本草与古籍文献,梳理金樱子在历代本草中的名称、基原、产地和采收加工炮制方法,为合理开发利用金樱子资源提供本草学依据。其在本草中多以金樱子记载,我国南部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味酸、涩,性温、平,无毒,主归脾、肾、膀胱经,具有固精、缩尿、涩肠、止带等功效。历代本草中所记载的金樱子即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规定的金樱子Rosae Laevigatae Fructus,其基原和采收加工炮制方法与现代基本一致,产地存在一定变迁。  相似文献   

18.
马钱子始载于《本草纲目》以"番木鳖"为目,清代《务中药性》始以"马钱子"为目。为正本清源,系统梳理了历代本草、医药典籍,对马钱子的基源、产地、毒性、炮制进行了全面考证,为马钱子的安全利用和传统炮制方法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佛手为常用的药食同源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查阅历代本草专著发现,佛手的相关记载模糊、品种来源混乱,历史上出现过不同品种混用的现象。该文通过对历代本草古籍的考察,结合现代文献、权威中草药书籍综合分析,对佛手名称、基原、产地、炮制加工、功效主治进行梳理与考证。结果表明,佛手别名众多,元以前一直存在佛手与香橼混用的现象,至元朝时期才从性味功效上将二者区分开来,基原与今用品种一致,佛手乃枸橼的变种。对佛手原植物形态的记载,以"状如人手,有指"为主要特征。佛手的产地一直较为稳定,以广东、浙江、福建、四川等省为主产区。佛手的药用炮制加工方法记载较少,沿用至今的仅为蒸制,此法可降低辛燥之性;食疗品加工在民间广为流传,以潮州老香黄为代表。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佛手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等功效,历代本草描述与之基本一致。该文考证结果可对佛手正本清源,历代佛手的炮制加工及性味功效的整理和总结可为规范其炮制工艺和开发利用提供文献支持。  相似文献   

20.
灯心草为灯芯草科灯芯草属植物,其茎髓、全草均能入药,是治疗心烦少眠、尿少涩痛、口舌生疮、高热口渴等的民间传统中药材,具有清凉镇静及利尿之功效。通过查阅本草文献,对灯心草名称、基原、功效、产地及采收加工炮制方法进行考证发现,灯心草别名较多,历代本草记载其基原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干燥茎髓,古今应用品种基本一致;明确了灯心草的药性及功效,其味甘、淡,性微寒,利水通淋、清心降火;对含灯心草的方剂进行归类,其中以治疗喉痹的方剂为主;灯心草产区自宋代起为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和陕西一带,清代后期转向江苏苏州和江西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灯心草产地逐步扩大至全国,江苏、四川、贵州等地有栽培,以江苏苏州为佳;灯心草的炮制方法有生品、火烧灰、灯心炭、朱砂拌制品和青黛拌制品等,其目的是使其某一方面的疗效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