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的病毒病因学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应用ELISA、PCR及原位杂交等技术对45例As病人及22例正常者血清及血管组织配对标本检测了HCMV—sIgG、sIgM及HCMV IE、L基因片段,以及其在血管组织中的分布.结果显示:As组中HCMV—s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sIgM仅见于As组.HCMV IE及L基因的阳性率也显著高于对照,并且发现HCMV DNA多见于内膜下肌层及中膜平滑肌的细胞核,强烈提示HCMV感染与As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本文还就HCMV—sIgG及sIgM与HCMV基因检出的关系及意义作了探讨,为As的临床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及针对性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病理学角度寻找证据,研究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其发病机制中病毒病因之可能。方法收集行血管手术的15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外周动脉标本,制作石蜡切片,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定性及定位检测外周动脉中人巨细胞病毒核酸及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位杂交结果为人巨细胞病毒核酸在15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外周动脉中均为阴性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为人巨细胞病毒抗原pp65在15例标本中14例为阳性表达,1例为阴性表达;人巨细胞病毒抗原IE1 72在15例标本中为阴性表达。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标本中存在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人类巨细胞病毒在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增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人类巨细胞病毒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感染性,为人类巨细胞病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及移植物血管病机制研究建立细胞模型.方法 自脐动脉分离血管平滑肌细胞,以1 个感染复数(MOI)的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该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效应,以RT-PCR技术检测人类巨细胞病毒 IE基因在平滑肌细胞内的表达,同时以电镜技术检测平滑肌细胞内的病毒颗粒.结果 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后第3天即可出现细胞病变,至第8天已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以RT-PCR技术可从感染人类巨细胞病毒 AD169株的平滑肌细胞内扩增出预期的产物,经测序验证为人类巨细胞病毒 IE基因,以电镜技术可从感染人类巨细胞病毒 AD169株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观察到病毒颗粒.结论 人类巨细胞病毒 AD169株可以感染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并复制出子代病毒颗粒.为人类巨细胞病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及移植物血管病的机制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实验依据及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加限制性酶切分析方法检测入巨细胞病毒(HCMV)。方法 在HCMV直接早期蛋白EcoRIJ DNA片段内,自行设计两对引物,建立Nested-PCR检测HCMV DNA,同时结合病毒分离检测临床标本。结果 23例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患儿中,10例病毒分离及Nested-PCR均阳性;1例病毒分离阴性,但Nested-PCR阳性。对58例妊娠早期孕妇血标本进行检测,Nested-PCR阳性率为9%,病毒分离阳性率则为7%。结论 Nested-PCR加限制性酶切分析是一种临床检测HCMV的快速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人巨细胞病毒先天性潜伏感染再激活致小鼠肠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人巨细胞病毒(HCMV)先天性潜伏感染再激活致出血性坏死性肠炎BALB/c小鼠模型,为HCMV致小肠炎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异性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将HCMV先天性感染的小鼠饲养于SPF级屏障系统中,18 mo后,分别取病毒感染组18只、细胞对照组9只,并按随机原则分别给病毒感染组中9只小鼠以及细胞对照组小鼠注射环磷酰胺,建立HCMV潜伏再激活感染鼠模型.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分别取细胞对照组、病毒潜伏组和病毒潜伏再激活组小鼠小肠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体外细胞共培养分离病毒、PCR和RT-PCR检测HCMV UL83基因DNA及mRNA,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等.结果:病毒潜伏感染再激活组细胞共培养病毒分离实验发现小鼠小肠组织内病毒分离阳性.在镜下可见HCMV在HF细胞内增殖产生特征性细胞病变,病毒分离共培养物PCR检测到HCMV UL83 DNA,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可见苹果绿色阳性信号:小鼠小肠组织PCR和RT-PCR分别检测到HCMV UL83 DNA和相应mRNA:HE染色镜检发现部分肠组织有非特异性小肠炎性病变,有局灶性坏死及出血.而病毒潜伏组仅小肠组织PCR检测到HCMVUL83 DNA,出血和坏死现象不是很明显;细胞对照组均是阴性.结论:成功构建了HCMV先天潜伏感染再激活小鼠小肠炎模型,病理表现为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情况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采用化学发光(CLIA)法对大肠癌组(n=60)、大肠息肉组(n=60)及健康对照组(n=60)的外周血清进行HCMV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 G)、Ig M抗体检测;巢式PCR技术结合原位杂交方法检测32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中HCMV-UL138基因表达;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间阳性率,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大肠癌组、大肠息肉组、健康对照组血清H C M V-I g G阳性率为分别为95.0%(57/60)、98.3%(59/60)、96.7%(58/60);血清HCMV-Ig M阳性率分别为5.0%(3/60)、1.7%(1/60)、1.7%(1/60),3组血清H C M VIg G、Ig 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例大肠癌组织巢式PCR检测HCMV-UL138阳性率为65.6%(19/32),相应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中为12.5%(4/32),原位杂交法检测癌组织HCMV-UL138阳性率为62.5%(20/32),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中为9.4%(3/32),大肠癌组织HCMV阳性检出率较癌旁正常组织显著升高(P0.01).未发现HCMV感染与大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块位置、肿块大小、组织病理分化类型、转移及Dukes分期有显著性关联.结论:大肠癌组织中存在HCMV感染,且H C M V相较于癌旁正常组织更倾向感染癌灶,提示HCMV感染可能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先天性感染致肝脏损伤的病理机制,建立 HCMV先天性感染胎鼠致肝脏损伤的小鼠模型。方法将不同剂量的 HCMV 接种至10周龄 Balb/c 雌雄小鼠腹腔后,交配。待雌鼠临产时,剖腹取出胎鼠肝脏,进行病毒分离、病理学检查、HCMV DNA 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在接种1.0ml HCMV 组胎鼠,肝组织匀浆上清液中分离出HCMV;在病毒分离出现典型 CPE 的细胞培养上清中用 PCR 检测出 HCMV DNA;原位杂交证实病毒核酸存在于肝细胞核内和胞浆内;病理学研究证实肝组织有炎性改变,肝细胞水肿变性,核内有特异性 HCMV 包涵体,部分肝细胞坏死。0.5ml 组原位杂交见肝细胞核内和胞浆内有少量病毒核酸存在;病理学研究表明肝组织仅有轻度炎性改变和肝细胞水肿变性,但肝细胞坏死不明显。上述结果在0.25ml 组表现均不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相似。结论 HCMV 可以通过胎盘造成胎鼠的先天性感染,并导致肝脏损伤;胎鼠先天性 HCMV 感染与母体感染的病毒量有关。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人类先天性 HCMV 感染造成肝脏损伤的病理过程以及对先天性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药物的筛选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的快速诊断肾移植受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的方法。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催化信号扩增法,通过抗HCMV被膜磷蛋白65(pp65)单克隆抗体AAC10对外周血WBC中的HCMVpp65抗原进行标记识别,并与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检测的102例肾移植受者中,血浆HCMVDNA阳性66例,HCMVpp65抗原阳性56例,血浆HCMVDNA阴性患者中无pp65阳性,两种方法检测的符合率为90.2%,相关性好(r=0.831);HCMV病患者31例,两者均阳性;同时检测40名健康者,结果pp65抗原全为阴性。结论催化信号扩增法敏感、简便,能更准确地反映HCMV感染的活动状况,有助于肾移植术后HCMV病的早期诊断,并可指导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HCMV先天性潜伏感染再激活致肝脏损伤的BALB/c老年小鼠模型,初步探讨HCMV潜伏再激活感染的致病机制.方法:建立HCMV先天性感染小鼠的模型,将子代小鼠饲养于SPF级屏障系统中18mo后,从子代小鼠中分别取病毒感染组18只、细胞对照组9只,随机将病毒感染组中半数进行环磷酰胺激活,建立HCMV潜伏再激活感染鼠模型,按照实验设计分别处死细胞对照组、病毒潜伏组和病毒潜伏再激活组小鼠,无菌取出小鼠肝组织,进行病毒分离、PCR、RT-PCR及HE染色.结果:潜伏再激活组小鼠的肝组织匀浆上液中分离出HCMV,在病毒分离出现细胞病变效应(CPE)的细胞培养液中检测HCMVDNA;HE染色证实肝组织有炎性改变,肝细胞肿大,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等;PCR检测到HCMVDNA,RT-PCR检测到组织中HCMVmRNA.病毒潜伏组仅PCR检测到HCMVDNA,其它与细胞对照组一样均是阴性.结论:HCMV先天性潜伏感染再激活导致肝脏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0.
人巨细胞病毒先天性感染胎鼠致肝脏损伤的小鼠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先天性感染致肝脏损伤的病理机制,建立HCMV先天性感染胎鼠致肝脏损伤的小鼠模型。方法:将不同剂量的HCMV接种至10周龄Balb/c雌雄小鼠腹腔后交配,待雌鼠临产时,剖腹取出胎鼠肝脏,进行病毒分离,病理学检查和HCMV,D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在接种6.0log TCID50 HCMV组胎鼠的肝组织匀浆上清液中分离出HCMV;在病毒分离出现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PE)的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出HCMV DNA;原位杂交证实病毒核酸存在于肝细胞核内和胞浆内;病理学证实肝组织有炎性改变,肝细胞浊肿变性;核内有特异性HCMV包涵体,部分肝细胞呈坏死表现,3.0log TCID50组原位杂交见肝细胞核内和胞浆内有少量病毒核酸存在,病理结果表明肝组织仅有轻度炎性改变和肝细胞浊肿变性,上述表现在1.5log TCID50组均不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相似。结论:HCMV可以通过胎盘造成胎鼠的先天性感染,导致肝脏损伤,并与母体感染的病毒量有关,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人类先天性HCMV感染造成肝脏损伤的病理过程以及对先天性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药物的筛选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诊断水平。方法对960例临床疑诊HCMV感染患儿分别应用FQ—PCR、CLIA法检测尿液HCMV—DNA及血清HCMV-IgM抗体水平。结果尿液HCMV-DNA阳性478例,HCMV-IgM抗体阳性206例;二者均阳性191例。478例尿液HCMV—DNA阳性者中,血清IgM抗体阳性HCMV-DNA拷贝数对数均值高于阴性者(P〈0.01)。结论尿液HCMV-DNA定量和血清HCMV-IgM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HCMV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UL83基因对人脑动脉平滑肌22α及血管紧张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转染技术把RNA干扰转染到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体外培养的人脑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建立RNA干扰人巨细胞病毒UL83基因的细胞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技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电泳等技术观察平滑肌22α及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和2型受体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利用RNA干扰技术成功干扰了人巨细胞病毒UL83基因mRNA的复制和蛋白表达,沉默人巨细胞病毒UL83基因后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基因表达下调,而血管紧张素2型受体基因和平滑肌22α基因表达上调。结论成功建立了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脑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UL83基因沉默的细胞模型。人巨细胞病毒UL83基因可能通过激活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抑制血管紧张素2型受体和平滑肌22αmRNA的转录表达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病毒性心肌炎心内膜心肌活检组织中同时检测肠道病毒 (EVs)、腺病毒(ADV)、人巨细胞病毒 (HCMV)、单纯疱疹病毒I型 (HSV 1)以及E B病毒 (EBV)的存在。方法 利用PCR技术检测 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内膜心肌活检组织中多种病毒基因片段。结果  6例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心肌炎的标本中 ,3例肠道病毒RNA阳性 ,2例ADV阳性 ,其中 1例二者均阳性 ;2例病理学不支持心肌炎者中 ,1例EBV阳性。结论 病毒性心肌炎可能与EVs、ADV、EBV、HCMV等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血清抗人巨细胞病毒抗体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巨细胞病毒感染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方法 用 ELISA方法检测了 56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A组 )及48例未合并冠心病组的 (B组 )血清人巨细胞病毒 (HCMV) Ig G、 Ig M抗体。结果  A组患者 HCMV Ig G、 Ig M阳性率均明显高于 B组 ,而且 A组女性患者 HCMV感染率明显高于 B组女性患者。结论  HCMV可能在糖尿病患者 (尤其是女性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CMV抗体阳性率有可能成为预测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孕妇人巨细胞病毒(HCMV)近期感染状况。方法采用捕获ELISA法对534例孕妇和80名孕前检查的健康妇女外周血进行了HCMV-IgM检测。结果在534例孕妇中检测出HCMV-IgM阳性标本10例,阳性率为1.87%,80例健康妇女中未检测到HCMV-IgM阳性标本。结论在孕妇中巨细胞病毒有一定近期感染率,建议育龄妇女应自觉在孕前及孕早期进行HCMV筛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5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肿瘤组织标本,同时收集距离肿瘤组织手术切缘10cm以上的自身瘤旁正常肠粘膜组织为对照,应用RT-PCR技术检测组织中HCMV的感染情况,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肿瘤组及瘤旁组HCMV IE2阳性率分别为40.00%(20/50)和6.00%(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阳性率分别为36.00%(18/50)和8.00%(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HCMV阳性肿瘤组织Bcl-2阳性率高于HCMV阴性肿瘤组织,肿瘤组织Bcl-2表达水平与HCMV感染呈线性相关(χ2=5.834,P<0.05)。结论 HCMV感染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之一,其作用机制与影响Bcl-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以潜伏感染为主的双链DNA病毒。研究发现,HCMV感染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HCMV感染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触发炎症反应;也可促进被感染细胞摄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发脂质累积,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该文介绍HCMV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和脂质代谢异常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柯萨奇B组病毒(CVB)及ICA、GADAb、FPG检测多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 方法 选取我院2011~2013年住院或门诊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T1DM(T1DM组)、T2DM(T2DM组)患者各50例.另选取健康对照(NC组)者50名.检测各组ICA、GADAb、人巨细胞病毒lgM抗体(HCMV-lgM)、人巨细胞病毒IgG抗体(HCMV-IgG)、柯萨奇B组病毒IgM抗体(CVB-IgM)及FPG水平. 结果 抗HCMV-IgM、抗HCMV-IgG、抗CVB-IgM、ICA、GADA阳性例数(阳性率)T1DM组分别为16(32%)、36(72%)、22 (44%)、29(58%)、13(26%),T2DM组分别为3(6%)、21(42%)、4(8%)、12(24%)、1(2%),NC组分别为1(2%)、11(22%)、1(2%)、1(2%)、0(0%)(P<0.05).与NC组比较,T2DM组抗HCMV-IgG、ICA抗体检测阳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FP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联合检测HCMV、CVB抗体及ICA、GAD-Ab、FPG对糖尿病患者的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冠心病的感染率、高HCMV抗体水平对冠心病的早期预测价值、心脏移植后移植血管病变(TVP)发展及其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冠心病的感染率、高HCMV抗体水平对冠心病的早期预测价值、心脏移植后移植血管病变(TVP)发展及其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