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2DM)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60~86岁的45例T2DM非血栓患者、40例非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以及35例T2DM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患者的血糖、血脂及血小板等22项资料,对上述指标先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进行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糖尿病血栓组空腹血糖[(7.65±2.05)mmol/L]及餐后2小时血糖[(12.10±3.28) mmol/L]较糖尿病非血栓组和非糖尿病血栓组高(P<0.01);糖尿病血栓组血小板[(192.34±96.38) mmol/L]较非糖尿病血栓组和糖尿病非血栓组高(P<0.0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餐后2小时血糖及血小板呈正相关(P<0.05);与服用阿司匹林呈负相关(P<0.01).结论 糖尿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抗血小板治疗是防治糖尿病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并发门脉系统血栓和/或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与肝硬化非血栓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肝硬化病因;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白蛋白(ALB)、空腹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胆汁酸(TBA)、肌酐(C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结果血栓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肝硬化病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D-二聚体、血小板是肝硬化合并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较易合并静脉血栓性疾病,加强对患者D-二聚体、血小板的监测,可警惕肝硬化合并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使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风险护理在糖尿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随机数表法将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该院接收的糖尿病患者11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55例予以风险护理。将两组的血糖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流速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股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峰值速度快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风险护理可提高血糖控制效果,改善血流速度,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在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对155例糖尿病、糖代谢异常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和血肌酐检测。结果糖尿病、糖代谢异常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纤维蛋白原和三酰甘油在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纤维蛋白原的多因素linear regression分析发现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是纤维蛋白原的相关因子(P<0.05)。结论糖尿病和糖代谢异常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而且纤维蛋白原与空腹血糖水平相关。因此,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可能参与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自该院内分泌科病房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的1 0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患者入院后24 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空腹C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等检测,然后按照所有患者的FIB水平,采取四分位法分为4组,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FIB4组的年龄、病程、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浆胆固醇随FIB的升高而逐渐增加;男性FIB水平与女性FIB水平相比较低;组间总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FIB为因变量,进行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BMI指数、甘油三酯、血浆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酸进入回归方程,回归系数分别为:0.012、0.006、-0.194、0.305、0.038、0.111、0.001(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可能与空腹C肽水平和表现的胰岛素抵抗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的常见危险因素,为早期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8月至2013年8月在邯郸矿业集团总医院内科住院的患者160例,均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测,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分为斑块组(98例)和非斑块组(62例),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上述患者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记录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单因素比较显示斑块组年龄、性别、吸烟史、血脂水平、尿酸水平、纤维蛋白原浓度、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明显高于非斑块组。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糖代谢异常、高血压病史、高纤维蛋白原浓度、高尿酸、有吸烟、饮酒史者斑块生长率明显增加更易形成颈动脉斑块,也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大动脉僵硬度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50名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和脉搏波传导速度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水平、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脉搏波传导速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单侧和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型糖尿病患者脉搏传导速度多元性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收缩压、C反应蛋白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是影响大动脉僵硬度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大动脉弹性明显减退的现象,患者的年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收缩压、C反应蛋白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是影响大动脉僵硬度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当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严格控制,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对患者的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8.
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I)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登记2005年7月~2006年9月连续入院136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头颅CT或MRI扫描结果分为LI组及非腔梗组(NLI组),单发腔梗组(SLI组),多发腔梗组(MLI组),引入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1)LI/NLI组在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体育锻炼,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纤维蛋白原方面有差异;多元logistic回归示LI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高密度脂蛋白.(2)SLI/MLI组在高血压家族史,脑白质变性,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HDL-C和纤维蛋白原方面存在差异.结论 (1)LI的发病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I发病的主要因素是高血压和HDL-C,高血压是危险因素,HDL-C是保护性因素.(2)SLI和MLI在发病危险因素上有差异,有高血压家族史和脑白质变性者易患MLI,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纤维蛋白原高,HDL-C低者易患MLI.  相似文献   

9.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30例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3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记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血尿酸(UA)、高密度脂蛋白(HDL)、以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数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年龄、血尿酸、高密度脂蛋白以及纤维蛋白原是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疾病的危险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分析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144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血糖、血脂、血压、纤维蛋白原等生物化学检查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测.结果发现,144例患者中彩色多普勒提示下肢动脉病变105例 (72.9 % ),两支以上动脉病变发生率高(占检出者的 80% ),斑块检出率高(占检出者的 60% ),临床检查下肢动脉病变检出率很低(29.9%).下肢动脉病变与高血压、冠心病、周围神经病变、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呈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结果提示,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冠心病、周围神经病变、纤维蛋白原升高等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彩色多普勒是早期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一种方便可靠的方法,可了解动脉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医院和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2016年8月~2017年1月期间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分析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支架情况、Th1及Th2细胞因子水平等情况;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再狭窄组患者收缩压、脉压差、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三酰甘油、尿酸、靶病变直径、靶病变长度及Th1细胞因子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患者支架直径及Th2细胞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OR=1.925,95%CI:1.108~3.346)、纤维蛋白原(OR=1.401,95%CI:1.034~1.898)、三酰甘油(OR=1.338,95%CI:1.007~1.777)为PCI术后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及三酰甘油均可能增加CHD合并T2DM患者行PCI术后并发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治疗后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为临床伤口感染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将该院2013年3—12月接诊的58例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导致伤口感染的单因素与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8例患者中,共有9例患者发生伤口感染,伤口感染率为15.5%。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术前术后血糖水平、手术时长、阑尾炎类型等,均为伤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术前术后血糖水平以及阑尾炎类型为引发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尽量避免切口感染现象的发生,在对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把握好患者阑尾炎手术的适应证,控制术前术后血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治疗后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为临床伤口感染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将该院2013年3—12月接诊的58例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导致伤口感染的单因素与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8例患者中,共有9例患者发生伤口感染,伤口感染率为15.5%。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术前术后血糖水平、手术时长、阑尾炎类型等,均为伤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术前术后血糖水平以及阑尾炎类型为引发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尽量避免切口感染现象的发生,在对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把握好患者阑尾炎手术的适应证,控制术前术后血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比较73例缺血性进展性卒中患者(病例组)与非进展性卒中患者(对照组)空腹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体温、头部MRI、CT,血管彩超及经颅多普勒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收缩压、发热例数、血管狭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血压偏低、血管狭窄、血糖异常、高纤维蛋白原、高脂血症、体温增高是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积极干预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及穿支动脉疾病(PAD)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7例,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的分型标准,分为LAA组219例、PAD组148例。测量入院时血压,询问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检测2组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析2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PAD组比较,LAA组年龄、糖尿病、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HDL/LDL比值明显降低(P<0.05,P<0.01),LAA组血压虽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预防应严格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控制患者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助于减少LAA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诱因,做好早期预防DVT并积极诊治。方法对我院2016年收治的深静脉血栓患者9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经下肢血管彩超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结果本组患者年龄分布在19~88岁,平均年龄(61.1±15.4)岁,DVT发生年龄多在40~80岁。患者有明显病因的61例(67%)。病因主要包括外伤、外科手术、久坐、肿瘤等。结论 DVT的发病因素大部分为获得性因素,获得性因素可预防,早期预防科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因此早期辨识危险因素和预防是防止DVT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高血压患者120例,测定空腹血糖(FSG)、餐后2h血糖、血脂、尿酸、纤维蛋白原及动态血压监测;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 hickness,IMT)及有无斑块形成。结果颈动脉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组的年龄、24SBP、nSBP、nDBP较颈动脉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其dSBP、空腹及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纤维蛋白原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体质指数、24hDBP、dDBP、TG三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颈动脉增厚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62.29%,颈动脉正常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37.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75%,与颈动脉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非杓型血压节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尿酸血症及纤维蛋白原增高有关,因此,积极治疗血压的同时,应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 用高分辨率彩色多谱勒超声对10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进行检测,同时测定血纤维蛋白原、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上述指标与糖尿病下肢血管不同程度病变的关系.结果 下肢血管病变组的纤维蛋白原、年龄均显著大于无病变组(P<0.01),且在重度病变组二者均显著大于轻中度病变组(P<0.01);病程在下肢血管病变组大于无病变组(P<0.05),轻中度病变组与重度病变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病变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大于无病变组和轻中度病变组(P<0.05),而后两组间LDL-C无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组较正常纤维蛋白原组动脉硬化发生率更高,病变程度更重(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故治疗时除降糖、降脂外,应积极控制血纤维蛋白原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及纤溶活性指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接受下肢骨折手术治疗并于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60例为观察组,同期接受下肢骨折手术治疗且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6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术前与术后3 d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纤溶活性指标水平,并分析其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结果术前及术后3 d,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小板聚集率(PAg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D-D、TAT均是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及纤溶活性指标水平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可通过对患者D-D、TAT水平进行检测,从而为深静脉血栓的预测及防治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预防性护理在糖尿病患者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70例糖尿病骨创伤患者作为该文的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预见性护理),评判标准:血流速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流速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的实施可显著降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机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