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9 毫秒
1.
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甘精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治疗,一组给予中效和短效人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降糖效果、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FPG、2HPG、胰岛素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达标时间:甘精组短于NPH组(P〈0.01),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甘精组低于NPH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能有效模拟人的生理胰岛素分泌,尽早使血糖平稳达标,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研究一:将6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餐时A组赖脯,B组门冬,C组餐前30分钟短效睡前均中效,剂量据血糖调整,研究二:将6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睡前甘精,B组睡前甘精,B组睡前地特,C组睡前中效餐前注射速效。结果研究一:赖脯、门冬和短效三组降糖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赖脯和门冬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短效组(P〈0.05)。研究二:甘精、地特和中效三组降糖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甘精组及地特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中效组(P〈0.05)。结论胰岛素类似物降糖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3.
将4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于早、晚餐时注射门冬胰岛素30,B组于早、晚餐前30min注射预混人胰岛素30R,药物剂量根据血糖高低调整,比较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发生低血糖时血糖值。结果:门冬胰岛素30和预混人胰岛素30R两组均可有效降低血糖(P〈0.01),降糖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冬胰岛素30组发生低血糖时血糖值高于预混人胰岛素30R组(P〈0.05),尤其是夜间严重低血糖水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预混人胰岛素30R。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门冬胰岛素30降糖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4.
纳入已经接受至少3个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32例,联合口服格列美脲2周,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的方法,评估联合治疗前后血糖飘移、低血糖事件及日均胰岛素量的差异。结果联合格列美脲治疗后,血糖漂移及日均胰岛素量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事件较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沦接受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使用格列美脲可以降低血糖飘移,减少胰岛素用量,但降低低血糖风险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5.
选取15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应用门冬胰岛素30,三餐前皮下注射,B组应用普通胰岛素R三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联合普通中效胰岛素晚睡前皮下注射,C组应用门冬胰岛素三餐前皮下注射,联合甘精胰岛素晚睡前皮下注射,D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结果:①A组空腹和晚餐后2小时指尖血糖均显著高于D组(P〈0.05),而B、C组和D组三组间空腹血糖和晚餐后2小时指尖血糖两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c组和D组患者强化治疗前、后各时间点指尖空腹指尖血糖下降幅度大于A组(P〉0.05),其他时间点4组间血糖下降差值两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D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最短,胰岛素用量最少,B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最长,B组胰岛素用量最多;④D组低血糖发生率最高,C组低血糖发生率最低。结论:四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短期疗效均较好;胰岛素泵治疗血糖达标时间最短,胰岛素用量最少;门冬胰岛素30可做为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6.
甘精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与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NPH)对血精控制较差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组、睡前皮下注射NPH组,两组三餐前均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比较治疗后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平均空腹血糖、血糖漂移、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甘精胰岛素组在血糖达标时间、治疗后空腹血糖、日内血糖漂移、低血糖发生率方面均低于NPH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短效胰岛素治疗,降精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与基础胰岛素加3餐前胰岛素注射对疗效比较。方法将6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其中胰岛素泵组25例,基础加餐时胰岛素治疗组37例,治疗2周,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血糖达标需要的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有效控制,(P〈0.05)。两组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胰岛素泵组的治疗费用明细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  相似文献   

8.
选取已经接受至少3个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每日2次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联合口服阿卡波糖2周,联合前后采用动态血糖检测的方法,计算血糖变异指标、平均血糖、低血糖人次、空腹及餐后平均血糖情况,评价联合治疗前后患者血糖波动情况、低血糖发生率及日均胰岛素用量的差异。结果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后,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水平、血糖最高值、平均餐后血糖均低于联合治疗前,血糖最低值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事件少于联合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均胰岛素量和血糖标准差较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每日2次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使用阿卡波糖可以减少血糖变异性,增加血糖稳定性,降低低血糖风险,减少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精蛋白锌胰岛素30R(万苏林30R)和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30R(诺和灵30R)对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于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将140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A和治疗组B。两组受试者分别接受精蛋白锌胰岛素30R和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30R治疗,根据受试者血糖初步拟定治疗剂量并随时调整,每日早、晚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并继续使用既往口服药物,治疗为期12周,12周后2组交换胰岛素继续治疗12周。观察比较2组交换胰岛素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胰岛素抗体(IAA)水平。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检验比较两组数据。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A和B的HbAlc[(7.7±1.3)%VS(7.5±0.9)%,t=1.24,P〉0.05]、FBG[(8.0±2.0)VS(7.4±1.6)mmol/L,t=1.05,P〉0.05]、PBG[(13±4)vs(12±4)mmol/L,t=0.90,P〉0.05及IAA[(19±12)VS(19±13)mU/L,t=0.11,P〉0.05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后两组HbAlc[(8.3±1.5)%VS(7.5±1.0)%,x。=0.01,P〉0.05]、FBG[(7.8±2.0)VS(7.9±2.1)mmol/L,x^2=0.04,P〉0.05]、PBG[(12±4)VS(12±4)mmol/L,x^2=0.82,P〉0.05]、IAA[(19±11)VS(18±12)mU/L,X^2=1.26,P〉0.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A在交叉前后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6.4%和6.4%,治疗组B则分别为15.O%和2.9%。2组受试者未发现有局部过敏、脂肪萎缩和硬结等不良事件。结论用万苏林30R治疗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与诺和灵30R具有相同的疗效且不会引起更多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和门冬胰岛素30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对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1013至2012年6月2013住院的体质指数(BMI)〉25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10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拉鲁肽治疗组和门冬胰岛素30治疗组。其中利拉鲁肽治疗组52例,给予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门冬胰岛素30治疗组57例,给予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共24周,于用药前、用药4、12、24周后分别测定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体重、腰围、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能、肾功能、C反应蛋白(CRP)、24h尿微量白蛋白(UMA),记录用药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和其他不良反应。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d后血糖均开始下降,24周后利拉鲁肽组和门冬胰岛素30组FPG分别下降(2.9±1.3)、(3.5±1.2)mmol/L(t=-3.2,P〈0.01);PPG分别下降(4.2±3.7)、(4.5±2.8)mmol/L(t=-0.83,P〉0.05);HbAlC分别下降(1.7±0.6)%、(1.9±0.8)%(t=-0.6,P〉0.05)。利拉鲁肽组体重下降(4.2±2.7)kg,门冬胰岛素30组体重增加(1.2±1.7)kg(t=-3.7,P〈0.05)。两组收缩压分别下降(5.2±4.4)、(1.8±2.3)mmHg(1mmHg=0.133kPa)(t=4.9,P〈0.01)。两组间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出现TG、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但是组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利拉鲁肽组比门冬胰岛素30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但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比14.0%,t=-1.51,P〉0.05)。利拉鲁肽组患者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多于门冬胰岛素3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6.2%比1.8%,t=2.00,P〈0.05)。结论对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与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降糖效果相当,而利拉鲁肽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患者体重和血压,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地特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在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老年T2DM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中,对血糖水平及血糖波动的影响. 方法 160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T2DM患者,随机分为地特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A)组与诺和锐30治疗(B)组,每组各80例.治疗前后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72 h血糖监测,观察平均血糖(MGB)、日内血糖最高值及最低值、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血糖4.1~11.1 mmol/L时间占日内时间百分比(GTT%). 结果 (1)2组治疗3个月后,FPG、2hPG和HbA1c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2组间FPG、2 hPG和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MI低于B组(P<0.05);(2) CGMS监测结果显示,治疗后A组日内血糖最高值、LAGE低于B组[(9.8±2.0) vs (12.5±2.4) mmol/L;(5.2±1.2) vs (8.7±1.8)mmol/L,P<0.01],日内血糖最低值高于B组[(4.4±0.5)vs(4.0±0.7) mmol/L,P<0.05].A组GTT%高于B组[(86.6±5.4)%vs(75.1±7.3)%,P<0.01];(3)A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7.80%vs21.79%,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对于预混胰岛素,地特胰岛素作为起始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T2DM患者更安全、有效,血糖波动更小,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更低,且无明显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采用多参数追加建议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探讨多参数追加建议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将来自国内三甲综合医院内分泌病房的158例糖尿病患者,按2∶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3组:多参数追加建议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BA-CSⅡ)组、普通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O-CSⅡ)组和每日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DI)组,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比较3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血糖控制情况、不良事件及胰岛素用量的差异.结果 BA-CSⅡ组患者的餐后血糖达标率为78.1% (50/64),显著高于CO-CSⅡ组[52.3% (23/44),χ^2=7.955,P<0.05]和MDI组[50.0%(18/36),χ^2=8.375,P<0.05],且出院时的餐后血糖水平显著低于CO-CSⅡ组[(7.8±2.0)比(9.1±2.8) mmol/L,Z=-2.301,P<0.05]和MDI组[(7.8±2.0)比(9.1 ±2.2)mmol/L,Z=-2.920,P<0.05].BA-CSⅡ组患者的低血糖(≤3.9 mmol/L)发生率和高血糖(≥10 mmol/L)人均发生频次均少于其他两组(P>0.05).3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日平均胰岛素用量,BA-CSⅡ组低于MDI组[(44±17)比(56±27)U,P>0.05],CO-CSⅡ组显著低于MDI组[(39±12)比(56±27)U,Z=-2.690,P<0.05].与人院日相比,BA-CSⅡ组及CO-CSⅡ组患者出院日的胰岛素用量减少,而MDI组用量增加,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采用多参数追加建议的CSⅡ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利于餐后血糖达标,且不会增加胰岛素用量,同时有利于减少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住院患者,多参数追加建议的CSⅡ治疗方式能更安全有效地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3.
目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连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II)强化治疗使血糖平稳后,分别转换为生物合成人胰岛素N联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R、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MDI),比较两种MDI治疗时血糖的变化情况及胰岛素的用量。方法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CSII治疗血糖平稳后,改为生物合成人胰岛素N及生物合成人胰岛素R皮下注射(A组),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CSII治疗血糖平稳后,改为甘精胰岛素及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B组),观察A、B两组治疗时的日内血糖波动情况、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经CSII治疗转换为MDI治疗后均能有效控制血糖,B组血糖波动较A组平稳,每日胰岛素用量较A组更少[(0.62±0.28)U/kg],低血糖发生率更低。结论两种MDI方法均能有效控制血糖,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降糖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双时相门冬胰岛素和双时相人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于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人民医院住院的T2DM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按分层随机化分为2组,分别应用门冬胰岛素50(A组,25例)和人胰岛素50R(B组,25例)治疗.观察两组不同治疗方案患者2周和12周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日胰岛素(INS)用量、低血糖发生及体质指数(BMI)变化的情况.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糖都明显下降,其中A组在早餐后、中餐后、晚餐后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2、3.393、2.504,均P<0.05);而B组在晚餐前、睡前下降更明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532、3.066,均P<0.05).治疗12周后,A组在HbA1c及2 hPG方面较B组下降更明显,A组HbA1c由治疗前的(10.6±1.9)%降至治疗后的(6.7±0.5)%,B组HbA1c由治疗前的(10.5±1.5)%降至治疗后的(7.1±0.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8,P<0.05),A组2 hPG由治疗前的(21±5)mmol/L降至治疗后的(7.1 ±0.9) mmol/L,B组2 hPG由治疗前的(21±5)mmol/L降至治疗后的(8.4±1.6) m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1,P<0.05),而在空腹血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胰岛素用量方面,12周后两组胰岛素用量都明显减少,部分患者胰岛素停用,其中A组较B组减少更明显,A组胰岛素用量由治疗2周时的(50±13) U/d降至治疗12周时的(32±12) U/d,B组胰岛素用量由治疗2周时的(59±10) U/d降至治疗12周时的(39±6) U/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39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体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9,均P<0.05);在低血糖发生方面,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发生,A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χ^2=4.500,P<0.05).结论 双时相门冬胰岛素能更平稳地降低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特别是控制餐后血糖而不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及日胰岛素的用量,体重增加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CSⅡ)与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MSⅡ)方案治疗儿童T1DM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T1DM患儿72例随机分为CSⅡ组32例和MSⅡ组40例,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FPG、2hPG、HbA1 c、24 h血糖波动情况及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1)治疗后,两组FPG和HbA1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CSⅡ组24 h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全天血糖值标准差(SDBG)、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均低于MSⅡ组[MAGE:(1.9±0.5) vs (2.2±0.4)mmol/L;SDBG:(2.1±0.3)vs(2.4±0.4)mmol/L;MODD:(3.3±1.4) vs (4.1±1.5) mmol/L,P<0.05];(3)CSⅡ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MSⅡ组,但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事件. 结论 CSⅡ治疗血糖波动较大的T1DM患儿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MSⅡ.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门冬胰岛素50治疗肝源性糖尿病(H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17例HD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58例和门冬胰岛素50治疗59例,观察12 w。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情况等指标的变化,从而比较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结果在治疗12 w末,门冬胰岛素50治疗组FBG为(5.97±1.26) mmol/L,与甘精胰岛素治疗组的【(5.54±1.48) mmol/L】比,无显著差异(P>0.05);门冬胰岛素50组PBG为(7.45±2.56) mmol/L,显著低于甘精胰岛素组【(8.95±2.44) mmol/L,P<0.05】, HbA1c为(6.81±0.23)%,显著低于甘精胰岛素组的【(7.56±0.31)%,P<0.05】,每日胰岛素用量为(37.2±7.0) U·d-1,与甘精胰岛素组的【(35.1±6.8) U·d-1】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血糖达标时间为(14.2±2.8)d,与甘精胰岛素组的【(14.5±3.2) d】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轻微低血糖发生率为3.5%,与甘精胰岛素组的5.1%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50治疗HD患者疗效肯定,对餐后血糖的控制存在优势,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长秀霖联合拜糖平和门冬胰岛素对治疗老年T2DM患者血糖、HbA1c变化、低血糖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18例口服降糖药物疗效较差的老年T2DM患者随机分为长秀霖加拜糖平组和门冬胰岛素组。长秀霖组每晚睡前皮下注射1次加三餐前口服拜糖平,门冬胰岛素组早晚餐前各皮下注射1次,共13周,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BG)、血脂、HbA1C下降情况,C肽(C-P)水平上升情况,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HbA1C下降明显,C-P上升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对比无显著差异;低血糖反应长秀霖组明显低于门冬胰岛素组(P〈0.01)。结论长秀霖组和门冬胰岛素组都具有明显降低FBG、2hBG、血脂、HbA1c的作用,均明显提高C-P水平。低血糖的发生率长秀霖组明显低于门冬胰岛素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和双相门冬胰岛素(诺和锐30)皮下注射应用于初诊T2DM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后的疗效。方法60例初诊T2DM患者应用CSII治疗后,随机分为以诺和锐30治疗的BIAsp30组和以来得时治疗的Lantus组。比较两组7个时点血糖、HbA1c、低血糖事件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与BIAsp30组相比,Lantus组20周后三餐后血糖水平明显降低,低血糖事件发生次数低(P均〈0.05);两组FPG、HbA1c及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初诊T2DM患者CSII治疗所用Ins剂量相同且血糖达标后,采用来得时睡前1次注射,比早、晚餐前诺和锐30皮下注射治疗者全天血糖控制满意,且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门冬胰岛素和人胰岛素强化治疗内科危重症高血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病科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内科危重患者186例,入组时空腹血糖水平为(10.8±2.3)mmoL/L,根据患者入组时恢复进食情况分为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组(MDI,n=90)和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组(CSⅡ,n=96),2组均随机分为门冬胰岛素和人胰岛素亚组.MDI组中门冬胰岛素和人胰岛素亚组分别为44、46例,CSⅡ组分别为46、50例.MDI组餐前大剂量采用门冬胰岛素或人胰岛素,基础量均采用甘精胰岛素,CSⅡ组餐前大剂量及基础量均采用门冬胰岛素或人胰岛素.根据多点指尖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用量,强化胰岛素治疗疗程7 d,使血糖控制在4.4~8.3 mmol/L,7 d后改为常规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4.4~11.1 mmol/L,观察各哑组患者基线及第7天日内平均血糖水平、日内血糖标准差、日内血糖极差(最高和最低血糖之差)、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疾病评分(APACHE Ⅱ),统计7 d内低血糖发生率、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日平均胰岛素用量及28 d内各组死亡率.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1)MDI及CSⅡ组的门冬胰岛素亚组和人胰岛素亚组强化治疗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强化治疗后第7天门冬胰岛素哑组较人胰岛素组日内平均血糖水平更低,MDI组:(6.2±1.3)mmol/L比(7.6±1.6)mmol/L;CSⅡ组:(6.0±1.2)mmol/L比(7.4±2.5)mmol/L,均P<0.05.(3)门冬胰岛素亚组血糖标准差更小,MDI组:(1.54±0.27)mmol/L比(1.92±0.38)mmol/L;CSⅡ组:(1.24±0.27)mmol/L比(1.83±0.45)mmol/L,均P<0.05.(4)门冬胰岛素亚组极差更小,MDI组:(3.0±0.5)mmoL/L vs(3.9±1.1)mmoL/L;CSⅡ组:(3.1±0.6)mmol/L vs(3.9±1.0)mmol/L,均P<0.05.(5)门冬胰岛素业组7 d内日平均胰岛素用量更少,低血糖发生率及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同时,门冬胰岛素亚组7 d内血清CRP?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来得时联合拜唐苹和诺和锐30治疗高龄(80岁以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20例口服降糖药物疗效较差的高龄T2DM患者随机分为来得时联合拜唐苹组和诺和锐30组(每组60例)。来得时联合拜唐苹组每日早餐前注射1次来得时加三餐中口服拜唐苹,诺和锐30组早晚餐前各皮下注射1次,共16周,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bA1c的下降情况,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糖、TG、TC、LDL-C、HbA1c下降明显,其中来得时联合拜唐苹组HbA1c从(8.8%±2.0%)下降至(7.1%±1.2%);诺和锐30组HbA1c从(8.9%±2.4%)下降到(7.0%±1.2%);治疗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来得时联合拜唐苹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诺和锐30组(3.3%vs 13.3%,P<0.01)。结论来得时联合拜唐苹组和诺和锐30组都具有明显降低FBG、2hPBG、TG、TC、LDL-C、HbA1c的作用,来得时联合拜唐苹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诺和锐30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