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随着对小肠疾病检出方法的不断完善,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通过比较各种用于小肠肿瘤检出的方法(包括消化道造影、腹部CT、DSA、内窥镜检查、腹部核素扫描、PET等),基本确立小肠间质瘤的诊断流程。再结合临床特征、病理学、以及免疫组化检查,最终确诊小肠间质瘤。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高度怀疑小肠间质瘤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探查;此外,对于不可切除的、复发的、已有转移的间质瘤患者可用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老年患者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胃肠间质瘤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34例为出血组,其余未出血84例为未出血组,分析胃肠间质瘤老年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因素。随访2年后出血组死亡5例为死亡组,其余29例为存活组,分析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老年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肿瘤最大径≥6 cm、核分裂象≥6个/50HPF、肿瘤部位为小肠、危险分级超过低危、存在肿瘤破裂、存在肿瘤复发为胃肠间质瘤老年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随访1年出血组死亡2例(5.88%),未出血组死亡1例(1.19%),随访2年出血组死亡5例(14.70%),未出血组死亡2例(2.38%)。肿瘤最大径≥6 cm、核分裂象≥6个/50HPF、组织学类型为混合型、细胞密集度高、存在肿瘤破裂、肿瘤完整切除、原发肿瘤、浸润性生长为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老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老年患者死亡率显著升高,临床中应对其加强监测,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35例小肠间质瘤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小肠间质瘤的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且缺乏简便有效的检查方法,术前确诊较为困难。目的:了解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探讨如何提高小肠间质瘤的术前诊断率和合理的手术方式,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4月~2004年6月仁济医院收治的35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病理学特点和预后,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脐周隐痛、消化道出血、贫血、腹部肿块和小肠梗阻是本组小肠间质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小肠间质瘤多好发于十二指肠和空肠;80.0%的良性小肠间质瘤瘤体直径<5cm,93.3%的恶性小肠间质瘤瘤体直径>5cm;小肠间质瘤以肠腔外生长为主,良、恶性间质瘤在生长方式上无显著差异。空肠、回肠间质瘤的术前诊断率显著低于十二指肠间质瘤(P<0.01)。胃镜、增强螺旋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小肠间质瘤检出率较高。30例恶性间质瘤中20例(66.7%)行小肠肿瘤根治术,8例(26.7%)行小肠肿瘤减瘤荷手术,2例(6.7%)行姑息性手术。30例恶性间质瘤切除标本中9例有局部淋巴结转移,5例出现远处转移。结论:合理应用辅助检查方法可提高小肠间质瘤的术前确诊率,术中对间质瘤的良、恶性判断有困难者应行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53例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内镜特点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53例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内镜和病理特点,加强对间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53例胃肠道间叶性肿瘤患者的影像、病理资料,并完成CD117、CD34、SMA和Desmin的免疫组化检查,分析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临床、内镜、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结果 间质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在内镜超声中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胃和食管发生间质瘤和平滑肌瘤比例高于消化道其他部位,分别为64.71%和68.42%;间质瘤中CD117和CD34为弥漫性阳性表达,SMA和Desmin阳性表达率较低,但在小肠病例中SMA表达较CD34高;平滑肌源性肿瘤中SMA和Desmin呈弥漫阳性表达,而CD117和CD34的表达显著低于间质瘤;同时根据相关性分析证实,Desmin阴性对间质瘤的诊断意义增强,CD117和CD34阴性有利于平滑肌瘤的诊断.结论 内镜超声检查结合CD117、CD34、SMA和Desmin的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梭状细胞形态的间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胡霄  郑志强 《山东医药》2008,48(24):113-114
胃肠道间质瘤为原发于胃肠道和腹腔的间质肿瘤,以往GIST被认为是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雪旺氏瘤等.随着对GIST研究的深入,已经认识到GIST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现就胃肠道间质瘤诊治的有关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以胃肠道出血首发的小肠间质瘤的了解和早期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以胃肠道出血首发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红蛋白水平、小肠CT表现、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以及随访结果等临床资料.结果:以胃肠道出血首发的小肠间质瘤多好发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8岁,男性略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便血和不同程度的贫血.小肠CT检查有助于发现病灶,16例患者小肠CT发现小肠占位病变,表现为无分叶或有分叶的低密度、边界清晰软组织肿块,平均CT值32HU,强化大多不均匀,多数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多为外生性生长,17例患者CD11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阳性.组织病理学以及CD117、CD34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肿瘤的确诊和危险分类,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切除.结论:重视急诊胃镜、肠镜检查阴性的以胃肠道出血的小肠间质瘤患者,小肠CT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并经手术切除病灶、生物靶向治疗、加强随访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谷梅兰  李莎  张新明  康江 《山东医药》2011,51(20):91-9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4例手术结果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64排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临床病理表现对照。结果肿瘤起源于胃14例,空肠2例,回肠3例,结肠3例,腹腔网膜1例,肠系膜1例。黏膜下型3例,肌壁间型8例,浆膜下型14例。64排螺旋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术前定性及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1.6%(22/24)和95.8%(23/24)。结论 64排螺旋CT可以很好地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态、部位、大小以及内部结构,能更准确地检出胃肠道间质瘤及初步定性。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由Mazur等[1]1983年提出的,可能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是一种独立的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肿瘤。GIST可发生在消化道的各个部位,最常发生于胃(60%~70%)、小肠(25%~35%)、结直肠(5%)、食管(<2%)[2],偶尔可原发于网膜、肠系膜和腹膜后[3,4],而发生在十二指肠者极为少见。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十二指肠间质瘤3例,本文结合近10年国内外有关文献,对此病作一综述。十二指肠间质瘤多见于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主要首发症状为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适、隐…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是原发于胃肠道和腹部的间叶源性肿瘤,绝大多数存在c-Kit基因突变。内镜检查胃肠道间质瘤有一定困难,而CT和超声内镜结合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良、恶性的判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26例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的临床特征和生存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行生存分析,对诊断和治疗原则进行探讨。方法 收集本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99例,对其中26例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顺性分析,探讨肝转移发生后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原发肿瘤和发生肝转移的平均年龄为50.8和51.8岁。病理证实者5例,手术中探查诊断为肝转移者12例,14例为单纯影像学诊断。发现原发肿瘤的同时和非同时伴肝转移者分别为8例和18例,非同时发现者肝转移距原发肿瘤手术时间的中位时间为12个月。肿瘤原发于胃12例.结直肠5例,小肠6例,胃肠道外3例。肝转移灶切除者4例,无水乙醇注射2例,介入治疗3例,全身静脉化疗7例,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8例,未治疗2例。肝转移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1个月。伊马替尼治疗为影响肝转移后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结论 原发部位为胃的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最常见;小肠问质瘤易发生肝转移;服用伊马替尼3个月以上可延长生存。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一类较为少见的胃肠道肿瘤,过去常被误认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或纤维组织细胞瘤,直到1983年Mazur和Clark才通过电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尽管少见,但是,GIST却是胃肠道最为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约占间叶源性肿瘤的18%,每年发病率约为1~2/10万。其生物学特性与临床表现为潜在恶性。随着近年来对胃肠道间质瘤认识的不断发展以及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GIST患者得到诊断,并且通过手术或是辅以口服分子靶向药物的方式来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不论是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还是腹腔镜治疗、内镜下治疗或是腹腔镜与内镜双镜联合治疗,这多种手术治疗方式都为大家所认可。但是,与这多种治疗方式不相匹配的是大家对于术后随访的重视程度。目前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术后的随访,各国在各自指南中提出了不同要求,尚未达成统一共识。故现就各个国家和地区对胃肠道间质瘤的随访要求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间质瘤主要发生在胃肠道,指在光镜下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某些免疫组化阳性的肿瘤。本文对4例胃肠道间质瘤手术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肿瘤大小等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是源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肿瘤,绝大多数存在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近十年来,间质瘤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此文就外科手术、消化内镜、腹腔镜及其联合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是源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肿瘤,绝大多数存在 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近十年来,间质瘤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此文就外科手术、消化内镜、腹腔镜及其联合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和诊断标准。方法:对32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大多数病例CD117和CD34标记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原发局限性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影响原发局限性小肠间质瘤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 收集并回顾分析瑞金医院2003年1月至2007年9月收治并经手术完全切除的89例原发性小肠间质瘤患者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随访术后肿瘤复发情况.分析各临床及病理因索对患者无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89例患者均完成随访.15例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其中9例因肿瘤复发死亡.Kaplan-Meier 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肿瘤大小、肿瘤核分裂象数和肿瘤生物侵袭危险程度分级与患者无病生存期相关(P值分别=0.000、0.006和0.000).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肿瘤大小和肿瘤核分裂象数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肿瘤大小、肿瘤核分裂象数和肿瘤生物侵袭危险程度分级与小肠间质瘤复发相关.肿瘤大小和肿瘤核分裂象数对预测小肠间质瘤复发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靳常海  李岩  王明玉 《山东医药》2005,45(36):28-29
回顾性分析9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胃间质瘤占66.9%,4、肠间质瘤占32.1%。术前诊断率为68.8%。腹痛、腹部包块、便血、肠梗阻是本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内镜、B超可作为首选检查,钡餐透视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检查能提高术前诊断率;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可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手术切除是胃肠道间质瘤的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人类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大多数GIST有原癌基因c-kit突变.近年的研究发现,在无c-kit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中,存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的突变.此外,尚存在很多基因和蛋白参与了GIST的发生和发展.与一般胃肠道肿瘤相比,GIST在组织发生、临床病理、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综述有关GIST预后的相关指标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近年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报道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GIST影像诊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作为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目前已在基础及临床工作上开展多年的研究,对于其认识,经过了从组织来源的最终认识到目前在基因层面的深层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在临床工作当中对胃肠道间质瘤药物治疗的敏感性较强的伊马替尼的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一直在人们的关注下取得了骄人的进展,该文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阐释胃肠道间质瘤发病的可能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