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和评价密云区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简称“公卫项目”)对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成效。方法 对密云区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纳入公卫项目前2年(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与纳入公卫项目后2年(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患者的发现、转诊及治疗转归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纳入到公卫项目的实施效果。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发病率由2014—2015年的41.63/10 万(404/970000)下降到2016—2017年的35.00/10万(336/960000),下降了6.63/10万。涂阳患者发现率由2014—2015年的29.70%(120/404)上升至2016—2017年的33.93%(114/336),提高了4.22个百分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515,P=0.218)。未查痰患者比率由2014—2015年的19.31%(78/404)下降至2016—2017年12.50%(42/336),下降了6.81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266,P=0.012)。转诊到位率由2014—2015年的67.81%(455/671)上升至2016—2017年的74.50%(482/647),上升了6.69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170,P=0.007)。总体到位率由2014—2015年的93.29%(626/671)上升至2016—2017年的96.75%(626/647),上升了3.46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293,P=0.004)。新涂阳患者治愈率由2014—2015年的87.78%(79/90)上升至2016—2017年的95.71%(134/140),上升了7.93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041,P=0.025)。结论 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纳入到公卫项目后,未查痰患者比率下降,患者转诊到位率、新涂阳患者治愈率等有所提高,对结核病疫情预防控制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WS 288—2017 肺结核诊断》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实施后肺结核诊断情况,提高登记治疗的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以及对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的诊断质量。方法 以自愿接受评估为原则,青海、甘肃、新疆、贵州、湖北、广西、山东、辽宁8个省(自治区)接受现场评估,每个省1家地市级、3家县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评估内容:查阅“新标准”实施前1年(2017年)、实施后1年(2018年)当地肺结核登记资料,以及结核病影像学诊断、结核病实验室相关检测情况;查阅病原学阴性肺结核病案,每个现场、每个年度从发现第一例患者开始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各查阅50例;查阅实验室登记本、留存痰涂片,累计查阅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病案3532例,实验室留存痰涂片3260份。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新标准”实施后各评估现场强化了病原学检测力度,分枝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率由实施前的18.2%(6/33)提高到60.0%(1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35,P=0.003);分枝杆菌分离培养率由93.9%(31/33)提高到96.0%(24/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1,P=0.804)。实验室检测质量评估发现,2017年度痰标本不合格率为40.1%(384/957),2018年度为40.0%(922/23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993)。“新标准”实施后,评估地区登记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从21.6%(4806/22258)提高到24.7%(4026/16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00,P=0.000);结核抗原抗体检测率从36.5%(871/2389)提高到37.3%(426/1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6,P=0.667);结核抗原抗体检测阳性率从25.7%(224/871)提高到41.3%(176/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900,P=0.000);结核菌素试验检测率从23.0%(549/2389)提高到47.2%(539/1143),阳性率由57.9%(318/549)提高到73.3%(395/5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10.900、27.730,P值均=0.000);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率由2.3%(54/2389)提高到17.2%(197/1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400,P=0.000)。符合肺结核临床诊断要素的患者从23.8%(569/2389)提高到48.1%(550/1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800,P=0.000)。结论 “新标准”贯彻实施后提高了登记肺结核患者的病原学阳性率,改进了病原学阴性肺结核诊断质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描述性研究,对比分析“移动结核门诊”服务前4年(2013—2016年)(简称“实施前”)和后3年(2017—2019年)(简称“实施后”)常山县患者发现和治疗管理等指标。实施前后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实施后共服务患者146例、263例次。结核病患者登记发病率由实施前的118.31/10万(1144/966944)下降至实施后的99.25/10万(746/751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4,P=0.000);病原学阳性患者治愈率由实施前的87.47%(363/415)上升到实施后的94.12%(336/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1,P=0.002);病原学阴性患者完成疗程率由实施前的88.89%(648/729)上升到实施后的93.83%(365/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P=0.007);曾经中断治疗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成功率由实施前的52.14%(122/234)上升到实施后的93.15%(136/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38,P=0.000)。结论 “移动结核门诊”服务实施后提高了常山县结核病患者管理的质量,为进一步改善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参芪十一味颗粒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河南省许昌市结核病防治所结核内科收治的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初治肺结核患者1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一服用参芪十一味颗粒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组(简称“A组”,79例)和单一服用利可君片治疗组(简称“B组”,79例),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白细胞减少症的改善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减少症相关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白细胞减少症改善总有效率[94.44%(68/72)]、外周血WBC值[(5.12±0.76)×10 9/L]均明显高于B组[72.97%(54/74)和(4.09±1.02)×10 9/L](χ 2=10.14,P=0.021;t=4.38,P=0.017);治疗后A组和B组外周血WBC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3.26±1.02)×10 9/L和(3.18±0.82)×10 9/L] (t=5.79,P=0.010;t=4.15,P=0.018)。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的头晕[8.33%(6/72),9.46%(7/74)]、低热[2.78%(2/72),2.70%(2/74)]、乏力[5.56%(4/72),4.05%(3/74)]等主要症状较治疗前[27.78%(20/72),28.38%(21/74); 15.28%(11/72),16.22%(12/74);40.28%(29/72),41.89%(31/74)]均有明显改善 (χ 2=12.34,P=0.008;χ 2=12.09,P=0.008; χ 2=8.83,P=0.011;χ 2=8.16,P=0.010; χ 2=17.26,P=0.020;χ 2=18.09,P=0.020);但两组患者间治疗后的头晕、低热、乏力等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1.43,P=0.437;χ 2=2.62,P=0.406; χ 2=1.95,P=0.410)。A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83.33%(60/72)]与B组患者[86.49%(64/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3.03, P=0.382)。 结论 参芪十一味颗粒可有效改善抗结核药物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减少白细胞减少引起的症状,安全性较高,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佛山市结核病监测管理平台》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应用效果,为结核病防治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方法 通过描述性研究,比较应用《佛山市结核病监测管理平台》前2年(2015、2016年)和后2年(2017、2018年)佛山市5个县区转诊追踪、患者发现和治疗管理等指标情况并进行数据对比。运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应用《佛山市结核病监测管理平台》前后2年,佛山市非结核病防治机构(简称“结防机构”)实际报告的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数分别为16914例和15124例,转诊患者例数分别为16588例和15121例,转诊率由应用前2年的98.07%上升至应用后2年的99.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86,P<0.001);结防机构追踪率由应用前2年的99.11%(7421/7488)上升至应用后2年的99.63%(7459/7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1,P<0.001);追踪到位率从应用前2年的83.87%(6280/7488)上升至应用后2年的86.82%(6500/7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4,P<0.001);总体到位率从应用前2年的91.02%(15395/16914)上升至应用后2年的93.98%(14214/15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0,P<0.001);患者丢失率由应用前2年的3.92%(300/7654)下降至应用后2年的3.10%(210/6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 P=0.007);规则服药率由应用前2年的93.01%(7119/7654)上升至应用后2年的94.22%(6393/6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80, P=0.003);总体漏服率从应用前2年的4.08%(56210/1377720)下降至应用后2年的3.10%(37860/1221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82.19,P<0.001)。结论 《佛山市结核病监测管理平台》的应用提高了佛山市结核病患者管理的效率及质量,为结核病防治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奚莹  石莲 《中国防痨杂志》2018,40(6):659-662
回顾性调查沈阳市胸科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住院诊治的痰培养阳性且菌种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的499例肺结核并发糖尿病患者的耐药检测结果,其中初治患者235例(初治组)、复治患者264例(复治组)。采用绝对浓度法测定结核分枝杆菌对11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结果显示,总耐药率为50.70%(253/499),初治组[29.79%(70/235)]低于复治组[69.32%(183/264)](χ 2=79.32,P<0.01);单耐药率为14.83%(74/499),初、复治组[分别为14.04%(33/235)和15.53%(41/2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22,P=0.641);多耐药率为12.63%(63/499),初治组[2.98%(7/235)]低于复治组[21.21%(56/264)](χ 2=37.47,P<0.01);耐多药率为23.25%(116/499),初治组[(12.77%(30/235)]低于复治组[32.58%(86/264)](χ 2=27.35,P<0.01);广泛耐药率为3.01%(15/499),初治组[0.85%(2/235)]低于复治组[4.92%(13/264)](χ 2=7.08,P=0.008);利福平耐药率为29.26%(146/499),初治组[15.74%(37/235)]低于复治组[41.29%(109/264)](χ 2=39.19,P<0.01)。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制定合理有效的耐药肺结核治疗方案,可为临床化疗方案的制定及耐药结核病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宁  马云  王容  崔倍  刘莉 《中国防痨杂志》2019,41(11):1197-1202
目的 分析闭环管理在老年肺结核患者安全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0日在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治疗的302例老年结核病患者(对照组),调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各种错误服药情况。纳入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治疗的老年肺结核患者295例(观察组)。根据对照组错误服药情况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闭环管理,包括建立老年肺结核患者安全服药管理要求并实施管理,评价安全服药管理实施的效果,分析安全服药管理存在问题,并进行问题的整改和跟踪。比较两组患者的服药正确率、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检出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服药正确率为 95.60%(282/295),高于对照组的74.83%(226/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0.694,P=0.000);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8.64%(114/295),对照组为42.72%(129/30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025,P=0.311);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的检出率为92.11%(105/114),高于对照组的76.74%(99/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599,P=0.001)。 结论 闭环管理能提高老年肺结核患者的正确服药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没有影响,但能提高药物不良反应的检出率,提高老年肺结核患者服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稳定期肺结核并发食管下段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泰安市肿瘤(结核病)防治院收治的34例稳定期肺结核并发食管下段癌患者(A组),以及同期310例单纯食管下段癌患者(B组),均行常规食管下段癌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除率、术后低氧血症、延迟发热、心律失常、肺部并发症、切口不愈、吻合口瘘、手术死亡率、生存率等在2组患者间的差异。采用DP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 ˉ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为小样本数据,采用校正χ 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4±0.4)h]、出血量[(181.0±71.4)ml]、手术根治性切除率(94.1%,32/34)与B组[分别为(3.1±0.4)h、(165.0±80.5)ml、93.5%(290/3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7,P=0.055;t=0.73, P=0.241;χ 2=0.06, P=0.810)。A组患者术后低氧血症(17.6%,6/34)、手术延迟发热(32.4%,11/34)、肺部并发症(23.5%,8/34)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分别为6.5%,20/310;16.1%,50/310;10.3%,32/310)(χ 2=4.01,P=0.045;χ 2=4.47,P=0.034;χ 2=3.99,P=0.045);但心律失常(8.8%,3/34)、切口不愈(2.9%,1/34)、吻合口瘘(5.9%,2/34)、手术死亡率(2.9%,1/34)的发生率与B组(分别为6.1%,19/310;2.9%,9/310;3.9%,12/310;1.0%,3/3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6,P=0.810;χ 2=0.28,P=0.599;χ 2=0.01,P=0.915;χ 2=0.03,P=0.860)。A组1年生存率(94.1%,32/34)、2年生存率(67.6%,23/34)与B组(分别为93.9%,291/310;74.8%,232/3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10,P=0.748;χ 2=0.49,P=0.482),但3年生存率A组(20.6%,7/34)明显低于B组(42.9%,133/310)(χ 2=5.43,P=0.019)。A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肺结核病情进展及播散情况。 结论 手术治疗稳定期肺结核并发食管下段癌的可行性、安全性较好,未出现肺结核病情进展及播散情况,可作为首选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结核病防治《手机一体化管理系统》(简称《一体化系统》)在学校结核病防控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一体化系统》的升级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8—2019年《惠州市结核病患者登记本》《结核病专报系统》及《一体化系统》的数据。调查1462所学校,使用《一体化系统》前(2018年)和使用《一体化系统》后(2019年)分别发现220、198例疑似学生肺结核患者,分别有114、116例学生肺结核患者确诊。分析使用《一体化系统》前和使用《一体化系统》后各自的防控效果,并且进行对比分析。实施《一体化系统》前后各种“率”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使用《一体化系统》前学校疑似肺结核患者转诊信息准确率为83.2%(183/220),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7.0%(192/198)(χ 2=21.446,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学校疑似肺结核患者转诊信息1h到达率为58.2%(128/220),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8.0%(194/198)(χ 2=93.295,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疑似肺结核患者追踪执行率为70.9%(156/220),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7.0%(192/198)(χ 2=50.764,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学校肺结核患者管理通知单推送准确率为86.0%(98/114),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9.1%(115/116)(χ 2=14.576,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肺结核患者管理通知单1h到达率为57.0%(65/114),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8.3%(114/116)(χ 2=56.714,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休(复)学通知书1h到达率为57.9%(66/114),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9.1%(115/116)(χ 2=58.334,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核实学籍身份的学校覆盖率为86.0%(1257/1462),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9.0%(1447/1462)(χ 2=177.442,P<0.01)。结论 《一体化系统》使用后较使用前在校园疑似患者转诊追踪、学生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休(复)学管理,以及核实学籍身份覆盖方面均得到了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和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异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并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74例(NTM肺病组)和初治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100例(肺结核组)的HRCT表现,比较两组病变分布及HRCT表现。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CT分型比较,NTM肺病组结节-支气管扩张型(51.4%,38/74)多于肺结核组(14.0%,14/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8.316, P=0.000);肺结核组结节-肿块型(21.0%,21/100)多于NTM肺病组(8.1%,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392,P=0.020)。肺结核组病变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上叶者(82.0%,82/100)明显多于NTM肺病组(59.5%,4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817,P=0.001); NTM肺病组优势部位位于中叶和(或)舌叶者(16.2%,12/74)较肺结核组(5.0%,5/100)患者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069,P=0.014)。比较HRCT表现,肺结核组支气管扩张的发生率(61.0%,61/100)较NTM肺病组(93.2%,69/74)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3.403,P=0.000);且NTM肺病组支气管扩张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中叶和(或)舌叶者(39.1%,27/69)多于肺结核组(13.1%,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138,P=0.001);而肺结核组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上叶者(70.5%,43/61)多于NTM肺病组(39.1%,2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813,P=0.000);肺结核组实变影(86.0%,86/100)较NTM肺病组(67.6%,50/74)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465,P=0.004)。NTM肺病组空洞位于肺周边邻近胸膜增厚者(95.1%,39/41)较肺结核组(61.8%,42/68)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4.909,P=0.000)。NTM肺病组中结节<1cm者(88.5%,54/61)较肺结核组(54.9%,50/91)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9.059,P=0.000);肺结核组中多种大小不等的结节混合存在者(31.9%,29/91)较NTM肺病组(8.2%,5/61)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784,P=0.001)。肺结核组并发胸腔积液(34.0%,34/100)较NTM肺病组(20.3%,15/74)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63, P=0.047)。 结论 NTM肺病和肺结核HRCT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及相异性。CT分型、支气管扩张的分布及优势部位、实变的发生率、结节的大小对鉴别诊断有意义,紧密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上海市静安区老年(≥60岁)与非老年(<60岁)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特征,为老年结核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导出静安区2014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登记为首次管理、病种为“肺结核”的患者病案信息、诊疗情况、0月序时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效果及转归等。再将患者病案信息按照年龄≥60岁(≥60岁组)和<60岁(<60岁组)分别整理统计,对比分析两组肺结核患者的特征。结果 2014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全人群共登记肺结核患者1563例,其中≥60岁组患者555例(35.51%),5年来构成比由27.62%(95/344)上升至41.30%(114/276),呈上升趋势(χ2=7.501,P=0.006)。≥60岁组患者中,本市户籍[95.86%(532/555)]、男性[74.59%(414/555)]明显高于<60岁组患者[分别为61.71%(622/1008)、68.35%(689/1008)](χ2=2.160、6.713;P=0.000、0.010)。静安区≥60岁组与<60岁组肺结核患者的主要来源均以因症就诊[分别为67.21%(373/555)和69.35%(699/1008)]及转诊[30.27%(168/555)和28.37%(286/1008)]等被动发现方式为主。≥60岁组患者在并发其他疾病[26.13%(145/555)]、病原学检测阳性[46.67%(259/555)]、复治[14.59%(81/555)]、0月序痰涂片阳性[41.62%(231/555)]和胸部X线摄影(简称“胸片”)检查异常[99.10%(550/555)]等方面均高于<60岁组[分别为14.19%(143/1008)、35.32%(356/1008)、9.23%(93/1008)、25.69%(259/1008)、96.73%(975/1008)](χ2值分别为33.946、19.318、10.427、42.189、8.496;P值分别为0.000、0.000、0.001、0.000、0.004)。≥60岁组患者在2个月末痰涂片阴转率[73.59%(170/231)]、治愈或完成疗程率[80.18%(445/555)]等方面均低于<60岁组[分别为85.33%(221/259)、92.86%(936/1008)](χ2值分别为10.430、57.199;P值分别为0.001、0.000)。结论 静安区全人群登记肺结核患者逐年下降,而老年登记肺结核患者占比高且逐年上升,应重点关注本市户籍、男性、并发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群,并结合该类人群的痰菌检测及胸片检查阳性率高、治疗效果差等特点积极开展主动筛查和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于西安市胸科医院住院确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其中57例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并发组”); 300例未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未并发组”)。并发组中,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30(26,3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40例,≥44岁年龄组有17例。未并发组中,年龄M(Q1,Q3)为39(32,4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198例,≥44岁年龄组有102例。对患者年龄、性别、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肺结核患者病程及痰菌检测情况等7项与颈部淋巴结结核发生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并发组和并发组在上述各因素中,年龄≥44岁者占比分别为34.0%(102/300)、29.8%(17/57);男性占比分别为45.7%(137/300)、40.4%(23/57);发生口腔黏膜炎者占比分别为11.7%(35/300)、45.6%(26/57);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者占比分别为16.3%(49/300)、36.8%(21/57);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占比分别为8.0%(24/300)、10.5%(6/57);肺结核患病时间>3个月者占比分别为41.0%(123/300)、38.6%(22/57);痰菌阳性者占比分别为19.3%(58/300)、68.4%(39/57)。两组比较,χ2值分别为0.376、0.547、38.963、12.781、0.397、0.115、58.326,P值分别为0.540、0.459、0.000、0.000、0.529、0.735、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口腔黏膜炎(Wald χ2=12.279,OR=3.564,95%CI=1.751~7.255,P=0.004)、发生上呼吸道感染(Wald χ2=9.987,OR=3.092,95%CI=1.535~6.227,P=0.002)及痰菌阳性(Wald χ2=26.320,OR=5.880,95%CI=2.989~11.568,P=0.000)是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结论 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及痰菌阳性的患者易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可作为临床预防的关注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上海市静安区老年(≥60岁)与非老年(<60岁)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特征,为老年结核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导出静安区2014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登记为首次管理、病种为“肺结核”的患者病案信息、诊疗情况、0月序时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效果及转归等。再将患者病案信息按照年龄≥60岁(≥60岁组)和<60岁(<60岁组)分别整理统计,对比分析两组肺结核患者的特征。结果 2014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全人群共登记肺结核患者1563例,其中≥60岁组患者555例(35.51%),5年来构成比由27.62%(95/344)上升至41.30%(114/276),呈上升趋势(χ2=7.501,P=0.006)。≥60岁组患者中,本市户籍[95.86%(532/555)]、男性[74.59%(414/555)]明显高于<60岁组患者[分别为61.71%(622/1008)、68.35%(689/1008)](χ2=2.160、6.713;P=0.000、0.010)。静安区≥60岁组与<60岁组肺结核患者的主要来源均以因症就诊[分别为67.21%(373/555)和69.35%(699/1008)]及转诊[30.27%(168/555)和28.37%(286/1008)]等被动发现方式为主。≥60岁组患者在并发其他疾病[26.13%(145/555)]、病原学检测阳性[46.67%(259/555)]、复治[14.59%(81/555)]、0月序痰涂片阳性[41.62%(231/555)]和胸部X线摄影(简称“胸片”)检查异常[99.10%(550/555)]等方面均高于<60岁组[分别为14.19%(143/1008)、35.32%(356/1008)、9.23%(93/1008)、25.69%(259/1008)、96.73%(975/1008)](χ2值分别为33.946、19.318、10.427、42.189、8.496;P值分别为0.000、0.000、0.001、0.000、0.004)。≥60岁组患者在2个月末痰涂片阴转率[73.59%(170/231)]、治愈或完成疗程率[80.18%(445/555)]等方面均低于<60岁组[分别为85.33%(221/259)、92.86%(936/1008)](χ2值分别为10.430、57.199;P值分别为0.001、0.000)。结论 静安区全人群登记肺结核患者逐年下降,而老年登记肺结核患者占比高且逐年上升,应重点关注本市户籍、男性、并发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群,并结合该类人群的痰菌检测及胸片检查阳性率高、治疗效果差等特点积极开展主动筛查和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于西安市胸科医院住院确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其中57例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并发组”); 300例未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未并发组”)。并发组中,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30(26,3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40例,≥44岁年龄组有17例。未并发组中,年龄M(Q1,Q3)为39(32,4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198例,≥44岁年龄组有102例。对患者年龄、性别、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肺结核患者病程及痰菌检测情况等7项与颈部淋巴结结核发生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并发组和并发组在上述各因素中,年龄≥44岁者占比分别为34.0%(102/300)、29.8%(17/57);男性占比分别为45.7%(137/300)、40.4%(23/57);发生口腔黏膜炎者占比分别为11.7%(35/300)、45.6%(26/57);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者占比分别为16.3%(49/300)、36.8%(21/57);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占比分别为8.0%(24/300)、10.5%(6/57);肺结核患病时间>3个月者占比分别为41.0%(123/300)、38.6%(22/57);痰菌阳性者占比分别为19.3%(58/300)、68.4%(39/57)。两组比较,χ2值分别为0.376、0.547、38.963、12.781、0.397、0.115、58.326,P值分别为0.540、0.459、0.000、0.000、0.529、0.735、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口腔黏膜炎(Wald χ2=12.279,OR=3.564,95%CI=1.751~7.255,P=0.004)、发生上呼吸道感染(Wald χ2=9.987,OR=3.092,95%CI=1.535~6.227,P=0.002)及痰菌阳性(Wald χ2=26.320,OR=5.880,95%CI=2.989~11.568,P=0.000)是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结论 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及痰菌阳性的患者易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可作为临床预防的关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液基细胞学技术(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照患者纳入标准搜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河北省张家口市传染病医院诊治的248例初诊为疑似肺结核的患者,最终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肺结核患者181例,非肺结核患者67例。由结核科医生根据相应临床表现及体征按照每例患者选用1种类型临床标本的原则共采集248份临床标本,包括101份晨痰标本、67份胸腔积液标本、80份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248份标本均行TCT、萋-尼抗酸染色涂片镜检(Ziehl-Neelsen 染色涂片法镜检,简称“Z-N涂片法”)、BACTECTM MGIT 960液体培养法(简称“MGIT 960法”)检测分枝杆菌。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TCT检测248份标本、痰液标本、胸腔积液标本、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的阳性率[分别为53.63%(133/248)、67.33%(68/101)、17.91%(12/67)、66.25%(53/80)]均明显高于Z-N涂片法 [分别为25.81%(64/248)、36.63%(37/101)、7.46%(5/67)、27.50%(22/80)](χ2值分别为46.788、19.736、9.449、20.833,P值分别为0.000、0.000、0.002、0.000);但TCT检测痰标本的阳性率明显低于MGIT 960法[81.19%(82/101)](χ 2=5.076,P=0.024),而检测胸腔积液及支气管灌洗液标本的阳性率与MGIT 960法[分别为25.37%(17/67)、70.00%(56/8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1.100,P=0.294;χ 2=0.377,P=0.539)。以临床诊断为参考标准,TCT、Z-N染色法、MGIT 960法检测所有临床标本的敏感度分别为72.93%(132/181)、30.39%(55/181)、85.64%(155/181),一致率分别为79.84%(198/248)、48.79%(121/248)、89.52%(222/248),特异度分别为98.51%(66/67)、98.51%(66/67)、100.00%(67/67)。 结论 TCT检测痰液、胸腔积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中分枝杆菌的阳性率、敏感度均高于Z-N涂片法,对诊断肺结核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7—2018年深圳市福田区实施结核病分级诊疗和综合防治服务模式试点工作后结核病防治能力建设情况以及患者发现、治疗管理情况,评估福田区试点工作取得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7—2018年福田区实施结核病分级诊疗和综合防治服务模式试点工作后,福田区制定的政策制度、结核病防治体系建设、结核病新诊断技术应用、结核病患者管理新模式等资料,与实施结核病分级诊疗和综合防治服务模式试点工作前(2015—2016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2015—2016年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接诊的肺结核可疑者2093例,登记的肺结核患者772例;2017—2018年接诊的肺结核可疑者2319例,登记的肺结核患者690例。结果 2017年福田区制定了考核和经费分配方案,开始启用GeneXpert MTB/RIF快速检测技术,并推行互联网+DOT的远程视频督导和普通涂阳肺结核患者居家隔离措施;2018年参保人员肺结核(包括耐多药肺结核)专科门诊治疗开始享受医疗保险门诊大病待遇。2017—2018年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比率为82.43%(962/1167),肺结核确诊患者中病原学诊断率为54.93%(379/690),肺结核患者痰培养率为94.49%(652/690),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和疑似患者查痰率为89.00%(2064/2319),辖区非结核病防治机构报告肺结核可疑者转诊到位率为58.19%(1893/3253);与2015—2016年[72.35%(772/1067)、44.69%(345/772)、53.89%(416/772)、86.67%(1814/2093)、52.17%(2199/4215)]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2.61、15.28、305.17、5.63、26.88,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20、0.000)。2017—2018年细菌学检查阳性患者密切接触者肺结核筛查率为100.00%(1128/1128),肺结核患者治疗成功率为95.24%(480/504);2015—2016年细菌学检查阳性患者密切接触者肺结核筛查率为100.00%(1078/1078),肺结核患者治疗成功率为94.45%(698/739),均维持在较高水平,治疗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P=0.540)。结论 福田区实施结核病分级诊疗和综合防治服务模式试点工作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继续推广并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医护一体化模式在肺结核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7年6月实施医护一体化模式前后的患者根据护理模式分为2组,分别为实施前组、实施后组,采用数字表法各随机选取100例患者。实施前组为传统模式:平行线式管理模式,医生下医嘱,护士被动执行,互不交叉。实施后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医生和护士在平等自主、互相尊重和信任且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开放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决策,分担责任,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VE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FVE1%)]、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术后7d肺功能检测:医护一体化实施前组FVE1、FVC、FVE1%分别为(1.79±0.30)L、 (2.49±0.55)L、(45.79±3.13)%;实施后组分别为(2.05±0.38)L、 (3.05±0.61)L、(49.05±5.38)%;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5.371、6.824、5.243,P值分别为0.016、0.010、0.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前组平均住院日为(14.23±2.88)d,实施后组为(10.45±2.15)d;两组比较,t=-10.523,P=0.004。实施前组拔管时间为(4.08±1.85)d,实施后组为(2.54±0.97)d;两组比较,t=-7.371,P=0.008;实施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00%(19/100),实施后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3/100);两组比较,χ 2=11.494,P=0.003。两组满意度比较,实施前组“很满意”者为61例,实施后组为 82例(χ 2=3.891,P=0.048);实施前组“一般满意”者为27例,实施后组为12例(χ 2=7.172,P=0.007);实施前组“不满意”者12例,实施后组为6例(χ 2=1.532,P=0.220)。医护一体化实施后组较实施前组平均住院日、拔管时间、并发症均下降,同时患者满意度增加。 结论 医护一体化模式能够促进肺结核患者围术期肺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同时可提高患者的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