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肺动脉栓塞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肺栓塞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21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1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出现气急17例,咯血4例,发热5例,胸痛8例,晕厥3例。20例经肺增强CT或CT肺动脉造影明确诊断,1例为临床诊断。结论肺栓塞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需结合易患因素,CT肺动脉造影可帮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选择性肺动脉造影与核素肺灌注 通气扫描在肺栓塞诊断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3例肺栓塞选择性肺动脉造影与核素肺灌注 通气扫描显像。结果 :2 3例选择性肺动脉造影与核素肺灌注 通气扫描显像结果比较 ,肺血管堵塞≥ 8支以上者 ,二者相关性达 10 0 % ;<8支者二者相关性为 90 5 %。 7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 ,经肺动脉造影证实为肺栓塞。结论 :选择性肺动脉造影是临床肺栓塞诊断和病变定位的可靠依据 ,而核素肺灌注 通气扫描显像检查则是目前临床诊断肺栓塞的有价值的无创性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为参照,评价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23例可疑PE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进行检测,并以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为诊断标准,评估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诊断肺动脉栓塞临床价值。结果 23例患者460个有效肺段中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显示128个肺段出现V/Q失衡,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显示124个肺段动脉血管充盈缺损。以NLVPS为参考,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敏感性为0.95(95%CI:0.89-0.98),特异性为0.96(95%CI:0.94-0.98),阳性似然比为26.33(95%CI:14.71-47.12),阴性似然比为0.06(95%CI:0.03-0.11),诊断优势比为475.06(95%CI:179.99-1253.91)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8。结论 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可作为肺动脉栓塞的无创快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58例急性肺栓塞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58例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提高临床医生对急性肺栓塞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选择2004年至2009年11月我院和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肺栓塞患者58例,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疗效,并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急性肺栓塞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可轻可重;检查手段有心电图、X线胸片、动脉血气分析、D2聚体、彩超、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肺动脉螺旋CT造影等.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肺动脉螺旋CT造影的特异性及灵敏度最高,溶栓治疗较单纯抗凝治疗效果更好.结论 急性肺栓塞临床谱广,表现多样,辅助检查手段多为非特异性,容易误诊、漏诊.治疗方法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5.
肺栓塞起病隐匿,症状无特异性,临床确诊多需CT肺动脉造影(CTPA)、肺通气/灌注扫描或肺动脉造影等特殊检查。由于基层医院难以开展上述检查,故易漏诊、误诊肺栓塞。2006年5月~2008年7月,我院收治肺栓塞患者12例,其中外院行CTPA确诊11例,1例死亡患者经尸体解剖确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20层CT单容积肺动脉成像诊断肺动脉血栓栓塞(肺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20层CT单容积扫描模式对75例年龄60岁临床怀疑肺栓塞患者行肺动脉CT成像,采用容积再现技术、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方法分析扫描数据。结果本组7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扫描,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41例诊断为肺栓塞,其中段级肺栓塞12例,余34例除外肺栓塞。全部病例最终诊断均经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及临床溶栓治疗有效所证实。应用320层CT单容积肺动脉成像扫描时间1 s,平均射线剂量为(2.73±0.47)mSv,造影剂总量45 ml。结论 320层CT单容积肺动脉成像诊断肺栓塞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检查手段,其具有低射线损伤、低对比剂用量、成像速度快等优势,尤其适用于临床急重症及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7.
85例肺栓塞临床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分析心电图改变在临床肺栓塞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病例选自我院1995年1月至2003年2月期间住院的85例经肺CT、灌注/通气扫描或肺动脉造影明确诊断的肺栓塞患者,主要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电图特征以及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变的对比。结果 肺栓塞患者出现心电图改变者为98.8%,其中最多见的为QⅢ,达到60.0%,其它SI 55.3%,TⅢ 44.7%,同时具备SⅠQⅢTⅢ占32.9%,右胸导联Vl—V3T波倒置占42.4%,aVR导联出现终末R波占36.5%,右束支阻滞占25.9%,ST段下移改变占25.9%,肺型P波仅占5.9%。结论 心电图在临床肺栓塞的诊断虽然是非特异性和非诊断性的,但有许多特征对提示肺栓塞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5~ 2010年我院收治的36例PTE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肺血栓栓塞症的患者中以呼吸困难最为常见,32例(89%).34例经CT肺动脉造影明确诊断,积极溶栓及抗凝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 CT肺动脉造影可帮助肺血栓栓塞症诊断,及时规范的溶栓及抗凝治疗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大颗粒聚合人血清白蛋白(99Tcm-MAA)肺灌注显像和肺动脉造影诊断大动脉炎患者的肺动脉病变的能力.方法对21例(女性19例,男性2例)经临床确诊的大动脉炎患者的99Tcm-MAA肺灌注显像和肺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肺动脉造影证实有肺动脉受累的患者,肺灌注显像均不正常;在肺动脉造影正常的10例患者中,8例肺灌注显像正常,另外2例肺灌注显像提示有灌注受损.因此,从对大动脉炎患者的肺动脉受累的检出上看,肺灌注显像和肺动脉造影总的诊断符合率为90.5%(19/21,Kappa值= 0.81, P〈 0.0001).在对受累肺段的检出上(狭窄和闭塞性病变),肺灌注显像和肺动脉造影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7.5%(331/378,Kappa值 = 0.74, P〈 0.0001).结论对于大动脉炎患者的肺动脉病变的诊断,99Tcm-MAA肺灌注显像和肺动脉造影有良好的诊断符合率.肺灌注显像可以作为大动脉炎患者的肺动脉病变的一种无创性筛选检查.  相似文献   

10.
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表现多样,根据其早期死亡风险分为高危和非高危患者,对可疑高危患者应首选超声心动图检查,可疑非高危患者CT肺血管造影是首选的确诊方法。还需结合血浆D-二聚体测定、外周血管超声、肺通气/灌注扫描、CT肺动脉造影检查等侵袭性或非侵袭性的检查方法明确诊断,一些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胸部平片等检查对PE诊断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老年肺栓塞的临床特征及其漏、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肺栓塞临床误、漏诊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研究25例经CTA或MRA证实的肺栓塞,平均年龄为67.5岁,比较临床表现、放射学表现、病史及其合并的疾病。结果25例中呼吸困难(18例),晕厥(10例)、咯血(7例)、胸痛(6例)。有11例误诊,其中误诊为肺炎3例,肺不张2例,心肌梗死2例,急性左心衰1例,3例为漏诊。误诊原因临床表现和放射学表现的复杂多样;医生诊断水平不高、认识不足造成漏诊。控制相关危险因素是预防老年肺栓塞的有效方法。结论老年肺栓塞误诊原因主要是老年患者心肺合并疾病的症状掩盖了肺栓塞症状,对有手术、外伤、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应行肺栓塞排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结核并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02年6月—2005年6月诊治的5例肺结核并发PE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肺结核并发PE后,咳嗽、咳痰、发热加重,并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查体为呼吸急促、心动过速。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明确PE诊断。5例确诊时间均已超过溶栓时间,其中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后应用抗凝药物治疗,余4例均给予抗结核治疗同时抗凝治疗。其中1例未坚持服用抗凝药物,2年后再次复发PE抢救无效死亡,余4例病情好转。结论肺结核可并发PE,因临床症状类似,易延误诊断,错过溶栓时间,PE诊断以影像学检查为主,抗凝治疗是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老年肺动脉血栓栓塞误诊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老年肺动脉血栓栓塞(肺栓塞)的特点及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老年肺栓塞的早期识别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老年肺栓塞误诊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肌钙蛋白Ⅰ、血气分析、D-二聚体、胸部X线及其他影像等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误诊的原因。结果 70例老年肺栓塞患者中,临床表现胸闷、呼吸困难57例(81.4%),胸痛27例(38.6%),咳嗽15例(21.4%),晕厥13例(18.6%),误诊疾病主要为冠心病46例(65.7%),心功能不全7例(10.0%),肺部感染5例(7.1%),慢性阻塞性肺病3例(4.3%),脑梗死3例(4.3%)。肺栓塞临床分类大面积1 9例,次大面积37例,小面积14例。结论老年肺栓塞多合并基础疾病,患者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心电图的改变、肌钙蛋白I及心肌酶的升高、胸部X线浸润阴影为误诊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肺灌注/通气显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总结40例核素肺灌注/通气显像与肺动脉造影(CPA)诊断PE的对照研究。结果:31例患者V/Q显像示不相匹配的肺叶、肺段或多发亚肺段的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提示为PE,其中肺动脉造影证实30例为PE,1例多发大动脉炎;9例患者的V/Q显像为相匹配的肺叶、肺段或多发亚肺段的稀疏或缺损,提示不是PE,与肺动脉造影结果一致。核素V/Q显像诊断PE的灵敏度为100%(30/30例),特异性为90.0%(9/10例),准确性为97.5%(39/40例)。结论:多数PE患者通过核素肺V/Q显像可以作出明确诊断,少数肺V/Q显像与临床表现不符的患者需行肺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患心、肺系统疾病老年人并发肺栓塞的认识,探讨及时确诊措施。方法:总结23例老年人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等诊断资料。结果:78%患者表现突发性呼吸困难,以晕厥为首发症状者5例(21.7%),100%有低氧血症,10例行下肢静脉造影者中8例有下肢静脉血栓,14例核素肺扫描和18例肺动脉造影者均有PE诊断依据。误诊时间:<2周12例,6周至2年11例。最多是误诊为心绞痛或心肌梗塞者,共19例(82.6%)结论:晕厥、突发性呼吸困难、下肢静脉血栓为疑诊肺栓塞的主要征象,核素肺扫描、肺动脉造影为其诊断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肺栓塞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肺栓塞误诊原因,以提高其确诊率。方法:选择我院住院102例肺栓塞患者中首诊误诊的75例病例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误诊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1)75例肺栓塞患者分别被依次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30.7%)、心功能不全(26.7%)、肺部感染(17.3%)等疾病,误诊率达73.5%;(2)胸部螺旋CT检出率90.3%。结论:肺栓塞的症状多,且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螺旋CT是目前推荐的一种早期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肺血栓栓塞症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与发病的关系,提高对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1993年元月~2002年12月确诊的18例肺血栓栓塞患者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回顾分析。结果: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容易误诊,本组误诊率达52.9%,本组有11例死亡,病死率61.1%,6例患者经手术、溶栓及抗凝治疗后存活,1例自动出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本组肺血栓栓塞症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与易患因素密切相关,综合医院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肺血栓栓塞的警惕性,仔细查找病因,常规X线、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血管超声等均有助于其诊断,但肺灌注显像及螺旋CT更方便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肺栓塞的临床特点.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分析40例≥60岁肺栓塞患者与36例< 60岁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特点. 结果 老年组肺栓塞患者多有基础疾病或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脑梗死、冠心病、恶性肿瘤、术后卧床等,而非老年组患者半数没有基础疾病.老年肺栓塞患者常见症状为呼吸困难、胸闷,相对于非老年患者咯血和胸痛较少.部分肺栓塞患者以晕厥首发.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老年组肺栓塞患者出现肺动脉压升高、右心系统扩大和肺动脉增宽者的比例高于非老年组患者. 结论 老年肺栓塞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首发多见.  相似文献   

19.
In 90% of cases the clinical suspic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 (PE) is raised by 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 while in only 10% of cases PE is suspected on the basis of electrocardiographic,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or radiological findings. The combination of 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 and the results of first-level diagnostic tests (electrocardiography, gas analysis and chest X-ray) allows a fairly accurate class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uspicion of PE" into three categories of clinical (or pre-test) probability: low, intermediate and high.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PE is very often inaccurate making the use of additional tests, including imaging techniques, mandatory. The choice and the combination (= diagnostic algorithms) of second- and third-level diagnostic tests (D-dimer, venous ultrasound, echocardiography, lung scintigraphy,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pulmonary angiography) depend primarily on the clinical conditions of patients and their pre-test probability. We propose two diagnostic algorithms: 1) a diagnostic algorithm for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suspected PE and critical clinical conditions (unstable patients), 2) a diagnostic algorithm for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suspected PE and non-critical clinical conditions (hemodynamically stable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