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进展期食管胃交界腺癌临床病理分析31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期食管胃交界腺癌临床病理特征、Siewert分型、Lauren分型与预后的关系,观察新版AJCC分期指南在食管胃交界腺癌中的适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9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进展期食管胃交界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319例进展期食管胃交界腺癌的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2%、44%和35%.局限型患者生存率高于浸润型;肿瘤最大径<5cm患者生存率比5cm以上患者高;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与低生存率相关(P<0.01);按照AJCC第7版中N分期标准分组,组间未见生存差异,而将淋巴结转移数目以10为界,发现10个以上淋巴结转移的病例生存率显著低于10个以内者(P<0.05);Lauren弥漫型病例生存率显著低于肠型和混合型,而肠型和混合型之间无明显差异;Siewert三型病例之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食管胃交界腺癌肿瘤最大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Lauren分型等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相关,其中AJCC第7版分期指南中所参照的食管癌N分期标准并不能揭示预后意义,提示食管胃交界腺癌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有必要研究并建立食管胃交界腺癌适用的分期标准,而不仅仅是参照食管癌或胃癌现有标准.  相似文献   

2.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手术清扫范围,以期提高根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19例进展期胃癌的住院资料、手术记录以及病理检查结果,按照性别、年龄、解剖部位、大体类型、肿瘤直径、分化程度以及临床病理分期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因素。结果胃癌淋巴结转移与Borrm ann分型、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明显相关浸润性胃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限局型;肿瘤直径≥5 cm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直径〈5 cm者;pT3-pT4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pT1-pT2(P〈0.05),未分化型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分化型(P〈0.05)。性别、年龄以及肿瘤部位不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论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直径≥5 cm、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细胞分化程度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好发因素。手术应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合理地清除淋巴结,以尽大可能地去除转移的淋巴结和潜在的微转移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内镜下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4例行胃癌根治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的早期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不同组织学类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印戒细胞癌与分化型腺癌、低分化腺癌相比,在肿瘤大小(P值分别为0.048和0.023)和浸润深度(P值均为0.000)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淋巴结转移率(9.7%,11/113)明显低于低分化型腺癌(22.2%,2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但与分化型腺癌(13.t%,42/3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6)。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07)、浸润深度(P=0.000)、组织学类型(P=0.030)、淋巴管肿瘤浸润(P=0.000)和有无溃疡(P=0.002)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P=0.007)、肿瘤大小(P=0.010)、组织学分型(P=0.000)和淋巴管肿瘤浸润(P=0.000)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上述4个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小于2cm且无淋巴管肿瘤浸润的印戒细胞型黏膜内癌未见淋巴结转移。结论印戒细胞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分化型和低分化型早期腺癌存在差异,直径小于2cm且无淋巴管肿瘤浸润的印戒细胞型黏膜内癌患者可行内镜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2(Her-2)在胃食管结合部癌中的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情况及其与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80例手术切除的胃食管结合部癌组织中HER-2的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情况,并分析与胃食管结合部癌的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应用FISH技术检测显示在胃食管结合部癌组织中Her-2的蛋白阳性表达率22.5%,应用IHC技术检测其在癌组织表达率为15%,Her-2基因扩增和蛋白阳性表达与胃食管结合部癌的分化程度和临床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 Her-2蛋白过表达和基因扩增是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的一个预后指标,与其发生发展有关,联合检测HER-2蛋白表达水平及基因扩增程度对于胃食管结合部癌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988年3月-2009年3月于外科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103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7.5%(18/103),其中黏膜内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1%(2/49),黏膜下层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9.6%(16/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浸润至黏膜下层(P=0.001)及肿瘤>2 cm(P=0.003)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子.黏膜内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2例均为直径>2 cm的印戒细胞癌;黏膜下层癌中,≤2 cm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6.1%(5/31),>2 cm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高达47.8%(11/23)(P=0.012).高分化程度的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0(0/13),中分化癌转移率为18.2%(4/22),低分化癌转移率为16.7%(5/30),印戒细胞癌转移率为23.7%(9/38),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4).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胃上部、中部、下部)和大体分型(隆起型、平坦型和凹陷型)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 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决定早期胃癌治疗方案时,可参考上述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中纵隔淋巴结清扫在贲门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贲门癌患者54例,均行贲门癌切除术并清扫腹腔及胸腔内淋巴结(包括上中纵隔淋巴结及下纵隔淋巴结),计算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结果 54例贲门癌患者均在全麻下行贲门癌切除食管残胃弓下吻合,并清扫淋巴结。本组共清扫淋巴结1 053枚,经病理证实转移的淋巴结共318枚。其中腹腔淋巴结转移43例,共229枚,转移率及转移度分别为79.63%、38.88%;胸腔淋巴结分别为14例、89枚、25.93%、19.18%,其中上中纵隔淋巴结分别为8例、27枚、14.81%、12.68%,下纵隔淋巴结分别为12例、62枚、22.22%、24.70%。上中纵隔淋巴结与腹腔、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相比,P均<0.05。上、中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是否浸润食管下段、肿瘤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有关(P均<0.05),与肿瘤直径无关(P均>0.05)。结论贲门癌存在一定的上、中纵隔淋巴结转移几率,对于肿瘤分化程度较差、肿瘤累及食管下段、浸润较深者,手术切除时应尽可能彻底清扫上、中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食管胃结合部癌由于其肿瘤部位的特殊性,外科手术需要同时满足淋巴结清扫范围、切缘及重建安全性,因此在分型方式、手术径路等方面存在争议.传统的Siewert及Nishi分型以肿瘤中心作为分型的主要依据,这种分型没有考虑到肿瘤的上下切缘,尤其是对食管下端的浸润距离缺乏直观的精准的术前术中评估,因此这种分型对食管胃结合部癌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范围及重建方式的指导作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本文系统分析了传统的Siewert及Nishi分型优缺点,阐述了不同分型的规范化淋巴结清扫范围及重建方式,并提出了一种以食管浸润长度为核心的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分型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39例EGC患者,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大体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合并溃疡、淋巴管有无癌栓浸润等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339例EGC患者中有35例有LNM,淋巴结转移率为10.3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有无合并溃疡、淋巴管有无癌栓浸润与EGC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χ2值分别为10.734、6.241、17.694、11.694、27.656,P值均0.05)。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2 cm、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肿瘤未分化型、合并有溃疡均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R分别为2.063、2.743、1.706、1.552、0.195,P值均0.05)。结论肿瘤最大直径2 cm、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肿瘤未分化型、合并溃疡均是早期LNM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分化不良型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探讨其内镜治疗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08年12月经手术证实的100例分化不良型早期胃癌患者,对其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大体类型、溃疡、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管肿瘤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分化不良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达18.00%。多变量分析显示肿瘤大小(〉2cm)、侵犯至黏膜下层、淋巴管肿瘤浸润均是分化不良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大小和淋巴管肿瘤浸润是分化不良型黏膜内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直径≤2cm且无淋巴管肿瘤浸润的分化不良型黏膜内早期胃癌中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结论直径≤2cm且无淋巴管肿瘤浸润的分化不良型黏膜内癌患者可考虑内镜治疗,术后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肝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进展期胃癌患者共166例,根据患者术后3年内有无并发肝转移将其分为进展期胃癌伴肝转移组(肝转移组)及进展期胃癌未伴肝转移组(对照组).观察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幽门处)、大体类型(局限溃疡型、浸润型、隆起型)、组织学分型(黏液腺癌、低分化腺癌、未分化腺癌、乳头状/管状腺癌、印戒细胞癌)、浸润深度(T1、T2、T3、T4)、合并淋巴结转移情况(N0、N1、N2、N3)、临床病理分期(Ⅰ、Ⅱ、Ⅲ、Ⅳ期)、肿瘤直径、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与胃癌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进展期胃癌术后仍然存在着较高的术后复发率(24.7%),单因素分析显示大体类型、组织学分型、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合并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以及癌胚抗原等均与进展期胃癌患者肝转移有关.进展期胃癌术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中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临床病理分期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临床病理分期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评价胃癌术后肝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胃镜下活检病理确诊,并实施外科根治手术的早期胃癌病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与各组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64例早期癌患者中,34例出现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最大径、脉管浸润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2 cm(OR=3.2,95%CI:2.305~4.187)、浸润至黏膜下层(OR=2.5,95%CI:2.091~3.859)、病理分化不良(OR=1.7,95%CI:1.029~2.933)及脉管侵犯(OR=2.1,95%CI:1.817~3.176)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上部癌中转移率较高的淋巴结依次是第1组(66.7%)、第3组(33.3%);中部癌中转移率较高的淋巴结依次是第3组(75.0%)、第4组(25.0%);下部癌中转移率较高的淋巴结依次是第6组(33.3%)、第3组(25.9%)、第4组(25.9%)及第7组(14.8%)。从转移站别看,分化良好且肿瘤直径≤2 cm的黏膜内早期癌,各部位癌第1站均未见淋巴结转移。结论早期胃癌肿瘤最大径>2 cm﹑浸润至黏膜下层﹑病理分化程度低及脉管受侵犯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上、中、下部癌均有其各自的高发区域,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胃周转移基本符合由近及远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未分化型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s,EGCs)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未分化型EGCs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9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手术病理诊断符合EGCs的老年(≥65岁)患者,以分化型EGCs为对照,比较分析未分化型EGCs(即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用Logistic回归对老年未分化型EGCs淋巴结转移风险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纳入老年EGCs共165例,其中未分化型EGCs 82例(印戒细胞癌11例,低分化腺癌 71例),分化型EGCs 83例。淋巴结转移率方面,老年EGCs淋巴结转移率为9.1%(15/165),分化型EGCs淋巴结转移率为4.8%(4/83),未分化型EGCs淋巴结转移率为13.4%(11/82)。未分化型EGCs中,低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5.5%(11/71),印戒细胞癌11例均无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提示浸润深度(P=0.019)、病变大小(P=0.006)、合并溃疡(P=0.006)、凹陷型(P=0.003)与老年未分化型EGCs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黏膜下层浸润(OR=11.98,95%CI:1.17~122.84,P=0.037 )、病变直径>2 cm(OR=11.95,95%CI:1.88~76.07,P=0.009)是老年未分化型EGCs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满足扩大适应证的老年未分化型EGCs无淋巴结转移。结论黏膜下层浸润、病变直径>2 cm是老年未分化型EGCs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满足扩大适应证的老年未分化型EGCs患者适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张辉  陈艳昕  刘庆滨 《山东医药》2008,48(34):75-76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肠腺癌患者癌组织中存活素(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PC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结肠腺癌组织中Survivin、VEGF及PCN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结肠腺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Dukes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与肿瘤的浸润深度、Dukes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CNA与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Survivin的表达与结肠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有关,并与VEGF、PCNA之间可能存在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EGC)预后的首要因素。目的:探讨EG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02年9月~2008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0例EGC患者,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大体类型、溃疡、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管肿瘤浸润以及神经侵犯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EGC淋巴结转移率达14.0%。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管肿瘤浸润和神经侵犯与EGC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肿瘤大小(〉2cm)、黏膜下层浸润和淋巴管肿瘤浸润是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肿瘤直径≤2cm且分化良好的黏膜内EGC患者中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结论:评估EGC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肿瘤直径≤2cm且分化良好的黏膜内EGC可行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肠腺癌组织中Ezrin及CD44-V6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zrin及CD44 -V6蛋白在80例结肠腺癌和20例癌旁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Ezrin及CD44-V6蛋白在癌旁肠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0% 、25.0%,而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分别为83.75% 、82.5%,Ezrin及CD44-V6蛋白在癌旁肠组织组与结肠腺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zrin及CD44-V6蛋白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分期有关(P<0.01);Ezrin及CD44-V6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Ezrin及CD44-V6蛋白同时阳性表达组中,淋巴结转移率高达65%显著高于两者均为阴性表达组淋巴结转移率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zrin及CD44-V6蛋白过表达可能与结肠癌患者的侵袭及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相关性,联合检测Ezrin及CD44-V6蛋白有助于预测结肠腺癌的恶性程度和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16.
104例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手术治疗的直肠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可能与其淋巴结转移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淋巴结转移率为45.19%;肿瘤分化程度低、浸润程度深及第二号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表达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升高(P〈0.05),三者均为影响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尤以C-erbB-2表达为著(P〈0.05)。结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C-erbB-2表达密切相关,尤以C-erbB-2表达为著;临床对相关患者应于术中尽可能彻底清除引流区域内的淋巴结、术后进行积极辅助性治疗,以减少术后复发、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对519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19例中手术切除450例,胃食管弓上吻合33例,胃食管弓下吻合115例,食管三切口颈部吻合302例,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结果术后并发癌44例,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28.4%,其中食管弓上吻合,食管胃弓下吻合,食管三切口颈部吻合5年生存率分别为25.0%,23.5%和27.3%,腺癌、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其它癌分别为31.3%,34.9%,12.5%和0,单因素分析显示,食管贲门癌不同手术方式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未发现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早发现和早治疗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热休克蛋白70在人胃腺癌发展过程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人胃腺癌发展过程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与病理分型、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人胃腺癌组织中HSP70的表达。结果 胃腺癌和黏液腺癌的HSP70阳性率分别为64.29%和60.00%;高分化和低分化腺癌的HSP70阳性率分别为67.86%和50.00%;胃腺癌HSP70的阳性率在不同病理分型、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之间差别均无显著意义。侵犯深度达浆膜和肌层的胃腺癌HSP70阳性率分别为75.68%和33.33%(P〈0.05)。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中HSP70阳性率分别为73.33%和45.45%(P〈0.05)。结论 人胃腺癌HSP70中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侵犯深度有关,与病理分型无关。提示胃腺癌晚期HSP70的表达高于早期胃腺癌,检测核指标可为早期诊断胃腺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清扫范围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清扫范围。方法 对18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于术中用美蓝-胃癌单克隆抗体(MAb)3H11标记淋巴结,并对染色淋巴结进行清扫,术后统计切除标本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病理特征。结果 188例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62.8%(118/188)。胃上1/3(U区)、中1/3(M区)、下1/3(L区)及全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1.9%、60.0%、57.5%及95.0%。早、中、晚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依次呈递增趋势,P<0.05。浸润型(Ⅲ、Ⅳ型)转移率(76.1%)明显高于局限型(Ⅰ、Ⅱ型)(44.3%),P<0.05。肿瘤直径≤4cm、-7cm和≥8cm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依次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 胃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尤其晚期、浸润型及直径>4cm的胃癌,其淋巴结转移率更高,术中应按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部位、大小及Borrman分型,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如果根据术中美蓝-MAb3H11标记结果确定淋巴清扫范围将更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 对接受全子宫、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1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观察并记录其肿瘤所处子宫腔位置、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分期、病理类型、细胞学分级及切除淋巴结位置、总数及阳性淋巴结数,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肿瘤位于宫底部、体部、累及宫颈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9.2%、21.2%、35.9%,均以髂外淋巴结转移最常见。病灶局限于宫底、宫体部者多为髂外、闭孔淋巴结转移;累及宫颈者以髂外、髂总淋转移为常见;前者髂总淋巴结转移率为25%,后者为71.3%,P<0.01。所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及累及宫颈者的髂总淋巴结均有转移,而病灶限于宫体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仅有30%髂总淋巴结阳性。肿瘤的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宫体部子宫内膜癌可直接或由宫颈转移至髂外淋巴结,宫颈受累者最易发生髂总和髂外淋巴结转移。宫颈受累者髂总淋巴结可作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前哨淋巴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