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39例SAP患者随机分成心脏康复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73例),心脏康复组进行踏车运动和常规药物治疗4个月,对照组实行常规药物治疗。测定试验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血栓素A2(TXA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随访两组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浆CRP、IL-6、TXA2、LDL-C水平均有下降;心脏康复组血浆CRP、IL-6水平较常规药物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均为P0.05);两组治疗后均随访1年,心源性死亡、再次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脏康复治疗组需血运重建者更少(6.3%比20.0%)(P0.05)。结论心脏康复对SAP患者预后有明显改善;减轻炎症反应可能是改善SAP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踏车运动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152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踏车运动治疗,疗程3个月。训练过程中检测受试者的血压、心率变化,对受试者实验前后的血浆血栓素(TX)A2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实验前后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中有3例患者由于无法耐受退出研究。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CRP、TXA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XA2、LDL-C、HDL-C水平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实验结束1个月内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踏车运动能够有效降低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血浆CRP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3.
张继红 《内科》2012,7(6):596-59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预后的影响,为治疗及预测预后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阿司匹林、关托洛尔、硝酸甘油、钙拮抗剂和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及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改善程度、心电图改善情况、治疗前后hs.CRP、IL-6水平及6个月后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症状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1.998,P=0.0042);心电图疗效评价,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1.948,P=0.0075)。治疗后两组hs.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3%)明显低于对照组(20.0%)(P〈0.05)。结论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能降低hs-CRP、IL-6水平,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明显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炎症细胞因子及内皮素的影响。方法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2例随机分为基础组(n=36)和实验组(n=36),基础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14d,并以22例健康老年人做对照。分别测定各组治疗后临床效果、心电图ST改变,以及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和血浆内皮素(ET)水平变化。结果:(1)14d治疗后,按照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实验组较基础组总有效率增加(19〈0.05);(2)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以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以及血浆ET水平升高(P〈0.05);治疗14d后,与同期基础组相比较,实验组血清IL-1、sICAM-1,以及血浆ET降低(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能降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炎症细胞因子,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TMZ)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接受常规抗不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片20mg/次,3次/d,共12周。治疗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lOml,检测血浆TNF-α和IL-6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并于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①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4.10,P〈O.05)。②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浆TNF-α和IL-6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曲美他嗪可能有强化抗炎作用.可提高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定血栓素A2(TXA2)与前列环素(PGi2)代谢产物TXB2、6-酮前列腺素(Keto—PGF)1α水平及其比值(TXB2/6-Keto—PGF1α,T/K),观察冠心宁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TXA2与PGI2比值的影响。方法:120例冠心病UAP患者被随机分为冠心宁组和常规治疗组。另选6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分别测定TXB2,6-Keto—PGF1α水平,计算T/K比值。结果:UAP患者血浆TXB2、T/K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16.13±89.86)pg/ml:(78.2±19.4)pg/ml,(3.19±0.78):(0.57±0.13)],而6-Keto-PGF1α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67.02±21.63)pg/ml:(112.4±26.14)pg/ml,P均〈0.01]。常规治疗组和冠心宁组治疗后6~Keto—PGFlα均明显升高(P〈0.05,P〈0.01),TXB2、T/K比值明显下降(P均〈O.01),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冠心宁组治疗后6-Keto-PGF1α水平显著升高[(80.2±26.3)pg/ml:(109.1±23.9)pg/ml,P〈0.013,TXB2、T/K比值显著下降[(123.5±34.2)pg/ml:(100.5±35.6)pg/ml,(1.59±2.66):(0.91±0.17),P〈0.05~0.01]。结论:冠心宁注射液可减少TXA2的生成,促进PGI2分泌.纠正TXA2/PG它比值失衡,这可能是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正常血脂水平高血压患者心脏事件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00例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治疗组,50例)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对照组,50例),所有病人均给予钙离子拮抗剂联合利尿剂的降压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加服辛伐他汀(20mg/d)。另设正常对照组(健康对照组,30例)。对所有对象均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和QuicRead法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1年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并随访1年,观察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以及心脏事件如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高血压患者TNF—α、IL-6,C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0.01)。治疗1年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辛伐他汀组血压以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均〈0.05);高血压两组TNF—α,CRP水平均显著下降,但辛伐他汀组的下降更显著(P均〈0.05)。辛伐他汀组IL-6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常规治疗组虽较治疗前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可更好控制高血压,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检验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32例老年CHD患者进行了CRP含量检测。结果老年CHD组中稳定型心绞痛(UA)、不稳定型心绞痛、AMI患者CRP含量分别为(258.3&#177;22.8)mg/L、(314.1&#177;29.6)mg/L、(227.1&#177;23.5)mg/L,正常对照组为(3.56&#177;1.28)mg/L。老年CHD组CRP浓度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水平比UA患者显著增高(P〈0.05),而UA患者与AMI患者比较亦显著增高(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老年CHD患者CRP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浓度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显著增高(P〈0.05)。结论可见老年冠心病与炎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动态检查血中CRP的含量不但有利于协助诊断老年冠心病,并且有助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与白介素-6(IL-6)的变化,评价其意义,评价其意义。方法将132例UA患者按标准划分危险度,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同时加用辛伐他汀20mg/d或普伐他汀10mg/d,检测其治疗前、后CRP、IL-6的变化,并与1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CRP、IL-6的值进行比较。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UA组患者治疗前、后CRP、IL-6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UA组患者治疗前、后CRP、IL-6与对照组间差异亦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不同危险度UA患者治疗前、后CRP水平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CRP水平下降的89例患者与CRP无变化或反而升高的43例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发生心脏事件与未发生心脏事件患者IL-6水平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RP、IL-6对UA患者评估病情、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测定50例常规治疗组和50例普伐他汀治疗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APP—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间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浓度,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普伐他汀组治疗12周后血清PAPP—A、TNF—α、IL-6、MMP-9及LDL—C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PAPP—A、TNF-α、IL-6、MMP-9及LDL—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伐他汀组血清PAPP—A、TNF-α、IL-6、MMP-9浓度和LDL—C浓度无相关性(r=0.10,P〉0.05;r=0.02,P〉0.05;r=0.08,P〉0.05;r=0.05,P〉0.05)。结论普伐他汀可以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PAPP—A和细胞因子浓度,减轻炎症反应,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并且这种机制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  相似文献   

11.
丙氨酰-谷氨酰胺联合柴芍承气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7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联合柴芍承气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7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谷氨酰胺和柴芍承气汤,治疗结束后检测两组均检测各项生化指标,治疗结束后进行对比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的D-二聚体(4.6±1.9vs8.1±2.5)、白细胞(9.5±3.2vs16.3±4.9)、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4.1±1.9vs8.6±2.7)以及腹痛缓解(2.8±0.7vs4.7±0.8)、腹水消失时间(8.2±1.5vs15.3±2.4)、住院时间(21±7.4vs34±12.6)均少于对照组,且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和死亡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与柴芍承气汤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效果。方法:46例CHF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1例,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和心脉隆治疗组(25例,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疗程2周,在用药前、用药后1~2周进行6min步行试验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治疗2周后,心脉隆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92.0%比61.9%);两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及LVEF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0.01),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心脉隆组6min步行距离[(416.00±39.25)m比(475.00±42.11)m]明显增加,LVEF[(41.23±6.75)%比(48.35±7.5)%]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心脉隆注射液是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有效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运动训练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 方法 60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运动训练组(n=30)和常规治疗组(n=30),同时接受12周相同的冠心病药物治疗,运动训练组同时给予运动训练.用平板运动试验和6 min步行试验评估运动耐量. 结果 6 min步行距离与平板运动代谢当量显著相关(r=0.816,P<0.01);运动训练组和常规治疗组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1或P<0.05),运动训练组较常规治疗组延长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运动训练能显著提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运动耐量,6 min步行试验可用来评估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心医学"模式在心肌梗塞伴情绪障碍病人中的应用。方法:采用Zung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对住院心肌梗塞病人进行问卷调查,选出符合条件的61例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1例)和干预组(3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运用"双心医学"模式进行干预,6周后再次测评,将干预组病人干预前后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干预组病人SAS总分[(49.42±6.72)分∶(41.03±6.33)分]、SDS总分[(51.90±6.76)分∶(44.33±6.91)分]均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双心医学"模式在治疗心肌梗塞的同时,化解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达到心血管和心理双健康,有助于病人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衰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AMI患者168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84例,实施早期康复方案)和常规治疗组(84例,实施常规治疗)。比较康复程序结束时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踏车试验及步行试验完成情况。结果:两组梗塞后心绞痛、再梗塞、住院期间死亡例数、左室射血分数等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早期康复组程序结束时踏车试验(77.6%比95.0%),步行试验(65.4%比95.8%)完成率显著提高(P均0.01)。早期康复组因长期卧床后易出现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或P0.01)。结论在严密监护下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35%左室射血分数50%)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方案是安全、有益的,可减少长期卧床所致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病人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分析联合门诊模式对老年糖尿病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20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联合门诊治疗组(62例,在常规门诊指导的基础上实施联合门诊治疗的形式)和常规门诊治疗组(58例,常规治疗模式门诊治疗),比较1、2、4、8、12、16、20和24个月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病人生活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24个月后,与常规门诊治疗组比较,联合门诊治疗组FBG[(9.2±1.2)mmol/L比(6.8±0.5)mmol/L]、2hBG[(11.2±0.6)mmol/L比(8.4±0.4)mmol/L]、糖化血红蛋白[(8.35±1.47)%比(7.27±1.14)%]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控制更好、更稳定,轻度和重度低血糖发生率更低(29.31%比19.35%,10.34%比1.61%),病人生活质量满意度得分更高[(2.57±0.15)分比(2.78±0.23)分],P均〈0.05。结论:联合门诊治疗模式有助于老年糖尿病病人实现良好的血糖控制,使低血糖发生率更低,有助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糖尿病门诊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24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阿托伐他汀组4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组4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及曲美他嗪,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之比(E/A);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及6 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联合治疗组及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LVESD、LVEDD、FS、LVEF、E/A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6MWT距离明显延长;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明显减少,6MWT距离明显延长(P<0.05,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能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室重构,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并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及曲美他嗪治疗能进一步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并提高患者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胃管给予清胰汤及生大黄灌肠对SAP的治疗效果,探讨其早期应用的重要性.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SAP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成12 h治疗组(n=34)和72 h治疗组(n=27),两组分别于发病后12 h和72 h后给予生大黄灌肠和清胰汤胃管注入.比较两组血清TNF-α、CR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腹痛缓解所需天数、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结果 12 h治疗组发病72 h后血清TNF-α、CRP水平分别为(265±66)U/ml、(32.1±7.1)mg/L,APACHEⅡ评分为6.3±2.0,腹痛缓解需(4±2)d,平均住院(18±5)d,费用(4.2±1.8)万元;而72 h治疗组分别为(491±81)U/ml、(43.5±11.0)mg/L、9.1±1.8、(8±3)d、(34±8)d、(7.1±2.6)万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清胰汤胃管注入及生大黄灌肠治疗SAP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改善急性胰腺炎(AP)患者胰腺血流灌注的作用.方法 收集102例AP患者,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25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77例.按照平行对照设计原理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4例)和丹红治疗组(48例),以33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组.常规组采用禁食、胃肠减压、抑酸、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丹红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3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血流灌注成像扫描,计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等胰腺血流灌注参数.结果 对照组、MAP组、SAP组的BF分别为(344.32±88.21)、(284.56±72.62)、(235.17±73.55)ml·100 g-1·min-1,BV分别为(28.18±7.8)、(19.32±7.02)、(17.89±6.54)ml/100 g,3组依次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各组MIT及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组治疗前后各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丹红组治疗后BF、BV较治疗前明显升高[(339.26±65.12)比(263.36±61.14)ml·100 g-1·min-1,(29.38±8.01)比(19.67±6.78)ml/100 g,P<0.05)].丹红组平均治疗(9.7±2.6)d,平均住院(12.6±2.7)d,均较常规组(14.5±3.2)、(18.5±5.5)d明显缩短(P<0.05).结论 AP的CT血流灌注参数可以作为判断胰腺炎微循环障碍严重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AP对改善胰腺血流灌注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共入选165例接受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术的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予常规治疗,79例)和EECP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EECP,86例)。EECP组,于支架术后2周时开始进行20次EECP。分别于冠脉支架术前、术后2周和7周时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水平、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含量的变化。结果:(1)与术前比较,心绞痛患者支架术后2周时FMD[(6.39±2.20)%∶(4.41±2.12)%]和NO[(43.51±9.32)μmol/L∶(37.00±9.11)μmol/L]水平显著降低,而ET-1[(61.32±11.25)pg/ml:(82.24±21.10)pg/ml]水平则明显升高(P均〈0.01);(2)EECP组20次EECP后与术后2周、支架术前比较,FMD水平[(9.85±3.74)%∶(4.18±2.06)%∶(6.42±2.22)%]和NO含量[(50.38±15.24)pg/ml∶(35.86±8.96)pg/ml∶(42.45±9.54)pg/ml]均明显升高,而ET-1含量[(46.38±10.23)μmol/L∶(84.55±21.90)μmol/L∶(60.85±11.10)μmol/L]均明显降低(P均〈0.01);(3)支架术后7周时,常规治疗组FMD水平、NO含量和ET-1含量与术后2周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且较术前更差(P均〈0.05);(4)EECP组7周时FMD、NO水平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ET-1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均〈0.01)。结论:心绞痛患者经皮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内皮功能障碍加重;经20次增强型体外反搏后,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内皮功能障碍得以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