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 2017-2019 年云南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疫情,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全省 18 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各设立 1 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基本情况调查以及流动人群、家畜和钉螺感染情况监测,在 13个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监测,在 7 个监测点开展野粪感染情况监测。 结果 2017-2019 年,云南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为 6. 40%,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 0. 92%。 血检阳性者粪检均未发现阳性。共调查家畜 6 070 头次,未发现病畜。 共检测 2 150 份野粪,未查到阳性。 监测钉螺面积 5 675. 58 hm2,查出有螺面积 199. 12 hm2,有螺框出现率为 0. 54% ~ 0. 73%,活螺平均密度为 0. 017 2~ 0. 031 3 只 / 0. 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结论 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得到有效控制,未查到病人、病畜和感染性钉螺,有螺面积处于较低水平。 今后应重点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的防控,建立更加敏感的监测体系,继续加强以传染源和钉螺控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5年版)》和《荆州市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2017年在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居民、流动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以及螺情和野粪监测。结果 2017年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共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本地居民44 118人,发现血检阳性1 925人,总体血检阳性率为4.36%,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开展流动人群监测2 175人,发现IHA血检阳性93人,血检阳性率为4.2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共对1 937头耕牛进行了粪检,未发现血吸虫感染耕牛。在69个监测点查出有螺环境1 302处,有螺面积1 923.64 hm2;共调查钉螺348 756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7.19%;捕获活螺142 494只,活螺平均密度为0.41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23个监测点的41处有螺环境检获各类野粪596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野粪。结论 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较低水平,但仍存在疫情回升的潜在因素,需继续加强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态势,为制定防控对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在全省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中各选择1个疫情较重的村作为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和家畜病情监测,野粪和螺情调查。 结果 云南省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8.78%,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2.26%;人群粪检均未发现血吸虫卵阳性。查出有螺面积80.054 6 hm2,较2015年上升45.47%;活螺平均密度0.031 7只/0.1 m2;已连续4年没有查出血吸虫感染性钉螺,连续3年未发现新的钉螺环境。家畜和野粪检测血吸虫均为阴性。 结论 2016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平稳,但螺情有所回升,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应继续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贵池区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制定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对贵池区国家级监测点2015—2019年人畜病情、螺情和野粪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贵池区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查病4 297人⋅次,血检阳性率从2015年的7.22%下降至2019年的2.48%;流动人口累计血清学查病1 274人⋅次,血检阳性率分别为8.00%、11.50%、7.58%、4.42%和7.91%。本地和流动人群均未查到粪检阳性者。五年间未发生本地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无新(复)发晚期血吸虫病病例。筛查猪92头,犬108条,均未发现粪检阳性家畜。累计调查钉螺面积219.49 hm2,共捕获活螺6 216只,活螺密度分别为2.84、1.08、2.91、2.14和0.88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贵池区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需进一步完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提高监测敏感性和水平,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广汉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情况。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要求的方法,开展螺情、病情调查。结果 2010年广汉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活螺密0.87只/0.11m2。钉螺主要分布在沟渠和水田等环境,分别占有螺面积的87.44%和8.96%,沟渠的钉螺密度最高(0.97只/0.11m2),人群血检613人,血检阳性24人,阳性率为3.92%,未查出粪阳患者,耕牛无感染。结论 2010年广汉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相对较重,未出现急性血吸虫病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制定新监测方案、巩固消除成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浙江省在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设立54~55个国家监测点、在6个地区设立风险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病情、钉螺分布、野粪等疫情和风险因素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34 530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29%~0.68%,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2 086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32%~0.56%,共发现血吸虫感染者2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3例为埃及血吸虫病病例、1例为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病例),流动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01%~0.07%;累计筛查家畜829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在固定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10.5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风险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2.89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累计检查各类野粪305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结论  浙江省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巩固,但残存钉螺、输入性病例等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的风险因素仍未彻底消除。今后仍须进一步加强螺情和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制定新监测方案、巩固消除成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浙江省在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设立54~55个国家监测点、在6个地区设立风险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病情、钉螺分布、野粪等疫情和风险因素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34 530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29%~0.68%,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2 086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32%~0.56%,共发现血吸虫感染者2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3例为埃及血吸虫病病例、1例为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病例),流动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01%~0.07%;累计筛查家畜829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在固定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10.5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风险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2.89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累计检查各类野粪305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结论浙江省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巩固,但残存钉螺、输入性病例等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的风险因素仍未彻底消除。今后仍须进一步加强螺情和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 2015-2019 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资料,掌握全省血吸虫病流行态势,指导今后监测工作。 方法 按《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5 年版)》要求,在全省 13 个地市设立 207 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常规监测、监测点监测和风险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本地居民及流动人群病情监测、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以及螺情监测。 对各年监测数据收集后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监测结果显示,本地居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由 2015 年的2. 75%(4 470 / 173 558) 下降至 2019 年的 2. 09% ( 2 169 / 103 885), 血吸虫感染率在 2015 年为 0. 07% ( 120 /173 558),之后年份均为 0,五年来均无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 流动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由 2015 年的 1. 06%(98 / 9 249)下降到 2019 年的 0. 79%(100 / 12 602),血吸虫感染率在 2015 年为 0. 02%(2 / 9 249),之后年份均为 0。五年间累计开展家畜查病 7 880 头,其中耕牛 5 325 头,未发现感染血吸虫。 累计开展钉螺调查面积 94 297. 8 hm2,查出钉螺面积 34 263. 05 hm2,共捕获活螺 876 392 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活螺平均密度由 2015 年的 0. 291 5 只 /框下降至 2019 年的 0. 124 1 只 / 框,有螺框出现率由 2015 年的 9. 54%下降至 2019 年的 6. 19%。 累计开展野粪监测2 035 份,未发现阳性。 累计在 49 处水域开展钉螺扩散监测,并打捞漂浮物 6 942 kg,未发现漂浮物携带钉螺。 对252 处有螺环境开展风险监测,发现有阳性野粪的Ⅰ级风险处共 12 处。 结论 2015-2019 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疫情已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但风险监测仍发现个别地区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不容忽视,需重点加大对现存耕牛的管控力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 2016—2020 年合肥市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疫情,了解全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合肥市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 2016—2020 年合肥市国家监测点螺情和病情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2016—2020 年,合肥市国家监测点总体螺情稳定,小范围内有波动,2019 年复现钉螺面积 0. 50 hm2,镜检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从 2018 年的最高 0. 27%降至 0,五年来均无当地感染病例;未发现血吸虫阳性家畜。 结论 2016—2020 年,合肥市继续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全市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局部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今后应继续加强对该地区的疫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进一步完善敏感可靠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2015—2019 年江苏省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 年版)》的要求开展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对历年的病情和螺情进行描述性及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2015—2019 年江苏省本地人群平均血检阳性率为1. 55%,流动人群平均血检阳性率0. 51%;2016 年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相较2015 年增长46. 45%,其余年份均呈现下降趋势;每年本地人群的血检阳性率均高于流动人群(χ 2 = 42. 74、120. 51、74. 50、73. 67 和60. 64,P 均<0. 01),未查到粪检阳性患者。年均查出有螺面积229. 60 hm2,其中新发面积1. 75 hm2,复现面积57. 22 hm2,钉螺密度0. 013 0 只/0. 1m2,未查到感染性钉螺。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有所升高,历年钉螺聚集区主要在宁镇扬(南京、镇江、扬州)一带。结论 近年来江苏省采取的血防策略显著推动了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进程,今后需继续健全监测体系,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英德市螺情复现后血吸虫病疫情态势和处置效果,探讨今后防控对策。 方法 收集 2019—2020年英德市查灭螺、人畜病情监测和野粪监测等资料,分析和评估英德市血吸虫病发生与传播风险。 结果 2019 年发现钉螺复现环境面积 105 648. 94 m2,经灭螺处置后,2020 年 5 月后未再发现活螺孳生;累计查获活螺 6 949 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采用 IHA 分别检查历史流行区常住居民 2 503 人和流动人员 418 人,血清学阳性率分别为0. 20%(5 / 2 503)和 0,粪检未发现阳性。 对螺区及周边村大型家畜进行血吸虫抗体检测,共检测牛 155 头,结果均为阴性;检测野粪 200 份,结果均为阴性。 螺区及周边村民和中小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为 95. 17%和 96. 77%。英德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为Ⅲ级。 结论 英德市钉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今后应重点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钉螺整治区域需加大螺情监测和设施维护管理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7-2019年武汉市90个省级重点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村的风险监测结果,并进行风险评估,为开展下一步血吸虫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方案(2017年版)》及《武汉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实施方案》,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法(PPS法)选择武汉市90个省级重点血吸虫病风险监测村进行风险监测,统计并比较2017-2019年监测村的螺情、野粪污染、哨鼠感染及人畜活动情况。对各年份风险监测结果进行Ⅰ~Ⅲ等级风险评级,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17-2019年累计查螺436398框,解剖钉螺10404只,其中活螺6449只,活螺平均密度为0.0148只/0.11 m2。活螺平均密度由2017年的0.0291只/0.11 m2下降到2019年的0.0065只/0.11 m2。各年份均无阳性钉螺。2017-2019年3年间有螺地带野粪数量有所下降。野粪检测结果显示均为阴性。无阳性哨鼠。各年份监测地带部分区域都有垂钓休闲和旅游人员活动。所有重点村风险评级均为Ⅲ级(最低风险)。结论武汉市重点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处于较低水平,但仍存在钉螺分布,流动家畜野粪污染及有螺地带人群活动等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因素,需继续加强风险监测工作,加大查、灭螺力度,完善对流动人群和家畜的监测和管理,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仁寿县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因素,为制定防控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钉螺分布环境及重点风险区域,将钉螺、野粪、钉螺输入、漂浮物、哨鼠和野生动物作为监测对象,开展血吸虫病风险监测。结果钉螺监测调查34个环境,调查总面积为176410 m2,其中有螺面积为99340 m2,没有新发和复现面积;共调查2445框,系统抽样2094框,环境抽样351框,有螺框307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2.56%,捕获钉螺537只,活螺494只,活螺密度为0.20只/框;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在调查钉螺的同时,在其周围环境发现5份野粪,经孵化检测5份野粪均未发现血吸虫毛蚴。在无螺乡镇或无螺环境引进有螺区植物的15个环境进行钉螺输入监测,共调查面积717000 m2,调查8101框,有其他螺306框,其他各种螺632只,钉螺0框,未发现钉螺。在全县15个与有螺水系相通和水流较缓的水域进行钉螺漂浮物监测,共打捞漂浮物394.24 kg,发现其他螺691只,未发现钉螺。2017年、2018年在风险监测高危水域中共投放哨鼠80只,回收并解剖57只,未发现阳性哨鼠,2019年未开展哨鼠监测。野生动物监测未捕获野鼠。结论仁寿县血吸虫病疫情处于较低流行态势,但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因素,须继续加强风险监测,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监测数据,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区螺情变化情况,为钉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潜在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按照不同流行类型开展螺情监测。其中流行区监测点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开展钉螺调查,计算有螺框出现率、钉螺感染率等指标;潜在流行区开展钉螺输入风险监测及漂浮物监测。结果 2015—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查螺116 834.16 hm2,查出钉螺面积35 007.62 hm2;累计调查6 908 292框,其中有螺框数364 555框,平均有螺框出现率为5.28%。共捕获活螺997 408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发现血吸虫核酸阳性混合钉螺样本18个。5年内累计新发现有螺面积147.20 hm2,其中水网型地区新现有螺面积占比(0.12%~92.00%)整体呈上升趋势,湖沼型地区(0~96.72%)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山丘型地区(0~88.49%)各年波动幅度较大;累计复现有螺面积831.10 hm2,其中湖沼型地区(16.05%~79.66%)整体呈上升趋势,山丘型地区(19.25%~81.00%)整体呈下降趋势,水网型地区(1.10%~10.14%)变化幅度较小。2015—2019年三峡库区4个监测点累计打捞漂浮物48 656 kg,累计捕获螺类2 204只,未发现钉螺。结论 2015—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有螺面积趋于稳定,但钉螺复现面积逐年增加,且发现血吸虫核酸阳性钉螺样本,钉螺控制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四川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为山丘型流行区制定消除阶段的血吸虫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四川省设立63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人群和家畜血吸虫病病情、野粪污染、钉螺分布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四川省63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94 119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28%~3.11%,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居民和农民为主;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6 915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10%~1.59%;均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5年累计调查各类家畜6 126头·次,均未发现粪检阳性病畜。5年累计检测各类野粪205份,未发现血吸虫阳性。2015—2019年累计开展钉螺调查8 484.08 hm2,查出有螺面积724.80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2.43 hm2、复现有螺面积63.00 hm2;逐年平均有螺框出现率为6.87%~19.63%,平均活螺密度为0.18~0.62只/0.1 m2,5年间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水平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但钉螺分布环境有所增加,血吸虫病疫情发生反复的风险仍然存在。今后仍应继续加强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建设,以期尽早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 2016—2020 年江苏省金湖县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 版)》要求,每年在监测点开展螺情监测、人群病情监测、家畜病情监测,同时统计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结果 2016—2020 年在金湖县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对 10 个环境累计调查 34 次,调查框数 47 231 框,查螺面积 1 286. 68 hm2,未查出钉螺。 累计血清学检查常住居民 1 546 人·次,DDIA 阳性 22人·次,阳性率 0. 65% ~ 2. 95%;IHA 阳性 23 人·次,阳性率 0. 97% ~ 1. 97%;粪检 38 人·次,未发现阳性。 累计检查流动人群 1 031 人·次,DDIA 阳性 18 人·次,阳性率 0. 50% ~ 2. 48%;IHA 阳性 16 人·次,阳性率 0. 50% ~2. 40%;粪检 32 人·次,未发现阳性。 流动人群主动监测 DDIA 阳性率 0~ 1. 58%,IHA 阳性率为 0 ~ 1. 58%;被动监测 DDIA 阳性率为 0~ 15. 00%,IHA 阳性率 3. 03% ~ 12. 50%。 检查家畜 159 头,未发现血吸虫阳性。 累计药物灭螺152. 26 hm2,化疗 38 人·次,健康教育 10 800 人·次。 结论 金湖县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较为稳定,但传播风险仍然存在,应加强监测,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安徽省休宁县并殖吸虫感染情况,为制定相应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境内主要水系长度及途经范围,选取分布在率水水系的溪口镇杭溪村、碜溪村,鹤城镇渔塘村,汪村镇汪村和山斗镇山斗村,以及横江水系的蓝田镇儒村共 5 个乡镇 6 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对溪蟹、人群和犬的并殖吸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 6 个调查点共捕获溪蟹 324 只,其中 65 只感染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 20. 06%;横江水系调查村溪蟹感染率高于率水水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77. 802,P<0. 05)。 汪村和儒村共检测 515 人,其中阳性 39 人,人群并殖吸虫抗体阳性率为 7. 57%,不同性别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 614,P>0. 05);汪村、儒村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1. 124,P>0. 05);≥35 岁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高于<35 岁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 969,P<0. 05)。 汪村和儒村的犬粪中均检测到卫氏并殖吸虫虫卵,检出率为 19. 23%(5 / 26)。 结论 安徽省休宁县为卫氏并殖吸虫病疫源地,等级为Ⅲ级。 应加强居民健康教育,提高防控意识,做好犬类监测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并殖吸虫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