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现状与安全性和疗效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老年房颤患者343例,根据抗栓治疗不同分为无抗栓组56例,阿司匹林组120例,氯吡格雷组24例,联合组20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组106例,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组17例。分析各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无抗栓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联合组、华法林组和NOAC组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2%vs37.5%vs 25.0%vs 25.0%vs 5.7%vs 5.9%,χ~2=76.02,P=0.000)。总出血发生率华法林组为13.2%,阿司匹林组为11.7%,联合组为10.0%,无抗栓组为5.4%,NOAC组为5.9%,氯吡格雷组为0,各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4,P<0.01)。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必须行抗栓治疗以减少脑卒中等栓塞事件发生风险,在抗栓治疗中首选华法林或NOAC治疗,NOAC在栓塞预防及出血风险方面并不优于华法林,尤其在中重度肾功能不全应注意大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长期口服抗凝剂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抗栓治疗方案。方法:选择长期口服华法林钠,并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和支架术(PCI)的患者,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出院用药方案进行分组,比较组间基线特征,以及支架术后再梗死、死亡、脑梗死及出血等事件之间的差别。结果:符合要求的90例患者分为华法林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三联治疗组(A组)、华法林钠+氯吡格雷二联治疗组(B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二联治疗组(C组)。最常用治疗方案是停用华法林钠,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3个治疗组患者的再梗死、死亡、脑血管意外、严重出血及输血治疗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危血栓栓塞风险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应予三联治疗,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而对于低危血栓栓塞风险的患者停用华法林钠,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治疗方案是可行的。本项调查观察样本量小,证据不够充分。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相应的抗栓治疗方案,才能在获得良好抗栓疗效的同时减少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华法林联合替格瑞洛在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7例符合特定条件的PCI术后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103)为华法林+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三联抗栓6个月,之后改为华法林+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 mg/d)抗栓至12个月,试验组(n=104)为华法林+替格瑞洛(90 mg/d,2次/d)双联抗栓6个月,之后改为华法林+替格瑞洛(60 mg,2次/d)抗栓至12个月,两组均给予其他规范药物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12个月内出现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MACE事件、出血事件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于PCI术后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12个月华法林联合替格瑞落和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抗栓效果相似,且出血风险未增加,提示本研究中华法林联合替格瑞洛双联抗栓策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应接受口服抗凝药和双联抗血小板药的三联抗栓治疗。然而,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三联抗栓治疗出血风险高,哪种联合方式更加安全有效便成为抗栓治疗优化策略的关注焦点。现就心房颤动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各种联合抗栓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该文介绍各种联合抗栓治疗方案的研究现况。华法林联用氯吡格雷在不增加血栓栓塞风险的同时,减少了出血风险。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或者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为基础的三联抗栓治疗有增加出血风险的倾向,但相关临床试验较少,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约有5%~10%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在双联抗血小板同时需要口服抗凝药物,即三联抗栓治疗。经典的三联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ADP受体拮抗剂)及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既往回顾性研究表明,三联药物的使用将出血风险提高了3~5倍,但能够更好地预防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序贯治疗对血小板聚集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5年3月黑龙江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急性STEMI并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n=30)、氯吡格雷组(n=30)与序贯治疗组(n=32)3组。替格瑞洛组给予替格瑞洛口服;氯吡格雷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序贯治疗组先给予替格瑞洛口服,7 d后更改为氯吡格雷口服。检测急诊PCI术前及术后2 h、24 h、7 d及30 d时血小板聚集率,并观察患者30 d内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急诊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在术后2 h、24 h、7 d时间点替格瑞洛组血小板聚集率与氯吡格雷组比较下降更明显(P0.05);在术后2 h、24 h、7 d、30 d时间点序贯治疗组与替格瑞洛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与序贯治疗组30d内MACE事件发生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住院期间3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前应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30 d内MACE事件且不增加出血风险;STEMI患者PCI术一周后口服氯吡格雷替代替格瑞洛具有与替格瑞洛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体内代谢产物血药浓度与个体反应性差异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取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并择期行PCI治疗的患者200例。根据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结果,将二磷酸腺苷(ADP)途径抑制率80%为氯吡格雷反应优良组(n=105例),80%为氯吡格雷低反应组(n=95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电喷雾检测法(HTLC-MS/MS)测定患者氯吡格雷、2-氧-氯吡格雷及羧酸代谢物的浓度。随访患者PCI术后1年时的心脏事件。结果低反应组氯吡格雷血浆浓度明显低于反应优良组,羧酸代谢物相对浓度方面略高于反应优良组(P均0.05);两组在2-氧-氯吡格雷血药相对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反应组再发心绞痛及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反应优良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代谢物血药浓度水平影响个体氯吡格雷反应性,氯吡格雷反应不良的发生增加了临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近5年抗栓治疗现状及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6月入住我院的年龄≥75岁房颤患者206例,记录主要合并疾病、抗栓治疗方法及5年内栓塞、严重出血及死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06例房颤患者中共发生栓塞事件47次,年发生率为4.56%。严重出血事件3次,年发生率为0.29%。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70例,氯吡格雷治疗66例,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11例,未行抗栓治疗56例。行华法林抗凝治疗3例,随访期间更换为抗凝治疗11例。抗凝时间平均2年1个月。结论老年房颤患者栓塞事件年发生率高,预防栓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华法林抗凝治疗率低,抗凝治疗时间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质子泵抑制剂(PPI)防治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1 000例,随机分成PPI干预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500例,所有患者PCI术前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A组在此基础上加用PPI.对比观察2组患者服药期间主要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A组患者无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B组患者中35例粪潜血强阳性(其中8例为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风险,PPI可有效地减少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血清肌酐(Scr)及相关临床指标与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氯吡格雷治疗出血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PCI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CHD患者120例,依据是否出现出血事件分为出血组(n=28)与非出血组(n=92),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时各项信息,将有差异信息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出血组年龄60~80岁、吸烟、饮酒、有高血压史、有消化道溃疡史、未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患者占比显著多于非出血组,Scr水平显著高于非出血组(均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cr预测CHD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治疗后发生出血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938,最佳截断值为145.375μmol/L。年龄60~80岁、吸烟、饮酒、有高血压史、有消化道溃疡史、未使用质子泵抑制剂、SCr≥145.375μmol/L是CHD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治疗后发生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CHD患者PCI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发生出血事件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其中Scr≥145.375μmol/L能够用于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江苏省中医院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8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各29例,替格瑞洛组术前1次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术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d,替格瑞洛90 mg,2/d;氯吡格雷组术前1次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1/d,氯吡格雷75 mg,1/d。术后24 h和术后3个月时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两组血小板抑制率,评价血小板抑制效果,记录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性不良事件。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比、身高、体重、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冠心病类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24 h和3月时的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术后24 h和3个月时替格瑞洛组患者血小板抑制效果均优于氯吡格雷组患者(P0.05)。出院后3个月内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出院后3个月内两组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出血分级标准,两组出血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对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抗血小板疗效更佳,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术(PCI)后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因冠心病就诊我院,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并成功完成PCI术的患者200例,分为两组,替格瑞洛组PCI术后给予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组术后给予氯吡格雷,比较住院期间及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明确的支架内血栓、再缺血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最终入选患者174例,其中替格瑞洛组84例,氯吡格雷组90例。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PCI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两组各有1例MACE(P0.05),无明确的支架内血栓、再缺血事件的发生;PCI术后12个月,替格瑞洛组MACE的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2.3%(2/84)比5.5%(5/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有1例支架内血栓;替格瑞洛组再缺血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3/84)比135%(12/90),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12个月,出血事件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降低了冠脉复杂病变PCI术后再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预后,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手术期血小板反应性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24例,随机分为2组:(1)替格瑞洛组(n=212):给予替格瑞洛治疗(负荷剂量180 mg,维持剂量90 mg,每天2次,口服);(2)氯吡格雷组(n=212):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负荷剂量300 mg,维持剂量75 mg,每天1次,口服)。2组均成功接受PCI术,支架均选择国产Firebird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观察2组患者PCI术围手术期血小板反应性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PCI术后90天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PCI术后c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患者花生四烯酸及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高反应性比例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PCI术后90天内患者再发心肌缺血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5.19%比16.04%,P0.05)。出血事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并不降低PCI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但较氯吡格雷能发挥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减少术后再发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对老年患者PCI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仪检测氯吡格雷的药物效果,筛选PCI术后对氯吡格雷药物不敏感老年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及试验组70例,对照组每天服用100mg阿司匹林及75mg氯吡格雷,试验组每天服用100mg阿司匹林及150mg氯吡格雷,检测12个月后氯吡格雷的药物效果,同时观察2组12个月后心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PCI术后12个月心血管病死亡、支架内血栓、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vs 2.9%,8.6%vs 17.1%,17.1%vs 28.6%,5.7%vs 11.4%,31.4%vs 60.0%,P0.05,P0.01)。试验组氯吡格雷抑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8.5±5.1)%vs(42.3±7.2)%,P0.01]。试验组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7.1%vs 4.3%,8.6%vs 1.4%,P0.01)。结论老年患者PCI术后服用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可降低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同时出血风险亦有所升高,临床上应定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应用双联与三联抗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将研究对象分为双联抗栓治疗(DAT组)与三联抗栓治疗(TAT组),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MI),支架血栓(ST),卒中等有效性及主要出血事件等安全性指标。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包括17 203例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术后患者,其中DAT组8981例,TAT组8222例。Meta分析表明,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术后患者应用DAT与TAT相比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降低(RR=0.73,95%CI:0.62~0.87,P=0.0003),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I、卒中等事件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但ST发生率较高(RR=1.44,95%CI:1.02~2.04,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术后患者应用DAT相比于TAT安全性较好,但在PCI早期,应谨慎选择DAT方案,尤其是在缺血事件复发及支架血栓高危的AF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西洛他唑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后出血事件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山东省乐陵市人民医院成功行PCI的AMI患者12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PCI术后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PCI术后给予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12周。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1周、6周、12周血小板聚集率和随访期间出血事件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前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1周、6周、12周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心绞痛、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西洛他唑治疗能有效降低AMI患者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抗栓的基础药物.目前,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已经成为PCI术后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标准抗血小板方案.然而,大量体外实验证实个体对氯吡格雷的反应存在差异性.部分患者尽管长期服用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但临床上仍不能有效地防止血栓事件的发生,且血小板功能检测证实血小板聚集不能被有效抑制.400037 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卒中是心房颤动的严重并发症。以往的预防措施包括口服阿司匹林和抗凝药。对不适合口服抗凝药的患者可以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治疗。但这种联合治疗在降低卒中风险的同时,却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对于心房颤动合并有不稳定型冠脉综合征者,或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治疗,但又不适合接受三联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的患者,该中心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于冠状动脉支架手术,要求介入专家优先考虑采用裸金属支架,以缩短患者依赖联合治疗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口服高负荷量氯吡格雷的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柳州市中医院心内科行急诊PCI的ACS患者20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溶栓、抗血小板及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且在急诊PCI术前对照组患者给予负荷量(300 mg)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高负荷量(600 mg)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前与术后24 h白细胞计数(WBC)和血小板计数(PLT),服药前与术后即刻血小板最大凝集率(MPAR),术后随访30 d时主要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服药前及术后24 h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WBC、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前两组患者MP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研究组患者MPAR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研究组患者主要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4.0%(14/100),低于对照组的34.0%(34/100)(P0.05)。研究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44.0%(44/100),对照组为34.0%(34/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口服高负荷剂量(600 mg)氯吡格雷安全有效,其能更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术后主要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对患者血常规无明显影响,亦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