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坐位和卧位血压测量值的差别,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坐位血压和降压药物分别与坐、卧位收缩压(SBP)或舒张压(DBP)差别的关系。方法高血压患者1487例,采用台式水银血压计柯氏音听诊法分别进行先坐位后卧位两种体位血压测量,同时进行身高和体重的测量,并行年龄段分组,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卧位测量的血压值显著高于坐位测量的血压值,卧位SBP增高(2.9±7.8)mm Hg,DBP增高(0.9±5.4)mm Hg。女性高血压患者坐位和卧位DBP测量值的差别高于男性(P<0.01)。在各年龄段,卧位SBP增高以30~39岁和80岁以上的年龄组明显,分别增高(3.6±6.8)mm Hg,(5.3±7.9)mm Hg。而DBP在30~59岁年龄组坐位和卧位血压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60岁开始,卧位DBP显著高于坐位DBP(P<0.01),以80岁以上组明显,增高(2.5±4.6)mm Hg。坐、卧位SBP和DBP血压值的差别与相应的坐位血压呈负相关关系(SBP:r=-0.31;DBP:r=-0.39。均P<0.01)。治疗组卧位SBP比坐位增高(3.5±8.1)mm Hg,DBP增高(1.5±5.0)mm Hg,坐、卧位SBP和DBP血压值的差别均高于非治疗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坐、卧位SBP差别有影响的自变量是年龄;对坐、卧位DBP差别有影响的自变量是性别、年龄,而BMI对坐位和卧位血压测量值没有影响。结论高血压患者坐、卧位血压测量值是不同的,其不同既存在性别的差异,也与年龄、坐位血压相关;而且与所服用的降压药物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坐位和平卧位血压测量值的差别,探讨体位改变对糖尿病患者血压测量值的影响。方法用台式水银血压计柯氏音听诊法对35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先坐位后卧位两种体位血压测量,同时测量身高和体质量,检查空腹血糖。结果糖尿病患者卧位血压显著高于坐位血压(P<0.01),收缩压(SBP)增高(3.5±7.6)mm Hg,舒张压(DBP)增高(1.5±4.9)mm Hg。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坐、卧位SBP 测量值的差别与年龄、空腹血糖值和糖尿病的病程呈正相关(P<0.05),与坐位 SBP 呈负相关(P<0.01);坐、卧位 DBP 测量值的差别与糖尿病的病程呈正相关(P<0.05),与坐位 DBP 呈负相关(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卧位血压高于坐位血压,其坐、卧位血压测量值的差别与年龄、空腹血糖值、糖尿病病程和坐位血压的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糖尿病患者坐位和平卧位血压测量值的差别,探讨体位改变对糖尿病患者血压测量值的影响.方法 用台式水银血压计柯氏音听诊法对35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先坐位后卧位两种体位血压测量,同时测量身高和体质量,检查空腹血糖.结果 糖尿病患者卧位血压显著高于坐位血压(P<0.01),收缩压(SBP)增高(3.5±7.6)mm Hg,舒张压(DBP)增高(1.5±4.9)mm Hg.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坐、卧位SBP测量值的差别与年龄、空腹血糖值和糖尿病的病程呈正相关(P<0.05),与坐位SBP呈负相关(P<0.01);坐、卧位DBP测量值的差别与糖尿病的病程呈正相关(P<0.05),与坐位DBP呈负相关(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卧位血压高于坐位血压,其坐、卧位血压测量值的差别与年龄、空腹血糖值、糖尿病病程和坐位血压的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降血压方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OH)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6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84例,A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复方阿米洛利口服;B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氯沙坦钾片口服。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监测24h动脉血压,分析两组血压变化及OH的发生情况。结果降压治疗后,两组24h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A组和B组降压后24h动态血压各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SBP和DBP中,卧位与立位的变化值均显著低于A组(P<0.05);B组24h内收缩压及舒张压OH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 CCB+ARB可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24hOH的发生率,是老年高血压较为理想的联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对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的评价价值。方法对152例门诊老年人进行卧位及立位3min血压测量,根据血压变化将患者分为体位性低血压组及非体位性血压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并比较两组全天、白天以及夜间的平均血压、平均脉压、血压负荷、血压变异系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以及24h血压昼夜节律。结果体位性低血压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收缩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全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均高于非体位性低血压组,血压昼夜节律以反杓型为主。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的用药指导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作用;老年体位性低血压存在夜间高血压、卧位高血压、收缩压波动范围大、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特点,上述特征均可造成重要靶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坐位和卧位的血压测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健康成人坐位和卧位间接血压测量值的差别,分析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MI)、坐位血压与从坐位改为卧位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改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2005-06-2006-07对7989例体检者(年龄>18岁)进行调查,排除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和血压≥140/90 mm Hg体检者,最后用于本文分析的资料为6485例健康成人体检者.采用台式水银血压计柯氏音听诊法分别进行先坐位后卧位两种体位血压测量,同时进行身高和体重的测量,并行年龄段分组,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卧位测量的血压值显著高于坐位测量的血压值,以SBP的增高更明显,卧位SBP增高(4.3±6.1)mm Hg;卧位DBP增高(1.0±4.5)mm Hg.卧位SBP以20~29岁和80岁以上的年龄组明显,分别高(5.3±5.9)、(6.5±8.1)mm Hg,而卧位DBP以80岁以上组明显,高(2.8±6.1)mm Hg.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从坐位改为卧位后,对SBP改变程度有影响的自变量是年龄,呈负相关(r=-0.06,P<0.01);对DBP改变程度有影响的自变量是性别、年龄、身高和BMI,与年龄和BMI呈正相关(r=0.08,P<0.01;r=0.02,P<0.01),与身高呈负相关(r=-0.08,P<0.01).坐位血压与卧位血压的改变呈负相关(P<0.01).结论 1)健康成人间接血压测量时,卧位的SBP、DBP高于坐位的SBP、DBP,以SBP的增高为著.2)老年人、肥胖、身高较矮、妇女、及坐位血压低的人群血压更易受到体位的影响.3)临床工作中,对血压进行评估时应注意体位的影响,并常规进行坐位和卧位血压的测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健康成人坐位和卧位间接血压测量值的差别,分析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MI)、坐位血压与从坐位改为卧位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改变程度的关系。方法2005-06-2006-07对7989例体检者(年龄>18岁)进行调查,排除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和血压≥140/90mmHg体检者,最后用于本文分析的资料为6485例健康成人体检者。采用台式水银血压计柯氏音听诊法分别进行先坐位后卧位两种体位血压测量,同时进行身高和体重的测量,并行年龄段分组,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卧位测量的血压值显著高于坐位测量的血压值,以SBP的增高更明显,卧位SBP增高(4·3±6·1)mmHg;卧位DBP增高(1·0±4·5)mmHg。卧位SBP以20~29岁和80岁以上的年龄组明显,分别高(5·3±5·9)、(6·5±8·1)mmHg,而卧位DBP以80岁以上组明显,高(2·8±6·1)mmHg。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从坐位改为卧位后,对SBP改变程度有影响的自变量是年龄,呈负相关(r=-0·06,P<0·01);对DBP改变程度有影响的自变量是性别、年龄、身高和BMI,与年龄和BMI呈正相关(r=0·08,P<0·01;r=0·02,P<0·01),与身高呈负相关(r=-0·08,P<0·01)。坐位血压与卧位血压的改变呈负相关(P<0·01)。结论1)健康成人间接血压测量时,卧位的SBP、DBP高于坐位的SBP、DBP,以SBP的增高为著。2)老年人、肥胖、身高较矮、妇女、及坐位血压低的人群血压更易受到体位的影响。3)临床工作中,对血压进行评估时应注意体位的影响,并常规进行坐位和卧位血压的测量。  相似文献   

8.
李骏 《实用老年医学》1992,6(4):180-181
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老年人及糖尿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等患者中尤为多见。本文试就120例立卧位血压测定结果并结合心率、心电图R-R间期变化进行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120例受检者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50~84岁,平均年龄62.1岁。其中:老年前期组50例,平均血压17.6/11 kPa;老年组70例,平均血压18.5/10.6 kPa。120例视健康状况又分为健康组平均血压16.3/10.1 kPa、高血压病组平均血压19.2/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方法对1999年7月至2005年3月间连续确诊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9例患者中有低血钾者占85%,血浆立、卧位肾素活性处于正常低值,立、卧位醛固酮水平均增高。醛固酮和肾素活性比值(ARR)>25者占71%,ARR>50者占8%。81例行B超检查,99例行CT检查,20例行MRI检查,其阳性率分别为:51.9%,80.8%,85%。58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43例血压均恢复正常,15例仍需要药物继续控制血压。结论血浆肾素活性,血浆醛固酮水平,以及血浆醛固酮和肾素活性比值(ARR)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主要定性诊断方法。CT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主要定位诊断依据。外科手术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家庭远程血压监测能否提高患者血压控制率。方法:选择255例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血压控制组(n=130)和远程血压监测组(n=125),对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血压治疗干预,包括监测血压水平、指导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比较2组血压控制达标方面的差别。结果:在4周的干预过程中远程血压监测患者接收远程信息指导达9.86次/例,平均每周2.47次/例;常规血压控制组有34.8%的患者主动电话回访,远程血压监测组有49.6%的患者电话回访(P=0.016);家庭远程血压监测组收缩压达标率(55.2%)高于常规血压控制组(40.0%),且收缩压下降幅度[(11.8±6.8)%]高于常规血压控制组[(9.9±0.8)%](P=0.03)。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家庭远程血压监测,通过远程信息指导提高患者对自身血压的关注度及主动参与意识,有利于提高患者血压控制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远程管理优化家庭自测血压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所辖的福田区22个社康中心共5000名高血压患者,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患者进行高血压健康宣教以及药物干预,实施自我管理,患者在家自行检测血压并记录,定期至社康中心随诊,根据血压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第二阶段:对于第一阶段血压控制未达标的患者实施专人跟踪管理,由社康中心安排专人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主动保持联系并指导治疗;第三阶段:对于第二阶段血压控制仍未达标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干预措施仍与第二阶段相同,研究组则实施家庭自测血压自动记录与分析系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管理,采用欧姆龙公司研发的智诊通专业血压测量仪(HEM-7080-IC)在家测量血压,患者在家中测得的血压值将直接发送至福田区人民医院高血压诊治中心,由高血压诊治中心医生联合社康医生分析会商后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观察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水平以及血压控制达标率,并采用高血压治疗依从性量表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血压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研究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分别为(138±9)mmHg、(83±7)mmHg,对照组分别为(146±13)mmHg、(89±10)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血压控制达标率为60.35%,对照组为35.67%,差异有显著性(P<0.001);研究组遵医服药行为、不良服药行为、日常生活管理行为、研究嗜好管理行为、量表总分分别为(19.62±5.35)、(38.97±4.18)、(35.02±6.85)、(8.93±2.21)、(100.76±9.44),对照组分别为(18.32±5.22)、(30.43±6.55)、(33.69±7.14)、(7.56±2.63)、(90.93±10.1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远程管理优化家庭自测血压,能够有效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降低血压水平。另外,还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老年CHF患者82例,依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A组(心功能Ⅰ、Ⅱ级),B组(心功能Ⅲ级)和C组(心功能Ⅳ级),分析并比较各组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三组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逐渐下降(A组>B组>C组),血压变异性逐渐升高(A组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急性期,血压变化对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中风科收治的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97例,根据病情变化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所有入选病例均于入院后72 h内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并分析其与病情变化的关系。结果进展性脑梗死30例,发生率为30.9%。进展组伴高血压的比例高于非进展组;进展组入院16 h~72 h的收缩压值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占86.7%,非进展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59.7%(P<0.05)。结论高血压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入院后16 h~72 h的收缩压升高、血压昼夜变化规律异常是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病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组(129例),非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年龄<60岁,131例)和血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133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每例血压变异系数。根据左心室(左室)重量指数诊断左室肥厚,同时检测肾功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与其他两组夜间收缩压变异(SBPV)、夜间BPV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夜间舒张压变异(DBPV)增大与舒张压(DBP)均值水平不相关,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血压变异增大与左室肥厚和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夜间血压变异与睡眠相关。结论血压变异可以作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病情判断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评价通过观察颈动脉IMT来推测血压变异大小的作用。方法共125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IMT、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有关参数、卧位-立位动作前后血压测量,根据IMT≤1.0mm与>1.0mm分两组对比分析。结果在测动态血压的病例中,两组年龄、24小时平均收缩压与24小时平均舒张压、脉压指数(脉压占收缩压比率)相仿,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和白昼收缩压变异性IMT>1.0mm组大于IMT≤1.0mm组(P值分别为<0.01和<0.05),而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及所有舒张压变异性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在测卧位-立位动作前后血压的病例中,IMT>1.0mm组收缩压增高率大于IMT≤1.0mm组(P<0.05)。结论颈动脉IMT大者收缩压变异增大,活动可能是血压变异增大的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16.
洛活喜及倍他乐克对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及倍他乐克对高血压病人血压及血压变异性以及卧位-立位血压的影响。方法87例初发高血压病人,分成氨氯地平组及倍他乐克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行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观察血压控制,血压变异性,以及卧位-立位前后血压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血压无显著差异,经治疗后两组病人血压及血压变异性都有显著性下降,虽然氨氯地平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下降更明显,但与倍他乐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治疗后卧位-立位血压也呈显著下降,但两组之间也无显著差异性。结论氨氯地平和倍他乐克均可以控制病人血压,并显著降低血压变异性,其原因可能与降低运动后血压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广州军队高龄老年高血压的特点.方法 通过对长期定居广州的退役军人进行人群普查,选择65岁以上患者,按调查表实施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包括测量卧位及立位后0、2 min血压和心率)、动态血压监测,然后依不同年龄分组分别对高血压患病率、认知度、体位性低血压(OH)及血压晨峰现象的发生率作比较分析.结果 高龄老年(≥...  相似文献   

18.
赵月霞 《山东医药》2004,44(20):14-15
目的 探讨体位变换对老年人血压的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 观察30例血压正常的青年人(A组)、30例血压正常的老年人(B组)及3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C组)体位转换时的血压变化。结果 B组和C组由卧位转为立位时血压下降均较A组明显。结论 体位变化对老年人血压有较大影响;应加强对其生活指导与护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子血压计与台式血压计测量结果有无差异,探讨电子血压计使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3月至4月山西太原中辐医院内科住院高血压患者作为对象,采取同一患者休息10min后卧位同侧肱动脉分别用电子血压计和台式血压计随机先后测量血压,共164例,再进行比较和统计。结果电子血压计和台式血压计测得血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电子血压计测得血压值偏高于台式血压计测得血压值,但电子血压计因其快捷、方便,仍是家庭自测血压的较好选择,是台式血压计作为诊断和治疗依据的补充,是血压监测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李芳芳  罗丹  谢鹏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6):3423-3424
目的探讨影响高血压脑出血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历资料,根据临床预后情况分为好转(痊愈、进步)组和未好转(病情无变化、恶化、死亡)组,比较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用回归分析筛选有独立影响的预后因素。结果性别、周围血白细胞数、血小板、糖尿病史、收缩压、舒张压、占位效应、出血部位及肺部感染等因素与预后无显著相关(均P>0.05);而意识障碍、D-二聚体(D-D)、合并脑疝、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和年龄等因素与预后相关(均P<0.05)。结论维持血压正常是预防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环节,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对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