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州管圆线虫是人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的重要病原体,南安市于2000年首次发现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人[1],至今已有疑似病人7例,确诊4例.为了解南安市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中间宿主感染情况及当地人群感染情况,作者等于2000~2002年进行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
广州管圆线虫是一种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人体感染后可引起嗜酸性脑膜炎。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ncRNAs)能在多个生物水平调控生理与病理过程,但目前对ncRNA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报道较少。本文通过检索Pub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对搜集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发现ncRNA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宿主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免疫反应、细胞凋亡和信号传导等,且其可用于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本文总结了ncRNA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及其潜在机制,从而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理州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的分布、宿主种类及感染情况,为预防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市售福寿螺主要来源地洱源县西湖为调查点,对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和保虫宿主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调查点内发现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螺类3种(福寿螺、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剖检未查见广州管线虫感染。捕获的保虫宿主(鼠)和转续宿主(鱼、虾、蟾蜍)经检查均无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结论大理州目前尚无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存在,但具备了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的基本条件,是潜在的疫源地,一旦有广州管圆线虫传入则可引起传播,故应加强健康教育和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4.
广州管圆线虫是一种寄生于鼠肺动脉系统的蠕虫,人类是其非正常宿主,因生食含有广州管圆线虫III期幼虫的螺肉而感染。幼虫侵入人体后,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性脑膜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性脑炎或眼部广州管圆线虫病。本综述通过对PubMed中有关广州管圆线虫及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文献进行检索,着重分析了近10年来有关广州管圆线虫及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研究概况,对广州管圆线虫病原学、致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药物及方案、流行病学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福建省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为线索进行本病的疫源地调查研究。方法1.捕捉患者发病前半生吃大瓶螺处的贝类及蛞蝓,检查广州管圆线虫幼虫;2.捕捉当地鼠检查广州管圆线虫;注意鼠粪中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并与粪类圆线虫等相鉴别;3.以发现的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感染实验大白鼠。结果 1.捕捉大瓶螺238只,检查124只,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者52只,感染率为41.94%,计数5只螺内幼虫,共发现13381条,其中最多者为8754条。检查蛞蝓3只,发现幼虫1条。2.检查褐家鼠2只,发现福氏类圆线虫幼虫1只。3.以发现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感染2只大白鼠,40天后在粪便中查出幼虫,42天后解剖,在肺与心脏检及雌、雄成虫66条及大量幼虫、虫卵。结论患者家乡——福建省闽侯县甘蔗镇三英村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6.
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与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颜晨  荀凯  柳建发 《地方病通报》2005,20(4):123-123,125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Chen,1935)Dougherty,1946]隶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尾感器亚纲圆线目管圆科管圆线虫属,它寄生于鼠类肺部血管,偶可寄生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我国学者陈心陶于1933年在广州家鼠及褐家鼠体内发现,命名为广州肺线虫,后由Matsumoto 1937年在台湾报道,到1946年才由Dougherty订正为本虫.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由Nomura和Lin 在台湾发现[1].中国大陆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由何竞智报道(1984)[2],在国外早在1954年澳大利亚的Brisbane就已发现有广州管圆线虫[3,4].1996年前我国大陆仅发现3例,但在以后短短的6年间已猛增至73例,而如今更有明显增加趋势,最近的感染报道是台湾的某工人体检时[5]及美国游客从牙买加旅行回来的途中被检出[6].  相似文献   

7.
福寿螺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在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福寿螺外壳及软组织特点将其分为三类:黑色福寿螺、黄色福寿螺、灰色福寿螺。将三类福寿螺用低剂量和高剂量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以观察其易感性,结果发现高剂量感染组中,黄色福寿螺感染率低于灰色福寿螺,这可能是黄色福寿螺在中国多个省份占优势的一个原因。通过对三类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分析,期望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8.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由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该病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病情严重者可造成死亡.该病临床表现相当复杂,诊断困难,因此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是该病预防与治疗的首要条件.该文概述了广州管圆线虫病免疫诊断技术的新进展,并对早期、快速、准确诊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观察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后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及对小鼠的致病作用 ,以广州管圆线虫第三期幼虫人工感染实验小鼠 ,分批处死后 ,镜检并记录各部位虫体 ,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感染不同时间后 ,小鼠肝、心、肺、脑、脊髓、肾、眼球、肌肉等部位均发现有幼虫寄生 ,其中脑、脊髓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寄生部位。虫体寄生部位因虫体的机械作用和炎症反应而受损。同时还对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在小鼠体内的移行和发育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宁波市海曙区、慈溪市、鄞州区和奉化市进行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感染调查,在宁海县进行转续宿主调查。共采集福寿螺730只,发现15只有第Ⅲ期幼虫寄生,自然感染率为2.05%;捕捉解剖青蛙13只,发现感染青蛙5只,共检出广州管圆线虫幼虫164条,平均每蛙寄生32.8条。首次证实宁波市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1.
南安市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州管圆线虫是人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的重要病原体,南安市于2000年首次发现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人,至今已有疑似病人7例,确诊4例。为了解南安市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中间宿主感染情况及当地人群感染情况,作者等于2000~2002年进行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广州管圆线虫人工感染大理州福寿螺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并探讨感染后福寿螺的生长变化和感染效果,为本地区深入研究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充足的试验材料.方法 用福寿螺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第三期幼虫)感染昆明小鼠,6周后用含有广州管圆线虫一期幼虫的新鲜鼠粪感染大理本地繁殖的福寿螺,将福寿螺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40...  相似文献   

13.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广州管圆线虫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温州流行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病是否为广州管圆线虫。方法 间接荧光标记抗体技术检验广州管圆线虫抗体,间接证实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结果 发现此批病人血清存在广州管圆线虫抗体,阳性检出率为83%,且阳性滴度大于1:10。结论 此批因食不熟福寿螺肉而患流行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病人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14.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因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后其幼虫移行至宿主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起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以脑炎和脑膜脑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危害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阐明其致病机制对于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炎和脑膜脑炎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福建省各地广州管圆线虫的形态特征,并与广东及其它国家的虫体进行比较,我们对发现的广州管圆线虫的形态进行观察,并进行实验感染。成虫取自于福州、莆田和厦门三地区褐家鼠的心脏及肺部,一期幼虫和虫卵由实验感染的动物中获得;三期幼虫由福州郊区捕捉的福寿螺或实验感染解剖消化后取得。结果表明福建省沿海三地区获取的成虫为一相同的虫种,与广东观察的广州管圆线虫基本相似,但也有特异性的地方,可能有地理株存在。实验感染表明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大小与感染时间的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抗广州管圆线虫Ⅴ期幼虫55 ku抗原单克隆抗体,初步应用于大鼠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检测。方法利用Western blot鉴定能被感染广州管圆线虫Ⅴ期幼虫大鼠血清识别的特异性抗原,经电渗法获得抗原后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采用常规细胞融合方法建立筛选分泌高滴度、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用ELISA、Western blot对获得的杂交瘤细胞株进行鉴定,用生产的单克隆抗体以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感染广州管圆线虫Ⅴ期幼虫大鼠血清循环抗原水平。结果经Western blot鉴定,得到能被感染广州管圆线虫Ⅴ期幼虫大鼠血清识别的广州管圆线虫Ⅴ期幼虫55 ku抗原;获得2株分泌高滴度抗广州管圆线虫Ⅴ期幼虫55 ku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ACV1和ACV2,其分泌的抗体均为IgG2b亚型,均能识别广州管圆线虫Ⅴ期幼虫55 ku抗原,与日本血吸虫抗原等其他寄生虫抗原无交叉反应。用该单抗以ELISA方法检测感染广州管圆线虫Ⅴ期幼虫大鼠血清循环抗原,阳性率为73.3%(22/30)。结论制备的抗广州管圆线虫Ⅴ期幼虫55 ku抗原杂交瘤细胞株能分泌高滴度、高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该单抗可应用于广州管圆线虫Ⅴ期幼虫循环抗原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广州管圆线虫病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管圆线虫病,亦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Eosinophilicmeningitis or Meningoencephalitis,EM),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病原体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由我国陈心陶教授于1935年首先在广州黑家鼠和褐家鼠体内发现。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该虫第3期幼虫的螺类、鱼、虾以及被第3期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和饮水等而感染。  相似文献   

18.
从广州管圆线虫发现至今已有70多年,其间我国在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研究能揭示疾病的分布状况,包括不同地区、季节、人群以及不同的流行强度,中间宿主与转续宿主的分布特征,疫源地的变化等.随着饮食习惯、人口流动、经济文化变化以及防控措施的加强,广州管圆线虫病在我国的流行特征也在发生改变.该文通过回顾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研究,为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 观察人工建立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动物模型的效果, 为进一步开展广州管圆线虫病研究提供基础资 料。 方法 方法 从人工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福寿螺中分离出3期幼虫, 经灌胃感染SD大鼠。感染后第6周从大鼠粪便中分 离、 计数广州管圆线虫1期幼虫, 并将大鼠每天排出的1期幼虫人工感染健康福寿螺。3周后, 用胃蛋白酶消化法, 从福 寿螺内分离出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 结果 结果 SD大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后第6周, 其粪便中均检出1期幼虫, 并成功感染健康福寿螺得到3期幼虫。 结论 结论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每只大鼠50条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的感染量可成功 建立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动物模型及其实验室种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广州管圆线虫抗原的分离、纯化及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免疫诊断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免疫金银染色试验(IGSS)对广州管圆线虫的抗原定位进行研究. 结果在IFAT中,广州管圆线虫的肠管壁、子宫内虫卵的卵细胞、卵巢和皮层具有特异性荧光,提示这些器官具有抗原性.而在IGSS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抗原定位器官只有肠管壁、子宫内虫卵的卵细胞和卵巢,而不包括皮层. 结论虫体的肠管壁是主要的抗原定位器官,虫体子宫内虫卵和卵巢亦显示有抗原性,这些器官中的抗原与感染宿主的免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