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与前降支病变的关系。方法:对7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入院时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范围将患者分为4组。I组(n=12):V1~3导联ST段下降;Ⅱ组(n=12):V4~6导联ST段下降;Ⅲ组(n=35):V1~5或V1~6导联ST段下降;Ⅳ组(n=18):胸前导联ST段无明显下降。结果: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前降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为8%、75%、74%和28%,其前降支狭窄程度≥90%者Ⅱ组、Ⅲ组分别占22%、58%;Ⅰ组前降支病变发生率8%;Ⅳ组前降支病变的发生率为28%,但其前降支狭窄程度均<90%。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前壁(V1~5导联)或广泛前壁(V1~6导联)及前侧壁(V4~6导联)ST段下降者大多合并前降支病变,前者ST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前降支严重狭窄病变致前壁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后者则可能更多与心肌梗死相关血管有关。而V1~3导联ST段下降则考虑是一种对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下壁导联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6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均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常规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压低>1mm分为ST段压低组(48例)与ST段正常组(18例),比较分析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7.3%有下壁导联ST段压低,ST段压低组中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73.2%为左前降支(LAD)近端病变,显著高于ST段正常组(45.8%)。ST段压低组55.6%伴有心电图STI,aVL抬高,显著高于ST段正常组(4.2%)(P<0.01)。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下壁导联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关,而与LAD近端病变有关,可能反映高侧壁心肌缺血时的心电图对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评价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晚电位的影响。180例患者发病后5.9±3.4天描记晚电位。按溶栓与否分为:溶栓组52例;非溶栓组128例。晚电位阳性发生率分别为17.3%和39.1%(P<0.05);溶栓患者按冠状动脉再通间接指征分为再通组31例,未再通组21例,晚电位阳性发生率分别为6.5%和33.3%(P<0.05);冠状动脉造影18例,按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标准分为再通组11例,未再通组7例,晚电位阳性发生率分别为9.1%和57.1%(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溶栓治疗可降低心肌梗塞晚电位阳性发生率,其作用机制与再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准确预测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冠状动脉前降支(LAD)闭塞位置的作用。方法:对94例前壁AMI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前间隔AMI患者前降支闭塞位置大都发生在第1间隔支和第1对角支开口远端,且单支病变多见。②前壁和前壁伴高侧壁AMI患者前降支闭塞位置发生在第1间隔支与第1对角支开口近端的发生率分别为289%与263%和550%与475%。前壁伴高侧壁AMI患者若以大的对角支作为解剖分界进行分析,则800%其血管闭塞位置在大的对角支发出前,若以aVL导联ST段抬高>1mm,Ⅲ、aVF导联ST压低>1mm为标准,预测血管闭塞位置在第1对角支开口近端和大对角支开口近端的发生率分别为692%和923%。③前壁伴下壁AMI者前降支闭塞位置均发生在第1间隔支开口远端。结论:心电图对前壁AMI时前降支的闭塞位置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病人V1和V3R导联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分布的关系。方法: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病人34例,入院时均采集标准12导联及V3R导联心电图,入院10天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心电图变化与冠状动脉分布的关系。根据V1导联ST段抬高幅度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ST段抬高≥1.5mm,15例)和B组(ST段抬高<1.5mm,19例)。将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的圆锥动脉分为两种类型:小圆锥支型和大圆锥支型。结果:V3R导联ST段抬高在A组和B组分别为14例(93%)和6例(32%,P<0.001),小圆锥支型者在A组和B组分别为12例(80%)和3例(15%,P<0.001),大圆锥支型者13例,均来自B组。结论: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入院时V1导联ST段抬高与V3R导联ST段抬高密切相关,均为小圆锥支型者。前壁急性心肌梗死V1导联无ST段抬高,表明除左前降支的间隔支供血外,心室间隔还得到大圆锥支型的血液供应而受到保护。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多见于老年男性(占86.6%)。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烟、饮酒史、冠心病家族史和高血压(或)脑血管病家族史均是其危险因素,分别占63.4%、36.6%、22.0%、82.9%、34.1%、34.1%和70.7%。冠状动脉造影病变部位最多见于前降支(占84.1%)。其次为右冠脉(占48.8%),左旋支(占32.9%),左冠脉主干(占6.1%),其中Ⅲ—Ⅴ级病变占76.6%,77.3%为偏心性狭窄。初发劳力型心绞痛85.7%为单支病变,自发型心绞痛50%为Ⅰ-Ⅱ级病变,且有4例冠脉造影结果大致正常,96.3%的恶化劳力型心绞痛,84.6%的梗塞后心绞痛为多支病变。9例有室壁瘤形成,既往均有心肌梗塞病史。  相似文献   

7.
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时下壁导联心电图ST段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ECG胸前导联ST段抬高伴下壁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对6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所有病人于发病后4周左右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1)33例前降支单支血管病狭窄达90%-100%组,77.8%出现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1≥mV,狭窄70%89%组仅23.1%出现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1mV,两组间在统计学差异有极显著性。(2)60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定心电图在判定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意义。方法对5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的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罪犯血管是右冠状动脉占85.7%,回旋支占14.3%;②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室颤是右冠状动脉闭塞指标;③STI.aVL压低≥1.0mm是右冠状动脉闭塞敏感指标(P<0.05及P<0.01),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69%、75%及92%、75%,而缺乏STI.aVL压低  相似文献   

9.
辛伐他汀对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辛伐他汀治疗对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的影响。方法:73例冠心病患,无论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升高与否,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39例)和空白对照组(34例)。平均治疗1年后重复冠状动脉造影,采用计算机定量测定系统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变化,同时随访患的临床情况。结果:辛伐他汀组患在接受降脂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降低15.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25.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11.5%。辛伐他汀组20.7%的病变进展,对照组41.9%的病变进展(P〈0.05)。辛伐他汀治疗使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的危险性下降50.6%。辛伐他汀组20.5%的病人病情恶化,对照组55.9%的病人病情恶化(P〈0.05)。辛伐他汀治疗使恶化病例减少63.3%。心脏事件(急性心肌梗死、血管重建和死亡)辛伐他汀组12例(30.7%  相似文献   

10.
国产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国产重组链激酶(r-SK)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本院2年间经r-SK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116例,其中58例行90分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临床血管再通率为69.0%,血管通畅率为70.7%,其中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占43.1%。不良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6.9%,低血压6.0%,黄疸1.7%,出血10.3%。9.5%患者急性期发生心力衰竭,与延迟溶栓、血管未通有关。急性期死亡率2.6%。结论:国产r-SK治疗AMI有效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