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HBV - ACLF)患者90 d预后的因素及抗病毒治疗对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112例,根据入组时是否采用抗病毒治疗分为非抗病毒治疗组54例和抗病毒治疗组58例.非抗病毒治疗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抗病毒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存活率、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及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ALT均显著降低,胆碱酯酶(CHE)和HBV DNA转阴率提高(P<0.05);治疗8周后,抗病毒治疗组TBil和MELD评分明显低于非抗病毒治疗组,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明显高于非抗病毒治疗组(P<0.05).治疗90 d,抗病毒治疗组累积存活率明显高于非抗病毒治疗组(P=0.025).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HBeAg、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抗病毒治疗(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提高HBV-ACLF患者的90 d存活率,是HBV-ACLF内科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HBeAg阴性、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也可降低HBV - ACLF患者的90 d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核苷类似物治疗对HBV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短期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348例HBV-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人组时病情分期及是否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分为4组:早期未治疗组、早期治疗组、中期未治疗组和中期治疗组.统计每组患者4周生存率及病情好转率,并对348例患者2周时及184例患者4周时的总胆红素(TBil)、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2周时,早期未治疗组与早期治疗组、中期未治疗组与中期治疗组间,TBil、ALT、PTA和MEL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4周时,早期未治疗组与早期治疗组间,TBil、ALT、PTA和MEL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直均>0.05);中期未治疗组与中期治疗组间,PTA(分别为29.6%±9.6%和25.1%±9.1%)及MELD评分(分别为29.8±9.6和22.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52和4.069,P值均<0.05).治疗4周后,早期未治疗组与早期治疗组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9.0%(16/41)和72.1%(44/61),4周生存率分别为53.4%(39/73)和75.0%(69/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61和8.38,P值均<0.01);中期未治疗组与中期治疗组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42.3%(16/21)和80.4%(45/56)P4周生存率分别为26.1%(24/92)和44.3%(47/1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98和7.13,P值均<0.01).结论 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患者30 d生存率,是HBV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内科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HBV DNA转阴率、PTA及MELD评分可作为观察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近期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肝脏》2018,(10)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早期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疗效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HBV-ACLF患者235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ETV,0.5mg/d治疗113例,拉米夫定(LAM),100mg/d治疗122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治疗1、2、4、12周时血清生化、凝血功能及HBV DNA载量,临床特征及转归。结果 ETV组和LAM组患者基线特征无明显差异,年龄:49.4比45.7岁,ALT:1170比1172U/mL,AST:932比904U/mL,HBV DNA:5.27×107比5.8×107 IU/mL(均P0.05)。治疗结束生化指标及HBV DNA下降率(HBV DNA:2.96比2.95lg拷贝/mL,P0.05)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发现,MELD评分20分或并发症多于2种的患者治疗1周时,ETV组与LAM组相比,生存率显著升高(95.7%比81.7%,P0.05)。治疗4周、12周时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0%比65.2%,36.6%比46.4%,均P0.05)。基线PTA及有无肝硬化对两组生存率影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TV组和LAM组在治疗终点时的有效率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6%比40.2%,P0.05)。结论 ETV对HBV-ACLF患者的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患者早期生存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衰竭(liver failure,LF)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其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预后差.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抗病毒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显著疗效,使其在HBV相关性LF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衰竭的进展:发病机制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衰竭的发病机制迄今仍不够清楚,主要的进展有以下几点:(1)免疫学因素和非免疫学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2)现今特别强调病毒因素,这从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所取得的满意疗效可以证明;(3)免疫抑制诱导的肝衰竭与免疫麻痹及病毒活跃复制有关;(4)宿主因素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呈现不同疾病表型及临床结局的主要因素。关于应用核苷类似物治疗HBV相关肝衰竭,主要有以下进展:(1)足够的证据显示,核苷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包括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停用核苷(酸)类药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后诱发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情况.方法 纳入2014年6月—2019年6月我中心收治的所有HBV-ACLF患者共1164例,根据是否停用NAs分为停药组(n=187)和非停药组(n=977).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临床特征,分析停药时间与ACLF发生的相关性和远期总体生存率.结果 停药组患者的HBeAg阳性率、HBV DNA载量明显高于非停药组,ALB和PLT水平低于非停药组(P均<0.05);在肝病相关临床事件中,停药组患者的脓毒症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均高于非停药组(P均<0.05);停药组患者的中位停药时间为6.0(2.0,20.6)个月.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CLF的分期与停药时间无显著相关性(r=0.083,P=0.257);停药组30 d及90 d的总体生存率均显著低于非停药组(P均<0.05);360 d时,2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因停药后诱发HBV-ACLF,其HBeAg阳性率、HBV DNA载量和脓毒症发生率显著上升;停药会影响HBV-ACLF患者的近期生存率,且停药组患者短期病死率更高,但停药时间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我院肝衰竭患者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和治疗后病情改善情况,为今后肝衰竭患者抗病毒时机及疗程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患者,根据在肝衰竭早、中、晚期口服核苷类药物,住院期间未服抗病毒药物作为对照组,分4组,分析住院期间4组HBV DNA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总胆红素值、黄疸持续时间;观察出院后患者HBVDNA变化、肝硬化进展、病情复发等情况。结果4组患者住院期间HBV DNA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P值0.01);4组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早中期组住院时间最长;早中期组与对照组相比,黄疸上升期及黄疸僵持的时间延长,黄疸指标峰值也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出院后半年至两年HBV DNA全部转阳,B超提示出现肝硬化结节,早中期组在住院期间服用拉米夫定出院后约2~6年左右出现HBV DNA反弹,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ALT一直正常。结论肝衰竭患者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在早中期可缓解肝硬化的进展,但延长黄疸消退及住院时间,晚期服用对病情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辨证施治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收集100例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定期观察其临床症状及肝功能、HBV DNA、肝纤维化等指标,疗程均为52周。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改善临床症状、缩短肝功能复常时间、改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HBV DNA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病毒反跳率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联合用药能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HBV包膜蛋白N-糖基化修饰变异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关系。方法入选HBV-ACLF患者90例,同期60例慢性乙型肝炎作对照。套式PCR扩增患者的HBV S区序列并测序,分析HBV包膜蛋白N-糖基化情况与ACLF发生的关系,并分析ACLF疾病严重程度、90 d生存率与HBV包膜蛋白N-糖基化的关系。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纳入分析51例(85.0%),HBV-ACLF患者纳入分析79例(87.8%)。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sn59 N-糖基化样本33例(64.7%),Asn4 N-糖基化样本21例(41.2%),高于HBV-ACLF患者的Asn59 N-糖基化样本16例(20.3%)(P0.001)和Asn4 N-糖基化样本14例(17.7%)(P=0.003)。ACLF患者中Asn59、Asn4 N-糖基化与非糖基化患者肝功能水平、HBV DNA、MELD评分及90 d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HBV包膜蛋白变异导致的Asn59、Asn4 N-糖基化水平降低与ACLF发生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移植患者术后在核苷(酸)类似物联合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预防下乙型肝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253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移植患者术前即开始给予核苷(酸)类似物预防,术中和术后均给予核苷(酸)类似物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处理。结果在253例肝移植患者中,死亡29例(11.5%);术前基础病为HBV相关性肝癌患者的病死率为21.2%,显著高于非肝癌患者的5.2%(P=0.000);乙型肝炎复发16例(6.3%);复发后均停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并调整核苷(酸)类似物,结果患者HBV DNA均<500IU/ml,肝功能稳定;Log-rank检验显示乙型肝炎复发后及时治疗对患者生存无明显影响;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术前HBeAg阳性、HBV DNA≥105IU/ml、HCC和HBV/YMDD变异是乙型肝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能够有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终末期肝病,在核苷(酸)类似物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预防后,仍有乙型肝炎复发,其对生存率的影响有待于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及慢性肝衰竭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近3年收治的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及慢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好转组与恶化组;重点分析病程超过1周的122例肝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后方程,并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对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病毒感染与非乙肝病毒感染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例应用核苷类药物的乙肝相关肝衰竭自行停药者预后差(P<0.05).恶化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肝性脑病(HE)、肝肾综合征(HRS)的发生率高于好转组(P<0.05),基线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明显高于好转组(P<0.01),基线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水平明显低于好转组(P<0.05).对上述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NR及HE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t(P) <0.1648者,恶化的可能性为95.1%;INR< 1.75者,好转可能性为76.6%.结论 乙肝相关肝衰竭自行停用核苷类药物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ALB、INR、Hb、PLT、SBP、HE、HRS的发生影响肝衰竭预后.INR及HE是肝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龙琴  白浪  杜凌遥  唐红 《肝脏》2016,(4):279-282
目的探究与分析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及抗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取随机选取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只给予保肝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加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病毒学指标、肝纤维化及肝功能指标。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HBV DNA转阴率及HBeAg转阴率均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x~2=9.68,P0.05;x~2=6.23,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HBV DNA下降幅度明显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t=7.23,P0.(05)。试验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相比LN、HA、IV-C及PC-Ⅲ水平降低更加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2.98,P0.05;t=3.56,P0.05;t=4.02,P0.05;t=3.99,P0.()5)。试验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相比ALT、T Bil、AST水平明显降低,Alb水平明显升高更加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5;t=3.23,P0.05;t=4.45,P0.05;t=4.16,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Th1/Th2(辅助性T淋巴细胞1/辅助性T淋巴细胞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5例,其中25例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及普通护肝治疗,10例仅接受普通护肝治疗。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4(白细胞介素-4)、IL-6、IL-8、IL-18、IFN-γ(γ干扰素)含量;同时检测患者肝功能及HBV DNA。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前后IL-4、IL-6、IL-8、IL-18、IFNγ-、ALT、A lb、TB il、HBV DNA含量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且细胞因子IL-6、IFN-γ水平与HBV DNA水平有相关性(P〈0.05,见表5)。对照组予以普通护肝治疗前后IL-8、ALT、A lb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而IL-4、IL-6、IL-18、IFN-γ、TB il、HBV DNA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组不同肝脏贮备功能等及不同的患者之间细胞因子变化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3),而不同核苷类似物治疗前后IL-4、IL-6、IFN-γ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4)。结论:核苷类似物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能平衡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细胞因子网络,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据《J Viral Hepat》2020年3月报道】题:HBV前基因组RNA状态可以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长期预后(作者Luo H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核苷(酸)类药物(NAs)长期抗病毒过程中,可有效抑制HBV DNA的合成,但并不抑制HBV前基因组RNA(pgRNA)的合成。本研究分析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NAs抗病毒治疗后HBV pgRNA的状态能否预测这些患者的长期预后。研究共纳入了98例接受了7年抗病毒治疗的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实时定量PCR及特异性引物分析了患者血清中HBV pgRNA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刘莉  唐世刚 《肝脏》2020,(2):172-175
目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在核苷类似物治疗的病人和无核苷类似物治疗的病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更好地了解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癌的临床特点,我们比较了有无核苷类似物治疗的肝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湖南省人民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76例肝癌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核苷类似物治疗分为抗病毒组和非抗病毒组。结果抗病毒组肝区疼痛和食欲减退的比例明显低于未抗病毒组(36.36%vs 79.07%,P<0.05)(30.30%vs 70.27%,P<0.05);未抗病毒组患者HBV DNA阴性的比例明显低于抗病毒组(11.63%vs 63.64%,P<0.05),抗病毒组患者ALT正常的比例明显高于未抗病毒组(75.76%vs 25.58%,P<0.05),两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Bil(31.39±5.96 vs 43.37±11.37,P=0.370)、Alb(35.76±1.26 vs 35.39±0.94,P=0.47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HBeAg阴性(96.97%vs95.35%,P=0.719)的比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单一肿瘤结节在核苷类似物治疗患者中更常见(66.67%vs 6.98%,P<0.05);观察门静脉侵犯(18.18%vs 79.07%,P<0.05)和肝外转移(0%vs 44.19%,P<0.05),两组有明显差异;符合米兰标准(69.70%vs 11.63%,P<0.05)的比例,两组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结论核苷类似物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细胞癌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有重要影响,结果发现,接受核苷类似物治疗的患者症状较轻,影像学表现较少,预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慢加急性肝衰竭相关定义及发病机制、HBV相关肝病抗病毒治疗方法、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等方面介绍核苷类似物在HBV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抗病毒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不同免疫状态下外周血NK细胞亚群特点,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早期外周血NK细胞亚群变化差异。方法收集门诊不同免疫状态下的CHB患者81例,其中免疫耐受期(immune-tolerance phase,IT)患者22例,免疫活化期(immune-activation phase,IA)患者52例,非活动携带组(inactive carry phase,IC)7例,同时纳入健康志愿者(healthy controls,HC)39例作为对照。对27例符合抗病毒治疗标准的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完成随访。其中22例采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5例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抗病毒治疗0周、4周、8周、12周及24周外周血NK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免疫耐受组、非活动携带组NK细胞总数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非活动携带组CD56~(dim)NK细胞比例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2)。免疫耐受组及免疫活化组患者外周血CD56~(bright)NK细胞以及CD56~(bright)/CD56~(dim)NK比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比较CHB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各时间点外周血NK亚群比例发现,CD56~(dim)NK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聚乙二醇干扰素组CD56~(bright)NK细胞比例在8周、12周、24周时明显高于核苷(酸)类似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NK细胞亚群可能与慢性HBV持续感染相关。在抗HBV治疗过程中,聚乙二醇干扰素可能通过上调CD56brightNK细胞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预存耐药检测对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影响.方法 12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用药前进行预存耐药检测,对照组不进行测序.疗程96周,停药后随访24周.结果 预存耐药检出率为17.19%;治疗后总耐药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48周、96周HBV DNA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存耐药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和治疗应答密切相关;治疗前进行预存耐药检测对指导临床个体化抗病毒治疗和预防耐药的发生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中等流行区,现有的HBV感染者约9 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有2 000万例。HBV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病原因素,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的根本~([1])。核苷(酸)类似物可以有效地抑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的复制,从而抑制疾病进展,因此能改善预后,推迟或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肝有安全、有效、易行的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长期使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51例,观察6年肝癌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长期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癌发生率为5.19%;大于60岁患者肝癌发生率为11.64%,显著高于50~60岁组患者的5.36%和小于50岁组患者的1.48%(P〈0.05);男性患者肝癌发生率为6.54%,显著高于女性患者的2.67%(P〈0.05);合并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率为8.61%,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3.55%(P〈0.05);未使用护肝药物患者的肝癌发生率为7.50%,显著高于使用护肝药物患者的3.82%(P〈0.05);HBV DNA≤1×104copies/ml患者肝癌发生率为7.00%,明显高于HBV DNA≤1×102copies/ml患者的3.68%(P〈0.05);ALT反复波动患者肝癌发生率为8.76%,显著高于ALT未反复波动患者的4.40%(P〈0.05);对治疗依从性好患者的肝癌发生率为3.81%,明显低于依从性差患者的7.55%(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进行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降低但不能消除肝癌发生的危险,高龄、男性、合并肝硬化、未使用护肝药、HBV DNA低水平复制、ALT反复波动和对治疗依从性差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