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血管内超声(IVUS)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引文目录,纳入满足要求的临床研究。结果最终纳入随机对照试验10项,总计患者3459例,其中IVUS组1718例,造影组1741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冠状动脉造影,IVUS指导的DES置入术能显著降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OR=0.58,95%CI:0.45~0.75,I2=0%,P0.0001)、靶血管血运重建率(OR=0.61,95%CI:0.40~0.92,I2=0%,P=0.02)及靶病变血运重建率(OR=0.59,95%CI:0.41~0.84,I2=0%,P=0.003)。两种指导DES置入的方案在支架内血栓形成(P=0.07)、心脏原因死亡率(P=0.13)、心肌梗死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61),但支架内血栓形成方面的结果缺乏稳定性。结论相比传统冠状动脉造影指导,IVUS指导下的DES置入可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和血运重建的风险,但支架内血栓形成方面的获益还需更多的高质量的研究来证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远期疗效。方法:将230例成功开通CTO病变的患者按1∶1随机分组为IVUS引导组和冠状动脉造影(CAG)引导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5年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和支架内血栓(ST)。结果:230例患者中,219例成功完成5年临床随访,其中IVUS引导组109例,CAG引导组110例。2组间临床特征和CAG特征没有统计学差异。219例患者术后5年时共发生88例MACE(40.18%),其中IVUS引导组38例(34.9%),略低于CAG引导组的50例(45.5%),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110)。2组间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TVR、靶病变血运重建(TLR)没有统计学差异。IVUS引导组ST发生率为1.8%,CAG引导组为8.2%,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32)。结论:对于CTO病变,相比于CAG引导,IVUS引导DES植入可以降低远期ST风险,也有降低MACE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随机对比研究冠状动脉造影(CAG)引导和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12个月的临床效果。方法:230例CTO病变患者,成功介入开通CTO病变后随机入选CAG引导组(115例)和IVUS引导组(115例)。主要终点为术后12个月复查CAG时CTO血管晚期管腔丢失值(LLL),次要终点为术后12个月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靶病变血运重建(TLR)、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心肌梗死(MI)、支架内血栓(ST)。结果:12个月CAG复查时IVUS引导组LLL显著低于CAG引导组(P0.05)。临床随访12个月时,IVUS引导组累计MACE发生率与CAG引导组无显著性差异;心源性死亡、TLR、TVR、MI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ST有降低趋势(P=0.052)。结论:IVUS引导DES植入治疗CTO病变显著降低12个月的LLL;随访12个月,IVUS引导组ST有降低趋势,其他MACE无显著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长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ULTIMATE研究, 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于2014年8月—2017年5月在国内8家医院入选1 448例置入DES的冠心病患者。本研究为ULTIMATE研究的亚组分析, 将冠心病患者分为ACS组和非ACS组, 2组患者均在IVUS或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下置入DES。主要终点是术后3年靶血管失败(TVF)率, 包含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和临床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结果 1 448例冠心病患者中, ACS组1 136例(78.5%), 1 423例(98.3%)患者完成术后3年随访。ACS组患者术后3年的TVF发生率为9.6%(109/1 136), 高于非ACS组的4.5%(14/312), log-rankP=0.005。ACS组中IVUS指导下置入DES者的TVF发生率低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下置入DES架者[7.6%(43/569)比11.6%(66/567), log-rankP=0.019]。ACS组中IVUS指导下DES置入达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DCB)和药物洗脱支架(DES)在冠状动脉(冠脉)小血管病变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截止至2019年5月1日正式发表的文献。纳入比较冠脉小血管病变患者使用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差异的研究。运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文献,包括203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12个月,结果表明,与DES相比,DCB可显著降低术后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OR=0.58,95%CI:0.35~0.97,P=0.04),且在术后管腔狭窄百分比中,DCB也优于DES(MD=6.96,95%CI:3.59~10.32,P0.0001)。而在靶病变血运重建(OR=1.02,95%CI:0.65~1.59,P=0.93)、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OR=1.01,95%CI:0.72~1.41,P=0.94)、全因死亡(OR=0.56,95%CI:0.25~1.23,P=0.15)、心源性死亡(OR=2.01,95%CI:0.87~4.65,P=0.10)、靶血管血运重建(OR=0.91,95%CI:0.56~1.47,P=0.70)的发生方面,两种策略无显著差异。结论 DCB在治疗冠脉小血管病变中不劣于DES,在再发心肌梗死及术后管腔狭窄程度方面优于DES。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指导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入选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90例。根据入院顺序不同(随机)分成造影指导组(n=44)和IVUS指导组(n=46)。造影指导组接受冠状动脉动脉造影确定病变血管,IVUS指导组接受IVUS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即刻成功率、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ISR)的发生率。MACE事件包括:心绞痛、再次住院、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及心源性死亡。结果:两组患者支架数、支架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US指导组支架直径(3.5±0.23)mm大于造影指导组(P<0.05)。IVUS指导组患者术前的主支血管最大狭窄程度(84.9±3.1)%、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73.9±3.2)%大于造影指导组(P<0.05)。IVUS指导组患者主支血管介入治疗(即刻)成功...  相似文献   

7.
目的:目前对于是否开通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研究结论不一致。本研究分别基于随机对照研究及倾向性匹配研究分析,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药物保守治疗对CTO患者长期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 Embase,以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非计划性血运重建。纳入的研究随访时间至少为12个月。结果:本研究纳入4项随机对照研究和10项倾向性匹配研究,共计7 446例患者。纳入的研究随访时间为12~60个月。基于随机对照研究分析显示,两组全因死亡(OR=1.12, 95%CI:0.52~2.40),心源性死亡(OR=1.93, 95%CI:0.27~13.85)和心肌梗死(OR=1.32, 95%CI:0.89-1.96)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基于倾向性匹配研究分析显示,PCI开通CTO病变显著降低全因死亡(OR=0.53, 95%CI:0.42~0.68),心源性死亡(OR=0.53, 95%CI:0.41~0.69)和心肌梗死(OR=0.61, 95%CI:0.40~0.94)发生率。无论是基于随机对照研究和倾向性匹配研究分析,两组非计划性血运重建发生率相当。结论:针对CTO患者,基于倾向性研究分析显示,与药物保守治疗相比PCI开通CTO病变减少全因死亡率;基于随机对照研究分析显示,PCI开通CTO病变并未减少全因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药物洗脱球囊(DEB)与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Springer、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筛选有关DEB与第二代DES治疗ISR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或观察性研究,其中DEB组患者采用DEB扩张治疗,DES组患者采用依维莫司涂层支架(EES)/佐他莫司涂层支架(ZES)置入治疗。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文献,包括1 08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RR=1.30,95%CI(0.61,2.77)]、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RR=1.03,95%CI(0.52,2.03)]、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RR=1.15,95%CI(0.75,1.77)]、心肌梗死发生率[RR=0.89,95%CI(0.47,1.67)]、全因死亡率[RR=1.73,95%CI(0.92,3.24)]、心源性死亡率[RR=1.81,95%CI(0.65,5.0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S组患者术后即刻管腔内径比高于DEB组[MD=-0.36,95%CI(-0.57,-0.16)]、晚期管腔丢失少于DEB组[MD=0.11,95%CI(0.02,0.19)]、ISR再发率低于DEB组[RR=2.24,95%CI(1.49,3.37)](P0.05)。结论现有文献证据表明,DEB与第二代DES对ISR患者靶病变/靶血管血运重建、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的影响相似,而与DEB相比,第二代DES可增加术后即刻管腔内径比、减少晚期管腔丢失、降低ISR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血管内超声(IVUS)和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疾病(ULMCAD)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本院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ULMCAD介入治疗的患者3 960例,其中1 568例(39.6%)在IVUS指导下完成左主干支架置入术(IVUS组),其余2 392例(60.4%)仅在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下行介入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3年随访时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及其各组分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VUS组除男性比例较高(77.7%vs. 80.5%,P=0.03)外,其他基线临床资料相似。IVUS组的最终球囊对吻扩张率、后扩张率、双支架术应用率和操作成功率较对照组更高,置入支架的平均直径更大[(3.6±0.5) mm vs.(3.4±0.5)mm,P0.01]。IVUS组的MACE(12.2%vs. 15.9%,P0.01)、全因死亡(2.8%vs. 4.3%,P=0.02)、心肌梗死(3.2%vs. 5.3%,P0.01)、再次血运重建(7.8%vs. 9.7%,P=0.04)和确定或可能的支架内血栓形成(1.0%vs. 1.9%,P=0.02)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而两组的靶血管血运重建率(3.5%vs. 4.3%,P=0.21)和靶病变血运重建率(2.7%vs. 3.5%,P=0.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相比,IVUS指导下的ULMCAD介入治疗疗效更佳、更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置入≥4枚国产药物洗脱支架(DES)的疗效.方法:2004-11至2006-11就诊于我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1 127例,其中185例为置入支架≥4枚的多支病变患者,随访院内外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处理冠状动脉病变720处,其中复杂病变525处,置入国产DES 836枚.院内1例高龄患者术后常规抗凝治疗死于脑出血,其余184例临床随访42(30~54)个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4例,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12例,院外MACE发生率8.6%.冠状动脉造影随访108例,DES边缘再狭窄5例,支架内再狭窄9例,再狭窄率13.0%.结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置入≥14枚国产DES长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ULMCA行PCI与CABG术后长期随访的对比研究,研究的相关临床终点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靶血管血运重建。采用RevMan 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8篇,共11 332例患者,3年以上随访结果显示,PCI组与CABG组全因死亡率(OR=1.02,95%CI:0.73~1.42,P=0.92)、脑血管事件发生率(OR=0.59,95%CI:0.33~1.07,P=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CI组心肌梗死率(OR=1.74,95%CI:1.43~2.11,P0.000 01)、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OR=2.60,95%CI:1.81~3.72,P0.000 01)显著增高。亚组分析结果显示:5年随访,与CABG组相比,PCI组全因死亡率(OR=0.91,95%CI:0.64~1.28,P=0.59)轻微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OR=0.64,95%CI:0.28~1.48,P=0.29)无明显差异,但心肌梗死率(OR=2.08,95%CI:1.62~2.69,P0.000 01)、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OR=2.70,95%CI:1.80~4.03,P0.000 01)仍显著增高。7年随访,与CABG组相比,PCI组全因死亡率(OR=0.61,95%CI:0.46~0.80,P=0.000 4)、脑血管事件发生率(OR=0.23,95%CI:0.16~0.32,P0.000 01)均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率(OR=2.00,95%CI:1.39~2.86,P=0.000 2)、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OR=2.37,95%CI:1.65~3.41,P0.000 01)仍显著增高。结论:PCI与CABG治疗ULMCA患者3年随访全因死亡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当,但PCI心肌梗死率与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较高。分层分析后7年随访,与CABG相比,PCI全因死亡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率、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仍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老年(年龄≥75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远期临床结果。方法:本研究于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连续入选年龄≥75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363例,在我院行PCI置入DES(n=269)或CABG(n=94)治疗。主要终点为24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次要终点为24个月时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脑血管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结果:住院期间,CABG组的病死率(7.4%vs.1.9%,P=0.023)和非致死性MI的发生率(3.2%vs.0,P=0.023),明显高于DES组,CABG组的MACCE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DES组(10.6%vs.1.9%,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个月时,CABG组和DES组的主要终点事件的风险未见明显差异[22.3%vs.15.2%,风险比(HR)=1.62,95%CI 0.63~3.31,P=0.379],两组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MI、脑血管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也没有明显差异;CABG组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DES组(19.1%vs.8.2%,HR 3.87,95%CI:1.24~12.37,P=0.009)。结论:本研究提示,与DES相比,CABG可能会增加75岁以上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远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而未降低再次血运重建和MACCE。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造影随访和常规随访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同时手工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9年7月1日,搜集有关PCI术后造影随访(AF)和常规随访(CF)对患者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由2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按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6篇,患者7065例,其中AF组3492例,CF组411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F组相比,AF组患者总的再次血运重建率(RR=1.62,95%CI:1.32~2.00,P0.00001)升高,靶血管血运重建(TVR)(RR=1.68,95%CI:1.18~2.38,P=0.004)和靶病变血运重建(TLR)(RR=1.64,95%CI:1.39~1.95,P0.00001)发生率均明显升高;全因死亡率(RR=0.66,95%CI:0.50~0.87,P=0.004)下降;心肌梗死(MI)率(RR=0.80,95%CI:0.52~1.23,P=0.31)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作为PCI的随访手段之一,增加再次血运重建的机率,可能减少患者远期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肌梗死率。对高缺血风险患者的价值还需大样本完全随机方法的研究结果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生物可吸收支架(BVS)与药物洗脱支架(DES)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及相关网站(www.clinicaltrials.gov)。纳入2006年1月至2020年1月关于BVS与DES治疗AMI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研究。主要有效终点为靶病变血运重建,主要安全终点为明确/可能的支架内血栓形成。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文献质量。采用Stata 12.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个临床研究,其中2个为随机对照研究,2个为观察性研究,共1335例患者,其中BVS组709例,DES组626例。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Meta分析结果:BVS组与DES组靶病变血运重建(RR 1.59,95%CI 0.82~3.10,P=0.337)、明确/可能的支架内血栓形成(RR 1.56,95%CI 0.70~3.46,P=0.68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靶血管心肌梗死(RR 1.05,95%CI 0.41~2.67,P=0.667)、全因死亡(RR 1.35,95%CI 0.52~3.45,P=0.871)、心原性死亡(RR 1.29,95%CI 0.59~2.80,P=0.778)、设备相关的复合终点(RR 1.37,95%CI 0.87~2.16,P=0.42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VS治疗AMI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可能不劣于D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BVS)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中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线检索Pub Med、EMBase及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和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及欧洲心脏病学会相关会议论文或摘要,以及一些相关专业网址(www.tctmd.com,www.crtonline.org和www.clinicaltrial.gov)等。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结果的处理和统计分析通过Stata12.0软件实现。结果共提取7个研究,计2206例患者在相应的随访期间里可提取有效的临床终点事件数据。统计分析显示,BVS组与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组相比,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情况在随访时间分别为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心源性死亡率在随访时间分别为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及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VS组总体血栓发生率与DE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比1.0%,RR 2.02,95%CI 1.01~4.06,P=0.034)。结论在ACS患者中置入BVS,与目前广泛使用的DES相比,MACE发生率、死亡率(心源性死亡及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及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均相当,但是BVS组血栓事件的发生率较高。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道置入生物可吸收支架Firesorb的患者术后4年的随访结果。方法本研究为FUTURE I研究的4年随访结果。FUTURE I研究是一项评估Firesorb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可行性、初步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瞻性、单中心、非盲法的首次人体试验。2016年1至3月在阜外医院入选原发、原位、单支、单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45例。成功置入Firesorb支架后,以2∶1比例随机分为队列1(n=30)和队列2(n=15)。队列1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2年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队列2患者在术后1、3年时进行上述检查。所有纳入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1、6个月及1、2、3、4、5年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主要终点为术后1个月靶病变失败(TLF,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患者相关临床复合终点(PoCE,包括全因死亡、所有的心肌梗死、所有的血运重建事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例成功置入Firesorb支架患者,年龄为(54.4±9.3)岁,其中男性35例(77.8%)。随访4年时队列1中10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及OCT检查,其中2例患者置入的支架已经完全降解吸收,其他8例患者与队列2中患者3年时的OCT图像比较,支架降解程度增加,未见任何支架贴壁不良。4年临床随访率为100%。45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了PoCE事件(4.4%),其中1例患者术后第1天发生了非靶血管心肌梗死、非靶血管血运重建,并且于术后2年再次发生靶血管非靶病变血运重建;另1例患者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进行了非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4年随访期间无TLF、明确或可能的支架内血栓事件。结论在置入Firsorb支架术后4年时部分患者可出现支架的完全降解吸收。Firesorb支架治疗简单冠状动脉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PCI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患者3960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1084例)和非糖尿病组(2876)例。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操作资料。所有患者在1、6、9个月及1、2、3年时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主要研究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支架血栓和靶病变失败(TLF),后者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和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是否影响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行PCI后的近、远期预后。结果: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中分别有1038例(95.8%)、2766例(96.2%)患者完成了3年随访。(1)MACE: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MACE发生率偏高[15.32%(159例)vs.14.14%(391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两组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所有的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虽然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糖尿病组高于非糖尿病组[10.31%(107例)vs.8.46%(234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次要终点: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TLF的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8.29%(86例)vs.7.52%(208例),P=0.43]。糖尿病组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4.14%(43例)vs.2.78%(77例),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经过多因素Cox分析后,糖尿病并非靶病变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HR=0.94,95%CI:0.48~1.87,P=0.84)。结论: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后随访3年MACE的发生率与非糖尿病患者无明显差异。未发现糖尿病是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PCI后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口服药物治疗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的疗效。方法该研究为荟萃分析。检索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 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5月10日, 运用以下检索式进行检索——"chronic total occlusion"和"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和"medical therapy"。另外还检索了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 以寻找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文献。纳入诊断符合CTO病变诊断标准(包括单支或多支CTO病变)且患者接受了PCI和口服药治疗或单独以口服药治疗作为初始治疗策略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队列研究。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梗)、再次血运重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卒中。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效应量风险比(RR)和95%置信区间(95%CI), 并分别对RCT及队列研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6篇, 其中12篇为队列研究, 4篇为RCT, 共计患者12 223例。共14项研究(RCT 4篇, 队列研究10篇)报...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指导对于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析2005年10月至2010年3月DK—Crush系列随机对照研究入选735例原位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植入DES患者,应用倾向评分匹配临床和造影特征,165例IVUS指导和165例冠状动脉造影指导患者纳入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长期预后。结果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和造影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US指导组更常见选择双支架策略(P=0.007),IVUS指导组主支血管(MV)和分支血管(SB)的最大支架直径和支架总长度以及分支血管支架个数显著超过常规造影指导组;介入治疗后QCA分析显示,IVUS指导组分支血管参考血管直径(RVD)和即刻获得以及主支血管近端和分支血管最小管腔直径(MLD)显著超过造影指导组。12个月随访发现两组心脏死亡、靶病变重建(TLR)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IVUS指导组晚期支架内血栓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造影指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 vs.4.8%。P=0.04;1.8% vs.6.7%,P=0.03)。结论IVUS指导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植入DES可以显著减低晚期支架内血栓和由此引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率而改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长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ULTIMATE研究,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从2014年8月到2017年5月在国内8家中心入选1448例置入DES的冠心病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接受IVUS或冠状动脉造影指导支架置入)。本研究选取ULTIMATE研究中有基线血肌酐值的患者1443例,分为CKD组和非CKD组。CKD的定义为Cockcroft-Gault(CG)公式得出的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1.73 m-2至少3个月。主要终点是术后3年靶血管失败(TVF),包含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和临床症状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计算HR及其95%CI,同时检验交互作用。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TVF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入选1443例置入DES的冠心病患者,其中CKD组349例(24.2%),非CKD组1094例。CKD组中采用IVUS指导支架置入者180例,造影指导支架置入者169例;非CKD组中采用IVUS指导支架置入者543例,造影指导支架置入者551例。3年临床随访率为98.3%(1418/1443)。术后3年时,CKD组的TVF发生率为12.0%(42/349),高于非CKD组的7.4%(81/1094)(P=0.01),其差异主要来源于CKD组更高的心原性死亡率[4.6%(16/349)比1.5%(16/1094),P<0.001]。CKD组中IVUS指导下置入支架者的TVF发生率低于造影指导下置入支架者[8.3%(15/180)比16.0%(27/169),P=0.03]。而非CKD组共81例发生TVF,其中IVUS指导下置入支架者的TVF发生率与造影指导下置入支架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32/543)比8.9%(49/551),P=0.06],不存在交互作用(P=0.4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VUS指导(HR=0.56,95%CI 0.39~0.81,P=0.002)、CKD(HR=1.83,95%CI 1.17~2.87,P=0.010)和支架长度(每增加10 mm)(HR=1.11,95%CI 1.04~1.19,P=0.002)是置入DES术后3年发生TVF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置入DES的冠心病患者,合并CKD者术后3年的TVF发生风险高于非CKD患者;相比于冠状动脉造影,IVUS指导DES置入可以降低CKD患者的TVF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