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左前分支阻滞(LAHB)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分析71例下壁AMI急性期病人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出现或不出现LAHB患者间冠脉病变的差异。结果 71例患者中13例(18.3%)在AMI急性期出现LAHB,与58例不伴有LAHB的患者比较,前者左前降支狭窄的发生率及多支冠脉病变的发生率均明显较高(P〈0.01),梗死相关动脉有更严重的残余狭窄(P〈0.05)  相似文献   

2.
分析1359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特征及卡托普利的作用。方法13597例AMI患者随机接受卡托普利或安慰剂治疗4周,分析心电图的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13597例可疑心电图分类诊断为束支阻滞522例(3.8%),前壁梗死6660例(49.0%),下壁梗死4178便(30.7%)前下壁梗死1150例(8.5%),其他心电图变化1087例(8.0%。基础血压水平下壁梗死者最低,随机治疗前  相似文献   

3.
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87例未溶栓的AMI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总病死率18.39%;(2)心律失常:单纯窦速及室上性早搏无1例死亡,频发室早死亡率37.5%,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死亡率50%,并发束传导阻滞死亡率43.75%,除左前分支阻滞死亡率为16.7%外,其他束支阻滞死亡率均在50%以上;(3)梗死部位:(1)下壁AMI,胸导ST段下移≥2mm,死亡率60%;(2)前壁AMI,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2mm死亡率33.33%;(4)梗死范围;(1)病理性Q波导联数>5个的,死亡率31.2%;(2)心电图异常项目数;并发1项心电异常死亡率10.53%,5项异常死亡率75%。结论:AMI并有心电图异常项目,病理性Q波导联数愈多,死亡率愈高;伴有梗死灶对应导联ST段下移幅度大,双支及三支阻滞,三度A-VB,频发室性早搏,及Ron T现象死亡率高。这些可以作为近期预后不良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室性早搏时血液动力学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室性早搏对心脏排血和充盈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对40例室性早搏(室性早搏组)的患者及30例程控刺激(程控刺激组)诱发室性早搏的患者记录二尖瓣口及主动脉瓣口的血流频谱,分别测量室性早搏前正常心动周期二尖瓣口和主动脉瓣口的流速积分(NMVI和NAVI),室性早搏时二尖瓣口和主动脉瓣口的流速积分(EMVI和EAVI),及代偿心搏(室性早搏后)二尖瓣口和主动脉瓣口的流速积分(PMVI和PAVI)。结果:EMVI和EAVI明显低于NMVI和NAVI,PMVI和PAVI显著高于NMVI和NAVI,但仅代偿36%和38%。室性早搏提前指数T-R′/R-R与室性早搏排血比值(EAVI/NAVI)及室性早搏充盈比值(EMVI/NMVI)呈良好相关,当T-R′/R-R<0.22时,EAVI/NAVI降至0。即无血液排出。结论:室性早搏时心搏量和充盈量明显下降,室性早搏后的心搏量和充盈量增高,但代偿不足。当T-R′/R-R<0.22时,EAVI/NAVI降至0。过早的发生室性早搏时在临床工作中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动态心电图(DCG)研究7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A组)早期心率变异性(HRV)与室性心律失常(VAR)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结果:高危室性早搏(PVS)(Lown分级≥Ⅲ级,A1组)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与梗死部位有关,早期前壁梗死的HRV明显低于非常壁梗死的HRV(P<0.05)。AMI早期A1组SDNN、VLF、LF和TF低于低危PVS组(A2组)(P<0.05)。24h内死亡均发生在A1组。结论:在AMI极早期测定HRV,为采取药物干预改善AMI预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室内阻滞(IVB)的临床经过、严重并发症与预后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并发IVB者病情复杂,并发症多,其病死率高于无IVB者,二者差异显著(P<0.05)。尤其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者(RBBB)及左前分枝阻滞(LAH)并RBBB者的危险性更大,预后较差。提示对AMI并发RBBB和LAH+RBBB患者尤其要加强监测,及时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MI)可改变束支阻滞的典型心电图表现,在宽QRS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中已引起临床重视,但梗死区周围阻滞引起室性心动过速(VT)的QRS明显增宽、挫折、直至分裂成双波尚少见报道。在AMI的早期,急性损伤阻滞的QRS与ST—T融合又极易将室上性心动过速误认为VT。下面结合1例AMI中曾误诊为“宽QRS”心动过速资料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8.
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的瞬间致心律失常作用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79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分级递增快速静注三磷酸腺苷(ATP)332次,诱发缓慢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和1°~2°房室阻滞)135例次,占40.7%;快速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反复心搏、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房性和室性早搏)254例次,占76.5%。除室上性心动过速外,均为一过性心律失常,皆无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  相似文献   

9.
梁芳  张伟  古萍  谭念玲  沈春莲 《山东医药》2011,51(23):10-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碎裂QRS波(QRSf)及其出现导联数在临床检测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猝死高危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AMI患者入院后3 d心电图QRSf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与梗死部位及严重心律失常(SAR)的关系。结果心电图出现QRSf者高度以上房室阻滞、房扑/房颤、室性早搏、多形室速、室扑/室颤发生率及下壁心梗分布率均显著高于无QRSf者(P〈0.05);QRSf出现在2个导联以上者多形室速、室扑/室颤发生率显著高于出现在2个导联者(P〈0.05)。结论 AMI患者QRSf发生情况与梗死部位及SAR(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QRSf出现在多导联者应作为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治疗,以避免心源性猝死的发生;QRSf导联分布及数量是否与心律失常发生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后除极在犬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再灌注心律失常(RA)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组通过分析三度房室阻滞模型犬缺血-再灌注心肌单相动作电位(MAP)及对程序电刺激(PES)的反应特征,观察后除极与RA发生的关系,以探讨触发活动在RA发生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12只健康杂种犬,静脉麻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动脉早期再通与内源性纤溶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症状出现6小时内,静脉注射40~60mU双链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并测定溶栓治疗前血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抗原,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抗原,纤溶酶原—抗纤溶酶原复合物(PIC),脂蛋白(a)浓度;并于溶栓治疗开始90分钟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根据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标准分为:再通组(n=30)有梗死相关动脉再通(58%),未通组(n=22)无梗死相关动脉再通(42%)。再通组内源性t-PA浓度高于未通组,D-二聚体、纤溶酶原—抗纤溶酶原复合物、PAI、脂蛋白(a)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内源性t-PA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再通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对应区导联ST段下移(R- ST- D) 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40 例初发单部位AMI患者于梗死后2~8 h 内作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并描记手术前后心电图,观察手术所见冠脉病变与R- ST- D的关系、梗死区导联ST段偏移程度与R- ST- D的关系及PTCA后ST段演变。结果 本组病例多支血管病变者占57-5% (23/40),其R- ST- D 阳性者73-9%(17/23) ,显著高于单支病变者(P< 0.005) ;R- ST- D阳性者中76-2% (16/21)有梗死对应区供血冠脉明显狭窄;R- ST- D阳性与阴性组梗死区导联ST段最大抬高值分别为(3-8±1-7) mm 和(4-4 ±1.9) mm ,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1-149 ,P> 0-05) ;PTCA后梗死区导联抬高的ST段明显下降但多不能完全回复至基线,R- ST- D 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多数R- ST- D可用梗死对应区供血冠脉病变解释其发生,但也有梗死对应区供血冠脉正常而发生R- ST- D者,故R- ST- D的发生机理尚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室性早搏发生频次的昼夜节奏变化与心率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动态心电监测下心率变异分析,研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在冠心病室性早搏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冠心病室性早搏频发组、无室性早搏组20例,正常组20例。进行24小时心率变异时域指标与室性早博发作频次对比分析。结果:连续RR间期标准差(SDNN),平均5分钟RR间期标准差(SDANN)、RR间期标准差均值(MDS)、标准关的差(SDSD),四项指标在冠心病组明显正常组;SDNN、SDAN居冠心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后二尖瓣反流的超声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二尖瓣反流(MR)进行了观察,研究其与心前区收缩期杂音及心功能的关系。结果显示,AMI后MR的发生率为34%,下壁梗死较前壁梗死MR发生率高(分别为41.7%和25.9%),但无显著差异(P>0.05)。并发MR的AMI患者,53.1%无心前区收缩期杂音,左心功能killip氏分级≥Ⅱ级者明显多于无MR组(P<0.01)。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频谱不能正确反映MR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本研究表明,MR的出现是AMI患者并发或加重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性早搏心率变异的特点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研究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NOCP)的室性早搏与自主神经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50例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患者及100例健康人做24h长程心率变异(HRV)比较。分析NOCP室性早搏的HRV的变化。结果 NOCP的室性早搏与健康人相比,迷走神经活性明显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明显增强。结论 NOCP的室性早搏与迷走神经活性降低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冠心病的危重类型。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预后与冠状动脉的闭塞部位、梗死范围密切相关。能在患者入院后短时间内通过非介入性方法判断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artery,IRA)、估测梗死范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拳击心前区对麻醉犬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1只麻醉犬用美西律(慢心律)前、后进行101次心前区拳击。结果:(1)窦律周长:拳击后两组均较拳击前有一过性显著延长(P〈0.001);(2)早搏反应:101次拳击中97次与拳击同步(直接反应)及拳击后数个心搏内(间接反应)出现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及(或)房早与室性早搏同时出现;(3)房室传导:拳击后有65例次A-H延长,87例次A波后无H、V波,它们均与早搏相伴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高龄(〉80岁)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部分神经体液因素之间的关系及与室性早搏、心肌缺血的相关性。方法 60例病人分2组:超高龄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30例为A组;单纯超高龄高血压病30例为B组。对比观察心率变异、肾素、血管紧张素(AT-Ⅱ)、醛固酮、胰岛素峰值、24h动态心电图和血压等指标。结果 ①A组病人交感神经张力明显增高,迷走神经活性下降不明显;交感神经张力增高与室性早搏的发生有关;室性  相似文献   

19.
房间传导阻滞与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房间传导阻滞(房间阻滞)与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QAA)的相关性。方法 对96例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中符合房间阻滞(IAB)行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结果 显示房性期前收缩(PAS)发生率为100%,QAA发生率达95.8%。且发生频次与发病年龄呈正相关。提示IAB是QAA形成的重要因素。年龄是影响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确定完全性房室阻滞(CAVB)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伴有或不伴有右室梗死(RVI)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265例AIMI病人临床资料,222例无合并RVI的病人(I组),43例合并RVI病人(Ⅱ组),根据住院期间有无合并CAVB再将其分为两个亚组(无合并CAVB组(Ia,Ⅱa组)及合并CAVB组(Ib,Ⅱb组)。选择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1)AIMI合并CAVB明显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