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分析广西地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02-16~2020-03-16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邕武医院收治的9例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等资料,总结临床诊疗经验。结果 9例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年龄41~85岁,男5例,女4例;重型2例,危重型7例。与重型COVID-19患者相比,危重型患者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比例、D-二聚体、降钙素原、乳酸脱氢酶水平相对较高,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水平相对较低。2例重型患者均需鼻导管/面罩吸氧,2例危重型患者需高流量吸氧,5例危重型患者需行有创机械通气。2例危重型患者需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6例危重型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细菌真菌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入院后28 d评估病情转归,痊愈出院7例;截至3月16日,2例危重型患者COVID-19治愈后,因基础疾病转至非负压病房ICU治疗。结论 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可有效改善重型、危重型COVID-19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石家庄地区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s-2019, 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为COVID-19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1 日—5月31日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就诊的45例COVID-19患者临床信息,根据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无症状/轻型组,普通型组,重/危重型组,对比分析不同组间临床症状、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45例患者中,聚集性感染病例占57.78%;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咳痰为主,重/危重型组患者发热比例更高;此外,患者年龄方面,重/危重型组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部分患者出现WBC、淋巴细胞计数下降,CRP升高及肝功能异常。其中3组之间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重/危重型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无症状/轻型组(P<0.05)。3组之间CRP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CT病变主要以双肺多发为主,多表现为磨玻璃样渗出。出院患者2周后复查核酸,7例患者核酸检测阳性。结论 石家庄地区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与其他地区相似,但病例以聚集性为主,当地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须持续加强,同时应重点强化中老年患者的防护与救治,并注意出院患者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的临床和免疫学特征。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2日—6月22日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收治的59例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疾病分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Procarta Plex多细胞因子检测系统检测外周血25种细胞因子和9种趋化因子水平。结果 59例COVID-19患者中,无症状感染组28例(47.5%)、轻型组6例(10.2%)、普通型组19例(32.2%),重型/危重型组6例(10.2%)。无症状感染组中位年龄为23.0(19.3,34.8)岁,显著低于普通型组的35.0(24.0,52.0)岁和重型/危重型组的64.5(52.0,68.3)岁(P均<0.05)。无症状感染组患者较少患有基础疾病,均无症状、体征和胸部CT变化,其外周血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重型/危重型组(P均<0.05),同时CD4+ T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普通型组(P<0.05)。14例无症状感染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CD3+ T细胞、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4例无症状感染组患者治疗前后CD4+ T细胞计数的变化幅度均显著低于普通型组、重型/危重型组(P均<0.05)。无症状感染组外周血可检测到11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其中IL-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IP-10水平均显著低于普通型组、重型/危重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以青年为主,但未发现与性别因素相关。随着COVID-19病情进展,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计数降低,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升高,但上述指标在无症状感染者中未见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分型及其预后的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3月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95例COVID-19患者,比较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及临床转归为治愈、好转、未愈、死亡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对COVID-19临床分型及预后的价值。组间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结果95例COVID-19患者中,普通型68例,重型11例,危重型16例。治疗前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419(309,612)、267(212,540)和141(77,201)/μL,CD8+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238(153,375)、128(96,172)和92(51,144)/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322、15.956,均P<0.01)。死亡、未愈、好转和治愈病例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49(143,349)、315(116,414)、344(294,426)和745(611,966)/μL,CD8+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06(43,501)、176(67,279)、194(188,432)和429(276,564)/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6.083、16.658,均P<0.01)。评估危重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最佳临界值为237/μL,曲线下面积为0.91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0.833~0.989,P<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1%和87.5%;评估(危)重型患者治疗有效性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最佳临界值为405/μL,曲线下面积为0.863(95%CI 0.727~0.999,P=0.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6%和74.6%。结论COVID-19的病情可能随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呈加重趋势,CD4+T淋巴细胞计数可用作COVID-19临床分型诊断和评估(危)重型病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COVID-19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具有高传染性和死亡率的呼吸系统疾病,病情发展迅速,并伴随致命的并发症,且患者多预后不良。本文归纳总结了C反应蛋白、白介素6、乳酸脱氢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心肌肌钙蛋白等生物标志物在COVID-19的早期临床辅助诊断、疾病严重程度区分、分级诊疗、病情进展预测和预后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以上分析表明,深入研究生物标志物在COVID-19中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辅助COVID-19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期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报道较多,但目前关于COVID-19的临床研究尚不足,且关于普通型与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的对比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比较普通型与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2月5日-2020年2月27日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49例,其中普通型22例、重型/危重型27例。比较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患者一般资料、流行病学特征、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胸部CT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COVID-19重型/危重型患者男性比例、糖尿病发生率及首发症状为疲劳乏力、胸闷气促者所占比例高于普通型患者,年龄大于普通型患者(P<0.05);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患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乙型肝炎及其他基础疾病发生率,潜伏期,有无武汉地区明确接触史、COVID-19确诊病例接触史,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腹泻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OVID-19重型/危重型患者中性粒细胞分数及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LDH)、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水平高于普通型患者,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水平低于普通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短于普通型患者(P<0.05);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肌酐、尿素氮(BU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OVID-19重型/危重型患者双肺感染发生率高于普通型患者(P<0.05)。(4)COVID-19重型/危重型患者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使用率及高流量氧疗/辅助通气治疗率高于普通型患者,吸空气、鼻导管吸氧治疗率低于普通型患者(P<0.05);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患者干扰素雾化治疗率、血浆置换治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3月5日,所有患者治愈出院。结论与普通型COVID-19患者相比,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首发症状多表现为疲劳乏力、胸闷气促,多合并糖尿病并表现为双肺感染,中性粒细胞分数及D-二聚体、LDH、PCT、IL-6水平升高,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水平下降;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患者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差异,但经对症治疗后预后均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普通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20年1月24日至3月5日在我院救治的COVID-19的51例普通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根据患者发热、炎症指标、胸部CT等,充分评估患者发展为重型/危重型的风险,将患者分为低危组19例、中危组21例、高危组11例,高危组给予早期、小剂量、短疗程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三组在性别和年龄构成比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及核酸平均转阴天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危组较中危组及低危组患者入院时C-反应蛋白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危组较中危组白介素-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2),但两组较低危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中危组较、低危组入院时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有差异(P0.05),但高危组出院时淋巴细胞总数较入院时无差异(P0.05)。结论对COVID-2019普通型部分患者早期使用小剂量、短疗程的糖皮质激素,具有快速抑制炎症反应,阻断其向重型/危重型转化的可能,在新冠肺炎的救治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特征。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单中心研究,纳入了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共122例COVID-19确诊病例,其中轻型/普通型共92例,重型/危重型共30例。通过实时RT-PCR确诊病例,并收集流行病学,人口统计学,临床分析,放射学特征和实验室数据。结果:根据患者病情临床分型,将所有COVID-19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轻型和普通型,另一组为重型/危重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结果显示:重症/危重型COVID-19患者年龄、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淀粉样蛋白A、尿素氮、谷草转氨酶、心率、体温、呼吸次数、死亡率和肺部病变范围均高于轻型/普通型患者,而淋巴细胞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和血氧饱和度则低于轻型/普通型患者(P<0.05)。比较不同病情分型COVID-19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和急性心肌受损的比例结果提示:重型/危重型患者心肌酶指标、心肌酶升高所占比例和hs-cTnI水平均高于轻型/普通型患者,急性心肌受损的比例(11.1%vs.42.3%)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重症COVID-19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比例为42.3%;重症COVID-19患者心肌酶、hs-cTnI水平高于轻症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为全面总结COVID-19的临床特征与正确评价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20年1月20日—2月29日期间本中心收治的65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轻型组(18例),普通型组(31例)和重/危重型组(16例)3组,对所有患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65例COVID-19患者中男37例(57%),女28例(43%);年龄3~85岁,平均(46.63±18.63)岁。从出现症状到入院平均时长为(7.00±5.02)d,住院时间为(17.07±10.51)d。3组间及两两分组之间年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即年龄越大的患者病情越重。相较于轻型组和普通型组患者,重/危重型组患者合并有更多的基础疾病。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75%)、咳嗽(57%)、肌痛或乏力(43%)为主,其余症状还包括咳痰,头痛,胸闷、气短及腹泻等。24例(37%)有武汉暴露史,19例(29%)有家族聚集性接触史。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3组患者WBC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降低;D-二聚体,CRP,IL-6及ESR水平升高。在重/危重型组患者中,8例(50%)出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下降,9例(9/14,64%)出现D-二聚体水平升高。此外,重/危重型组患者中,CRP、IL-6、降钙素原和ESR水平都显著升高。COVID-19患者住院时间与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呈负相关。结论 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复杂,一般以发热、咳嗽、肌痛或乏力为主要症状。与轻型组和普通型组患者相比,重/危重型组患者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减少和炎症相关的指标上升更显著,免疫平衡失调,可能影响患者的疾病进展、恢复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发病早期检验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火神山医院2020年2—3月收治的326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普通型组(184例)与重型组(142例),分析2组患者的血常规、CRP、肝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验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RP(rs=0.429)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淋巴细胞计数(rs=-0.439)、ALB(rs=-0.539)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均<0.05);WBC、ALT、AST、γ-谷氨酰转肽酶、CK、CK-MB等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RP、淋巴细胞计数、ALB水平可作为预测COVID-19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肌损伤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危重型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787例COVID-19重症、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787例患者中,危重型患者392例,其中死亡236例(8.47%)。死亡患者中,78.81%的患者在入院时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心肌高敏肌钙蛋白(hs-cTnI)水平升高。根据入院时血清hs-cTnI水平分为hs-cTnI升高组(>34.2pg/mL)210例,hs-cTnI正常组(≤34.2pg/mL)182例。血清hs-cTnI升高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构成比更高(92.86% vs 64.29%,P<0.01)。血清hs-cTnI升高组14d和30d院内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组(65.71% vs 26.37%;84.28% vs 32.42% ,均P<0.01)。患者血清hs-cTnI升高与14d和30d院内病死率相关(OR=2.34、3.15)。与hs-cTnI正常组比较,血清hs-cTnI升高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更低,而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介素-2R、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更高,提示病毒引发的炎症因子风暴可能是导致心肌损伤的原因。结论:心肌损伤是COVID-19危重型患者院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潜在机制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诱发的细胞因子风暴介导的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 年1 月27 日至2020 年3 月10 日在我院诊治的重症COVID-19 患者资料。结果 5 例重症COVID-19 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3 例,年龄47~65 岁,3 例合并基础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闷、乏力及腹泻等。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与嗜酸性粒细胞均出现显著降低。胸部CT 表现为外周分布、双肺多发斑片状阴影。5 例重症患者均予抗病毒治疗,康复者血浆治疗1 例,托珠单抗治疗1 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5 例重症COVID-19 患者以呼吸道症状及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影像学特点以外周分布的两肺多发斑片状阴影为主,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1日至2020年5月18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COVID-19合并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且上述患者在住院期间因肝功能异常曾使用单药保肝治疗,共入组45例。所有患者均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后使用甘草酸二铵治疗,共纳入24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其他保肝药治疗,共纳入21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0 d的血常规、肝功能、INR及CRP的变化,并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3 d、7 d及10 d的各项指标变化幅度。结果两组患者经保肝治疗后10 d的肝功能、INR均明显好转,淋巴细胞计数升高及CRP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使用甘草酸二铵治疗后10 d,其淋巴细胞计数增长幅度及CRP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对照组治疗后3 d、7 d和10 d总胆红素下降幅度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甘草酸二铵治疗COVID-19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可有效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还可保肝、降酶,且安全性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损伤相关因素及凝血、纤溶功能障碍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63例COVID-19确诊病例,按照COVID-19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分为轻、重、危重型3组,进一步将其分为非危重型(包括轻型及重型)和危重型2组,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根据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的正常与否,将2组患者分为D-Dimer正常与异常组及FDP正常与异常组,比较其氧合指标及炎症反应相关指标,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按照患者是否发生死亡(本研究中死亡病例仅存于危重型患者之中)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分析2组患者的凝血及纤溶功能,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非危重型患者D-Dimer异常组较正常组经皮氧饱和度(SpO2)及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白介素6(IL-6)升高患者显著增多,多因素分析结果示:随着SpO2及淋巴细胞计数升高,D-Dimer水平升高的风险降低[OR= 0.806,95%CI(0.707,0.919),P=0.001及OR=0.09,95%CI(0.010,0.819),P=0.033]。非危重型患者FDP正常组与异常组上述指标比较结果同上,多因素分析示随着SpO2升高,FDP水平升高的风险降低[OR= 0.868,95%CI(0.768,0.979),P=0.022]。危重患者FDP异常组较正常组SpO2显著降低(P<0.05),FDP其余指标及D-Dimer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较存活组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更显著:凝血酶原时间(PT)更长、血清D-Dimer及FDP水平更高(均P<0.05),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的凝血及纤溶功能多因素分析结果示,PT延长是死亡的危险因素[OR=3.372,95%CI(1.493,7.612),P=0.003]。结论:入院时较低的SpO2可能导致COVID-19患者血清D-Dimer和FDP水平升高;死亡患者较存活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更显著,PT延长可能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龄老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验结果,为高龄老人对COVID-19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80岁以上COVID-19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将患者分为轻中型组(34例)与重危型组(39例),采用SPSS26.0软件,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各项检验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COVID-19患者出现重症危重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重危型组在院前居家治疗时间、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数量及临床症状数量上明显高于轻中型组,未吸氧SpO2低于轻中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院前居家治疗时间与未吸氧SpO2是高龄老人发生重症危重症COVID-19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检验结果上,重危型组在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白蛋白、GFR、SpO2、PO2上低于轻中型组,在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肌酐、尿素氮、乳酸脱氢酶上高于轻中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居家治疗时间长、未吸氧SpO2降低的高龄老人是重型或危重型COVID-19的高危人群,应关注其淋巴细胞计数及百分比、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动脉血气分析等相关指标等的变化情况,尽早干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患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筛查、及时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2月19日至2020年3月28日收治在武汉协和医院九楼病房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心肌损伤将患者分为非心肌损伤组(对照组)142例和心肌损伤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铁蛋白、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肺部病变范围>50%发生比率及重型/危重型发生比率在心肌损害组和对照组间患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CRP、肺部病变范围>50%与心肌损害的发生呈正相关,OI与心肌损害的发生呈负相关(P<0.05);其中CRP的影响最大(OR=...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及早期转归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3月4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79例资料完整的COVID-19出院患者病例资料及出院后3个月43例患者的随访资料.结果 79例患者中45例重症、危重型患者(重症组),34例普通型患者(普通组).重症组平均年龄大于普通组,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合并基础疾病>1种者比例均高于普通组(P均<0.05).重症组表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且双肺病变范围>3叶者比例均高于普通组(P均<0.05).重症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普通组患者,而中性粒细胞、血小板、D-二聚体、血糖、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I、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较普通组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的43例患者中,2例(8.0%)重症组患者偶有胸闷,1例(4.0%)嗅觉障碍,其他患者均无不适;与COVID-19康复患者影像学吸收良好组相比,吸收不良组中的重症患者比例更高(P<0.05).结论 重症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有一定特异性,对于年龄大、合并基础疾病及其他重症特征的患者应提高警惕,重视临床观察和动态评估,有助于发现潜在临床不良事件.本地区COVID-19康复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后遗症状,重症患者仍应加强随诊,是重点关注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某三甲医院29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化验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C-反应蛋白等);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临床分型,将轻型和普通型归为普通组,将重型与危重型归为危重组,两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遴选出相关危险因素;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进行多因素分析,找出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93例患者中普通组193例(占65.8%),危重组100例(占34.2%)。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及C反应蛋白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及C反应蛋白对病情进展有一定价值;临床可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早期评估病情变化,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伴或不伴血管钙化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危重症患者临床特征及转归的差异。方法对2020年2月入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重症监护室的COVID-19危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胸部CT表现,将患者分为血管钙化组和非血管钙化组,其中血管钙化组又分为主动脉钙化组、冠状动脉钙化组和同时钙化组(主动脉、冠状动脉均有钙化)。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结果与非血管钙化组相比,血管钙化组患者年龄偏大,合并高血压与冠心病比例更高,表现为更高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球蛋白、乳酸脱氢酶、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肌酐、肌酸激酶同工酶、高敏肌钙蛋白、肌红蛋白、N末端B型脑钠肽原,较低的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蛋白、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且死亡风险更高。与主动脉钙化组比较,冠状动脉钙化组和同时钙化组的转归更差。结论血管钙化特别是冠状动脉钙化可能是C OVID-19危重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特点。对2020年1月22日—2月17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及其金山分院收治的10例COVID-19患者及同期收治的30例其他病毒导致的病毒性肺炎(非COVID-19)患者血白细胞分类进行分析。10例COVID-19患者白细胞计数为4.95(3.90,6.03)×10^9/L,白细胞减少2例(2/10);淋巴细胞绝对值为1.20(0.98,1.50)×10^9/L,减少2例(2/10);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1(0.01,0.01)×10^9/L,减少7例(7/10)。与COVID-19组相比,30例非COVID-19患者白细胞计数8.20(6.78,9.03)×10^9/L(P<0.001);淋巴细胞绝对值1.75(1.20,2.53)×10^9/L(P=0.036),16.7%患者淋巴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01,0.03)×10^9/L(P=0.005),16.7%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COVID-19组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数值显著低于,非COVID-19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