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一种独特的房性心律失常?(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提高房性心律失常的一个新命名-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方法 总结38例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资料。结果 心律失常类型有房性早搏,短阵或持续房性心动过速,短阵和持续心房扑动,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 动,且均为2种心上的房性心律失常并存,发现这些心律失常与肺静脉和腔静脉的肌袖有关,并将这种幅度肌袖电活动(肌袖产生的电冲动)引起的心律失常命名为“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可分为:(1)肌袖性房性早搏;(2)肌袖性房性心动过速;(3)肌袖性心房扑动;(4)肌袖性心房颤动;(5)肌袖性紊乱心房律。根据房性心律失常时的肌袖电活动特征及其与心房电活动的关系,可进一步分类为:(1)肌袖性房性早搏(驱动性-1:1,非1:1驱动);(2)肌袖性房性心动过速(驱动性-1:1,非1:1驱动;触发性);(3)肌袖性心房扑动(驱动性-1:1,非1:1驱动;触发性-峡部依赖性,非峡部依赖性);(4)肌袖性心房颤动(驱动性,触发性);(5)肌袖性紊乱心房律(驱动生,触发性)。结论 缠绕于肺静脉或腔静脉壁上的肌袖心肌组织发放的单个或连续,有序或无序的快速电冲击,可通过电生理特点,将其进行分类和命名,并探讨对于临床实践心电图学以及心电生理学的意义。供同道讨论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DEC)特征。方法对比8例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与10例非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和DEC特点。结果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均发生短阵心房颤动,发作时间为2~15min不等,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0.24±0.03)s,明显短于对照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0.34±0.05)s(P<0.01)。结论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DEC中窦性心律、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交替转换,诱发心房颤动发作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短,几乎均呈“P-on-T”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0例经心内电生理证实起源于肌袖的房性心律失常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特征。结果:10例患者动态心电图显示:在窦性心律基础上,出现频发房早.可呈房早二、三联律,频发短阵房速、房扑、房颤,房早联律问期短,多呈P’on T现象.易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干扰性P’R间期延长、房早未下传。房性心律失常与窦律相互交替出现,呈多样性变化。结论:起源于肌袖的房性心律失常有一定规律和心电图特点,通过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更全面的反映其规律变化.充分展现其心电图特点.动态心电图对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有极其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1例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均发生在窦性心律的基础上,反复出现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短阵心房扑动、短阵心房颤动等多种房性心律失常。各种房性心律失常常共存或交替出现、连绵不断、长期迁延。发作时间1—20min不等。诱发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偶联间期较短,几乎均呈“P—on—T”现象。结论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是一组具有特征性的房性心律失常,多数患者并无器质性心脏病,药物治疗无效,射频消融术可根治。  相似文献   

5.
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一种独特的房性心律失常?(Ⅱ)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四、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解剖与电生理机制 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命名的提出,归功于近年来局灶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解剖和电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局灶性房颤表现为频发单形房性早搏(房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和阵发性房颤,这些房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同一个异位兴奋灶,多位于肺静脉开口或肺静脉内(95%),部分位于腔静脉内,极少位于右心房的界嵴、游离壁、冠状静脉窦口和左心房游离壁。进而,人们就把关注的目光集中于产生这种特殊电生理现象的解剖基础——肺静脉和腔静脉的肌袖组织。 (一)肺静脉的解剖与电活动的关系 目前公认肺静脉的特殊结构是产生异常兴奋并触发局灶性房颤最常见的解剖基础。但是此处局灶性电活动具体发作的原因,以及电生理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研究发现肺静脉内的心肌袖位于血管外膜并与血管平滑肌间有脂肪组织分隔,同时肌袖远端的肌纤维明显萎缩,且有结缔组织纤维包绕,提示有产生兴奋,向心房传导兴奋,以及发生微折返的解剖基础。而且也观察到肺静脉的平滑肌并不存在电活动,肺静脉的电活动来自延续到肺静脉的心房肌,并向心房传导。  相似文献   

6.
动态心电图监测肌袖性房性早搏、心房颤动4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肌袖性心律失常是指由缠绕于肺静脉或腔静脉壁上的心肌组织(肌袖)发放的单个或连续、有序或无序的、快速或缓慢的电激动触发或驱动心房肌所导致的房性心律失常.这一类起源于心脏大静脉肌袖的房性心律失常有其独特的心电图特点、相似的临床特征、一致的电生理和解剖机制以及共同的转归--心房纤颤,并且可以通过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技术得到根治.现将本院自2004年12月~2008年10月动态心电图监测到的属于肌袖性心房颤动(Af)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定义 缠绕于肺静脉或上腔静脉壁上的心肌组织(肌袖)发放的单一或连续数个电激动,传至心房引起心房的期前收缩,称为肌袖性房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肌袖性房颤中房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 选择肌袖性房颤患者 4 0例 ,非房颤患者 4 6例。分析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 肌袖性房颤组见 :频发短阵房颤、房扑。房颤发作平均持续时间 2 5 6± 7 5秒 ,房颤发作前与房颤相关的房早联律间期 0 4 5± 0 0 7秒。对照组 :4 6例动态心电图记录中无房颤、房扑发生 ,房早联律间期 0 6 5± 0 14秒。肌袖性房颤组房颤发作前与房颤相关的房早及未下传的房早的联律间期明显短于对照组房早联律间期 (P <0 0 1)。结论 肌袖性房颤中房性心律失常有着一定规律和心电图特点 ,DCG中有着频繁的窦律、房扑、房颤相互转换 ,均伴频发的房早 ,房早几乎均呈“PonT”现象 ,且房早易伴室内差异传导及房早未下传、P′-R延长 ,房颤大多由“PonT”房早触发或驱动 ,部分房颤由房扑触发 ,常可有短阵 3~ 6个连续扑动波。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可确定导管射频消融合适病例 ,并随访评价消融效果。  相似文献   

9.
肌袖性心律失常是指由缠绕于肺静脉或腔静脉壁上的心肌组织(肌袖)发放的单个或连续、有序或无序的、快速或缓慢的电激动触发或驱动心房肌所导致的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四、肌袖性心律失常的解剖基础与电生理机制 作为肌袖性心律失常命名的提出,首先要归功于近年来关于局灶性房颤的解剖与电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1997年Jais等报道了9例局灶性房颤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这些患者临床均表现为频发单形房性早搏、短阵房速和阵发性房颤;而且每一患者的各种房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P波形态相同。电生理检查证实这些房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同一个异位兴奋灶,经点状消融,所有患者都获得了成功。这一结果极大的鼓舞了电生理专业人士,并随后在近几年对局灶性房颤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研究发现,这些诱发房颤的房早产生部位多位于左房  相似文献   

11.
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关注逻辑何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延宗医生提出了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新概念[1,2 ] 。这一提法无疑突出了多种异位心房节律由肺静脉、腔静脉、冠状静脉窦、Marshall韧带等处的异位电冲动诱发和驱动的事实[3 5] 。然而 ,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其可能的问题和局限性。本文响应编者的话 ,提出几点争鸣意见 ,阐述另种看法 ,供同道批评参考。一、命名逻辑与关注对象何在 ?心房颤动 (房颤 )若经房室旁路快速前传可导致心室颤动 (室颤 )。房颤若经房室结前传 ,心室节律快速而绝对不整。心房扑动 (房扑 ) 1∶1或 2∶1下传 ,心室节律快速而规整。房性早搏 (房早 )可诱发束支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心脏电生理学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我们发现有些有着独特心电图特点的心律失常有其固有的临床特征,潜在的、相似的电生理和解剖机制,以及共同的转归———心房颤动。近来我们对有着相同心电图和临床特点的135例病人的资料进行了总结,并对其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证实这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多与大静脉肌袖的电活动有关,同时也是阵发性房颤与大静脉肌袖相关的间接和直接证据。因此,对这种房性心律失常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命名———肌袖性心律失常。一、肌袖性心律失常的定义与依据肌袖性心律失常是指由于缠绕于肺静…  相似文献   

13.
冠状窦肌袖及其与左心房肌连接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冠状窦肌袖及其与左心房之间的肌性连接。方法 解剖 7个国人心脏标本 ,沿冠状窦长轴纵切 ,通过连续的大组织切片观察冠状窦肌袖及其与左心房之间的肌性连接。结果所有标本均可见形态与左房肌相同的肌袖 ,长度 2 1~ 35mm ,厚度 0 2~ 1 7mm。均见肌袖与左房肌之间的肌性连接。肌连接在大小部位上差异很大。有的仅有 1~ 2个大肌束 ;有的肌连接多而宽 ,和左房肌互相融合。同时观察到在冠状窦和左房肌之间的脂肪中可见许多小肌束。结论 围绕冠状窦有丰富的肌袖 ,其与左房间通过数目不等的肌纤维进行连接。冠状窦肌袖及其与左房间的肌连接构成了左右心房间传导通路的基质。  相似文献   

14.
大静脉肌袖电活动在肌袖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在决定肌袖电活动的因素中,肌袖细胞的形态与缝隙连接的分布模式是关键性的。肌袖在大静脉呈内环外纵的分布模式;肌袖细胞的形态、超微结构与心房工作细胞相似,不具备窦房结起搏细胞的特征;其Cx40、Cx43以共同表达的形式呈丛集状分布于肌袖细胞的润盘处。随着肌袖向大静脉远心端延伸,肌袖细胞分布的各向异性增加,并逐渐被纤维脂肪组织代替;肌袖细胞分布稀疏、细胞体积变小、其间的润盘逐渐变小,GJ分布及Cx的表达减少。  相似文献   

15.
总结和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内电生理标测中肺静脉和上腔静脉内肌袖电活动的特征,及其与房颤的关系。选择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126例,用环状标测电极行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电生理标测,分析引起房性心律失常时肌袖内的电活动类型、频率、发作方式及其与房颤之间的联系。结果:有50例(39. 7% )经心电生理标测证实其房性心律失常与大静脉肌袖的自发电活动相关。共标测心脏大静脉 354根,心律失常相关大静脉 59根,包括肺静脉 49根、上腔静脉 10根。电活动类型呈现单一或连发电活动 38根,呈短阵性快速电活动 8根,呈连续快速( >300次 /分)电活动 27根,呈连续较慢电活动 ( <100次 /分 ) 2根。房颤的发生均与静脉肌袖内连续快速的、规律或紊乱的电活动对心房的引发有关。结论:根据房性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大静脉肌袖内电位的特征以及与心房电位的关系,可以明确判定房颤的相关肌袖。同一根大静脉肌袖可表现为 2种或 2种以上的电活动类型,其中以单一和连续快速电活动多见,房颤均为静脉肌袖内的连续快速电活动所引发,而非单一房性早搏诱发。  相似文献   

16.
肌袖性心律失常--对一种特殊类型房性心律失常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总结 31例起源于肌袖的房性心律失常 (AAR)患者的心电图和心电生理特点 ,探讨其发生机制以及重新认识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31例AAR患者 ,年龄 (54 1± 1 0 9)岁 ,病史0 5~ 2 0 (7 4± 4 8)年。所有患者均服用过 3种以上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治疗效果不佳。 6例曾转变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全部病例多次同步记录 1 2导联心电图及Holter,1 3例记录了食道心电图 ,1 5例行心电生理检查。结果 各种心电图记录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AAR并存。全部病例均有房性早搏 ,房性早搏 2 4h总数可达数百至数万个 ,1 3例存在P波异常 ,1 2例有房性心动过速 ,2 1例有心房扑动 ,2 7例有心房颤动 ,7例同一份心电图上有 4种AAR并存 (紊乱心房律 )。行心电生理检查的 1 5例患者中 1 1例AAR起源于肺静脉 (起源点 1 7个 ,其中右上肺静脉 8个 ,左上肺静脉 7个 ,左下肺静脉 2个 ) ,2例起源点在上腔静脉 ,2例不能确定起源点。心电生理检查证实AAR有触发和驱动两种机制 ,可交替出现 ,并有两种AAR的相互转化。结论 起源于肌袖的AAR有共同的心电图和心电生理特点 ,重新认识它们对其诊断、处理、预后有重要意义。但对AAR仍存在较多的疑问 ,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冠状静脉窦肌袖细胞形态走行、分布及其缝隙连接蛋白(Cx)的分布特点,进一步探讨冠状静脉窦肌袖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选用新疆成年杂种犬9条,以其冠状静脉窦(CS)为研究标本,分别做Cx43、Cx45免疫组化及HE染色。结果CS的长度为(5.20±0.68)cm,在CS 2.5~3 cm内普遍存在肌袖细胞,CS肌袖纤维以内环外纵的基本模式分布,随着CS窦口向远处延伸,肌袖层分布逐渐减少。在同一横断层或不同层面,肌袖细胞的分布存在呈不均一性。免疫组化证实Cx43在CS表达稀少,Cx45在CS肌袖细胞细胞膜表达丰富,而且随着CS的延伸Cx45表达减少。结论犬CS的肌袖细胞分布存在不均一性,Cx45为其主要缝隙连接蛋白,这似乎可以证明CS具备心脏传导系统缝隙连接蛋白的特点,揭示了CS在更大程度上是一条电传导通道。  相似文献   

18.
随着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成功率的不断提高,人心大静脉肌袖(心肌袖)的电活动与房颤尤其是阵发性房颤之间的关系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已证实,心肌袖的肌纤维分布特征、缠绕方式和组织学特点是形成其各种电活动的解剖学基础,但为什么起源于心肌袖(主要是肺静脉肌袖)的电活动与阵发性房颤之间有如此明确的关系,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肺静脉的肌袖电位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肺静脉节段性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开始到目前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前庭的线性消融[1-4],消融已成为心房颤动临床研究的热点.但在消融后早期出现心房颤动复发及新发的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已越来越引起临床研究者的关注[5-8].本文介绍心房 颤动消融后心房颤动复发、新发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的发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临床已发现和报告一定数量的切口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Incisionalreentrantatrialtachycardia),在先心病大动脉转位的房内矫正术、外通道轿正术,房间隔缺损修补等手术后,切口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高达25%,使之成为房性心动过速的一个独立类型。一、房性心动过速的类型根据房性心动过速发作的特点及发生机制,房速可分成下列几型。1.切口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发生机制为房内微折返,2.局灶性房速:发生机制为心房节律点自律性异常增高,3.持续性房速(过去称无休止性房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