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2.
2019年12月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性强,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威胁和损失,引起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目前,针对COVID-19尚无特效药物,多种可能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疫苗、细胞治疗、中药治疗等方法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肝损伤是COVID-19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能够影响疾病转归。当前研究中COVID-19合并肝损伤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诊断及治疗缺乏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现将相关进展和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孙舟  王文虎  黄顺东  吴国栋 《肝脏》2020,(4):350-352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肝损伤情况,跟踪其进展情况以期了解临床意义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53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肝功能情况、预后转归及治疗周期。结果53例普通型新冠肺患者中有10例出现肝损伤,主要表现为ALT和/或AST升高,均预后良好。其中合并肝损伤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25.2 d,肝功能正常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21.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合并肝损伤相对常见,其发病机制可能与SARS-CoV-2感染有关。ALT和AST也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预后的一个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截至4月12日,新型冠状病毒播散至全球211个国家和地区,累计174余万人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超过10万人因感染而死亡,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许多患者除呼吸系统损伤外,还表现不同程度的肝脏损伤[2,3],及时修复患者肝损伤,有利于肺炎患者的康复[4]。1 COVID-19患者肝损伤的机制许多COVID-19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Chen等[5]通过对99例患者的研究发现,超过40%的COVID-19患者在病程中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5.
赵丽  柏梅  任孟军  谭扬 《山东医药》2021,61(11):112-1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作为公共卫生事件,仍在全球蔓延.目前研究显示,COVID-19相关性肝损伤可发生于病程的各个阶段,且发病率较高.COVID-19相关性肝损伤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病毒对肝脏的直接和间接损伤作用,间接损伤包括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药物性肝损伤以及感染COVID-19后诱发的免疫炎症反应等.因此,...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大流行对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及挑战,并改变了医疗配置的优先性。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诊治中,可以观察到相当比例的患者发生肝损伤,尤其是重症或危重症患者。本文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致肝损伤的流行病学、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希望可对临床医生的决策和优化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住院患者的肝损伤表现,寻找疾病转归预后指标,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1月10日至2月14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各院区收治的COVID-19住院患者333例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肝损伤患者入院后首次检查和住院期间复查的肝功能指标ALT、AST、T...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住院患者的肝损伤表现,寻找疾病转归预后指标,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10日至2月14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各院区收治的COVID-19住院患者333例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肝损伤患者入院后首次检查和住院期间复查的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间接胆红素(IBil)和白蛋白的变化。采用Student 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9.6%(132/333)的COVID-19患者出现肝损伤。重症监护病房和普通病房COVID-19患者肝损伤比例比较[45.6%(26/57)比38.4%(106/2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6,P>0.05)。67.4%(89/132)的COVID-19肝损伤患者入院时即出现ALT和(或)AST水平升高,住院期间ALT水平高于入院后首次检查[(60.28±50.44) U/L比(42.25±32.21)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0,P<0.05);ALT和AST水平同时<80 U/L的患者占71.2%(94/132),大部分患者表现为轻度肝损伤。TBil、DBil和IBil水平升高的患者分别仅占3.9%(13/333)、5.4%(18/333)和2.4%(8/333)。COVID-19肝损伤患者住院期间白蛋白水平低于入院后首次检查[(31.8±5.1) g/L比(33.7±5.4)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2,P<0.05)。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入院后首次检查和住院期间复查白蛋白水平均低于普通病房患者[分别为(29.3±3.7) g/L比(34.8±5.1) g/L和(27.6±2.8) g/L比(32.9±5.1)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28、4.783,P均<0.05)。 结论 COVID-19患者肝损伤发生率较高,尤以转氨酶水平轻度升高常见。胆红素异常发生率相对较低且多数为轻度升高。血白蛋白水平有可能成为COVID-19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了重大威胁。除呼吸系统外,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基于相关文献,对病原学特征及其致病机制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肝损伤出现的原因可能有病毒的直接作用、炎性细胞因子风暴、药物性肝损伤、低氧性肝损伤及免疫功能障碍等。建议临床可选择合理药物进行护肝治疗,减少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背景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作为此次疫情攻坚的主要力量,其心理应激能力及同情心感知能力在疫情的防控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关注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对疫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调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应激(压力)反应与同情心疲乏状况,并了解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于2020-01-30至2020-02-02选择四川省成都市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的98例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应激(压力)反应问卷(SRQ)、中文版同情心疲乏简短量表对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应激(压力)反应与同情心疲乏的相关性。结果共发放问卷98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为91.8%。90名临床一线医务人员SRQ得分为(61.1±27.3)分,同情心疲乏得分为(43.2±24.6)分。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婚姻状况、工作年限、职称、月均收入者SRQ得分、同情心疲乏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应激(压力)反应与同情心疲乏在总分及各维度上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应激(压力)反应与同情心疲乏为中低等水平,应激(压力)反应与同情心疲乏呈正相关,应激(压力)反应越低,同情心疲乏越低,医疗管理人员应继续关注并鼓励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应激能力以及对患者的同情心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以来,感染人数持续攀升,已导致全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通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进入人体细胞。ACE2不仅介导了SARS-CoV-2的感染,又因其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的重要作用导致SARS-CoV-2感染后机体进一步损伤。针对ACE2的干预措施可能会改善COVID-19患者病情。因此,本文针对ACE2的结构、分布及生理学效应进行全面阐述以帮助了解SARS-CoV-2感染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重点。  相似文献   

13.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因2019年12月发生在中国武汉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而被发现,并于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2月11日WHO将2019-nCoV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最新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很可能为2019-nCo...  相似文献   

14.
三种β-属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以及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临床发病特点和器官损伤方面既有相似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各自特点进行总结比较,有助于探索COVID-19的临床诊治及疫情防控思路。及时评估急性肺损伤的进展状况,预防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对于COVID-19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背景根据以往全球严重的新型肺炎暴发和病毒流行的心理状况影响的经验,制定和实施心理评估、支持、治疗和服务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卫生应对的关键和紧迫目标。护士是抗击COVID-19的医护人员的核心力量,尽管有学者发现抗击COVID-19的一线护士出现了心理问题,但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其提供心理干预,因此亟待了解影响一线护士焦虑的相关因素。目的了解武汉市首批收治COVID-19定点医院的临床一线护士的焦虑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做好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2月选取湖北省武汉市首批定点收治COVID-19的三级医院(包括武汉市第五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在一线参与筛查治疗COVID-19的护士,共68人。应用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抗击COVID-19的一线护士进行调查,一线护士HAMA得分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计调查68人,其中2份问卷填写不完整,予以剔除,共回收有效问卷66份,有效回收率为97.1%。66名一线护士有81.8%(54/66)出现焦虑;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工龄及参与抗击COVID-19临床工作时间一线护士HAMA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OR=11.435,95%CI (2.327,56.178)]、工龄[OR=2.196,95%CI (1.005,4.801)]及参与抗击COVID-19临床工作时间[OR=4.160,95%CI(1.508,11.476)]是武汉市一线护士HAMA得分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武汉市首批收治COVID-19定点医院的一线护士焦虑情绪较严重,有多种因素导致焦虑情况,应重视对一线护士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导,提前做好参与救援护士的心理干预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对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COVID-19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纳入某医院普通病区2020年2月28日在院且被确诊为重型COVID-19的195例患者,根据有无糖皮质激素用药史分为激素组和非激素组。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激素用药情况、病程中不同阶段的体温、当日最佳指氧饱和度、血常规相关信息、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咽拭子SARS-CoV-2核酸转阴时间和转归。 结果激素组和非激素组患者均以男性为主,平均年龄相近(63.01±11.93 vs. 62.20±14.26)岁,临床症状、合并基础疾病、病程、抗病毒治疗、体温等情况基本一致(P>0.05)。激素组指氧饱和度低于非激素组[96(92~98)vs. 97(95~98),P<0.05]。激素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正常范围但明显高于非激素组(P<0.05),淋巴细胞绝对值明显低于非激素组[0.90(0.68~1.10)vs. 1.29(0.93~1.62),P<0.05],CRP明显高于非激素组[34.56(9.69~62.27)vs. 7.60(2.19~37.28),P<0.05]。经治疗,激素组(激素干预后)指氧饱和度较非激素组(入院后1周)更优[99(98~99)vs. 98(97~99),P<0.05],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有所增加且明显高于非激素组(入院1周后)(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内,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回升且与非激素组(入院后1周)相近[1.39(1.08~2.18)vs. 1.36(1.05~1.82),P>0.05];CRP值回落且与非激素组(入院后1周)相近(P>0.05)。对激素组按激素累积剂量行亚组分析无阳性发现。各组患者咽拭子SARS-CoV-2核酸转阴时间中位数相近[20.00(15.00~26.00)d vs. 19.00(13.00~23.00)d],组间无差异(P>0.05)。激素组共报告6例、8人次不良反应,男性为主,年龄多在70岁以上,均报告血糖较基线水平明显升高,其中2例还出现血压较基线水平明显升高。非激素组无不良反应报告。各组患者均好转出院,无病情恶化和死亡报告。因数据缺失较多,为避免偏倚,PCT未予纳入分析。 结论在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抗病毒药物情况下,在强化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重症COVID-19患者适当剂量和疗程的激素治疗,可能改善氧合,使患者更多临床获益,且用药风险可控,转归预期好。但本项目存在一定局限性,开展激素辅助治疗COVID-19的随机对照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肝损伤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对 168例SARS患者住院期间肝功能和肝脏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异常率在入院时和住院第 1、2、3周分别占住院患者的 52 .5%、71.8% ,85.7%和 85.2 % ,ALT的均值分别是 56.0 7± 51.57、86.46± 69.93、10 6.69± 10 2 .50和 111.3 2± 160 .2 4;血清白蛋白 (Alb)平均值在入院时和住院第 1、2、3周分别是 3 7.2 5± 5.3 7、3 5.82± 4.74、3 4 .49± 5.0 4和 3 4 .2 6± 4.70 ;ALT异常的幅度与血氧饱和度下降和发热程度无显著相关 ;肝组织病理检查为非特异性炎性改变。结论 SARS患者肝损伤出现早、发生率高、持续时间较长 ,以血清白蛋白显著下降和ALT轻至中度增高为特征。低氧血症和发热不是导致肝损伤的直接原因 ,肝损伤可能是SARS相关病毒直接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动态观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的肝功能损害情况。方法 125例SAPS患者均在发病第1周、2周、4周、8周、12周空腹采血进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其他相关指标的动态监测,分析总结SARS病程中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 在SARS病程的第1、2周ALT开始升高,第4周后随病情好转开始缓慢下降,持续到第8周左右,到病程第12周才能完全恢复正常,重型患者比普通型患者恢复得慢。在SARS病程中AST升高不多,且在病程第4-8周时能很快恢复正常,重型患者升高的幅度较普通型患者高。部分病例的其他肝功能指标在ALT、AST峰值时有一过性改变,但很快恢复正常。结论 SAPS患者存在明显的肝功能损害,且恢复较慢,提示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要注意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and aims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have increas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due to coronavirus disease-19(COVID-19). It has been speculated that use of pioglitazone might increase such risk. The aim of our brief commentary is to review the safety of pioglitazone in people with T2DM and mild/moderate COVID-19.MethodsWe searched PubMed database using specific keywords related to our aims till May 15, 2020. Full text of relevant articles published in English language were retrieved and reviewed.ResultsMedications, including pioglitazone, that upregulate tissue expression of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 (ACE2), might have a dual role in COVID-19; on the one hand they might increase risk of infection as SARS-CoV2 uses ACE2 as a coreceptor to enter alveolar cells, but on the other hand, by reducing angiotensin II levels, they can protect against acute lung injury.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date that pioglitazone upregulates ACE2 in the alveolar cells; rather, there is evidence from animal studies of upregulation of ACE2 in insulin sensitive tissues, which might have a protective effect on lung injury. Moreover by moderating the exaggerated host proinflammatory response, pioglitazone can potentially reduce SARS-CoV-2 driven hyperinflammation.ConclusionsPioglitazone has more potential for benefit than harm, and can be continued in people with T2DM and mild/moderate COVID-19, unless there are specific contraindications for its use.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assess clinically relevant outcomes in people with diabetes and COVID-19 based upon baseline antidiabetes therapy, in particular pioglitazone.  相似文献   

20.
In December 2019 novel coronaviru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 Virus2 (SARS-CoV2)-originated from Wuhan, China, and spread rapidly around the world. This literature review highlights the dynamic nature of COVID-19 transmission and presentation. Analyzing 59 relevant articles up to May 1st, 2020 reflects that the main reporte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COVID-19 pandemic is fever and respiratory involvement. Also, current literature demonstrates a wide spectrum of different and atypical presentation(s) of COVID-19. The definite route of SARS-CoV2 transmission is respiratory droplets, however, virus nucleic acid has been detected in the stool and urine specimens as well. The severity of symptoms and outcomes of COVID-19 vary based on the patient's medical background, age, sex, and concurrent medical conditions (e.g. pregnancy). This is the first review that classifies all essential points regarding COVID-19 manifestations at a glance to improve the outcome of the patients by a better insight into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