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了解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运行情况,发现存在问题,为政府有关部门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访谈,实地考察形式了解实际情况。结果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均由政府投资建立,日常费用大多由政府承担或给予部分补贴;有3家日间照料中心对入托老人收费,其余不收费;入托老人女性占76.9%,能自理老人占95.4%,平均年龄(73.8±8.90)岁,7家"日间照料中心"有1家老年人日均在40人左右,其余在8人以下。结论 "日间照料中心"情况参差不一,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及其他问题,还需加强领导,进一步做好"照料中心"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城镇化进程中"新城市老人"的养老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借用社会支持理论,在自编量表的基础上,以攀枝花市为例,以城镇化进程中"新城市老人"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新城市老人"养老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并且分析人口统计学变量、养老支持结构与功能各变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从而给出提高老年人特别是"新城市老人"健康促进的对策与建议。结果在所有接受调查的老人中男性多于女性(56.5%vs 43.5%),年龄低于69岁的低年龄者所占比例明显大于高龄老人。从接受教育情况来看文盲及小学文化所占比例最高。从婚姻状况来看大部分老人有老伴陪伴,但是单身独居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35.2%),这些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更值得关注。从健康状况来看攀枝花市患者的健康状况良好,说明大部分新城市老人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从月收入来看,在被调查新城市老人中86%的老人有3个或以上子女,但是由于属于城镇化后的新城市老人,其收入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低于400元。所以,攀枝花市在城镇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新城市老人在生活保障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除了年龄不同、子女数量不同的个体在养老支持总量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月收入在养老支持总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个体特征是影响攀枝花市城镇化新城市老人获得不同养老支持的重要因素。除年龄对获得养老支持数量与质量的影响较小外,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状况、婚姻状况和健康状况在空巢老人的养老支持上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t=-3.357、3.533、5.280、4.255、4.368,P0.05)。除了性别和子女数量两个因素外,其他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月收入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均对攀枝花市城镇化新城市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影响(t=2.885、9.707、4.336、12.399、3.378,P0.05)。总体养老支持结构各变量与总体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154~0.366。养老支持功能各变量与生活满意度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介于0.202~0.459。结论从整体看,"新城市老人"存在着心理适应更困难的现状,根据增强弱支持力,同时保证强支持力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则为前提,全面开展提升老年人特别是"新城市老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感及健康促进工作尤为迫切,确保城镇化进程中"新城市老人"在养老过程中,能够根据个人需求,获得足够的物质保障和生活照料等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城市老人"的生活质量,探讨健康促进的对策。方法基于对安徽省池州市437位城区老人的调查,对比分析了"旧城市老人"和"新城市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结果性别、自我照料、收入来源等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共同因素,其中自我照料程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但影响的显著性水平在被试来源间存在差异。"旧城市老人"中,年龄、婚否、自我照料等因素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明显;"新城市老人"中,医疗费用负担、自我照料、子女孝顺、收入来源等因素与其主观幸福感有密切关系。结论从整体看,"新城市老人"较于"旧城市老人",存在着心理适应更困难的现状,全面开展提升老年人特别是"新城市老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感及健康促进工作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老年人照料需求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单身老年户、与子女分居老年户、同时有两代老年人户及高龄老年人户的数量持续增加,以家庭照料模式为主的老年人照料方式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和生活照料需求已成为老年服务的重点问题。本文根据2002年北京市老年保健及疾病防治中心针对老年人口的服务利用现状与需求问题。对北京市3个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旨在了解老年人照料服务的需求与意向。从而及时调整老年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内容,使老年人服务保障体系发挥最大、最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谷艳侠 《实用老年医学》2014,(5):431-433,437
目的调查医院就诊的失能老年人个人资本情况,分析个人资本对失能老年人照料需求和利用的影响,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出建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2~12月在邢台市第三医院就诊的≥60岁的失能老年人。根据研究对象的6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对其失能情况进行分级。借鉴中国健康长寿纵向调查表(CLHLS2005)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失能老年人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社会经济背景和家庭结构、健康状况、经济来源等个人资本信息,以及失能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照料的情况。结果在城乡分布、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居住情况方面,接受非正式照料、正式照料或无照料失能老人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轻、中度失能老年人接受正式照料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重度失能老年人(P〈0.05);享有退休金的失能老年人接受正式照料的比例高于不享有退休金的失能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能老年人的失能程度影响其获得正式与非正式支持的比例;失能老年人是否获取正式照料与收入水平有关,也与收入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老龄化具有人口基数大、高龄化比例高、老龄化发展迅速、未富先老等特点。同时,中国还长期存在养老资源紧缺、养老资源供给效率不足、养老服务与内容缺乏创新、各类养老服务主体之间缺乏协同,"医养分离"的照料模式等问题~〔1〕。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护理和医疗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的保健、老年病的防治及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保障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减轻社会负担,既是卫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2〕。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制度作为老年保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延边地区居家主要老年照料者的照料负担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便利抽样法,对于延吉市3个街道16个社区符合条件的52对需要照料的老年人及其主要老年照料者,采用问卷进行调查.对于需要照料老年人调查一般状况、日常生活能力( ADL)及问题行为等;对于主要老年照料者调查一般状况、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每日照料时间、夜间睡眠状况、社会支持资源及Zarit护理负担量表(Zarit caregiver Burden Interview:ZBI)等.结果 主要老年照料者的ZBI得分为34.19±16.59,影响照料负担的因素分别为主要照料者的夜间睡眠情况、照料烦恼时咨询对象及需要照料老年人的年龄.结论 朝鲜族主要老年照料者的照料负担显著高于同期进行的共通研究中的日本老年照料者的照料负担(28.2±16.9),应采取措施改善其夜间睡眠,积极调动家庭成员和社会工作者主动提供咨询服务,及时消除照料烦恼;尤其对于照料70岁以下的老年照料者,更应予以支持以减轻负担而提高照料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北京市老年人居住安排与成年子女赡养老年父母的关系。方法利用描述统计分析和Probit多元回归模型研究老年人居住安排与成年子女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经济支持的相关关系。结果老年人与成年子女同住,不但会提高需要时得到照料的概率,同时也有助于获得子女的经济支持。与成年子女同住、不同住的老年人获得日常生活照料的比例分别为79.85%和47.31%(P0.001),获得经济支持的比例分别为32.69%和26.66%(P0.001)。如果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与不同住相比,与成年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得到日常生活照料和经济支持的概率将会分别提高32.2%(P0.01)和3.2%(P0.05)。结论老年人与成年子女同住是家庭养老在生活照料和经济支持方面的集中体现,也是目前对老年人最有利的一种居住安排方式。  相似文献   

9.
美国家庭照料负担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家庭照料负担研究的新进展王梅(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11)在人口发展进入到老龄化的国家,老年人的家庭照料负担问题正日益引人注目。有关照料负担评价的研究已成为老年学及社会福利学等领域讨论的热门话题。照料负担的评价内容从一维的照料任务测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空巢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现状及长期照料模式的影响因素。方法运用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将空巢组(n=497)与非空巢组(n=1 205)失能老人进行对比,分析空巢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现状;选取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社会学因素作为自变量,长期照料模式作为因变量,通过3个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明确长期照料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相比于非空巢组,空巢组洗澡、穿衣、如厕自理能力较低,对生活照料类、精神慰藉类服务需求较高。家庭照料当前仍然是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料方式的首要选择;个人特征中,年龄、性别、配偶、失能程度是影响老年人长期照料模式选择的最主要因素,生活来源、存活儿女数与选择社会化照料模式呈负相关关系,社会学因素中仅失能老人的居住意愿与长期照料模式的选择有关。结论对空巢失能老人进行分级评估,根据其需求提供多层次服务;加强照料机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扩大长期照料范围;政府承担主体责任,解决空巢失能老人经济薄弱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精神赡养是指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尽量给予慰藉和满足〔1〕。精神赡养已经同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相并列,被称为现代社会完整的养老概念至少要涉及的3个方面之一。目前,已经有研究〔2〕关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但主要是从各个角度论述该问题的重要性。有研究〔3〕关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但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定量方法较少见,尤其是从"社会支持"角度来定量研究该问题的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为老年人群提供高效、高质量的整合医护照料服务,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针对老年人的健康服务过于强调医院的诊疗而忽视社区的服务,造成诸多问题,包括: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就医不便、难以得到及时便捷的服务;以疾病为中心的诊治、多忽略功能和老年问题,难以满足老年人全部健康需求;医护照料不连续,造成重复诊疗、过度医疗;长期照护、安宁疗护服务不足等。老年人个体差异大,健康状态在不同时间点也会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社区非医疗照料需求调查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 了解老年人对社区非医疗照料的需求,更好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并进行入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市城区(宣武区)、城乡结合部(海淀温泉)及郊区农村(通州)的2487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结果 老年人对社区服务需求率为城区51.4%、城乡结合部36.7%和郊区农村14.1%。照料内容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提供娱乐场所、提供非医疗应急帮助及心理慰藉,城区老年人的需求率高于乡镇地区和农村老年人。老年人对社区服务总体满意度为41.5%。结论 应尽快建立并完善社区非医疗照料服务,尤其应针对目前老年人的需求和经济状况,开展一些老年人需要的且能接受的社区照料服务。  相似文献   

14.
夏辛萍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805-2806
目的通过对高校社区老年人养老需求状况进行调查,探讨及解决社区在提供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善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统一调查问卷对2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养老服务需求情况调查。结果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存在经济保障压力增大、生活照料人力不足、精神慰藉问题突出等问题。结论应从完善服务内容、健全运行机制等方面来构建和完善高校老年人社区照顾体系,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各种保障。  相似文献   

15.
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中国农村老年人与子女间的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的健康自评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安徽省巢湖市进行的“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从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的代际间的双向交流,分析了代际支持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的影响。结果 来自子女的经济支持和老年人对子女的经济支持都对老年人的健康自评状况有积极影响。但子女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老人向子女提供生活照料对老年人的健康自我评价没有影响作用。而代际间的情感交流能够改善老年人的健康自评状况。结论 促进老年人的家庭和睦和代际交流,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福利和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6.
<正>"医养融合"服务体是指整合养老机构与社区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娱活动、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常见疾病诊疗、日常护理服务、大病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等服务的综合体,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医养护一体化"服务需求。尽管老年人对"医养融合"服务需求较高,但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老年人主要照料者童年期创伤经历、社会支持与施虐倾向的关系。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照顾者虐待老年人评定量表对200名老年人主要照料者进行调查。结果老年人主要照料者施虐倾向农村显著高于城镇(P0.01),初中及以下学历显著高于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P0.05)。老年人主要照料者童年期创伤经历及各子维度与施虐倾向呈正相关(P0.01),社会支持及各子维度与施虐倾向呈负相关(P0.01),情感虐待对施虐倾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74,P0.001),主观支持对施虐倾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332,P0.001),解释其23.0%的变异。结论减少童年期创伤经历,提高社会支持,可以降低老年人主要照料者的施虐倾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老年人的赡养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同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并列为老年人赡养的三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更加突出.需要构建多层次支持体系对老年人进行精神赡养,使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都能“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运用非随机取样方法,在福建省福鼎市选取传统农村、城乡结合部和城市老年人共1 761名,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调查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结果受调查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得分由低到高分别为传统农村(20.84±5.00)分、城乡结合部(22.78±5.75)分和城市(24.72±5.91)分,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基本一致,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传统农村和城乡结合部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城镇化显著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政府应着力改善农村地区的经济和健康保障水平及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和社会参与状况,进一步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我国农村地医老年人照料者的社会支持、卫生服务使用及精神卫生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量表、社会网络量表、卫生服务使用问卷、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自评量表对199位60岁以是老人的长期照料者进行评估。结果 大多数照料者为老人的配偶儿子和儿媳。照料者最常使用的卫生服务方式为看医生。回归分析表明,抑郁量表评分与照料者年龄和收入、受照料老人性别和年龄、照料时间及社会网络量表总分有密切关系。结论 我国农村地区家庭在老人照料中承担着主要角色,大多数照料者选择使用医疗服务资源。照料过程中出现的抑郁体验与照料者及受照料老人的背景有关,社会支持力量可能起一定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