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兵  吴林岚  杨晓梅  吴开木 《肝脏》2012,17(11):779-780,802
目的了解大鼠骨髓干细胞对大鼠急性肝功能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法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移植于模型鼠肝包膜下,比较移植前和移植3周后,血清Alb、ALT、AST水平变化。以0.9%氯化钠溶液肝包膜下注射作对照组。结果干细胞移植3周后,移植组血清Alb水平为(19.2±2.6)g/L,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水平(12.6±3.5)g/L,(P<0.05);移植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20.9±5.1)和(19.4±3.7)U/L,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水平(40.7±11.6)和(37.9±12.7)U/L,(P<0.05)。结论大鼠骨髓干细胞肝包膜下移植可使急性肝损伤大鼠的肝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和自体骨髓干细胞共同移植治疗D-半乳糖苷所致急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方法采集大鼠脐血和骨髓中单个核细胞,以促肝细胞生长因子和干细胞因子培养3w,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白蛋白和甲胎蛋白表达情况;以D-半乳糖苷腹腔注射法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24 h后每日经鼠尾静脉分别注入脐血干细胞,或骨髓干细胞,或混合的脐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7d,观察4组大鼠存活率、肝功能和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在促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干细胞因子的诱导下,脐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并分化为肝细胞;脐血干细胞移植、骨髓干细胞移植和联合细胞移植组大鼠9d 存活率分别为55.6%、50.0%和77.8%,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6.7%,P〈0.01);联合移植组存活率高于任何一种单纯干细胞移植(P〈0.01)。结论脐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两者联合移植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大鼠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同种异体移植后在受体大鼠模型肝内定居情况.方法 采用全骨髓培养法体外培养细胞,贴壁筛选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应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诱导分化出肝干细胞,鉴定后,经肝脏中叶注射入同种异体正常组和暴发性肝衰竭组大鼠体内,于移植后的第1、2、4周取受体肝脏移植原位(注射部位)、邻位(距注射部位0.5 cm)组织,应用PCR技术检测性别决定因子基因片段,研究肝干细胞在大鼠肝脏内定居情况.结果 经肝脏注射移植的肝干细胞在正常组和肝损伤组的肝脏内均能定居,且定居的细胞数量上肝损伤组明显多于正常组.结论 经肝脏注射移植的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可以定居于肝脏内,且定于肝脏的干细胞数量与肝脏是否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门脉移植后在受体大鼠模型肝内定居分布情况。方法利用密度梯度法和贴壁法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MSCs经CFSE标记后从门静脉植入同种异体正常组和肝损伤组大鼠体内,10d后取出受体大鼠肝脏,通过冰冻切片行荧光计数法,比较MSCs在大鼠肝脏内定居分布情况。结果门静脉移植后的MSCs均能在正常组和肝损伤组的肝脏内定居;在细胞数量上,肝损伤组明显多于正常组。结论经门静脉移植的MSCs可以定居于肝脏内,定于肝脏的细胞数量与肝脏是否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经门静脉途径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移植对对乙酰氨基酚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疗效. 方法 建立对乙酰氨基酚导致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经门静脉途径行hSMCs移植,采用肝功能检查、免疫荧光、荧光显微镜,网状纤维染色等方法 观察hMSC移植前后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小鼠肝腺泡结构的恢复与肝功能的改善情况. 结果免疫缺陷病小鼠肝功能在经门静脉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改善(P<0.05).免疫荧光显示经门静脉移植的hMSCs在肝脏有大量定植、分化与增殖.免疫荧光观察到门静脉移植后肝腺泡结构改善明显. 结论 经门静脉途径的hMSCs移植能显著改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功能,经门静脉移植的hMSCs在小鼠肝内生长良好,是hMSCs移植治疗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 ipose tissue-derived m esenchym al stem cells,ADMSCs)对四氯化碳所致慢性肝损伤治疗的研究。方法将从4周龄雄性SD大鼠腹股沟分离得到的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 r-dU)在体外标记后,通过门静脉注射的方法移植入由四氯化碳造成慢性肝损伤的雄鼠体内。移植术后2周处死受体雄鼠,取其肝组织,通过免疫荧光双染色的方法观察B rdU标记细胞的存在和白蛋白的表达,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中ALT、AST及ALB,以确定所注入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向肝细胞样细胞方向转化及对四氯化碳所致慢性肝损伤大鼠的治疗情况。结果在经门静脉移植的实验组SD大鼠的肝组织内检测到同时表达B rdU和白蛋白的细胞,且其病理组织学及肝功能均较模型组有所好转。结论本研究证实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四氯化碳所致慢性肝损伤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门静脉大鼠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是否形成肝内及肝外血栓。方法应用CCl4/2-AAF制备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从大鼠骨髓分离骨髓単个核细胞。实验A组:经门静脉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0.3 mL/只;B组:经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3 mL/只;分别于移植后两周处死大鼠,取心、肝、肺、脑、肾、脾等组织观察大鼠这些器官有无血栓形成。结果各器官血栓形成情况:HE染色观察移植后2周心、肝、肺、脑、肾均无血栓形成。结论通过门静脉移植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在急性肝损伤的大鼠各个器官均无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B型超声引导下经皮向肝包膜下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大鼠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建立肝损伤大鼠模型。首次移植:手术开腹,在肝损伤大鼠肝包膜下注入1 mL含MSC胶原培养液(MSC移植组);在肝损伤大鼠和正常大鼠肝包膜下分别注入1 mL不含MSC胶原培养液(分别为肝损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各组注入物均可在肝包膜下形成胶原凝胶。第2次和第3次移植:分别在首次移植后第3周和第4周在B超引导下经皮向上一次移植留在肝包膜下形成的凝胶囊腔内注射含MSC培养液(MSC移植组)或不含MSC培养液(肝损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在第3次移植后1周,检测各组大鼠Alb、ALT、TBil;称大鼠体重和肝重,计算肝指数。结果 MSC移植组血浆Alb水平(32.5±6.7)g/L明显高于肝损伤对照组(24.5±7.4)g/L(P〈0.05);而ALT(97.7±19.6)U/L、TBil(6.5±1.4)μmol/L和肝指数(4.4±0.5)均明显低于肝损伤对照组的(321.8±27.4)U/L、(38.2±14.3)μmol/L和(5.5±0.7)(均P〈0.05)。结论将胶原溶液注入大鼠肝包膜下可形成胶原凝胶囊腔;可在B型超声引导下多次经皮将MSC注入肝包膜下凝胶囊腔(移植到肝实质表面);5周内3次移植MSC到肝包膜下可使肝损伤大鼠的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8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对8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术前常规保肝治疗,采用细胞分离技术自脐带血中提取移植所需要的干细胞,通过肝动脉介入的方法注入肝脏内。干细胞移植后第1、4、10及16周行肝功能检查,第10、16周行肝脏CT检查评价影像学变化。结果术后第1~10周86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6周血浆白蛋白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均〈0.01),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均〈0.05);术后第16周CT显示肝脏最大截面积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可有效修复肝损伤、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积雪草苷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阻断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积雪草苷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积雪草苷治疗组,在同一环境中饲养。模型对照组和积雪草苷治疗组采用20%的四氯化碳花生油按每100g体质量0.2mL的剂量腹腔注射4周,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花生油。积雪草苷治疗组于四氯化碳腹腔注射的同时给予含积雪草苷2mg的生理盐水1mL灌胃,1次/d,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第4周实验结束时,取肝组织做病理学观察,取全血做血清球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透明质酸含量检测。结果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正常对照组无明显病理改变,积雪草苷治疗组较模型对照组的肝纤维化分级显著降低(P〈0.05);积雪草苷治疗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透明质酸平均升高水平也较模型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1),两组血清球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积雪草苷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有明屁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