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伴重度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脑卒中复发预后的近期影响。方法65例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的脑梗死患者采用自膨式支架行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PTAS),为介入组;另外74例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的脑梗死患者仅接受药物治疗,为对照组。分组依据患者治疗意愿,即是否同意接受PTAS,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NIHSS、MMSE评分变化,记录脑卒中和死亡事件。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预后相关因素分布并无显著差异,合并其他脑动脉狭窄分布也无显著差异;入组时NIHSS、MMSE评分无显著差异,但介入组3个月、6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介入组脑卒中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TAS是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改善康复预后的有效措施,并可能降低脑卒中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84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检测分析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分布、狭窄度及超声分型。并将有症状侧与无症状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以软斑最为多见,其次为混合斑和溃疡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硬斑和扁平斑无明显差异;无症状侧斑块明显高于有症状侧斑块(60.34%比39.66%,P<0.01);且无症状侧颅外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侧(29.31%比6.70%,P<0.01)。结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超声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病因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别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磁共振血管成像示7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单纯颅外动脉、单纯颅内动脉、颅内—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分别为27.8%(25/90)、24.4%(22/90)和32.2%(29/90);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1),而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内—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高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5),两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相近。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54.1%)高于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5.9%),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53.3%)高于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6.7%),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64.1%)明显高于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5.9%;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示4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有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或闭塞,73例有颈动脉或椎动脉斑块。72例经颅多普勒异常。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联合应用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作出客观评价,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4.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硬化与无症状性脑梗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航  林敏 《高血压杂志》2006,14(6):439-44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50)和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2.0%和82.0%,显著高于没有无症状性脑梗死组(64.9%和58.8%;P=0.000和P=0.004);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38.0%,亦显著高于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7.0%,P=0.000)。与脑梗死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69.8%,显著高于非梗死侧(35.1%,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发生率;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颅内梗死病灶有同侧相关性。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50)和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2.0%和82.0%,显著高于没有无症状性脑梗死组(64.9%和58.8%;P=0.000和P=0.004);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38.0%,亦显著高于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7.0%,P=0.000).与脑梗死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69.8%,显著高于非梗死侧(35.1%,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发生率;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颅内梗死病灶有同侧相关性.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 (≥ 70岁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PTAS)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等相关问题。方法 本组收集 16例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诊断后 ,均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自膨式支架行PTAS治疗。结果  16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狭窄段的直径较术前扩大 ,12例达到正常管径的 6 0 %以上 ,4例达到 4 0 % ,有症状的 14例术后临床脑缺血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全部患者无并发症发生。随访 2~ 2 4个月 ,全部患者均未再发生脑缺血 ,其中 2例行DSA复查、6例行多普勒超声复查 ,均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PTAS是治疗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简便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同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02年8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资料,共计44例,男性36例,女性8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64±8)岁。4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例心肌梗死。32例合并高血压,16例合并糖尿病,4例并发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合并陈旧性脑梗死病史。冠状动脉造影显示:4例2支病变,40例3支病变。颈动脉超声提示:27例双侧病变,17例单侧严重变,术中均先行CEA再行OPCABG。结果: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例,为术后心肌梗死;1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于术后1年内死亡,死亡原因不明;2例术后1年内再次行CEA,均为双侧重度狭窄患者;2例术后随访1~2年内发生脑梗死。余39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6年,复查无神经系统事件及心肌梗死事件。结论:同期行OPCABG和CEA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疾病安全、有效,近期及中期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按头颅CT或MRI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动脉组。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其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大小以及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 皮质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皮质下组(χ^2=10.04,P〈0.01),皮质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皮质下组(χ^2=8.44,P〈0.01)。结论 皮质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关系更密切,且随着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的增加,皮质脑梗死的危险性也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eCEA)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狭窄率≥50%的有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23例,采用eCEA术式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4例颈内动脉合并颈总动脉狭窄患者采用内膜切除器,行eCEA+逆行性颈总动脉内膜切除术。所有患者均获得6个月临床及颈动脉超声、CT血管成像随访。结果23例患者斑块均被成功切除,术中无严重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出现明显气管移位,7例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均在术后3个月内恢复。4例患者术后72h内有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头部CT检查无梗死灶出现,经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后恢复正常。无严重脑水肿、脑出血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13例因TIA发作入院的患者未再出现症状,其他原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复查颈动脉超声和CT血管成像,显示无一例患者出现颈动脉再次狭窄。结论eCEA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安全、有效,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青年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27例青年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22例症状完全缓解,5例进展为脑梗死。TIA发作〉2次/24h,持续时间〉30min,有合并疾病是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DSA示71.4%有阳性发现,7例为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2例为单纯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1例为单纯颅内血管狭窄;1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80%者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术,术后随访2a,无TIA再发作。提示青年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多已存在颅内外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应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期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随访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7例经冠状动脉及脑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的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周左右再行颈动脉支架术(CAS),手术前后均进行水化以保护肾功能,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mRS)、肾功能,术中术后并发症等,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有无心肌梗死、脑梗死并复查造影观察支架内情况。结果 57例患者均成功行分期介入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显示血管通畅,狭窄解除满意,手术前后患者mRS评分无明显变化,两次介入前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PCI术后3d出现原脑梗症状加重,紧急行CAS术,预后良好。虽有16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窦反射,但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心肌梗死、脑梗死,无死亡患者。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及支架侧脑梗死。结论对于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分期先行PCI后行CAS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3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证实,狭窄率≥70%。在脑保护装置的保护下,向患者的颈动脉血管内植入支架,然后计算残余的狭窄率。结果 36例患者均支架植入,术中血压下降7例,心动过缓9例,8例出现血管痉挛,2例有栓塞事件,无死亡病例;治疗前后狭窄动脉血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2星期出院,术后跟踪随访5~13个月,未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查血管正常。结论在脑保护装置保护下进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可以明显减少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  相似文献   

13.
宋存峰  秦伟  焦力群  朱风水 《山东医药》2010,50(44):100-10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选择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00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中应用抗栓塞远端保护装置,球囊预扩张狭窄部位,释放颈动脉自膨支架。结果所有支架释放定位准确,残余狭窄〈30%,围手术期出现1例脑出血,1例急性血管形成。临床随访1例再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超声示支架远端再狭窄。结论应用脑保护装置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可行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EPCs)与缺血性脑血管(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ICVD患者206例,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急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8例(颈动脉硬化组),另外随机选取90例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通过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判断其颈动脉的狭窄程度,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样本的EPCs水平,分析EPCs水平与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颈动脉硬化组患者的EPCs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患者的EPCs水平均高于颈动脉硬化组(P<0.05);对同一组而言,重度狭窄者的EPCs水平均低于轻中度狭窄者(P<0.05);急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颈动脉硬化组的EPCs水平与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呈负相关(r=-0.437、-0.296、-0.542,均P<0.05)。结论 EPCs水平与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可反映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正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不过,相对于症状颈动脉狭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尤其是老年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治疗的临床研究和证据,相对较少。如何指导老年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值得探讨。1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原则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指既往无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或在180d内没有脑卒中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狭窄作为缺血性卒中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备受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师的重视。目前,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首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也是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案之一,尤其对于CEA高风险患者,CAS为最佳治疗手段。CAS具有侵入性较小、患者不适感更低以及住院时间短的优势,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CAS后支架内再狭窄(ISR),ISR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缺血性卒中复发等临床事件密切相关。作者就CAS术后ISR形成的机制、影响因素及其预防与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的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本院进行诊断治疗的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9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分析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观察组发作时间、发作频率与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血管阻塞患者发作时间≥60 min者比例低于重度、中度及轻度狭窄患者,发作频率≥3次/w者阻塞及重度狭窄者比例高于中度及轻度狭窄患者(均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均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老年颈动脉狭窄病人经皮颈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carotidarterystenting,C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行CAS,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老年患者39例:男28例,女11例;年龄55~81(64±10)岁。随访1年。术前及术后1年行颈动脉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发生微小脑梗死1例;高灌注综合征1例。围手术期及随访中未见死亡及卒中的事件发生,超声检查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P<0.001),仅见50%的支架内再狭窄2例(4.9%)。结论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病人CAS是一种简单、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狭窄伴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老年人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而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原因。2003年12月~2007年3月,我们对20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CAS)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国产氯吡格雷、进口氯吡格雷在支架术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48例患者分为波立维组和泰嘉组,术前连续服用5d拜阿司匹灵肠溶片和氯吡格雷,在行颅外段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继续服用上述剂量药物6个月,观察两组支架内血栓、再狭窄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术后6个月复查颈动脉CTA均未发现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两组患者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加之国产氯吡格雷价格低廉,且支架术后须长期服用,更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