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械通气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重要支持手段,为减少或避免机械通气所致的肺损伤,近年来逐步形成ARDS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深刻认识ARDS病理生理特点,合理评价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于提高ARDS患机械通气效果,改善ARDS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侯静静  朱蕾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12):930-932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strategy,LPVS)的提出是近年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方面的最主要进展,LPVS在临床的应用是ARDS病死率降低的重要原因。最初认为LPVS是通过降低ARDS机械通气过程中的机械性损伤而改善ARDS预后的,但目前研究显示LPVS还可通过降低肺和全身炎症反应、改善肺氧化一抗氧化失衡和细胞凋亡异常等多个机制改善ARDS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评价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治疗 2 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患儿时对避免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所起的作用。  方法 :对 2 8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单纯并发 ARDS患儿采用 1高呼吸频率 ;2低潮气量 ;3限制气道峰压 ;4早期使用高呼吸末正压等通气模式 ,并在血液动力学监测下适当允许高碳酸血症。  结果 :与以往病例的治疗结果比 ,全组患者并发症低 ,无死亡。住院天数减少。  结论 :本组患儿治疗结果较好 ,作者认为要更新对 ARDS病理改变的认识 ,使用有针对性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避免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的再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保护性肺通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于1967年首次在文献中描述,至今已有30多年了。既往ARDS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非常低,病死率高达50%-70%。自从1990年一种创新的机械通气策略发表后,ARDS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这种策略称为“保护性肺通气策略”,1993年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Consensus Conference发表的指南再次强调了它的重要性。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的实质是限制机械通气时的潮气量(TV)和气道压力,以减轻肺过度充气;  相似文献   

5.
机械通气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重要支持手段,为减少或避免机械通气所致的肺损伤,近年来逐步形成ARDS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深刻认识ARDS病理生理特点,合理评价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于提高ARDS患者机械通气效果,改善ARDS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肺复张和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是近10多年来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的重大突破,但是目前ARDS的病死率仍高达30%~40%〔1~3〕。高频震荡通气(HFOV)治疗已作为ARDS重要的辅助通气方式〔4〕。本研究对36例常规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无效的ARDS患者分别予以手法肺复张结合小潮气量的常频机械通气(CMV)和换用HFOV治疗,比较其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呼吸机机械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意义。方法43例ARDS患者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联合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进行呼吸机机械通气,监测呼吸参数、血气分析、血电解质、X线胸片等。结果28例患者痊愈出院,15例治疗失败,总成功率达65.1%。结论呼吸机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抢救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复张方法与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理生理学改变的认识以及机械通气治疗的不断进展,人们已经清楚地了解到,作为ARDS主要治疗手段的正压通气,可能导致的吸气末肺泡过度膨胀和呼气末肺泡萎陷,使肺损伤进一步加重,即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概念,一方面通过呼气末正压(PEEP)维持肺泡开放,防止肺泡的周期性开闭。另一方面降低潮气量,以避免吸气末过高的肺泡牵张压和肺泡过度膨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计对ARDS实施保护性通气方法。方法 对比观察BIPAP(双相气正压通气)和常规容量辅助/控制模式(A/C)通气方法对ARDS病人氧合指数、肺顺性、血液动力学及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BIPAP通气方式与传统通气方式A/C相比,血氧饱和度和氧合指数明显改善,血液动力不稳定,肺顺应性增加,带机时间缩短,死亡率和并发症减少。结论 BIPAP通气方式可从限压、小潮气量方面实施保护性肺通气;BIPAP通气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保持病人在高低压两个水平的自主呼吸,人机配合良好,符合生理要求。  相似文献   

10.
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之一,它可以促进氧合,防止呼气末肺泡萎陷,抑制炎性介质释放.而国外研究表明,ARDS患者对同样水平的PEEP反应并不一致,可能与导致ARDS的病因不同有关.我们观察了不同水平PEEP通气对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预后情况。方法:ARDS患者80例,根据病床单双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小潮气量辅助/控制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肺复张/机械通气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Pa O2、Pa O2/Fi O2和Pa CO2无明显差异,治疗后2 h、24 h、Pa O2和Pa O2/Fi O2值明显上升,Pa CO2值明显下降(P0.05),同一时间点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呼吸机相关肺炎、恶心呕吐和肺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应用于ARDS的治疗中,能有效保持患者动脉血气的稳定,加快患者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潮气量(LTV)加呼气末正压(PEEP)机械通气(MV)治疗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以28例常规潮气量(8~12ml/kg)MV为对照组,30例小潮气量(5~7ml/kg)加用PEEP的MV模式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血气,RR、HR、MAP、CVP、呼吸机所致肺损伤(VILI)、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发生率及ARDS病死率。结果两组PaO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观察组PaCO2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出现6例VILI、4例MODS及死亡3例,对照组13例VILI、7例MODS、死亡5例。结论在ARDS治疗中采用小潮气量加PEEP及允许范围内高碳酸血症(PHC)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明显改善缺氧,减少VILI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发现和提出已经五十余年,其诊断标准、诊疗理念和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全球流行,使得临床医师对于ARDS的发生发展有了新的认识,ARDS的诊断标准需要更新以适应疾病病理生理的发现和诊疗技术的发展;ARDS肺保护通气后,临床医师需要面对患者膈肌功能损伤导致的脱机困难,因此肺保护性通气也在向肺-膈肌保护性通气转变;ARDS的不均一性不仅体现在肺损伤,还体现在对治疗的反应性不同,需要结合ARDS的临床表现区分其亚型,从而更为精准地治疗。因此,ARDS诊断与治疗是在对过去的认知不断反思中前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的可行性,并评价其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7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ARDS的婴幼儿采用新的通气模式:(1)低潮气量(6~8ml/kg);(2)高PEEP(6~12cmH_2O);(3)限制气道峰压(<30~35cmH_2O);(4)高呼吸频率(25~40次/分钟);(5)适当允许高碳酸血症(PaCO_2≤60mmHg)。同时注重液体限制、体位疗法等辅助措施,并在部分危重患儿及时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和(或)一氧化氮。结果:术后平均应用呼吸机时间12.73天。与以往同类病例的治疗结果相比,本组患儿无死亡,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无明显后遗症,近远期随访均满意。结论:在改良的保护性肺机械通气的基础上,辅以液体限制、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一氧化氮等综合治疗手段,可以明显提高体外循环术后ARDS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胸部创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辅助呼吸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方法选择52例以重症闭合性胸部创伤为主并ARD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通气组及保护性肺通气治疗组,每组各26例;均以PB760呼吸机辅助呼吸(SIMV+PVS+PEEP模式),分别记录机械通气前及通气后8、24h动脉血气分析PaO_2、PaCO_2及氧合指数(PaO_2/FiO_2);同时记录每组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时间、治疗有效和无效(死亡)例数。结果保护性肺通气组8、24h后氧合指数、PaO_2明显优于常规通气组(P0.01),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短于常规通气组(P0.01),病死率也低于常规通气组(P0.05)。结论保护性肺通气方式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发ARDS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6.
通气机相关性损伤及保护性肺通气策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机械通气的使用越来越广,然而,机械通气是把双刃剑,合理的应用将使重危患者抢救成功率大大增加。否则,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会给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甚或死亡。通气有关的肺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尤其在肺损伤/急性呼吸窘综合征(ALI/ARDS)中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近年来进展较大,不但涉及到传统的气压伤和容积伤,更为关注的是肺周期性的开放和闭陷所引发剪切力的损伤以及不合理的通气所引发的生物性损伤等在本文均作详细综述。本文还就小潮气量、限压通气、高呼期末正压通气、肺复张手法以及尚未广泛使用的高频震荡通气和液体通气等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的进展进行了详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呼吸机肺保护性通气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重症医学科治疗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96例,完全随机化分成A(保护性通气)组 50例;B(正常通气)组46例.A组予保护性机械通气,潮气量设定为6~8 ml/kg;B组行正常机械通气组,潮气量8~12 ml/kg.记录动脉血气分析PaO2、PaCO2、氧合指数.观察记录住院时间、脱管时间、死亡率、治疗7天后观察有效率.结果 A组住院时间、脱管时间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率较B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7天后PaO2、氧合指数较基础值和B组明显升高,PaCO2较基础值和B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机肺保护性通气治疗老年重症肺炎可改善氧合状况,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的可行性,并评价其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17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ARDS的婴幼儿采用新的通气模式(1)低潮气量(6~8ml/kg);(2)高PEEP(6~12cmH2O);(3)限制气道峰压(<30~35cmH2O);(4)高呼吸频率(25~40次/分钟);(5)适当允许高碳酸血症(PaCO2≤60mmHg).同时注重液体限制、体位疗法等辅助措施,并在部分危重患儿及时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和(或)-氧化氮. 结果术后平均应用呼吸机时间12.73天.与以往同类病例的治疗结果相比,本组患儿无死亡,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无明显后遗症,近远期随访均满意. 结论在改良的保护性肺机械通气的基础上,辅以液体限制、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一氧化氮等综合治疗手段,可以明显提高体外循环术后ARDS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32例给予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氧合指数(Pa O2/Fi O2)的变化情况以及带机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肺损伤(VALI)的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经通气后8 h、24 h、48 h的Pa O2、Pa CO2、Pa O2/Fi 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带机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VALI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保护性通气能明显改善氧合,缩短带机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VALI发生,对ARDS的临床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是由严重感染、创伤、休克、中毒、呼入有害气体、急性胰腺炎、病理产科等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ALI和ARDS具有性质相同的病理生理改变,ALI的严重阶段定义为ARDS。目前对ALI/ARDS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ALI/ARDS患者能否康复取决于肺损伤的程度,肺外器官损伤,患者原有的原发性疾病,以及是否有足够的支持治疗。保守性输液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降低了ARDS的残疾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