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恶性肿瘤与血液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液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和恶性肿瘤之间存在一定生物学关系。恶性肿瘤中以产生黏液的腺癌伴发血栓栓塞症的几率最高。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将恶性肿瘤伴发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归纳为Virchow三联征,即静脉血液瘀滞状态、血管损伤及血液成分的异常。肿瘤相关凝血的激活影响肿瘤生长、微血管形成和转移过程,反过来这些过程增加血栓形成几率。纤溶系统的激活亦促进肿瘤的浸润、增殖、微血管形成过程,其作用超过了纤溶系统受损造成的血液高凝状态。因此抗凝及针对凝血、纤溶系统各个环节的治疗可能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播散过程。  相似文献   

2.
由血栓引起的疾病叫血栓症。而通常在不会形成血栓的条件下形成血栓损害机体的状态叫做凝血亢进状态。血栓形成有许多因素参与,如家族性,血液粘度及血小板变化,血液动力学障碍、肥胖等。近年来发现血管内也存在着凝血机制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十分缓慢。正常人体有完整的凝血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正常人的血管内即使有少量的活性凝血中间产物形成也能被单核巨噬细胞所清除或被血中抗凝物质中和。纤溶系统不断溶解小血管损伤产生的纤维蛋白,失去这种平衡促进血液凝固或产生大量的纤维蛋白,或者被溶解的过程受到阻碍均可产生凝血亢进。  相似文献   

3.
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是重症医学领域常用的器官功能支持技术。由于脓毒症患者常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凝血功能障碍,抗凝技术已成为脓毒症患者CRRT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抗凝技术能延缓或减少管路和(或)滤器的凝血,延长其寿命,提高CRRT治疗效率,减少血液成分的丢失及病理状态下的血栓形成。目前常用的CRRT抗凝药物包括肝素、抗凝酶、低分子肝素和(或)肝素类似物、Ⅱ因子拮抗剂、萘莫斯他、枸橼酸钠及抗血小板药物。CRRT抗凝治疗过程中需动态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在抗凝禁忌的情况下,可用肝素盐水浸泡、前稀释及选择高亲水性滤器等方法减少管路和(或)滤器凝血。  相似文献   

4.
正在身体正常的情况下,血液在心脏和血管里能够很顺畅的循环流动;但如果心脏或血管内皮出现破损或有异物(例如心脏换瓣手术使用的人工瓣膜)时,血液里的一些凝血成分就可能会黏附和聚集,形成血栓。为了预防心脏、血管和人工瓣膜的血栓形成,我们需要进行抗凝治疗。目前我们常用的抗凝药物是双香  相似文献   

5.
枸橼酸的代谢动力学及其在连续性血液净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液净化时,人体血液在体外与滤器接触,引起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同时由于体外循环缺乏局部抗凝性物质,滤器容易发生凝血.因此,血液净化必须面临凝血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抗凝1号胶囊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58例符合服用抗凝1号胶囊的病人分为3组,抗凝1号胶囊组、渐停肠溶阿司匹林组和抗凝1号胶囊与肠溶阿司匹林合用组,应用抗凝1号胶囊治疗,观察用药前后血常规、血液流变学、血脂、血凝系列、肝功能、肾功能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用药前后的血常规(特别是血小板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有明显变化;血凝系列(PT、INR、APTT)中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有不同程度的延长,PT和纤维蛋白原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明显改善.结论抗凝1号胶囊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抗凝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体外枸橼酸抗凝技术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46例伴有出血倾向患者行血液净化治疗,采用枸橼酸体外抗凝共86例次,根据病情需要分别行血液透析(HD)、透析滤过(HDF)及连续性静脉至静脉血液滤过(CVVH)。监测治疗中活化凝血时间(ACT)、血清离子钙、血钠、二氧化碳结合力的变化、体外循环部分的抗凝效果和有无出血加重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中体外循环的ACT较治疗前ACT显著延长,治疗后ACT较治疗前ACT无显著变化。HD方式的透析器平均复用5.86次,HDF方式的透析器平均复用5.6次。CVVH连续8小时无凝血情况。无1例出血加重,无枸橼酸引起的高钠及代谢性酸中毒。结论 枸橼酸体外抗凝在HD、HDF和CVVH三种血液净化方式中有良好的体外抗凝效果,不加重患者的出血倾向,无高钠及碱中毒。为当前高危出血患者最佳抗凝方式。  相似文献   

8.
肝素具有强大的抗凝作用,体内半衰期(t 1/2)短,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为提高对DIC等病症的疗效,一般认为,肝素治疗应大量、尽早给予并维持足够的时间。本法为全面监测肝素血中浓度变化及肝素药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简便易行的手段。监测血浆肝素浓度的常用方法目前均为测定肝素的抗凝效应,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凝血时间(CT)等。它们受体内多种凝血因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低分子量肝素(LMWH)对急性脑梗死抗凝干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24例,分别给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3.3%)明显优于对照组(58.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显著(P<0.01);治疗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活性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纤维蛋白原降低(P<0.05),血液流变学变化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改善,抗凝作用强,其方法简便、安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体外局部枸橼酸抗凝(RCA)技术在改良床旁血液滤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实验分为枸橼酸抗凝组(RCA组)和肝素抗凝组(UH组)。RCA组7例,行改良床旁血液滤过30例次,UH组7例,行改良床旁血液滤过32例次。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观察体外循环凝血情况;监测血清Ca2+、尿素氮、肌酐、碳酸氢根等指标。结果:与UH组比较,RCA组体外抗凝效果明显,疗效不受影响;RCA组治疗后APTT较治疗前无明显延长,与UH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2组在体外循环凝血观察无差异。结论:体外局部RCA治疗效果肯定,安全性良好,适合有出血或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行床旁血液滤过时抗凝。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抗凝干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每组24例,分别评价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明显优于对照组(58.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显著(P<0.01),治疗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活性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纤维蛋白原降低(P<0.05),血液流变学变化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改善,抗凝作用强,其方法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12.
左力 《临床内科杂志》2013,30(5):295-297
重症监护病房(ICU)发生的急性肾损伤(AKI)中超过60%的患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RRT)[1].RRT需要建立体外循环,在血液和透析膜接触时,由于透析膜的生物不相容性而导致血小板活化,启动凝血瀑布,导致滤器凝血,使RRT不能正常进行.因此,RRT患者通常需要采用抗凝治疗.由于下述原因,导致针对AKI的RRT的抗凝方式有其不同于终末肾脏病患者的特点:(1)肾衰竭时相关的代谢毒素潴留、炎症状态等导致出血和凝血机制障碍,而且由于AKI急性起病,并通常合并其他器官、系统疾病或功能衰竭,加重出凝血机制异常;(2) AKI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通常需要采用持续RRT (CRRT),例如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持续缓慢低效透析(SLED)等,造成抗凝方案选择较复杂.针对AKI患者RRT治疗的抗凝方案应当考虑到以下因素:(1)选择合适抗凝药物,避免药物相关不良反应;(2)选择最小抗凝剂量,保证达到抗凝效果的同时减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3.
《临床内科杂志》2020,(1):11-11
机体的正常止血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正常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血液流变学功能及凝血/抗凝/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平衡。血栓性疾病为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所引起的疾病,其中血栓形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内形成栓子,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相应部位血供障碍的病理过程;血栓栓塞是血栓由形成部位脱落,在随血流移动的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堵塞某些血管,引起相应组织和(或)器官缺血、缺氧、坏死、水肿等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身体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心脏和血管里能够彳挺顺畅的循环流动;但如果心脏或血管内皮出现破损或有异物(例如心脏换瓣手术使用的人工瓣膜)时.血液里的一些凝血成分就可能会黏附和聚集,形成血栓。为了预防心脏、血管和人工瓣膜的血栓形成,我们需要进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Sonoclot凝血仪检测不同剂量浓度的葛根素注射液及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对健康志愿者血液标本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对比葛根素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的抗凝、抗血小板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3月北京阜外医院的20名健康志愿者,抽取所有受试者外周血液标本依次加入不同剂量浓度的葛根素注射液或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应用Sonoclot凝血仪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包括凝血激活时间(ACT)、凝血速率(CR)及血小板功能(PF)。结果 1葛根素注射液和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均随着药物浓度增加,ACT值逐渐增加,CR值逐渐下降,PF值也逐渐下降,有统计显著性(P0.01)。2在同等ACT值下,葛根素注射液的CR值远大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者的PF值则较为接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体外葛根素注射液有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相近似的抗凝、抗血小板作用,在本实验检测的浓度范围内,葛根素可能拥有较低的出血风险,提示中药抗凝、抗血小板功效不容忽视,在临床应用时应尽量避免与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叠加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浓度枸橼酸钠在高危出血倾向患者常规血液透析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择72例维持性血透患者用30%枸橼酸钠抗凝常规透析,观察患者透析充分性、凝血情况、不良反应和透析前后的血气、电解质浓度、血钙。与58例常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枸橼酸钠抗凝患者均能完成4小时一5小时的常规血液透析,透析效果充分,与普通肝素抗凝组比较无显著差别;枸橼酸钠抗凝组透析前后血HCO3^-浓度、离子Ca^++、K^+浓度和Na^+浓度变化明显(P〈0.0l或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凝血时间无明显变化;枸橼酸钠抗凝组发生透析器和管路凝血例次高于同期常规肝素透析组(P〈0.05)。结论 高浓度枸橼酸钠抗凝用于含钙透析液常规血液透析安全可行,是高危出血透析患者较为理想的透析方式。  相似文献   

17.
《内科》2016,(2)
血液净化是一种体外循环技术,而抗凝一直是血液净化过程中备受关注的技术难题。抗凝剂使用不当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不良后果,如抗凝不充分则出现凝血或血栓,若抗凝过度,则导致出血倾向。阿加曲班作为一种抗凝剂,自2002年12月在中国上市以来,为临床血液净化抗凝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其通过与凝血酶催化位点结合抑制凝血酶发挥作用,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安全、副作用少,是一种高效的新型抗凝剂。  相似文献   

18.
抗凝系统相关基因改变与血栓栓塞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将因先天性的血液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异常导致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组疾病称为易栓症。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易栓症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存在计多未知和不确定领域。进一步探索易栓症与血栓栓塞症的关系,对于预测及预防血栓栓塞症的发生,降低其发病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血液抗凝系统各成分的基因改变与动静脉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角度综述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常合并感染和出血。两者相互促进,引起恶性循环。尤其是感染后,炎性因子可作用于凝血和纤溶系统,导致出、凝血失衡并引起严重的出血。而抗凝而酶Ⅲ的抗凝和抗炎效应能纠正、凝血失衡,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正> 人体的凝血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化反应,具有精密的调节机制,凝血机制中各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凝血机制处于正常的平衡状态,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具有抗凝和促凝双重作用,主动参与维持血液的液态性调节和凝血系统的激活,并通过内皮细胞本身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对血管张力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