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层厚2.5mm,重建间隔1.6mm,螺距1.25,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速度3mL/s,延迟时间18~20s;将数据传输到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表面遮盖显示、容积再现等处理。结果21例中,DebakeyⅠ型5例,Ⅱ型3例,Ⅲ型13例。所有病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得到满意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治疗主动脉夹层临床经验。方法:胸主动脉夹层5例,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53.5±4.5)岁。经多排 CT 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切开右侧股动脉,植入腔内血管带膜支架,封堵原发破口。植入后重复造影检查。随访行胸部 X 线平片与多排螺旋 CT 检查。结果:支架植入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5例均无内漏。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均明显扩大,远端降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明显改善。术后3月随访,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扩大,近端夹层动脉瘤消失。结论:腔内血管带膜支架植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观察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AD患者行双排螺旋CTA检查,15例行DSA检查。结果CTA检查发现Debakey分型Ⅰ型9例、Ⅱ型1例、Ⅲ型22例,结合后处理图像能清晰显示动脉内真、假双腔,发现动脉瘤破口30个。DSA检查发现动脉瘤破口17个,真、假腔及内膜瓣影与CTA扫描所示一致。结论DSA在夹层动脉瘤破口的检出上有优势;CTA检查适用于夹层动脉瘤的快速筛查、分型及复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评价国产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适应证、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DebaKeyⅢ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隔绝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对所有患者行CT随访,评价其临床改善程度与真假腔的变化。结果37例患者全麻下均成功进行了覆膜支架血管腔内隔绝术,共使用40个血管支架,术中造影显示夹层裂口完全封闭或内漏明显减少。3例术中出现明显的内漏,再置入1枚短支架后内漏消失;1例因置入支架后血压下降,急诊行开胸手术人工血管置换术,15d痊愈出院。其余患者未出现与夹层及手术有关的并发症。术后3~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复查螺旋CT或64排CT,假腔内血栓形成,真腔增大,未发现内漏、瘤体扩大及支架移位。结论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创伤小、安全有效、成功率高、术后恢复较好,尤为适用于老年高危患者及亚急性或慢性期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螺旋CT诊断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CT检查过程与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将CT检查结果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进行分析,了解CT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CT图像可清晰的了解真假腔的大小、形态变化,剥离内膜片、主动脉壁钙化以及破口位置。根据检查结果的特异性了解,患者出现主动脉真假腔33例(94.29%);患者的内膜瓣出现移位分离32例(91.43%)。根据检查结果的非特异性了解,患者主动脉出现不规则扩张35例(100%);患者主动脉壁钙化32例(91.43%);患者出现附壁血栓6例(17.14%)。螺旋CT诊断34例符合实际,诊断符合率是97.1%。其中1例患者被误诊,误诊率为2.9%。结论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检查和诊断中,螺旋CT诊断准确率较为理想,临床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表现类型,探讨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特点,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经临床及CT血管成像确诊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病人46例,重点分析其类型及CT征象。结果 46例病人中,主动脉壁内血肿29例,主要表现为增强后沿主动脉壁环形或弧形无强化的相对低密度影;主动脉穿透性溃疡16例,表现为主动脉壁出现对比剂充填的龛影;主动脉夹层10例,表现为主动脉壁内膜片的撕裂及真假腔形成。本组病人中,有10例表现为壁内血肿合并不同程度穿透性溃疡,3例主动脉夹层合并壁内血肿;2例腹主动脉较大穿透性溃疡伴假性动脉瘤形成;2例腹主动脉夹层累及髂动脉。结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常表现为多类型同时存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准确诊断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对于明确病变类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于主动脉疾病的临床诊断情况。方法:选择主动脉疾病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所得容积数据传送到工作站后,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再现成像。结果:所有患者诊断后,主动脉粥样硬化15例,主动脉瘤患者9例,主动脉夹层6例,穿透性主动脉溃疡2例,主动脉壁间血肿和大动脉炎患者各1例。结论:对于主动脉疾病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显著临床诊断意义,是一种快速、无创、精确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0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107例(男88例,女19例,年龄28~83岁)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经胸心脏超声(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iography,MRA)等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穿刺左肱动脉行主动脉造影了解破口的位置及撕裂的范围,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监视下经股动脉将覆膜支架送入胸降主动脉封闭夹层破口.结果 107例成功进行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术后主动脉造影证实夹层裂口完全封闭或内漏明显减少,无中转开胸手术.术后随访1~48个月,术后1个月3例死亡.104例行CTA复查,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内膜破裂口封闭,胸降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内血栓形成,支架位置、形态正常.术后6个月,1例再发生升主动脉夹层,置入一枚支架后后假腔消失.术后1年,主动脉均未见病变.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好.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经日立单层螺旋CT诊断的主动脉夹层患者30例,对螺旋CT的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根据DeBakey进行分型:I型5例,为16.67%,II型6例,为20%,III型19例,为63.33%,均有不同密度真假腔和分隔两者内膜。其中有19例的真假腔密度高过假腔,11例真假腔的密度极为相似。CT的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增张和变宽,其发现主动脉扩张22例,主动脉增厚钙化8例。结论螺旋CT具有分别率高、准确度高和无创性等优点,对病变的范围、类型、腔内结构、血流速度、部分并发症等都能准确无误的显示出来,另外还能对血管外的病变进行了解,为临床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并能满足临床的诊断需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与1.5T MRI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的60例患者进行CT与MRI检查,其中30例CT检查、30例MRI检查。60例均经心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诊断为标准,比较CT与MRI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T和MRI在主动脉夹层诊断、分型、真假腔辨别、内膜片确定上达100%诊断率。CT/DSA显示破口15/19处、再破口6/11处、血管分支受累44/45支、假腔附壁血栓22/0处、溃疡24/25处、主动脉壁钙化12/0处。MRI/DSA显示破口6/15处、再破口5/10处、血管分支受累24/39支、假腔附壁血栓20/0处、溃疡10/21处、主动脉壁钙化0/0处。另外CT血管成像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2例,DSA未显示;MRI/DSA组未显示。CT禁忌证4例(碘过敏2例、肾功能低1例、不愿接受X射线辐射1例)选择MRI检查。MRI禁忌证5例(心脏起博器1例、动脉瘤夹1例、幽闭恐怖症1例、主动脉夹层支架植入术后复查2例)选择CT检查。结论:CT与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分型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但在破口、再破口及分支血管受累显示方面有一定差异,在禁忌证方面亦有差别,可以优势互补,以提高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 ,选择 2 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共进行了 2 5人次螺旋CT检查 ,层厚 10mm、螺距为 1.5。CT影像表现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征象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特异性征象显示 :主动脉真假双腔 2 2例 (95 .7% ) ,分离移位的内膜瓣 2 2例 (95 .7% ) ;非特异性征象显示 :主动脉不规则扩张 2 3例 (10 0 % ) ,主动脉壁增厚钙化 2 1例 (91.3% ) ,附壁血栓 4例 (17.4% ) ,诊断准确率 95 .7%。提示螺旋CT是评价和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CT血管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临床怀疑的186例夹层动脉瘤行多层多排螺旋CT扫描,其中确诊夹层动脉瘤105例,主动脉壁内血肿23例,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显示壁内血肿及血管壁溃疡并按Stanford分型. 结果 23例主动脉壁内血肿,6例为A型,17例为B 型.CT主要表现为:(1)所有病例见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其中增厚的壁≥5 mm;(2)5例见主动脉内壁上有溃疡形成;(3)5例并发胸腔及心包积液.在MPR,CPR及MIP上均可清楚显示血肿的部位、累及范围、血肿程度以及并发症. 结论 16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具有重要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血液渗入主动脉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延伸解离的严重心血管急症。以往认为该病罕见且临床表现复杂,因此其诊断和治疗不为一般临床医师重视和熟悉。随着主动脉造影、超声和CT 检查的应用和进展,发现本病并不十分罕见。据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为5~10人/百万人口/年,与国人种属相近的日本,在尸检病例中,本病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国产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7例Stanford B型的老年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增强CT扫描或MRI检查明确诊断,并行主动脉造影,应用QCA血管定量分析软件进行测量,选取合适型号支架,置人大血管内封堵主动脉夹层原发破口,重复造影观察支架位置,检查有无内漏。术后1w及6个月行CT随访,观察内漏情况、支架移位和假腔变化。结果本组7例老年患者支架置入全部获得成功,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即刻造影:全部患者夹层近端破口封闭,恢复真腔血流,1例见少量近端内漏,1例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病例应用国产覆膜血管支架也成功完成手术,即封堵夹层破口同时也封堵了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未行旁路移植,但也未出现相应部位缺血的表现。全部患者行CT随访,3例主动脉夹层消失,余者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国产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可行,并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治疗费用较低等优点,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价值.方法 40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及血管成像,并结合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及容积再现等方法显示病变.结果 40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其中主动脉夹层28例,1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3例伴有穿透性溃疡).主要CT表现,主动脉夹层可见内膜片和双腔征;主动脉壁内血肿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 mm,平扫时呈高密度,增强后无强化;穿透性溃疡增强扫描表现为增厚的主动脉壁(块)内有造影剂充盈的龛影.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成像技术中40例均清晰显示病变部位、累及范围及并发症.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重组技术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具有重要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声像图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5 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 TTE)检查 ,其中 12例行经食管彩色多普勒超声 ( TEE)检查 ,将超声检查结果与 CT、MRI、血管造影对照分析。结果  5 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依照 Debacky分型为 型 12例 , 型 14例 , 型 32例。其中 5 5例经手术证实 ,另 3例经尸检证实。TTE、TEE、CT、MRI及造影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率分别为 84.48%、10 0 %、89.47%、80 .0 0 %及 10 0 %。结论  TTE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可作为无创性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壁存在或不存在自身病变的基础上,并在一系列可能外因(如高血压、外伤等)的作用下导致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由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造成主动脉中层沿长轴分离,从而使主动脉管腔呈现真假两腔的一种病理状态,此病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大动脉疾病,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发病极为凶险的心血管病急症,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率每  相似文献   

18.
需要外科治疗的升主动脉病变主要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升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分离和主动脉根部扩张.升主动脉瘤约占各种胸主动脉瘤的45%,病因以主动脉壁中层退行性变(如马凡氏综合征的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为多见,动脉粥样硬化次之,感染性动脉瘤及创伤性动脉瘤则较少见.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则是主动脉夹层分离的重要病因.根据DeBakey分型升主动脉夹层分离可分为两型,Ⅰ型破口在升主动脉,但向远端剥离可达降主动脉的胸或腹段,Ⅱ型则夹层剥离范围仅限于升主动脉 .此两型均归类于Baily的A型. 升主动脉瘤很少产生症状,也不易压迫临近器官或组织,只有根部动脉瘤引起主动脉瓣环扩张造成主动脉瓣明显关闭不全时,出现劳累、心慌、胸闷等心功能不全和心前区疼痛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表现;升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可出现剧烈胸背痛,如血液大量渗入心包,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心包压塞等症状,严重者可因急性心包填塞而猝死.以往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主动脉根部造影,胸部CT和磁共振显像对该病诊断也有一定意义.目前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升主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日益重要,通过二维显像和彩色多普勒可清楚显示动脉瘤的大小、范围和夹层分离的破口以及有无累及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瓣环的直径及主动脉瓣的返流程度.有人认为如结合经食管超声检查,其诊断符合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早期心电图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观察心电图表现,予常规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CT、MRI、主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心电图的诊断符合率。结果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心电图早期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过缓(发生率为88.57%),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伴传导阻滞(发生率为82.86%),ST-T段改变(发生率为74.29%),心房颤动(发生率为65.71%),高于窦性停搏(发生率为31.43%)、左心室肥厚伴劳损(发生率为37.14%)、心肌梗死(发生率为22.86%)、心电图正常(发生率为25.71%)。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在心电图上不能显示分型、剥离内膜片,不能观察内膜片活动和区别真假腔血流,诊断符合率为8.57%,费用最低,适用性最广泛,可床边检查。胸部X线片诊断符合率为31.43%,超声心动图诊断符合率为88.57%,能显示分型,大部分能显示剥离内膜片、能观察内膜片活动和区别真假腔血流;而CT、MRI、主动脉造影诊断符合率均为100%,且能明确临床分型,能明确显示剥离内膜片,能明确观察内膜片活动和区别真假腔血流,但费用高昂,操作复杂,适用受限。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在临床诊治中要加强对该病的鉴别,早期应用心电图等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EVR)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5例DeBakeyⅢ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隔绝术。术后对所有患者行CT随访,评价其临床改善程度与真假腔的变化。结果:15例患者全麻下均成功进行了覆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术中造影显示夹层动脉瘤裂口完全封闭或内漏明显较少。术后1~22个月随访,术后30d内死亡1例,1例术后出现左下肢体运动障碍,余13例无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 Ⅲb型夹层动脉瘤并发症少,术后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