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激肽原酶治疗高血压合并微量白蛋白尿(MAU)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MAU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高血压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胰激肽原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晨尿白蛋白/肌酐(A/C)比值、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MAU及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与对照组(5.13%)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胰激肽原酶治疗高血压合并MAU,能够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较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二黄活血汤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机制。方法给予四氧嘧啶腹腔注射,并配合高热量食物建立模型,中药治疗12周后测定尿微量白蛋白(UAE)、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以及空腹血糖(FBG)等指标。结果模型组UAE、Cr、BUN、ET、FBG高于对照组(P0.05),NO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UAE、Cr、BUN、ET、FBG低于模型组(P0.05),NO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二黄活血汤可调节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糖水平,在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11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异常微量白蛋白尿组55例,正常微量白蛋白尿组60例,对患者的年龄、病程、血压、BMI、24h-Malb、Hb A1c、LDL-C、SUA、Cr、Cystatin C等指标进行比较与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微量白蛋白尿组相比,异常组的DBP、SUA、病程和血胱抑素明显增高(P0.05),SBP和Hb A1c显著增高(P0.01),而年龄、BMI、LDL和Cr无明显差别。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胱抑素C和Hb A1c的水平与24h-Malb关系密切,OR值分别为1.14(95%CI=1.03~1.27,P=0.012)和4.23(95%CI=1.63~10.99,P=0.00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4h尿Malb与病程、SBP、DBP、Cys C和Hb Alc呈正相关,与年龄、LDL、SUA和BMI无显相关性。结论胱抑素C、血压、病程和Hb A1c是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rostaglandin F2α,8-isoPGF2α)水平在波动性高血糖状态下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方法入选60例血糖正常者为对照组(N)、60例高血糖者为稳定性高血糖组(D)和60例血糖波动者为波动性高血糖组(F)。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评价3组受试者24小时平均血糖(MBG)水平,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3组空腹胰岛素、C肽及血肌酐,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UMA),采用酶免疫分析法测定8-iso PGF2α水平。结果与D组比较:F组空腹胰岛素、C肽明显低于D组(均P<0.05),血肌酐、UMA、8-iso PGF2α均高于D组(P<0.05,P<0.01)。结论波动性高血糖比稳定性高血糖更能加速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波动高血糖引起糖尿病大鼠肾脏和肝脏损伤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N组(正常对照组)、D组(稳定高血糖组)、F组(波动血糖组),D组、F组大鼠均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5 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F组大鼠每天错时给予胰岛素和葡萄糖造成血糖波动模型。12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肌酐、尿素氮水平,收集24小时尿液测定尿微量蛋白和尿蛋白定量,观察肾、肝脏显微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F组大鼠1天中的血糖浓度出现明显波动,D组大鼠1天中的血糖浓度基本处于高水平状态。N组大鼠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为(5.10±0.32)%,D组为(10.50±0.69)%,F组为(10.13±0.96)%,D组与F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N组比较,D组和F组大鼠的肝指数均明显升高(分别为P<0.05,P<0.01),D组和F组大鼠的AST、AL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D组比较,F组大鼠肝指数、AST、AL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N组比较,D组和F组大鼠24小时尿微量蛋白、尿蛋白定量和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01)。与D组比较,F组大鼠24小时尿微量蛋白、尿蛋白定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01)。三组大鼠肝脏和肾脏显微和超微结构明显改变。结论糖尿病大鼠12周时肾、肝脏出现明显损伤,且血糖波动能够加重其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检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联合检验尿糖、尿微量蛋白,就结果与同期收集的对照组健康体检者50名相应项目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选取的糖尿病患者尿糖值、尿微量蛋白值相较健康对照组,均居较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阳性病例,观察组尿糖检测阳性率为82%,尿微量蛋白检测阳性率为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正常人,糖尿病肾损伤患者尿糖值和尿微量蛋白值居较高水平,在诊断糖尿病患者有无肾损伤合并时,联合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尿糖,确诊率居较高水平,可用于早期此类患者的确诊,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血压对更年期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及肾功能损害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220例更年期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24小时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变化幅度将入选患者分为A组[24小时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变化幅度≤60 mm Hg]和B组[24小时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变化幅度>60 mm Hg]。比较24小时动态血压对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及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U)、尿肌酐、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各项指标的影响及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日间平均收缩压显著高于B组(P<0.05),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MAU水平及UACR均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尿肌酐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Ds)、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 thickness,IVST)、左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T)、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arly peak flow velocity,EPFV)、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dvanced peak flow velocity,APFV)、A/E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射血时间、左室收缩期主动脉瓣口的平均峰值流速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24小时动态血压与MAU、UACR、LVDd、LVDs、IVST、LVPWT、APFV、A/E均呈正相关(r_(MAU)=0.526、r_(UACR)=0.802、r_(LVDd)=0.254、r_(LVSd)=0.317、r_(IVST)=0.406、r_(LVPWT)=0.369、r_(APFV)=0.344、r_(A/E)=0.361,P<0.05),与EPFV呈负相关(r_(EPFV)=-0.248,P<0.05)。结论 24小时动态血压与左室舒张功能下降、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可作为更年期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及肾功能损害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肝腹水伴发Ⅱ型肝肾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确诊并收治的14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顽固性肝腹水伴发Ⅱ型肝肾综合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0例。研究组患者实施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同时给予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回输;对照组患者单纯实施腹水释放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腹水、肝肾综合征相关疗效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腰围、24小时尿量、血钾及血尿素氮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患者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肝腹水伴发Ⅱ型肝肾综合征,能够显著释放肝腹水的液体量,明显增加24小时尿量,改善患者肾功能、血钾及血尿素氮水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血浆白介素(interleukin,IL)-33的变化规律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治疗的脓毒症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和器官功能,将其分为一般脓毒症组(15例)、严重脓毒症组(16例)和感染性休克组(14例)。分析三组患者入ICU后不同时间点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三组患者入ICU后3小时的PCT、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及预后。分析IL-33与其他炎性细胞因子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入ICU后3小时、24小时和5天,脓毒症患者PCT、IL-33、IL-1β、IL-6、TNF-α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入ICU后3小时,三组患者PCT、IL-33、IL-1β、IL-6、TNF-α水平、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组间比较依次为:一般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感染性休克组(P<0.05)。脓毒症患者入ICU 3小时内,IL-33水平与PCT、TNF-α、IL-1β、IL-6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呈正相关(P<0.05)。入ICU后3小时、24小时和5天,死亡患者的IL-33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存活患者(P<0.05)。结论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和血浆IL-33水平具有相关性,IL-33对于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种麻醉方法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86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行宫颈癌根治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细胞免疫、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及应激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麻醉后2小时和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但术后第3天和第7天,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逐渐升高。麻醉后2小时、术后第1天及第3天,观察组患者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患者CD4~+和CD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麻醉后2小时和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皮质醇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麻醉后2小时、术后第1天和第3天,观察组患者皮质醇与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可有效对抗手术应激产生的免疫抑制,减轻手术对宫颈癌患者免疫功能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