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肺结核临床特征与诊治。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未并发肺结核的60例青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检查结果、治疗反应等。结果:研究组咳嗽痰血、胸闷气促、发热盗汗、乏力消瘦、呼吸衰竭、肺外结核等临床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结核菌素试验(PPD)强阳性率、结核抗体(TB-Ab)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痰涂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痰涂阳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痰阴转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临床症状与检查结果,可避免出现误诊、漏诊现象,为患者提供对症方案治疗,确保较高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及肺功能。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较治疗前显著延长(P<0.01),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变化,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DD)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_1)、FEV_1占FVC百分比(FEV1/FVC)、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及动脉血氧分压(Pa O_2)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VC、FEV_1、FEV_1/FVC及Pa O_2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Pa CO2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由于长期缺血缺氧造成低氧、高碳酸血症,血液呈高凝状态,抗凝治疗可有效缓解该状态,改善患者肺功能及缺氧、酸中毒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血尿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组)和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浆BNP、血尿酸、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A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左心室超声参数正常组与异常组患者血浆BNP和血尿酸水平,分析其与左心室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慢性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浆BNP和血尿酸水平、LADd、LVD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BNP、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左心室超声参数异常组患者血浆BNP、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血尿酸水平、LADd和LVDd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血尿酸水平与心功能分级、LADd和LVDd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血浆BNP和血尿酸水平升高与心脏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升高程度越大提示心功能越差,可以作为心功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内酯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治疗的100例高血压合并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心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分级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更加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LVEF及心功能分级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LVEF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观察组上升程度更加显著(P<0.05)。结论螺内酯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76例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76例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患者(作为E组),再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76例哮喘患者(作为F组)和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G组)。结果E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FEV 1% pred、FEV 1/FVC、Dm、FeNO低于F组(P<0.05),E组患者、G组患者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升高所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患者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升高所占比高于F组患者(P<0.05);E组RV/TLC高于F组患者(P<0.05),E组RV/TLC、Dm、FeNO高于G组(P<0.05)。结论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相比而言具有较好的肺弥散功能,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患者与哮喘患者相比而言肺弥散功能较差且肺通气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采取我院在2015年8月—2017年8月接收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用药1周后的胃液以及粪便情况,并利用潜血试验进行检查。结果用药前,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胃酸分泌较高,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用药治疗后,两组患者pH升高明显,但是治疗组p H值改善情况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周的治疗,治疗组呼吸衰竭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止血率为93.3%,参照组呼吸衰竭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止血率为60.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常见于中期或晚期,治疗难度较高。早期发现及时将二氧化碳潴留与缺氧及时纠正,并采用有效的治疗对策可有效降低溃疡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帧数(CTFC)评估血栓抽吸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疗效及短期预后。方法选取行急诊PCI治疗且再灌注成功TIMI血流分级恢复Ⅲ级的STEMI患者75例,根据是否行血栓抽吸分为血栓抽吸+PCI组(n=32)和常规PCI组(n=43)利用CTFC测定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功能参数及术后30天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血栓抽吸+PCI组患者左前降支(LAD)及右冠状动脉(RCA)中的CTFC明显少于常规PCI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左回旋支(LCX)中的CTF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IRA再灌注成功后,在TIMI血流分级Ⅲ级的情况下,血栓抽吸+PCI组患者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时间及30天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常规PCI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血栓抽吸+PCI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死亡1例,因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作再次入院1例,常规PCI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死亡4例,住院期间发生室性心动过速1例,因心绞痛发作再次入院1例,因严重心力衰竭入院1例,因非靶血管介入入院1例。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CTFC可有效评价STEMI患者IRA再灌注情况及患者近期预后,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无创呼吸机的三种供氧方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吸氧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20年9月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有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30例,同时选取健康成年人30例.分别给两组受试者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将氧气导管分别接在面罩的通气口上,面罩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动防治策略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2月-2015年12月诊治的13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来对所有纳入对象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分别对致急性肾衰竭和预后危险因素进行梳理分析。结果 BMI、每年发作次数、尿酸、白蛋白、使用吸入用糖皮质激素概率、中度及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总概率、酸碱紊乱发生概率及院感发生率是致急性呼吸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有酸碱值、血清钠值、血清氯值、血压分压值、血二氧化碳分压值、医院感染概率、并发肺性脑病概率和并发心功能衰竭概率。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有BMI、每年发作次数、尿酸等,临床可结合危险因素制定出有效的疾病预控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18例,根据入院当天血常规结果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分为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组32例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组86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外周血CRP 7 d的下降速率、住院天数、住院期间病情恶化例数等指标。结果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组外周血CRP7 d下降速率、住院期间病情恶化率均低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组,住院天数短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较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转归较嗜酸性粒细胞较低患者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