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刘洋  黎蕾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1):2048-2052
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是多种眼底病致盲的主要原因,好发于黄斑区,严重影响中心视力。 CNV常用治疗包括相对选择性治疗———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选择性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药物。但PDT治疗后视力不提高,还可上调VEGF的表达、继发炎症反应;抗VEGF药物需多次注射以维持疗效,进而带来不良反应的风险和经济负担。目前, PDT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CNV在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使得联合疗法成为 CNV 治疗的选择之一。为了减少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实施联合疗法时是否变更PDT治疗参数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过去20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治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黄斑光凝研究首先明确了激光在治疗CNV中的价值;经瞳孔温热疗法克服了激光光凝的缺点,但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近年来,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突破了黄斑中心凹下CNV治疗的"禁区",是CNV治疗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Pegaptan ib、R an ib izum ab、B evac izum ab等药物在治疗CNV方面也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效果;曲安奈德(TA)玻璃体腔注射、手术治疗、滋养血管激光光凝治疗等也显示了一定的疗效。目前,最被推崇的是所谓联合疗法如PDT联合TA,PDT联合抗新生血管因子、甚至PDT联合TA以及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三联疗法。所有这些进展为CNV患者带来了希望,我们进入了CNV治疗的春天。  相似文献   

3.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与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但PCV的流行病学特点、自然病程、影像学特征、预后均与渗出型AMD不同.临床上主要通过特异性眼底表现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及鉴别.目前PCV的病因、发病机制仍不清,治疗方法主要有激光光凝、光动力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及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及二者联合治疗晚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为晚期渗出型AMD的28例患者3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15只眼行PDT或抗VEGF药物单一治疗,17只眼行联合治疗.治疗后随访5~2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治疗后第1、2周以及每一个月行常规视力、眼压和光相干断层扫描(()CT)检查,每3个月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检查.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视力、黄斑渗漏及中央视网膜厚度(CRT)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分析单一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平均治疗次数的差异.结果32只眼中,视力提高20只眼,占62.5%;不变9只眼,占28.1%;下降3只眼,占9.4%.黄斑渗漏消失17只眼,占53.1%;减少12只眼,占37.5%;增加3只眼,占9.4%.CRT减少23只眼,占71.8%;增厚9只眼,占28.2%.单一治疗组治疗次数2~7次,平均治疗次数(3.4±0.5)次;联合治疗组治疗次数1~4次,平均治疗次数(2.3±0.2)次.联合治疗组治疗次数明显少于单一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5,P<0.05).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PDT、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及二者联合治疗晚期渗出型AMD均可改善患者病情和视力.联合治疗可减少治疗次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随访3年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非对照性病例系列研究。临床确诊为PCV的29例患者32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首次均行常规PDT治疗。对治疗后6个月有活动性息肉状病灶、病灶残留及渗出性改变者,行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制剂治疗或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制剂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平均随访时间(43.64±10.84)个月。观察统计患者首次PDT治疗后1、3、6、12、24、3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随访期间的PCV复发率和治疗次数。BCVA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和分析。结果 首次PDT治疗后1、3、6、12个月,患者平均BCVA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7、4.57、3.77、2.37,P<0.05)。首次PDT治疗后24、36个月,患者平均logMAR BCVA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0.81,P>0.05)。首次PDT治疗后36个月,视力提高6只眼,占所有患眼的18.75%;视力稳定14只眼,占所有患眼的43.75%;视力下降12只眼,占所有患眼的37.50%。随访期间,PCV复发24只眼,占所有患眼的75.00%;未复发8只眼,占所有患眼的25.00%。PCV复发的24只眼中,1次复发12只眼,占复发患眼的50.00%;2次复发9只眼,占复发患眼的37.50%;3次复发3只眼,占复发患眼的12.50%。首次PDT治疗后12个月内复发4只眼,占复发患眼的16.67%;治疗后13~24个月复发11只眼,占复发患眼的45.83%;治疗后25~36个月复发9只眼,占复发患眼的37.50%。所有患者PDT治疗、抗VEGF治疗平均次数分别为(1.86±1.04)、(4.95±3.92)次。结论 PDT治疗PCV随访3年的治疗效果较差,其视力提高率较低,PCV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陈奇  杨建军  李敏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8):1457-1460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组常见的视网膜疾病,有色人种多见,在我国主要患者群以60岁左右为主,且女性较多见,该病目前发病原因不明且尚无特效药,眼底镜下可见橘红色病灶、出血及渗出,结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可做出诊断,近几年对其治疗的主要手段有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注射疗法、针对并发症的手术治疗及其联合治疗,本文将对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诊疗展开综述,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引起多种眼底疾病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法,如光动力疗法(PDT)、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疗法、经瞳孔温热疗法(TTT)等,但都不能彻底治愈CNV,需要重复多次治疗.其中,PDT能特异性封闭CNV,但可引起脉络膜低灌注.就PDT治疗后产生的脉络膜低灌注及其影响和应对措施进行综述,回顾PDT治疗后发生脉络膜低灌注的证据,与临床效果之间的关系,评估联合治疗的作用,讨论使用低照度光动力激光治疗减少低灌注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利用光敏剂和光产生的光动力效应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已成为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光动力疗法联合治疗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即对PDT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仅维替泊芬(verteporfin)的光动力学疗法(PDT)和激光凝固治疗有确实效果。曲安奈德作为常用类固醇药物,是已知的最具潜力的抗新生血管药物。目前尚鲜见有关曲安奈德玻璃体内注射(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iTAAC)联合PDT治疗AMD患者CNV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是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安全有效方法.但基线视力、年龄、首发症状、开始治疗的时间、对最初3次治疗的反应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底自身荧光检查结果不同的患者,其治疗预后差异较大;除了上述临床特征和指标外,基因及生物学标记物方面的差异对治疗预后也有影响.探讨影响渗出型AMD患者抗VEGF治疗预后众多相关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提升抗VEGF药物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生血管类眼底疾病是导致患者中心视力严重丧失的常见原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抗VEGF药物的研发及广泛的临床应用改变了很多新生血管类疾病的预后,使这类疾病的治疗逐步进入了抗VEGF时代,特别是对以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疾病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改变了既往以光动力疗法(PDT)为主的wAMD治疗模式.虽然PDT在AMD治疗中退居次要地位,但仍然具有存在的意义,对于特殊情况下的AMD和特殊的CNV病灶,以及一些特定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是近年来被认同的一种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AMD)的特殊类型[1].其表现为深层视网膜内血管异常及视网膜-视网膜或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吻合[2-5].RAP自然预后不良,其治疗也尚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对异常血管团直接激光光凝、激光光凝其滋养血管、光动力疗法(PDT)或经瞳孔温热疗法效果均不理想[6].我们采用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对一组RAP患者进行了治疗.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1年治疗效果.方法 9例(10只眼)经眼底彩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确诊的PCV患者,进行常规的PDT治疗,治疗后随访第2周、1月、3月、6月、1年,观察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彩照、FFA和(或)ICGA.结果 PDT治疗后1年视力提高3只眼,视力稳定6只眼,1只眼PDT治疗后出血吸收第2月复发黄斑区出血视力下降;1只眼治疗后第2周出现严重视网膜下出血,随访后渐吸收,其余患眼底出血、渗出均吸收消失.第3个月造影检查渗漏停止7只眼,3只眼轻微渗漏,末次随访3只眼仍轻微渗漏.PDT治疗过程无一例出现严重全身并发症.结论 PD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PCV治疗方法,可以短期内减轻或封闭异常血管的渗漏,促进出血、渗出吸收,稳定或提高患者视力,个别患者治疗后出现严重网膜下出血能自行吸收.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prospectively one-year's effect of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with verteporfin in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 Methods Nine patients (10 eyes) diagnosed as PCV according to fundus color,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and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were performed PDT. Visual acuity, Fundus appearance, FFA and/or ICGA were compared before PDT, and then at 2 weeks, 1 month, 3 months, 6 months and 12 months afier PDT.Results One year after the PDT, visual acuity was improved in 3 eyes and stabilized in 6 eyes. Visual acuity in one eye decreased again because of recurred macular bleeding. Massive subretinal hemorthage in one eye appeared two weeks after PDT and absorbed during the period of follow-up. The bleeding and exudates in the last 8 eyes were absorbed during the follow-up. At the 3 months, FFA and/or ICGA showed no Ieakage in 7 eyes, slight leakage in 3 eyes and still leakage at the final follow-up. No systemic adverse effect was found during and after PDT. Conclusions PDT offers an effective and safe way of treating PCV. PDT may relieve or stop vascular leakage, promote the elimination of the retinal hemorrhage and exudates, improve or stable the visual acuity. Massive retinal hemorrhage after PDT appears and absorbs in individual patient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与光动力疗法(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疗效.方法 渗出型AMD患者30例30只眼,分为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与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每组各15例15只眼.治疗及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治疗随访时间12.5个月.其中,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zb 0.5 mg,每一个月1次,连续注射12个月;自第一次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于PDT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相同剂量ranibizumzb,第2、3个月分别再行相同剂量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于3次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随访期内出现重复治疗指征则重复注射1次.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平均次数(3.7±1.O)次.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 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MP-1微视野计检查结果、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平均次数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第1、3、6、12个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患眼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MS)平均提高值分别为1.9、3.8、5.0、5.5 dB,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患眼MS平均提高值为2.0、4.2、3.7、4.8 dB.两组MS提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1、-0.171、1.339、0.785;P=0.943、0.865、0.173、0.898).BCVA、OCT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与BCVA之间为正相关(r=0.660,P=0.037).随访期间未发现眼内感染、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和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结论 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与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均为治疗渗出型AMD的有效方法,但后者能有效减少ranibizumzb玻璃体腔重复注射的次数.  相似文献   

15.
陈曦  蒋沁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3):481-484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种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的疾病,一些研究表明其可能与某些基因有关。PCV眼底镜下表现常与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相似,通过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影像学检查可予以鉴别。目前主要通过眼底镜下特征性的橘红色息肉状损害和ICGA下见血管网边缘息肉状血管损害对PCV进行诊断。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抗血管生成药物及联合疗法等。我们从历史、流行病学、病理学、发病机制、基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并提出了对PCV的研究方向的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动力疗法(PDT)是目前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适于PDT治疗的CNV的特点和PDT的并发症。其中CNV的类型、病灶大小、位置及活动性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大,而对于AMD特殊类型如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和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症的治疗方案尚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一种难治性、继发性青光眼,病因复杂、多样.目前NVG常规的治疗方法效果多不理想,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的应用为抗青光眼手术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本文归纳了NVG的综合治疗策略,其治疗方法包括应用降眼压药物、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单独抗青光眼手术或联合白内障摘出、玻璃体切除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完成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等.本文对NVG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提出治疗NVG的核心目的是保留患者视功能,目标是完成全视网膜光凝,关键手段是抗VEGF及抗青光眼手术,其宗旨是最大限度挽救患者残存视功能.  相似文献   

18.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眼科常见的一种难治性青光眼,通常继发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眼部肿瘤等。既往治疗主要包括:全视网膜光凝(PRP)、药物、抗青光眼手术或睫状体破坏术,但治疗效果不佳。随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不断发展和运用,抗VEGF药物联合治疗逐渐被提出,NVG手术成功率显著增加,NVG得以控制。本文主要围绕NVG近年来的治疗进展进行详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前 ,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患者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 )的治疗 ,仅维替泊芬(verteporfin)的光动力学疗法 (PDT)和激光凝固治疗有确实效果。曲安奈德作为常用类固醇药物 ,是已知的最具潜力的抗新生血管药物。目前尚鲜见有关曲安奈德玻璃体内注射 (intravitrealtriamcinoloneacetonide ,iTAAC)联合PDT治疗AMD患者CNV的报道。作者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评价iTAAC联合PDT治疗AMD引起的中心凹下CNV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4例患者 ,女性 9例 ,男性 5例 ,平均年龄80 3岁 ,维替泊芬PDT治疗参照国际PDT治疗AMD(TAP)研究…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潜在的新生血管刺激物,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增加血管通透性,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伴黄斑水肿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能结合并阻断所有VEGF异构体,使内源化VEGF的生物活性失效[2].对于BRVO伴黄斑水肿的患者,单次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可提高患眼视力,降低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但效果并不持久[3,4],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较单一注射治疗对视力预后更好[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