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究重度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视网膜血管密度。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100例我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诊治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对对照组及研究组术前、术后7 d、术后3个月进行视网膜相干光层析血流成像术(OCTA)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右眼相比,狭窄对侧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黄斑区血流灌注密度、视盘区血管密度、视盘区血流灌注密度降低,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增加(P>0.05),狭窄同侧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黄斑区血流灌注密度、视盘区血管密度、视盘区血流灌注密度降低,FAZ面积增加(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术后3个月狭窄同侧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黄斑区血流灌注密度、视盘区血管密度、视盘区血流灌注密度上升,FAZ面积减少(P<0.05);与术后1周相比,术后3个月狭窄同侧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神经节细胞复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伴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PAMM)患眼的黄斑区微血管变化情况。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1/2021-12于我院确诊为CRAO-PAMM组患者27例27眼,不伴PAMM的CRAO组患者29例29眼。选取于我院健康体检者33例33眼作为对照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黄斑区3mm×3mm范围内视网膜血流和厚度参数,分析CRAO-PAMM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周长、非圆度指数(AI)及拱环周围300μm范围内全层血流密度(FD-300)与病灶区面积、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

结果:三组受检者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的总体、旁中心凹血流密度、视网膜中心凹厚度、FAZ面积、周长、AI、FD-300均有差异(均P<0.05)。在CRAO-PAMM组中,病灶区面积与DCP总体血流密度、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569,P=0.002; r=-0.543,P=0.004),与视网膜旁中心凹厚度呈正相关(r=0.606,P=0.001); BCVA(LogMAR)与DCP中心凹和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433,P=0.024; r=-0.515,P=0.006),与FAZ面积、周长和病灶区面积呈正相关(r=0.484,P=0.011; r=0.531,P=0.004; r=0.417,P=0.030)。

结论:伴发PAMM的CRAO患眼黄斑区血流密度更低、黄斑区水肿程度更重且视力更差,患者 BCVA可能受到病灶区面积和FAZ面积共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OCTA检查在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01/10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38例38眼,其患病眼为A组,对侧健康眼为B组。所有患者均接受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mm×3mm范围的模式扫描,获得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4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图,测量表层视网膜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Image J软件计算4个层面黄斑区血流密度(MVD),OCT模式测量黄斑中心凹的水平厚度与垂直厚度(CFT)。

结果:A组和B组浅层视网膜FAZ、水平CFT及垂直CFT测量均有差异(P<0.01)。A组和B组表层视网膜及深层视网MVD均有差异(P<0.01),外层视网膜层MVD、脉络膜毛细血管层MVD结果无差异(P=0.542、0.489)。BCVA(LogMAR)分别与表层视网膜FAZ、水平CFT及垂直CFT呈正相关(r=0.482、0.652、0.621,均P<0.01),与表层视网膜MVD及深层视网膜MVD呈负相关(r=-0.486、-0.465,均P<0.01)。

结论:应用OCTA检查对提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微循环障碍和视力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定量分析产后6mo以上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的视网膜微循环变化。

方法:分别测量19例PIH患者、23例正常妊娠女性(HPW)及19例未妊娠女性(CNPW)的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及眼轴长度,并使用OCTA测量三组视乳头及黄斑区血流参数、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脉络膜厚度。所有妊娠患者数据均采集自分娩6mo以后。运用统计软件SPSS20.0,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视网膜微循环相关参数的组间差异。

结果:PIH组的黄斑区无灌注区面积(FAZ)明显大于HPW组和CNPW组(均P<0.05); 三组间的黄斑区各区域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无差异; PIH组的视乳头各区域浅层血管密度,其中视乳头整层6mm区域、外层、下外侧、鼻外侧高于HPW组和CNPW组; 视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三组间无差异,但PIH组的视神经颞侧纤维层厚度明显低于HPW组和CNPW组(均P<0.05); PIH组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明显低于HPW和CNPW(均P<0.05); 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三组间无差异。

结论:PIH患者产后视网膜部分区域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区厚度及颞侧视神经纤维层厚度与HPW及CNPW组间均存在差异,提示PIH对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可能在产后仍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经扁平部玻璃体切除(PPV)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的变化。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09/2022-07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单眼PDR并接受23G PPV手术治疗的患者35例35眼,所有患者均行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SS-OCTA)检查,采用系统内置分析软件测量黄斑区3mm×3mm范围内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参数,并分析其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

结果:术后随访1~22(平均9.72±6.67)mo,末次随访时,纳入患者PPV术眼鼻侧旁中心凹区域中层毛细血管层(ICP)灌注面积(FA)(0.31±0.06mm2)较对侧眼(0.38±0.05mm2)明显减少,颞侧旁中心凹区域深层毛细血管层(DCP)FA(0.19±0.08mm2)较对侧眼(0.27±0.07mm2)明显减少(均P<0.05),除颞侧旁中心凹区域,PPV术眼其他旁中心凹区域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均较对侧眼显著降低(P<0.05)。PPV术眼术后BCVA与视网膜中、深层血管密度和灌注面积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严重PDR患者患眼PPV术后较对侧眼可能更易出现旁中心凹区域视网膜深层及脉络膜血流灌注的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屈光参差患者双眼在屈光度数、眼轴及OCTA黄斑区和视乳头区血流密度、黄斑区神经纤维厚度方面的差异,并研究眼轴与眼底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关系,分析其在屈光参差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5/11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屈光参差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双眼的屈光度数、眼压、眼轴及OCTA黄斑区和视乳头区血流密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检查。应用SPSS 23.0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对比患者双眼在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并分析眼轴和黄斑中心无血管区(FAZ)、脉络膜3.14mm2血流密度、黄斑区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视乳头血流密度的关系。

结果: 患者27例中,高度眼的屈光度数及眼轴均大于低度眼(t=-3.559、3.083,P<0.05)。高度眼和低度眼间在OCTA黄斑1mm及3mm浅层血流密度、深层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上均无差异(P>0.05)。选取患者中高度眼较低度眼相比,视盘内血流密度大(t=2.36,P=0.022)和上鼻方(SN)血流密度小(t=-2.154,P=0.036)。屈光状态、黄斑中心凹浅层和深层血流密度、旁中心凹深层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及旁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眼轴相关(r=-0.897、0.458、0.446、-0.328、0.301、-0.397,均P<0.05)。

结论:屈光参差患者高度眼较低度眼黄斑区3mm×3mm浅层和深层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无差异,视盘内及上鼻方血流密度存在差异,余视乳头分区无差异。眼轴与屈光状态、黄斑中心凹浅层和深层血流密度、旁中心凹深层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及旁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NDR)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CBM、PubMed、Embase数据库以查找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10。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质量,使用RevMan 5.3软件和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价,对异质性较大的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结果:共纳入44项研究,包括NDR患者2 053例2 600眼,健康对照组患者1 775例2 117眼,对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FAZ旁300μm内的血流密度(FD300)、非圆指数(AI)、黄斑区血流密度(VD)、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等17个指标进行了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NDR组的FAZ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面积、周长均高于健康对照组,FD300、黄斑区VD,RNFL厚度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 NDR组的AI值略高于健康对照组,GCC厚度、视乳头周围VD低于健康对照组,但组间均无差异(P>0.05)。

结论:相比对健康对照组,NDR患者FAZ面积、周长增大,黄斑区VD、RNFL厚度降低,存在早期视网膜微血管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病变,OCTA可以作为DR早期诊断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垂体腺瘤(PA)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和微循环的改变。

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09/2023-03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PA患者40例作为PA组,另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均进行视野、OCT和OCTA检查,并分析PA患者眼部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PA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各层血管密度(V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黄斑区浅层血管复合体(SVC)-VD与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除内环鼻侧、外环下方)均呈正相关(P<0.05),黄斑区各象限mGCC厚度、视盘周围各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CP-RNFL)厚度与视野平均缺损(MD)值均呈负相关(P<0.05),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与MD值呈正相关(P<0.05)。

结论:OCT与OCTA检查相结合可以全面了解PA患者视网膜结构和微循环功能的微观变化,对评估PA患者术前视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赵芹  代艳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2):2170-2174

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和形态学结构的改变。

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02于我院眼科被初次明确诊断为单眼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RMD)且另一眼为早期ARMD患者的35例35眼,并纳入与试验组年龄相匹配的健康眼35例。所有患者早期ARMD眼于初诊时及2a后均行OCTA检查,观察黄斑区3mm×3mm范围内浅层、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面积、周长及非圆指数,及黄斑区全层、内层、外层视网膜和光感受器与Bruch膜之间(ISOS-BRM)厚度变化。

结果:与正常人相比,早期ARMD患者黄斑区3mm×3mm范围内浅层、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P<0.05),黄斑区全层及内层视网膜厚度降低(P<0.05),而ISOS-BRM厚度有增加的趋势(P=0.37),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周长及非圆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 初次诊断2a后早期ARMD患者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较前进一步降低(P<0.05),外层视网膜厚度较前增加(P=0.02),ISOS-BRM厚度较前进一步有增加的表现(P=0.18),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周长及非圆指数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此外初次诊断及2a后早期ARMD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与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均呈正相关(初次诊断组:r浅层=0.407,r深层=0.56,均P<0.05; 2a后组:r浅层=0.57,r深层=0.628,均P<0.05)。

结论:早期ARMD患者黄斑区浅层、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和内层视网膜厚度较正常人均降低,这对ARMD的早期发现和及早干预具有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的改变。方法 纳入47例(57眼)白内障患者,分别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使用OCTA检查患眼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凹旁、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深层的微血管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变化。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和3个月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凹旁和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全层厚度均显著增加(均为P<0.05),主要表现在内层视网膜的增加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旁及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术后1个月视网膜深层黄斑中心凹周边血管密度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黄斑FAZ面积分别为(0.42±0.23)mm2和(0.34±0.17)mm2,显著低于术前的(0.73±0.91)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以及FAZ面积降低,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血管密度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1.
邢怡桥  刘芳  李拓 《眼科新进展》2019,(11):1036-1039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黄斑区深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浅层血流比(deep-superficial flow ratio,DSFR)及浅层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差异。方法 将临床确诊为颞侧BRVO患者45例45眼纳入研究,依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缺血型BRVO 23例23眼(缺血组)、非缺血型BRVO 22例22眼(非缺血组)。另选取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22人(22眼)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均行OCTA检查,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 mm×3 mm的范围,以设备自带软件自动识别并测量此区域内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面积,再计算出DSFR。比较缺血组、非缺血组及对照组各区域内深浅层黄斑区血流密度、DSFR、FAZ面积的差异。结果 三组黄斑区浅层和深层总血流密度、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及浅层FAZ面积缺血组分别为(39.82±5.01)%、(41.61±6.28)%、0.95±0.20、(0.30±0.10)mm2,非缺血组分别为(39.26±5.07)%、(42.48±5.77)%、1.11±0.23、(0.32±0.19)mm2,对照组分别为(49.00±2.72)%、(53.05±3.26)%、1.08±0.10、(0.32±0.13)mm2。与对照组相比,缺血组和非缺血组深浅层血流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浅层FAZ面积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非缺血组DSF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缺血组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较非缺血组和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缺血组与非缺血组相比,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结论 缺血型BRVO较非缺血型BRVO的黄斑区血流缺失更重,且深层较浅层更重;DSFR可作为BRVO血流改变异常新的生物标志物,可反映深浅层血管的相对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OCTA对比分析单侧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性弱视眼、对侧眼与同龄正常眼黄斑区血流密度特征。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单侧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术,且伴有形觉剥夺性弱视的患者20例20眼。本研究受试对象分为3组,观察组为单侧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性弱视眼,自身对照组为其对侧眼,正常对照组受试者为在我院眼科进行视力检查的正常人20人20眼。应用蔡司公司Cirrus 5000-HD-OCT仪对患者进行OCTA检测,测量受试眼视网膜浅层黄斑区血管长度密度、血管灌注密度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形态指数等参数。比较三组受试眼各参数的差异,并分析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双眼血流各参数差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受试眼BCVA明显低于自身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观察组受试眼视网膜浅层黄斑区中心、内层、外层、完整区域血管长度密度、血管灌注密度均明显低于自身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自身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受试眼视网膜浅层黄斑区中心、内层、外层、完整区域血管长度密度、血管灌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受试眼视网膜浅层FAZ面积、周长均明显小于自身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自身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受试眼视网膜浅层FAZ面积、周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组间视网膜浅层FAZ形态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单侧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性弱视眼BCVA与双眼FAZ面积差值、周长差值均呈负相关(r=-0.464,P=0.045;r=-0.548,P=0.015)。结论 单侧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性弱视眼血流密度明显低于对侧眼及正常同龄眼,FAZ面积、周长明显小于对侧眼及正常同龄眼。双眼视网膜浅层FAZ面积差值及周长差值越大,弱视眼BCVA越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血流成像技术(OCTA)评估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NPDR)患者和健康受试者黄斑区血管网的区别以及S-NP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前后指标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18例31眼S-NPDR患者和健康受试者31眼。使用OCTA检测黄斑血流密度以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的面积和体积。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NPDR患者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中,除了中心凹血流密度外其余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均下降。在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中,S-NPDR患者的黄斑血流密度也有所下降。此外,S-NPDR患者FAZ面积和体积扩大。S-NPDR患者接受PRP 6mo后,中心凹SCP和DCP密度明显增加,而FAZ面积和体积缩小。接受PRP 3mo后,只有中心凹的DCP增加。S-NPDR患者接受PRP 1mo后,中心凹SCP和DCP密度以及FAZ面积和体积的变化比较无差异。结论:OCTA检测显示S-NPDR患者的黄斑毛细血管网受损。尽管OCTA的这些指标在S-NPDR患者接受PRP 1、3mo后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在6mo的随访后这些指标发生变化,在临床上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短期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9-05/10在我院门诊确诊为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24例24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wk,1mo行视力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黄斑区3mm×3mm范围检查,获得BCVA(LogMAR)、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管密度、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管密度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及非圆指数(AI)、拱环周围300μm(FD-300)范围血管密度。

结果:本组患者患眼治疗后1wk,1mo BCVA(0.44±0.29、0.34±0.27)均较治疗前(0.70±0.35)明显改善(均P<0.01),但治疗后1wk与1mo BCVA无差异(P=0.260); 治疗后1wk,1mo CMT(305.71±78.65、255.33±60.23μm)均较治疗前(542.42±189.02μm)明显下降(均P<0.001),但治疗后1wk与1mo CMT无差异(P=0.161); 治疗前后SCP、DCP及FD-300血管密度无明显差异(均P>0.05),提示治疗前后浅层、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及FAZ周围血管密度均无明显改变; 治疗后1wk,1mo FAZ面积、周长均较治疗前增加,非圆指数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

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阿柏西普治疗RVO继发黄斑水肿能够减轻黄斑水肿,改善视力,同时使FAZ形态更趋于规整,且未加重黄斑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单眼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对侧眼黄斑区血流密度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8年5~11月在长沙爱尔眼科医院临床确诊为单眼RVO的78例患者78只对侧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4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53.17±10.12)岁。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42例(CRVO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36例(BRVO组)。选取年龄和性别与RVO患者相匹配的33名正常健康者42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7例22只眼,女性16例20只眼;平均年龄(53.48±10.84)岁。3组受检眼均行OCT血管成像检查,以仪器自带软件自动识别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直径6 mm区域及FAZ,自动测量黄斑区浅层和深层血流密度及FAZ面积。对比分析3组受检眼黄斑区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和FAZ面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RVO组(t=-4.26、-4.93)、BRVO组(t=-4.79、-4.74)受检眼黄斑区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VO组、BRVO组受检眼黄斑区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降低幅度分别为4.13%、5.51%及3.50%、4.58%,深层血流密度的降低幅度较浅层更大。CRVO组受检眼FAZ面积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P<0.05)。BRVO组与对照组受检眼FAZ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P>0.05)。结论:单眼RVO患者对侧眼黄斑区血流密度较正常健康眼降低,黄斑区深层血流密度的降低幅度较浅层更大。与正常健康眼比较,单眼CRVO患者对侧眼FAZ面积减小,单眼BRVO患者对侧眼FAZ面积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后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分析,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就诊且经OCT确诊的黄斑前膜患者26例26眼,所有患者均行常规23 G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术后检测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应用OCTA检测患眼CMT、黄斑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患眼BCVA(logMAR)为0.69±0.28,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 BCVA(logMAR)分别为0.51±0.40、0.48±0.37、0.42±0.89、0.43±0.38、0.37±0.37,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CMT分别为(401.04±63.53)μm、(408.49±58.94)μm、(406.67±63.75)μm、(378.80±38.93)μm和(384.72±37.11)μm,均显著低于术前的(458.14±82.1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患眼术前与术后各时间黄斑FAZ面积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在术后3 d,黄斑中心凹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从术前的(37.52±8.34)%升至(44.78±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结论 应用OCTA可以对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前膜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术后患眼视网膜形觉功能恢复较快而黄斑区结构及血流恢复缓慢。  相似文献   

17.
Jia  Xinyu  Wei  Yinjuan  Song  Hui 《International ophthalmology》2021,41(12):4175-4185
Purpose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hacoemulsification cataract surgery on macular hemodynamics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

Methods

This wa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Superficial and deep macular vascular densities, as well as parameters of foveal avascular zone (FAZ), were measured preoperatively (baseline) and at 1 day, 1 week, and 4 weeks postoperatively in normal eyes (≥?22 mm and?≤?24 mm) of patients scheduled for phacoemulsification cataract surgery with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rate of change of pre- and postoperative vascular densities and surgical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107 eyes of 107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Compared to the baseline measurement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variation was found in macular vascular densities at 1 day after the surgery (P?>?0.05). Both superficial and deep macular vascular dens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ostoperatively at weeks 1 and week 4 (P?<?0.05; P?<?0.05); however,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detected in any of the FAZ parameters between the baseline measurements and the entire follow-up period (P?>?0.05 for all). Also,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established between main surgical parameters and macular vascular densities changes.

Conclusions

In normal eyes, macular blood perfusion gradually increased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cataract surgery and was stabilized in one week. The foveal avascular zone was stabilized before and after the surgery. The main parameters and intraoperative perfusion of phacoemulsification surgery may not b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macular hemodynamics.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注射康柏西普前后黄斑部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及房水因子的变化,初步探讨康柏西普对DME患者黄斑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12/2020-12就诊于我院眼科的DME患者10例11眼作为DME组,收集15例无全身系统疾病和眼底疾病的白内障患者作为白内障组以及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视力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DME组均行每月1次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总计6次治疗方案。对比对照组与DME患者术前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灌注密度(PSCP)、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长度密度(VSCP)、中心凹无血管灌注区(FAZ)面积、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使用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白内障组与DME组患者术前房水因子,对比两组房水因子的差异以及DME组总计6次注射康柏西普后VSCP、PSCP、FAZ、CMT、BCVA和房水因子变化。结果:术前DME组与对照组之间PSCP、VSCP、FAZ面积、BCVA、CMT均有差异(P<0.01);术前DME组与白内障组房水中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均有差异(P<0.001);注射康柏西普5mo DME组PCSP、BCVA均较术前提升,CMT较术前减小(均P<0.05);DME组房水中ANGPTL4、VEGF、IL-6浓度较基线明显下降(均P<0.05)。DME组患者于注射康柏西普1mo时PSCP改善、BCVA提升以及CMT下降最明显;注射康柏西普1mo时房水中ANGPTL4、VEGF及IL-6浓度下降最明显。房水中VEGF与CMT变化的绝对值呈正相关。结论:DME患者注射康柏西普能改善视网膜缺血,降低房水中VEGF及相关因子浓度,有效改善BCVA,减轻黄斑水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