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共焦显微镜检查探讨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其继发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 8例(8眼)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行共焦显微镜下双眼检查;描述角膜内皮的病变结构特点,分析双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六角形细胞比例及中央角膜厚度,并对6例继发性青光眼中的5例施行手术治疗。结果患眼角膜内皮细胞呈风筝样或上皮细胞样改变;细胞排列紊乱,大小不均;细胞内可见高反光的细胞核,部分可见双核。患眼和对侧眼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六角形细胞比例分别为:789.7±75.8个/mm^2、2223.7±80.6个/mm^2;1106.9±89.4μm^2、379.8±20.6μm^2;17.2±1.2%、56.3±1.7%,下降明显。二者的中央角膜厚度相当。4例继发性青光眼手术后眼压控制正常,另1例手术无效。结论共焦显微镜能够发现ICE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的特征性改变;对该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意义。并发继发性青光眼要及时手术治疗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共焦显微镜下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CE)的角膜各层组织的形态学特点.方法 观察型系列病例研究.对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就诊的23例(23只眼)ICE患者,行共焦显微镜(NIDEK,Confoscan 3.0)下双眼检查.使用NAVIS软件记录和分析角膜各层组织图像,并使用SPSS 13.0软件对患眼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六角形细胞比例及有核细胞比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ICE患眼的角膜内皮细胞呈"风筝样"或"上皮细胞样",细胞形态失去正常的六角形外观,细胞排列紊乱,胞内可见高反光的细胞核,部分细胞内可见双核或细胞分裂象.随病程时间延长,患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逐渐下降.病程短于1年、1~3年、3~5年及超过5年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1687.1±122.6)、(1210.6±168.7)、(947.3±145.2)及(856.8±73.4)个/mm2;六角形细胞比例分别为(51.5±6.3)%、(39.8±9.2)%、(32.7±8.1)%及(24.1±5.6)%.随病程时间延长,患眼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和有核内皮细胞比例逐渐升高.病程短于1年、1~3年、3~5年及超过5年患者的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分别为(678.3±56.3)、(928.7±96.2)、(1188.5±72.6)及(1337.5±60.8)μm2;有核细胞比例分别为(12.6±1.4)%、(56.8±3.7)%、(78.7±5.6)%及(84.3±2.8)%(F=7.158,7.736,6.876,14.452;均P=0.000).患眼基质细胞形态无异常,但是随病程延长,基质神经纤维逐渐增粗并明显扭曲.患眼上皮细胞的形态无异常.对侧眼角膜的各层形态结构无明显异常.结论 共焦显微镜下ICE患眼的角膜内皮细胞表现有一定特点,共焦显微镜对于判断ICE的病程进展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1病例报告 女,2岁。以双眼角膜雾状混浊、视力差1年就诊。1年前,患者母亲发现患儿双眼角膜混浊,视物不清,随后病情逐渐加重,不能独自行走,故来我院就诊。查体:患儿智力发育低下,身材似侏儒,头颅大,脊柱侧突,肝大,双眼角膜呈雾状混浊,眼压双眼均为:35.76mmHg(1mmHg=0.133 kPa)。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超高度近视眼角膜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拟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超高度近视患者54例(54眼)作为超高度近视组,屈光度-10.00~-17.00 D,平均(-13.27±3.24)D;同时选择中低度近视患者65例(65眼),屈光度-1.00~-6.00 D,平均(-3.12±2.32)D作为对照组。于术前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角膜上皮、前弹力层、前后基质、内皮细胞及角膜厚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超高度近视组6眼(11%)可以看到角膜前弹力层及后基质少量中等反光的点状沉积物,5眼(9%)可见异常基质内神经。角膜前基质细胞、后基质细胞、内皮细胞数及角膜厚度均较中低度近视组低,内皮细胞六角形细胞百分比较中低度近视组低,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较中低度近视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1、5.25、2.39、2.67、3.90、4.62,P<0.05),上皮下神经丛神经纤维与中低度近视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P>0.05)。结论 超高度近视眼角膜与中低度近视眼相比,在超微结构上角膜细胞数减少,内皮细胞形态大小亦有不同,对于角膜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5.
色素性青光眼是一种罕见的青光眼,其特点是常发生于男性青年近视眼患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有些病例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可得到改善。这种青光眼可能是由于色素对滤帘的阻塞及损伤所致。色素来源于虹膜的神经上皮层,在虹膜周边部形成裂隙呈放射状色素脱失。色素播散遍及晶体的前部,聚集于晶体后表面的周边部、虹膜的前表面、角膜内皮及滤帘中。Sugar(1966)曾称该色素扩散为色素播散综合征,本命名用于色素不足以引起青光眼者。  相似文献   

6.
赵骏  赵华  强军  刘敏  刘丽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6):1118-1120
目的:观察角膜内皮炎的共焦显微镜下形态学特征。方法:应用Confoscan 4.0共焦显微镜对24例24眼角膜内皮炎患者的角膜进行扫描检查,记录并分析各层角膜图像。结果:所有患者前部基质混浊,角膜深基质层可见基质细胞排列紊乱及条索状高反光结构,深基质层中还可见低反光带为后弹力层皱褶,角膜内皮细胞前可见斑片状大小不等的高反光结构,病变区角膜内皮细胞水肿、变性呈无结构暗区,内皮细胞呈多形性改变。4眼角膜上皮细胞边界不清,排列疏松,细胞较大,细胞核呈高反光结构,其中可见泡状暗区。结论:共焦显微镜可活体检查角膜内皮炎患者角膜组织各层结构,起到类似病理组织切片的作用;角膜内皮炎以深基质层及内皮细胞层损害为特征;共焦显微镜检查对角膜内皮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眼内色素主要存在于葡萄膜(包括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它能与很多不同类型的药物结合,如抗生素、麻醉剂、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和抗疟药等,结合的关键在于药物的酸碱度和脂溶性.通过研究药物在不同给药途径中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发现眼内色素与药物的结合在眼部药物传递中起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药物在组织中的初始浓度,而且色素与大部分药物的结合是可逆的,使得药物可以从色素中缓慢释放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由于不同的药物与色素的结合力不同,且在不同的物种和种族,甚至同一组织的不同区域中眼内色素的含量都有区别,使得药物与色素的结合存在个体差异,因此进一步研究不同药物与眼内色素结合的特点和量化关系,可以为科研和临床用药,特别是经巩膜给药的研究和药物递放系统的开发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患儿,男,40多天。因发现双眼角膜灰白色改变3天就诊。家庭新法接生。自出生后,母乳缺少,每日量约50ml,未补充奶粉,每日以糖水或寻找其他母乳补充喂食。无皮疹、发热、腹泻病史。体查:生命征正常,明显消瘦病容,体重2kg,神志尚清,哭声嘶哑,面色较苍白,皮肤干燥,心肺腹无明显异征。眼科情况:双眼紧闭,双眼角膜呈灰白色,上皮角化脱落,  相似文献   

9.
不同染色剂对兔眼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并比较荧光素钠、吲哚靛青绿,台盼蓝,亚甲蓝,龙胆紫5种不同的前囊膜染色剂对兔眼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新鲜离体兔眼角膜内皮滴入各实验试剂,0.25%台盼蓝,0.2%茜素红双重染色,光镜下观察角膜内皮细胞的活性,计数内皮细胞的死亡数,透射电镜检查,观察角膜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1%亚甲蓝组角膜内皮细胞失去正常的六边形结构,可见较多着色死亡细胞,细胞的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电镜下,1%亚甲蓝组可观察到内皮细胞的胞膜不完整,胞浆内有空泡形成等变化。结论 1%亚甲蓝溶液对兔眼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钻取方法对角膜切缘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阎亦农  刘远光 《眼科研究》1991,9(3):176-178
光镜下观察比较了从上皮侧钻剪和内皮侧冲切兔及人眼角膜切缘内皮细胞损失的情况。从上皮侧钻剪兔眼角膜,植片切缘内皮细胞损失均值为10.59±2.48行,从内皮侧冲切,植片切缘内皮细胞损失均值为6.86±2.80行。后者切缘内皮细胞损失明显少于前者。讨论了从内皮侧冲切角膜植片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体外培养中牛角膜内皮细胞和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毅斌  孙葆忱 《眼科》2001,10(2):100-102
目的明确FasL在体外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和虹膜色素上皮细胞(IPE)中FasL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材料和方法采用酶辅助的显微分离法分离新生牛眼IPE细胞,酶消化法分离角膜内皮细胞,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抗FasL抗体、S-P试剂盒(DAB显色)对传一代IPE细胞和角膜内皮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角膜内皮细胞FasL染色呈阳性;IPE细胞及对照组均为阴性。结论在前房免疫赦免的形成中,角膜内皮细胞主要通过表达和分泌FasL发挥作用,而IPE细胞则主要通过表达和分泌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以及通过一种非Fas-FasL诱导细胞凋亡的通路来阻止T细胞活化、增殖。  相似文献   

12.
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 (pigm 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是最先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培养液中发现的细胞因子 ,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家族 ,但不具备抗蛋白酶活性。 PEDF有营养神经效果 ,保护神经元免受快速神经毒性侵害 (如谷氨酸毒性 )作用及“胶质细胞静息”特性。PEDF还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移行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正常角膜、玻璃体中PEDF含量较高 ,在低氧环境中降低。PEDF具有抗新生血管诱导因子的作用 ,目前 PEDF被视为最有效的细胞内新生血管抑制因子之一。可能对治疗神经元损伤和抑制血管生成特别有效。  相似文献   

13.
张婧 《眼科学报》2021,(3):244-249
报告1例因电路短路产生电弧光烧伤患者双眼角膜的病例。专科检查:双眼角膜缘颞侧球结膜缺血区小于1/3,角膜上皮呈白色混浊,上皮部分脱落。入院给予清除角膜表面白色坏死组织、抗炎、扩瞳对症治疗,2周后角膜恢复透明,随访3个月患者晶状体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探讨电弧光在眼球不同部位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人各种角膜病变内皮细胞核变化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Xie L  Li S  Dong X  Yuan F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1):19-20,I001
目的 观察不同角膜病变对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对91片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时取下的病变角膜片,用1%茜素红和0.25%锥蓝对角膜内皮细胞联合染色,生物显微镜观察其内皮细胞的形态及细胞核的变化。结果 全部病变角膜片均发现有不同数量的双核和多核内皮细胞。结论 在特定的条件下,人眼角膜内上细胞可能存在较强的分裂能力和生理功能代偿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接触式和非接触式角膜内皮照相机对4例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包括2例 Chandler's 综合征、1例 Cogan-Reese 综合征和1例进行性实质性虹膜萎缩)作角膜内皮细胞观察照相研究。可见病眼角膜内皮细胞均有相同的病理性形态学改变,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所见,提示这几种不同表现的病变有可能是具有相同发病学基础的同一种疾病,亦支持这一类病变的基本病因是角膜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所致,而且健眼角膜内皮细胞亦可见有改变,说明双眼可受影响。本文对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角膜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和神经嵴细胞分化学说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60岁.因双眼视物不清9年余,于2010年10月13日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就诊.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眼为0.25,左眼为0.1,均无法矫正,角膜混浊,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提示双眼角膜基质层可见瘢痕组织,部分内皮细胞形态无法辨认;内皮细胞密度右眼为1184个/mm2,左眼为406个/mm2.  相似文献   

17.
Schmitt(1922)首次描述虹膜实质劈裂,以后相继有报导。作者报告1例外伤后虹膜色素上皮分离,是由于色素上皮前层充分回缩致与后层分离。患者女性36岁,面部外伤。视力右眼光感,右角膜缘7∶30点钟处呈三角形撕裂,有虹膜脱出。前房浅,有细胞、色素及纤维蛋白渗出。小而不规则的瞳孔全被厚纤维蛋白膜覆盖,晶体及眼底后极部隐约可见。手术切除脱出之虹膜。术后见色素上皮分离,其范围自虹膜切除处向两侧延伸300°。瞳孔缘处的色素上皮后层与晶体囊紧密粘连,而此后层则紧紧地伸展于晶体囊上。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扭动模式超声乳化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眼角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4-12眼科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61例196眼,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扭动模式组(A组)和传统模式组(B组),晶状体核硬度按照Emery标准进行分级.记录术中所使用的有效超声时间(ultrasound time,UST)、有效累积释放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并比较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角膜水肿程度(corneal edema degree,CED)、眼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和眼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结果:两组患者各级核硬度手术中所使用的UST和CDE比较,A组较B组低.术后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术后1、7d时A组较B组高,而术后30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角膜水肿和CCT比较,术后1、7d时A组较B组眼角膜水肿轻,平均CCT厚,术后30d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30d平均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A组较B组高,丢失率低.结论:由于缩短了术中UST和减少了CDE,扭动模式超声乳化减轻了对眼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使得患者术后恢复周期缩短,但并未根本解决超声乳化对眼角膜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移植片的转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移植片的转归,分析移植片混浊的原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450例(456只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追踪观察半年-10年,分析角膜移植片混浊原因。结果发现在456只眼中,角膜移植片透明412只眼,透明成功率90.4%。发生角膜混浊44只眼,其中继发性青光眼3只眼,占0.65%;排斥反应28只眼,占6.2%;病灶复发9只眼,占1.96%;供眼角膜内皮细胞损伤4只眼,占0.8%。结论 早期角膜移植片混浊的主要原因为供眼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及继发性青光眼;中晚期混浊的主要原因为排斥反应和病灶复发。认为术中预防供眼角膜内皮损伤,术后尽早发现和治疗排斥反应及病灶复发是预防移植片混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吴志鸿  徐艳春  解聪  张振华  张宝艳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2):90-93,W004,W005
目的 探讨去除角膜上皮对兔眼角膜内皮层和后弹力层的影响,并与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手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后兔眼角膜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制作去除角膜上皮及PRK术后动物模型,以正常兔眼角膜做对照,分别于术后24h、7d、14d及30d时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标本。结果 (1)去除角膜上皮兔眼的角膜内皮细胞线粒体明显增大,并出现纤维颗粒性电子致密带,该带在后弹力层中向前移行,这些改变与PRK术后兔眼角膜情况相似;(2)去除角膜上皮兔眼的角膜内皮细胞水肿程度和病理变化过程和PRK术后兔眼角膜变化相似。结论 PRK术后兔眼角膜后弹力层出现纤维颗粒性电子致密物突起,提示角膜上皮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