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角膜基质切削深度对超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中央角膜知觉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12月在我院眼科中心行超薄瓣LASIK手术的84例(168只眼)患者,按角膜基质切削深度(ADCS)进行分组;1组〈50μm,2组50~80μm,3组〉80μm。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中央角膜知觉值,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各组角膜知觉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各组间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角膜切削深的组3与组1和组2相比,中央角膜知觉下降明显。术后3个月时中央角膜知觉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是三组间仍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组3的中央角膜知觉值仍低于组1和组2,需要更长时间的恢复。结论角膜基质切削深度与中央角膜知觉的下降有显著关系,基质切削越深,中央角膜知觉下降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LASIK角膜瓣蒂部位置不同对术后角膜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角膜瓣的蒂部位于颞侧和上方的LASIK治疗近视对角膜知觉影响差异。方法随机性、前瞻性、单盲研究。本研究包含100例(200只眼)近视患者,所有病例的双眼屈光度相近、术前矫正视力≥1.0且可完全矫正。随机将患者一眼的角膜瓣蒂部置于上方,另一眼置于颞侧,然后进行常规LASIK手术。分别在术前、术后1天、1周、1、3、6个月和12个月时,使用Cochet-Bonnet角膜知觉计检查中央角膜知觉,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颞侧蒂组和上方蒂组的中央角膜知觉在LASIK术后各个时间点均比术前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颞侧蒂组角膜知觉在1个月时恢复到术前水平,上方蒂组则需要到术后3个月时才达到术前水平。颞侧蒂组和上方蒂组两组间的中央角膜知觉在LASIK术前没有显著差异;在术后1天、1周及1个月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术后3、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颞侧蒂组与上方蒂组的中央角膜知觉在LASIK术后早期均显著下降,而颞侧蒂组的中央角膜知觉敏感度损失较小、恢复较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VisuMax飞秒激光制作超薄角膜瓣LASIK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120例240眼采用VisuMax飞秒激光系统制作90~100μm角膜瓣联合MEL80准分子激光系统切削角膜,观察术后效果和并发症。结果:术后第1d,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98眼(82.5%);术后1wk达术前最佳矫正视力236眼(98.3%);1mo后141眼(58.75%)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行以上。所有患者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超薄角膜瓣是一种安全、准确的方法,它与LASIK术的结合是个性化角膜屈光手术的完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角膜瓣蒂的位置对LASIK术后早期角膜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角膜瓣蒂的不同位置对LASIK手术后角膜知觉的影响。方法 对 3 1名双眼屈光参差 <1 0D ,术前双眼角膜中央知觉相同的近视眼患者行LASIK手术 ,其中左眼角膜瓣蒂的位置在上方 ,右眼角膜瓣蒂的位置在鼻侧。应用CohetBonnet角膜知觉计分别测定术前、术后一周、二周和四周各眼的角膜中央的角膜知觉。结果 将术后一周、二周时左右眼的角膜知觉阈值进行配对t检验 ,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将术后四周左右眼的角膜知觉阈值进行配对t检验 ,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角膜瓣蒂的位置不同对LASIK术后早期角膜知觉的影响也不同 ,在术后一周和二周时角膜瓣蒂的位置在上方的角膜知觉低于角膜瓣蒂的位置在鼻侧的角膜知觉 ,在术后四周时 ,随着角膜知觉的恢复双眼的角膜知觉已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超薄角膜瓣LASIK和LASEK在治疗角膜相对较薄的高度近视时的患者自觉症状、满意度、疗效、预测性、安全性等.方法 随机选择角膜相对较薄的高度近视患者分为两组.使用超薄角膜瓣LASIK治疗的患者设为A组:25人(50只眼);球镜度-6.00~-10.0D,平均-7.18D;柱镜度0~-2.00D,平均-0.84D.使用LASEK治疗的患者设为B组:25人(50只眼);球镜度-6.00~-10.00D,平均-7.15D;柱镜度0~-2.00D,平均-0.96D.两组各指标分别于治疗后1周、1、3、6、12个月检查并记录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并发症等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平均角膜瓣厚度为(96.76±5.54)μm;术后反应较轻,疼痛及其他不适症状较轻,患者满意度较高;激素眼液使用时间短;裸眼视力恢复较快.B组术后反应较重,疼痛及其他不适症状较重;激素眼液使用时间长;裸眼视力恢复较慢;且术后6个月后发生屈光回退的眼数较多.两组均未见影响视力的严重并发症,LASEK组并发症主要为屈光回退和haze.结论 MoriaM2型90刀头适合临床LASIK超薄角膜瓣制作,超薄瓣LASIK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LASEK相同,而治疗后的稳定性及患者满意度优于LASEK.更大样本和更长时间的临床研究有待于继续进行.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ubjective symptom,curative effect,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ultra-thin flap LASIK and LASEK for the treatment of high mypia with relative thin cornea.Methods 100 eyes of 50 cases with high mypia with relative thin cornea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50 eyes of 25 cases received ultra-thin flap LASIK were included in group A.50 eyes of 25 cases received LASEK were included in group B.The mean preoperative spherical equivalent was -7.18D(range from -6.00~-10.0D)and -7.15D (range from -6.00~-10.0D)respectively.The subject symptom,degree of satisfaction,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spherical equivalent and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during after surgery.Results The average flap thickness was(96.76± 5.54)μ m.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of group A recovered faster with less steroid use than of group B.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guoup A is bettet than group B.There were no 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 for vision in both group.The main complications were haze and regression in group B.Postoperative reaction was mild in group A patients,who showed a quick recovery in UCVA.Conclusion Moria-M2-90-mikrokeratome is fit for LASIK with ultra-thincorneal flaps.LASIK with ultra-thin corneal flaps for high myopia with relative thin cornea is safe,effective and comfortable.LASIK with ultra-thin corneal flaps may be better than LASEK.It needs further clinical study with larger scale and longer follow-up.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20岁,右眼视力0.12,-5.0 DS=1.2,左眼视力0.1,-3.75 DS -1.0 DC×5°=1.2。角膜中央厚度:右574 μm,左眼585 μm,按常规行LASIK手术,角膜瓣厚度160 μm,直径为8.5 mm。术中不慎损伤右眼角膜瓣下方5∶00~7∶00位角膜瓣缘的上皮。术后左眼无异常,右眼疼痛流泪。第2天复查,左眼视力1.0,右眼视力0.12,试镜无提高。损伤的角膜上皮未完全愈合,角膜瓣略向鼻侧移位,当日在表麻下行角膜瓣复位术。第3天右眼角膜上皮愈合,对位良好,… 相似文献
7.
角膜瓣蒂部位置对LASIK术后角膜知觉和泪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颞侧蒂角膜瓣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的角膜知觉和泪膜的影响。方法将双眼屈光度相近的近视患者194例的左右眼角膜瓣蒂部随机置于角膜上方或颞侧,随后进行常规LASIK手术。分别在术前、术后1d、1周、1月、3月及6月时询问干眼症状,检测中央角膜知觉、荧光素试验、虎红染色、泪膜破裂时间和Schirmer’sⅠ试验。结果干涩感:在术后1周和1月时,上方蒂组的干涩感明显严重于颞侧蒂组(P<0.01)。异物感:两组间在术后1d和1周时存在差异(P<0.05)。灼烧感:两组间在术后1周时存在差异(P=0.025)。荧光素试验:两组间在术后1周时存在差异(P=0.003)。泪膜破裂时间:在术后所有时间点组间均存在差异(P<0.01)。虎红染色:在术后1周时,上方蒂组的虎红着色点明显多于颞侧蒂组(P=0.002)。Schirmer’sⅠ试验:两组间在术后1d、1周和1月时(P<0.01)。中央角膜知觉:两组间在术后1d、1周、1月和3月时(P<0.01)。结论颞侧蒂角膜瓣可保持较高的角膜敏感度,部分缓解干眼症。 相似文献
8.
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的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01年7月至2003年12月行(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共5219例(10032只眼)术后发生角膜瓣皱褶及移位15例(16只眼)进行分析.结果 LASIK术后第1天出现角膜瓣皱褶2例(2只眼),术后第 1天出现角膜瓣移位并瓣内折10例(11只眼),外伤所致2例(2只眼),1例半月复查发现角膜瓣皱褶原因不明.15例(16只眼)均行角膜瓣重新复位,除1例(1只眼)术后半月未达术前矫正视力外,其余均达到.结论 LASIK术中角膜过薄、过大、蒂部过小,易引起角膜瓣皱褶移位,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可达到术前理想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9.
秦洁;王亚玲;宋邦建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6,34(10):1106-1108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瓣移位手术处理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在齐鲁医院日照分院眼科就诊的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的患者5例5只眼,对其进行角膜瓣下冲洗联合复位术。分析角膜瓣移位发生原因、发病特点、手术处理及术后效果。 结果 角膜瓣移位分别发生在术后2个月、术后5个月、术后4年、术后9年及术后10年各1例。移位位置1例发生在角膜中央,2例发生在颞下方,2例在鼻下方。外伤原因:指甲划伤3例,被他人打伤1例,被纸箱角戳伤1例。2例伴有皱褶但无上皮植入,3例伴有角膜瓣皱褶、角膜上皮植入;3例累及视轴,2例未累及视轴。所有患者均接受角膜瓣复位术,对于有角膜上皮植入的病例,同时进行角膜瓣下植入上皮清除术。5例患者复位后裸眼视力均达到0.8以上。术后所有患者角膜瓣对位良好。2例患者复位后角膜瓣透明层间清,无水肿、混浊,瓣皱褶消失;2例患者复位后角膜瓣轻度混浊;1例患者复位后角膜瓣轻度皱褶。 结论 外伤是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的高危险因素。LASIK术后角膜瓣愈合并不能达到原生态。及时角膜瓣复位处理是恢复视力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目的:探讨术前检查中发现屈光不正患伴有偏高角膜曲率时的归属和对策。方法:利用角膜地形图对拟接受准分子激光手术的46例屈光不正患进行角膜曲率的检查和分析。结果:因出现圆锥角膜或角膜薄、度数高而不能手术10例(18眼),初查曲率偏高、随查3mo后行LASIK矫正术3例(6眼),初查曲率偏高、需进一步随查而暂未手术33例(63眼)。结论:单纯角膜曲率偏高不能作为准分子激光手术的禁忌症,但也不能盲目手术。角膜曲率的检查对选择治疗方式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角膜瓣厚度对LASIK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角膜瓣厚度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LASIK手术的中高度近视71眼,按角膜瓣厚度12 0 μm为标准分成两组。Ⅰ组角膜瓣超过12 0 μm ;Ⅱ组角膜瓣低于或等于12 0 μm。随诊半年取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Ⅰ组术前角膜厚度(5 3 7 . 88±2 9 . 62 ) μm ,角膜瓣厚度(13 6 .81±15 . 8) μm ;Ⅱ组术前角膜厚度(5 15 . 95±3 3 . 8) μm ,角膜瓣厚度(10 1 . 2 6±12 . 78) μm ,两组角膜瓣厚度数据采取均数t检验,P值小于0 . 0 5 ,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视力与术前预测视力差值进行统计学处理P值0 . 911,大于0 . 0 5 ,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厚度小于12 0 μm的角膜瓣与厚度大于12 0 μm的角膜瓣对LASIK术后视力恢复均无影响。故针对角膜较薄而近视度较高者采用做薄瓣的方法同样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LASIK中有膜划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进LASIK中角膜划痕形成,以易于判断错位角膜瓣是否对合。方法:将通常所用的一字划痕改为偏心的T字划痕。结果:当角膜瓣有水平、高低、旋转错位时或游离瓣放反时,T字痕便无法完全重合。结论:T字划痕是一种简便、敏感的判断角膜瓣是否错位的角膜标记。 相似文献
16.
LASIK术后角膜知觉的变化及干眼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知觉的变化及其对干眼的影响与切削深度的关系。
方法:观察上方蒂做瓣的LASIK手术30例(60眼),观察指标包括患者术中切削深度及术前,术后1wk,lmo,3mo的角膜中央知觉、基础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干眼主觉症状评分。
结果:术后1wk,1mo角膜知觉敏感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术后3mo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患者的主觉症状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79〉0.05),术后mo时差异显著(P=0.025〈0.05),术后3mo时差异极其显著(P=0.001〈0.01);患者术后泪流量在术后1wk:1mo时明显低于术前(P〈0.01),直至术后3mo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P〈0.01);术后1wk,1mo,3mo泪膜破裂时间缩短,术后3mo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方面,术后1mo时角膜上皮损伤最明显,术后3㈤时与术前仍有显著差异(P〈0.01)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说明在两者之间存在直线相关的关系r=0.798,P〈0.01。
结论:LASIK术后角膜中央知觉明显下降并随时间延续而逐渐恢复,3mo时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干眼的相关指标并未随之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角膜知觉的下降与术中切削深度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创性的LASIK术中角膜标记方法。方法:采用角膜环钻在角膜表面压痕的方法进行标记,观察了2007-07/2008-01的633例(1237眼)的LASIK手术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游离瓣发生5眼,4眼手术台下用20倍裂隙灯检查发现轻微错位,均将角膜瓣准确复位。结论:该方法简单,不损伤角膜上皮,不增加术后刺激症状,是一种无创性的LASIK手术中角膜标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行LASIK患者114例(228眼)。患者左右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对照组不应用。测定两组术前、术后1d、1个月、3个月时泪液分泌量、BUT、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对上述4个指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术前泪液分泌量和BUT分别为(26.35±0.90)mm、(9.88±0.48)s;术后1d分别为(11.59±1.04)mm、(1.76±0.20)s,较术前明显降低(均为P<0.05);术后3个月分别为(25.82±0.89)mm、(8.76±0.40)s,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术前泪液分泌量和BUT分别为(26.59±0.10)mm、(10.06±0.45)s;术后1d、术后3个月时变化趋势与治疗组相同,与治疗组同时期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治疗组泪液分泌量和BUT分别为(20.35±0.89)mm、(6.18±0.45)s;对照组分别为(17.24±0.77)mm、(4.71±0.23)s;治疗组两个指标的恢复程度均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2、3.293,均为P<0.01)。治疗组术前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分别为(1588.00±173.53)μm、(60.00±0.00)mm;术后1d分别为(254.00±53.29)μm、(0.59±0.04)mm,较术前明显降低(均为P<0.05);术后1个月为(208.00±32.58)μm、(15.59±1.81)mm,术后3个月为(588.00±65.18)μm、(41.18±3.44)mm,均低于术前水平(均为P<0.05)。对照组术前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分别为(1134.00±68.50)μm、(60.00±0.00)mm;术后1d、1个月、3个月时变化趋势与治疗组相同,与治疗组同时期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ASIK术后早期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有利于角膜表面损伤的修复,缓解术后干眼症状;但对于角膜神经的损伤修复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KN- 5000 型微型角膜刀与Moria 微型角膜刀在LASIK 术中制作角膜瓣时的优缺点。方法 选用连续病例56 例103 眼,随机分KN 组和Moria 组,KN 组28 例53眼,术前近视度数平均为- 9-21±7-41D,散光≤-5-00D,Moria 组28 人50 眼,术前近视度数平均为-10-47±3-73D,散光≤-2-50D,术中分别用KN-5000 微型角膜刀和Moria 微型角膜刀制作角膜瓣。结果 两组病例角膜瓣边缘整齐。基质面:KN组全部术眼光滑、规则,Moria 组部分术眼有“搓衣板”现象。瓣异常:KN组游离瓣2 眼,Moria 组不全瓣5 眼。KN组角膜瓣质量优于Moria 组,瓣异常率低于Moria 组。结论 KN- 5000 微型角膜刀在LASIK术中制瓣时性能及安全性、稳定性优于Moria 组微型角膜刀。KN- 5000 微型角膜刀还具有良好的易学性和进行LASIK角膜板层移植的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