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LASEK治疗近视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斌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1):2235-2236
目的:探讨LASEK手术治疗近视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对552眼行标准化及个性化LASEK手术,术后戴软性角膜接触镜,点1g/L氟米龙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药水,5~7d后摘除角膜接触镜、加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术后1,7d;1,3,6mo;1,2a复查。结果:裸眼视力≥1.0患者480眼(87.0%),〈1.0~0.8者62眼(11.2%),〈0.8~0.6者10眼(1.8%)。结论:LASEK疗效好、安全性高,是治疗近视、尤其是低中度近视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种不同的滴眼液在麻醉小鼠晶状体浑浊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0只6周龄C57BL/6j小鼠分为4组,A组为自然暴露组(对照组),B组为滴用透明质酸钠组,C组为滴用甲基纤维素滴眼液组,D组为滴用生理盐水组.分别于麻醉后10,20,30,45和60 min观察小鼠晶状体浑浊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3种滴眼液均不同程度地延长小鼠晶状体浑浊的时间;30 min时,4组小鼠浑浊发生率分别为90%,50%,50%和10%,并延缓晶状体浑浊的进展;60 min时,4组小鼠3级浑浊的发生率为30%,10%,10%和0,其中生理盐水的作用效果最优,可以明显延迟晶状体变浑浊的时间.结论:麻醉小鼠的晶状体浑浊程度可以被相关滴眼液延缓,适用于短时间的眼科检查和处理,又因其经济易得,可广泛应用于小鼠活体的眼科检查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科手术消毒导致对侧眼表损害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对21例(21眼)眼科手术0.5%聚维酮碘与75%乙醇消毒致对侧眼表损害进行分析,并给予心理上的疏通和药物治疗。结果消毒液致对侧眼表损害是多因素造成的,经治疗后21例均痊愈。结论眼科手术消毒致对侧眼表损害若能及时发现并正确治疗,可获痊愈;若能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避免其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聚维酮碘二次消毒对结膜囊细菌的清除效果.方法 采取比较性研究,选择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259例(259只眼)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组分别在以下时间点采集结膜囊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A组:未使用任何药物之前的基准培养;B组: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商品名:可乐必妥)1 d后;C组:术前手术区皮肤及结膜囊第1次聚维酮碘消毒后;D组:0.05%聚维酮碘消毒液(0.5%聚维酮碘原液10倍稀释)再次冲洗结膜囊后.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各组间培养阳性率的比较.结果 A、B、C、D四组的结膜囊培养阳性率分别是 96%、28.6%、3.77%、0%.应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两两比较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前抗生素预防用药以及在术前常规消毒后再进行二次结膜囊冲洗消毒有助于结膜囊细菌的彻底清除.  相似文献   

5.
内眼手术前,后结膜囊细菌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为中  匡丽晖 《眼科学报》1999,15(4):267-269
目的:探索眼科内眼手术前后结膜囊细菌学变化特点及临床眼科用药效果。方法:133眼需要行内眼手术的连续病例包括白内障手术68眼、青光眼手术39眼、视网膜脱离手术20眼、玻璃体切割术6眼。用133眼内眼手术病人手术前后的结膜刮片及68眼白内障手术术毕的前房冲洗液作细菌培养,并作药敏试验。结果:133眼内眼手术患者入院时结膜刮片作细菌培养有61眼(45.85%)培养出细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3眼、表皮葡萄球菌25眼、G~ 杆菌13眼;手术消毒前结膜囊刮片有8眼(6%)仍培养出细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眼,表皮葡萄球菌5眼;68眼白内障手术患者前房冲洗液中仅1眼(1.5%)培养出细菌,为表皮葡萄球菌;术毕时结膜刮片4眼(3%)培养出细菌,所培养出来的细菌均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先锋Ⅵ、万古霉素和利福平敏感,而对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氧氟沙星耐药。结论:肉眼手术前应用有效抗菌素至为重要,可预防眼内炎的发生,但不可轻视手术无菌操作。眼科学报1999;15:267-269。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螺旋藻多糖提取物(PSP)对大白兔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实验研究。从钝顶螺旋藻干粉中提取PSP,并制备0.01% PSP滴眼液。在45只大白兔右眼角膜中央 采用基质注射针基质注射5 μl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ATCC25923,约100个菌落形成单位(CFU)], 构建兔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模型。角膜基质注射菌液8 h后,将兔随机分成基底对照组、0.9% 氯化钠溶液组和PSP组3组,每组15只。0.9%氯化钠溶液组和PSP组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或PSP 点眼给药,每15 min点眼1次,持续点眼5次后,改为每30 min点眼1次,持续点眼14次,最后1次点眼后1 h,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兔实验眼角膜上皮缺损情况并给予临床评分,角膜取材后对CFU进行测定;每组随机取3只眼球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角膜中炎症因子的表达。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0.9%氯化钠溶液组角膜上皮缺损严重,PSP组角膜上皮缺损较少。与0.9%氯化钠溶液组相比,PSP组临床指标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3,P<0.001)。与0.9%氯化钠溶液组相比,PSP组的CFU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3,P<0.001)。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0.9%氯化钠溶液组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PSP组与 0.9%氯化钠溶液组相比,眼部结构相对良好,炎细胞浸润较少。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PSP组角膜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明显低于0.9%氯化钠溶液组。结论:0.01% PSP滴眼液能明显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病变的严重程度和角膜细菌载量, 提示PS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可能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分析近视人群结膜囊、睑缘带菌及药物敏感状况,指导LASIK手术前后抗生素的应用.方法 收集200例(400眼)LASIK术前患者用药前和使用泰利必妥滴眼液或托百士滴眼液后1 d、3 d、5 d的结膜囊及睑缘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再按照性别、年龄、角膜接触镜配戴史及用药情况进行分组统计.结果 用药前结膜囊及睑缘细菌培养阳性89眼,均为革兰阳性球菌,阳性率22.25%,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80.9%,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2.4%,溶血性葡萄球菌占6.7%.带菌率与配戴角膜接触镜及性别无关,与年龄有关,年龄大者带菌率高.药物敏感试验本组细菌对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利福平、妥布霉素及氧氟沙星的敏感性优于其他抗生素.用药后结膜囊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睑缘细菌培养阳性率2.2%.结论 LASIK围手术期局部合理应用抗生素,对于防治LASIK术后感染是有效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50g/L聚维酮碘溶液对降低白内障术前结膜囊病原菌的有效性。方法:选择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45例58眼,选取术眼在入院时,点用加替沙星眼液后及使用聚维酮碘结膜囊消毒后三个时间点,取结膜囊拭子送检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入院时,点用加替沙星滴眼液后及50g/L聚维酮碘点眼消毒后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79.3%,41.9%,3.4%,培养阳性率明显逐渐降低。结论:眼科临床所用消毒剂50g/L聚维酮碘术前点眼消毒可有效抑制结膜囊细菌,避免术后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托百士滴眼液在白内障术前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讨托百士滴眼液在白内障手术前的抗菌效果,随机选择了88例(88眼)白内障患者在术前应用托百士滴眼液三天后观察其结膜囊细菌培养变化,并挑选58例(58眼)白内障患者常规使用0.25%氯霉素滴眼液作为对照组。细菌培养结果:未用药前,试验组88眼细菌培养有43眼(48.86%)培养出细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对照组58眼中亦有26眼(44.8%)细菌培养阳性,用药后再作细菌培养,试验组仅3眼(3.4%)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国产那他霉素滴眼液与进口那他霉素滴眼液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和双盲方法随机选择2010-09/2011-03在沈阳爱尔眼科医院及哈尔滨爱尔眼科医院诊断明确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20例20眼,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例应用50g/L国产那他霉素滴眼液,对照组8例应用50g/L进口那他霉素滴眼液。开始应用剂量,每30min滴眼1次共3d;如有效,则调整为每小时1次共2d;每2h1次共5d;每3h1次共2wk,疗程21~30d,两组均联合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局部治疗7d若患眼体征恶化或不见好转者,更换抗真菌药物或联合其它药物治疗。分别在用药后3,5,7d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58.3%,对照组有效率75%,Fisher精确检验结果显示组间治疗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国产那他霉素滴眼液能够有效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相似文献   

11.
Thirty strains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ten each from normal conjunctival sacs, corneal ulcer cases and from those who developed postoperative endophthalmitis, were examined for their dermonecrotic and haemolytic activities. Dermonecrosis was studied on rabbit skin whereas haemolysis was determined against sheep, guineapig, rabbit and human erythrocytes. None of the cell free filtrates from strains derived from normal sacs showed any evidenc of toxin production. Four strains from corneal ulcer cases and five from postoperative infections produced + to + + + dermonecrosis whereas haemolytic activity was exhibited by one strain in the former and by two in the latter. Only those strains that were highly dermonecrotoxic were haemolytic.Experimental corneal lesions in the rabbit were mild by strains from normal sacs. Those showing highest dermonecrotoxic reaction, irrespective of their source, produced identical and most severe corneal pathology when compared to those producing minimal necrosis.  相似文献   

12.
张晓辉  孙乃学  王峰  熊全臣  郭琳 《眼科研究》2009,27(10):854-857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加替沙星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角膜溃疡的疗效及刺激性。方法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角膜溃疡的动物模型,以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0.3%氧氟沙星为阳性对照,0.3%加替沙星连续滴眼7 d,用药后6 h开始每日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角膜溃疡面积并评分,同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生理盐水组和0.3%加替沙星组之间、0.3%氧氟沙星组和0.3%加替沙星组之间角膜溃疡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3%加替沙星组与生理盐水组眼刺激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3%加替沙星对兔眼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溃疡有较好的疗效,优于0.3%氧氟沙星,且点眼无刺激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在兔眼外伤后不同时间房水中的浓度变化,探讨眼内炎的发病机制。方法将18只实验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兔。Ⅰ组为正常对照组,Ⅱ组和Ⅲ组右眼建立外伤性眼内炎模型,并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于Ⅲ组受伤眼的玻璃体内。ELISA法测定造模前及造模后6h、12h、24h、48h、96h房水中IFN-γ、IL-6、IL-8、TGF-β的浓度;于6h、12h、24h、48h、96h、8d、16d分别用裂隙灯及间接显微镜观察眼部炎症情况并评分。结果造模后Ⅱ组炎症反应明显较Ⅲ组轻,造模12h后两组各时间点临床炎症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Ⅱ组和Ⅲ组兔房水中IFN-γ在造模后均升高,24h时达到高峰,分别为(516.45±20.80)ng.L-1、(508.21±31.45)ng.L-1,与造模前(337.15±17.25)ng.L-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24hIL-6在Ⅱ组和Ⅲ组兔房水中的浓度即达到高峰,分别为(61.69±2.11)ng.L-1、(61.81±2.18)ng.L-1,与造模前(46.34±2.09)ng.L-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Ⅱ组和Ⅲ组兔房水中IL-8在造模后48h浓度达到高峰,分别为(66.78±2.00)ng.L-1、(64.94±3.39)ng.L-1,与造模前(44.50±1.40)ng.L-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24hTGF-β在Ⅱ组和Ⅲ组兔房水中的浓度最低,分别为(288.79±7.17)ng.L-1、(293.99±1.93)ng.L-1,与造模前(404.45±2.86)ng.L-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外伤性眼内炎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破坏,房水中细胞因子表达发生变化,因此在眼内炎的早期,应联合采取免疫干预措施来控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日本大耳白兔LASIK术后感染模型,了解LASIK术后细菌性角膜炎的病理过程,为LASIK术后细菌性角膜炎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0只,右眼行LASIK术后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术后12h;1,3,5,10d各时期行肉眼、数字化裂隙灯和共焦显微镜观察,10d后处死实验动物取角膜行病理切片。结果:18眼成功建立了LASIK术后细菌性角膜炎模型。其早期表现为角膜瓣浅基质层点状或小斑片状炎性浸润,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融合,并以层间为起点同时向前(角膜瓣)和向后(深基质层)发展,晚期造成角膜瓣移位、角膜瓣溃疡、穿孔伴前房积脓。结论:建立LASIK术后细菌性角膜炎模型可行。LASIK术后细菌性角膜炎会导致严重的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15.
红霉素与螺旋霉素对眼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红霉素与螺旋霉素对眼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biofilm,BF)的影响,及其与环丙沙星合用的抗菌协同作用。方法平板法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BF模型,分别测定红霉素、螺旋霉素及环丙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值,银染金黄色葡萄球菌BF,扫描电镜观察BF形态结构,环丙沙星单独用药或联合红霉素、螺旋霉素用药后采用连续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结果红霉素最低抑菌浓度值为128mg·L-1,螺旋霉素为64mg·L-1,环丙沙星为2mg·L-1。金黄色葡萄球菌刚果红培养基结果为阳性,滤膜银染后,肉眼可见膜表面呈致密灰黑色;光镜下可见黑色浓厚絮状物覆盖于滤膜,表明滤膜表面有BF形成。BF于1周左右达到成熟;螺旋霉素给药后BF结构完整,没有明显被破坏;红霉素给药后,BF结构外形被破坏,胞外多糖复合物大部分崩解,只有少数细菌彼此粘连。红霉素可使环丙沙星作用后BF内的活菌数减少,与单用环丙沙星比较,差异均有经计学意义(均为P<0.05),呈现出协同作用;而螺旋霉素没有显示出协同作用。结论红霉素能显著提高环丙沙星对BF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李娟娟  黎铧  孔蕾  胡竹林 《眼科新进展》2011,31(10):952-953,960
目的对比研究采用血培养瓶和传统培养基对眼内炎患者玻璃体标本的细菌培养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至2010年所诊治的眼内炎患者102例(102眼),平均年龄(35.6±8.5)岁。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收集玻璃体腔液样本,分别注入血培养瓶和肉汤管(传统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对培养结果及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培养瓶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0.8%(62例),传统培养基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1.4%(32例)。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两种培养基阳性率分别为24.19%(15/62)、25.00%(8/32)。结论将玻璃体腔液直接注入血培养瓶中进行细菌培养,操作方便,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传统培养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ISO14729[1]和ISO14730[2]中用到的中和剂———D/E中和肉汤(D-E neutralizer broth)的适用性。方法采用悬液定量法。结果选择国内市场上几种品牌的隐形眼镜护理液,用中和肉汤作为中和剂进行中和剂鉴定试验,结果符合中和剂鉴定试验的要求。结论用D/E中和肉汤作为中和剂对试验中所用的产品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我国最新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致病菌的种类。方法 对50例(50眼)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结膜囊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给予患者10g·L-1阿奇霉素滴眼液滴眼,每天2次,滴眼2d后改为每天1次,治疗3d,于第8天再次行细菌培养检查。结果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结膜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80.0%,革兰阳性细菌占97.5%,表皮葡萄球菌占首位(占培养阳性总数72.5%),其中包括2例苯唑西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应用抗生素治疗后,47例(94.0%)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再次行病原学检查,原致病菌全部清除率为60.0%,部分清除率为5.0%。治疗后细菌培养仍阳性细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占培养阳性总数56.2%)。结论 表皮葡萄球菌已成为我国目前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首要致病菌,在临床工作中应对其予以重视,选择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树鼩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感染模型,并观察IL-17在模型中的表达,初步探讨IL-17在树鼩细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接触镜辅助的角膜划痕法建立树鼩细菌性角膜炎模型。在进行接种后第1、4、7、14d使用前段照相、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对模型感染症状进行评估,制作病理切片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在相应时间点进行取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树鼩角膜组织中IL-17 mRNA的表达,ELISA检测IL-1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树鼩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模型造模成功率为96%、100%,树鼩细菌性角膜炎临床表现、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和组织病理改变规律相吻合。IL-17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在树鼩角膜中与角膜炎症的严重情况一致。结论:采用接触镜辅助的角膜划痕法可成功建立更接近人细菌性角膜炎自然感染病程的树鼩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IL-17参与树鼩细菌性角膜炎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