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10/2016-05我院门诊确诊的9例9眼慢性CSC患者,给予玻璃体腔注射0.5mg/0.05mL康柏西普治疗(其中6眼1mo后再次给予相同剂量的玻璃体腔注射).注射后第1、2、6mo随访观察,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OCT、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fundus fluoresceine angiography,FFA)、脉络膜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结果:患者9例9眼中,7眼对康柏西普有明显应答,2眼患者无应答.玻璃体腔注药前9眼患者CMT平均值为373.12±72.43μm,康柏西普治疗后1、2、6mo时CMT分别为332.05±67.13、282.24±62.30、225.56±71.08μm,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9眼患者治疗前SFCT厚度为422.11±64.82μm,无应答患者治疗前脉络膜厚度低于平均值,分别为353、65μm.9眼患者治疗后1、2、6mo的SFCT分别为391.45±75.24、365.53±63.07、355.40±66.65μm,治疗前与治疗后1mo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与治疗后2、6mo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前平均视力为0.53±0.32,注射后平均视力为0.65±0.20,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CSC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以有效促进视网膜下液的吸收,降低CMT.玻璃体腔注药后6mo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可能是患者是否应答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84例(84眼),依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3组:轻度组(注射后9 ~ 10 min渗漏)26例,中度组(注射后5~8 min渗漏)37例,重度组(注射后5 min内渗漏)21例,利用OCTA技术确定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程度,利用EDI-OCT测量3组患者以及脉络膜毛细血管不同扩张程度下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轻度、中度、重度患者的脉络膜毛细血管重度扩张比例依次升高(7.69%、13.52%、23.81%),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依次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络膜毛细血管轻度、中度、重度扩张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分别为(306.59±74.18)μm、(367.21±85.04) μm、(416.27±104.56) 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患侧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程度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明显正相关(r =0.812,P=0.037).结论 随着病情的加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程度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明显增加,且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用光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D-OCT)技术研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R)3mo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60眼,20眼(平均年龄:33.65±5.24岁)典型急性单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及对侧正常眼,20眼为健康对照组。进行荧光素血管造影和OCT检查。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到中央凹和视网膜下液1000μm处颞部和鼻部。结果:在三个不同的位置,三组间的SF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372.40±34.39μm)在基线和随访3mo后均显著大于对侧正常眼(302.10±8.9μm)和对照组眼(279.80±14.49μm)。CSCR眼平均CMT为317±141.86μm,并且SFCT与CM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部位脉络膜厚度的增加,以及被称为“厚脉络膜”的过度扩张和高渗透血管,似乎在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在内的广泛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分析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ICNV患者90例(90眼),依据患者治疗情况分为雷珠单抗组及康柏西普组,每组患者各45例(45眼)。康柏西普组患者采取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05 mL进行治疗,雷珠单抗组采取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05 mL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以及治疗结束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康柏西普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0.34±0.10、0.60±0.25、0.80±0.20和(374.10±1.18)μm、(289.02±1.30)μm、(215.06±1.20)μm;雷珠单抗组分别为0.33±0.11、0.57±0.24、0.78±0.23和(373.55±1.15)μm、(288.97±1.23)μm、(215.11±1.17)μm。治疗前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3个月、6个月后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厚度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不同时间后,康柏西普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与雷珠单抗组相差均不大(均为P>0.05)。治疗结束后康柏西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雷珠单抗组为8.8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4,P>0.05)。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治疗ICNV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提高,黄斑中心凹厚度变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康柏西普治疗葡萄膜大脑炎 (Vogt-Koyanagi-Harada,VKH)综合征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确诊的VKH综合征患者11例(18眼),在常规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同时行康柏西普(0.05 mL)玻璃体内注射,同一患者的左右眼注射时间间隔7~14 d,于治疗后1 d、3 d和14 d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的变化。结果 VKH综合征患眼治疗前BCVA为0.13±0.21,治疗后1 d、3 d、14 d BCVA分别为0.17±0.22、0.21±0.37、0.29±0.51;治疗后1 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14 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前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为(566.71±39.28)μm;治疗后1 d、3 d、14 d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分别为(499.13±26.48)μm、(276.54±87.42)μm、(244.08±61.28)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常规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同时行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VKH综合征安全有效,可迅速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降低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短期内可迅速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史秀贞  张丽  李清林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151-2154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01/2018-01我院眼科收治的脉络膜脱离后PVR患者64例66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34眼)和观察组(32例32眼),对照组采用常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情况、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3~6mo,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4%)显著高于对照组(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及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以上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及bF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CVA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12wk两组患者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BCVA显著高于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脉络膜脱离后PVR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及医源性裂孔的发生率,降低血清VEGF水平及bFGF含量,提高患者视力,降低脉络膜厚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深度增强(enhanced depth imaging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 SD-OCT)观察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脉络膜厚度(choroidal thickness,CT)的变化及结构特点,探讨DME病变程度与CT的关系。方法 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共123例204眼,其中69眼诊断为DME(DME组),135眼无黄斑水肿为对照组。DME眼依据OCT形态学特点进一步分为视网膜弥漫性增厚(diffuse retinal thickness,DRT)型(34眼)、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 macular edema,CME)型(19眼)和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SRD)型(16眼),利用EDI-OCT分别测量黄斑中心凹下CT和以黄斑为中心上、下、鼻、颞500 μm、1000 μm、1500 μm、2000 μm处CT。结果 DME组黄斑中心凹下CT为(326.72±90.15)μm,对照组为(320.17±106.46)μm,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黄斑中心凹下CT与视网膜厚度间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r=0.270,P=0.025)。DME亚型CT分别为:DRT型(303.94±81.47)μm、CME型(304.42±73.98)μm和SRD型(401.63±88.80)μm,SRD型CT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5),此外,SRD型的周边CT同样呈现均匀一致的增厚;鼻侧CT从500 μm至2000 μm呈距离敏感性降低(P<0.05),但SRD型鼻侧CT降低幅度明显变缓(P=0.195)。结论 SRD型黄斑水肿患者CT在中心凹下及周边部均显著增厚,CT与DME病变程度之间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单次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后的短期反应。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1例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ME的初治患者,根据发病类型分为CRVO组(16例16眼)和BRVO组(15例15眼)。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均接受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分别在康柏西普注射前和注射后2周测量两组SFCT并比较。结果 CRVO组注射前患眼的SFCT为(319.73±19.28)μm,较对侧健眼[(255.13±16.15)μm]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注射后2周患眼的SFCT迅速降为(283.33±21.61)μm,与注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BRVO组注射前患眼SFCT为(310.31±19.41)μm,较对侧健眼[(255.31±21.69)μm]明显增厚;注射后2周患眼的SFCT迅速下降为(266.56±16.30)μm,与注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康柏西普注射前后CRVO组患眼和BRVO组患眼之间的SFCT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结论 CRVO和BRVO继发ME患眼的SFCT均明显比对侧健眼增厚,并在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后短时间内明显变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 AMD)10例(11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RVO)4例(4只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4例(6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1只眼),慢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1只眼),分别对其行玻璃体腔康柏西普(0.05 ml)注射治疗。随访时间为注射后1 d、2周、1个月、3个月,观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距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范围内黄斑厚度值、眼压及不良反应。结果注射3个月后,w AMD组、RVO组及DR组的最佳矫正视力较注射前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只眼最佳矫正视力由治疗前0.2恢复到0.4,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只眼,由治疗前0.3恢复到1.0,视力均明显提高。w AMD组:治疗前后黄斑部厚度差值(112.9±128.8)μm,RVO组:治疗前后黄斑病厚度差值(403.0±213.0)μm,DR组:治疗前后黄斑病厚差值(110.0±102.1)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对眼底血管性疾病治疗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对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眼科收治的弥漫性DME患者51例51眼,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17例17眼:单纯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5 mg组(A组);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5 mg联合改良黄斑格栅样光凝组(B组);单纯改良黄斑格栅样光凝组(C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 个月、3个月和6个月对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眼压等检查,比较三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三种治疗方式均能改善弥漫性DME患者BCVA、CMT、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但A组、B组疗效均优于C组(均为P<0.05)。A组、B组患者BCVA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患者CMT(197.47±45.26)μm及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9.91±3.18)mm2改善情况优于A 组(205.59±47.33)μm、(13.24±4.87)mm2(P<0.001),且无光凝术及康柏西普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良黄斑格栅样光凝术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能迅速减轻弥漫性DME及新生血管形成,从而提高患者视力,其疗效优于单纯改良黄斑格栅样光凝术和单纯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  相似文献   

11.
刘华  许多  陈艳丽  喻红  陈侠  叶剑 《眼科新进展》2018,(12):1144-1147
目的 探讨康柏西普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效果。方法 以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50例(50眼)PCV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测定并记录患者不同时间点矫正视力(LogMAR)、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及眼压变化,并统计康柏西普注射次数、并发症、黄斑中心凹及息肉消退情况。结果 患者患眼注射1~4(2.85±0.50)次,均无眼压增高、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治疗后12个月,LogMAR矫正视力为0.60±0.32,较术前(0.91±0.53)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T为(310.53±39.62)μm,较治疗前[(400.21±56.35)μm]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有15例患者视力稳定,35例患者视力提高,视力提高率为70.00%。治疗前后眼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柏西普能有效改善PCV患者视力,减轻黄斑水肿,且对眼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燕  冯劼  鲁铭  金翼  罗艳  江城 《眼科新进展》2019,(11):1052-1055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注射康柏西普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74例(74眼)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8例(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及治疗组36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予以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05 mL(2.5 mg)]。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oveal retinal thickness,FRT)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两组BCVA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治疗组FRT分别为(214.694±36.358)μm及(219.417±34.925)μm,均较术前(247.944±50.508)μm降低(均为P<0.05);对照组术后1周及1个月FRT分别为(253.105±46.635)μm及(260.395±68.718)μm,均较术前(245.553±48.653)μm有不同程度增加(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FR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结膜下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予以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经康柏西普治疗后黄斑中心凹结构的变化并分析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相关性。方法 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为湿性AMD的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接受连续3个月、每个月玻璃体内注射一次康柏西普的常规疗法,记录治疗前及各次注射后1个月的BCVA以及频域OCT的特征(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视网膜内积液、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视网膜下纤维化等)。结果 经过3次注射治疗后,BCVA从治疗前的(0.98±0.55)LogMAR提高到治疗后的(0.69±0.43)LogMAR(P<0.01),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从治疗前的(449.07±245.19)μm降低到治疗后的(232.76±103.93)μm(P<0.01),其中初次注射后第1个月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改善最为明显;3次注射后视网膜内积液或视网膜下积液消退组BCVA改善并没有明显优于各自的未消退组(均为P>0.05),但单纯视网膜下积液组BCVA明显优于单纯视网膜内积液组和混合积液组(F=6.168,P=0.007)。结论 频域OCT是一种评价黄斑结构改变的有效手段,为临床分析注射康柏西普术后视力的变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局限性脉络膜凹陷(FCE)患者的增强深部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EDI-OCT)的影像学特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2014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首诊并经EDI-OCT检查确诊的47例47眼FCE患者纳入研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屈光度、logMAR最佳矫正视力及凹陷的数量、位置、类型、形态,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凹陷下脉络膜厚度、最大凹陷宽度和凹陷深度,观察FCE发生的并发症及危险因素。结果 47例FCE患者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48.30±15.20)岁,logMAR视力为0.27±0.36,等效球镜度数为(-2.23±3.00)D,近视患者34例(72.34%);患眼黄斑区有54个凹陷。凹陷位置:33个位于中心凹下,21个位于中心凹外;凹陷类型:紧密型44个,分离型10个;凹陷形态:碗形37个,锥形17个。FCE患者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219.36±105.80)μm,凹陷下脉络膜厚度为(166.28±101.45) μm,凹陷宽度为(703.26±317.61)μm,凹陷深度为(72.57±35.52)μm。22例FCE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包含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0例(21.28%)、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7例(14.89%)、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2例、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3例。FCE有并发症组患者的logMAR视力、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凹陷下脉络膜厚度及凹陷宽度均大于FCE无并发症组患者(均为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凹陷下脉络膜厚度(P=0.009)、凹陷宽度(P=0.007)是FCE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FCE好发于中青年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以紧密型、碗形多见。FCE易出现RPE功能障碍相关并发症,以CNV、CSC多见,导致患者视力明显下降。凹陷下脉络膜厚度增加、凹陷宽度增大可能与并发症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