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LASIK术中角膜瓣下异物的发生和预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角膜下异物的发生情况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a中3553例(7065眼)LASIK手术过程,均为规范化操作实施LASIK术。术毕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如发现角膜瓣下异物,即刻以掀瓣冲洗或手法去除等方法,力争手术当日处理完毕。术后按常规时间复诊观察角膜情况。术后次日以后尽可能不予掀瓣处理异物。统计术中角膜瓣下异物发生的情况,从术者操作技巧及仪器设备等多方面分析可能产生瓣下异物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总计发现角膜瓣下异物眼数为674眼,发生率9.5%。连续3aLASIK术中异物的发生率分别为13.2%,10.6%和7.6%。四季之中,以冬季异物的发生率最低;春夏秋季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术间抽湿机过度使用有关。常见的角膜瓣下异物有组织碎屑、金属碎屑、细丝、脂质颗粒、血液、睫毛等。术毕当日及时对异物处理后,次日再发现异物的情况明显减少。经术后随访观察3mo~1a,未见部分残留异物出现对角膜透明性或视力的影响。结论:LASIK手术中角膜瓣下异物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只要处理及时得当,收效良好。从人员技术、环境设备等多方面加强预防,可明显降低术中异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LASIK角膜瓣远期异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LASIK远期瓣异常的原因及处理方案。方法 自1997年3月~2000年2月外院LASIK后转来我院的瓣相相关异常病例11例14眼,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27.7岁,平均前屈光度为-10.78DS,发生时间为LASIK后3.5~14.0个月(平均7.6个月)。结果 4例为外伤后发生,表现为瓣明显水肿皱纹(2眼),瓣缘卷起偏位(1眼),取角膜异物后瓣缘线样混浊(1眼);5例6眼为视网膜复位术中发生,表现为角膜水肿显著并浮起,其中1眼为眼内激光时应用三面镜后瓣水肿;1例2眼为三面镜检查后近瓣缘局限水肿带;1例2眼为补矫术中发生角膜瓣水肿。所有病例瓣相关异常均予以对症处理,偏位角膜瓣予以重新复位。视网膜复位术病例术中影响视网膜裂孔定位和冷凝的观察。结论 外伤和视网膜复位术中去上皮是引起的LASIK远期瓣相关异常的主要原因,冷静给予良好的复位、恰当的激素应用是保持角膜瓣原位透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LASIK术后2年角膜瓣反折移位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 ,2 2岁。因右眼被划伤后视物不清、红、痛2 1天于 2 0 0 3年 7月 2 3日入院。患者双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后 2年。 2 1天前右眼不慎被扫把划伤后异物感 ,视力下降。在他院诊为“角膜挫伤” ,治疗无效 ,来我院就诊。既往双眼有近视史 10年。 2年前行双眼LA  相似文献   

4.
吴坤  冯颖  朴正勋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8):1558-1660
目的:LASIK术后即刻检测角膜瓣并发症。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0-01/2012-10就诊于我院行LASIK手术的2 040例4 080眼患者, LASIK术后30min之内,在裂隙灯下对角膜瓣进行常规检查,记录患者术后角膜瓣对位不良、角膜瓣皱褶、角膜瓣层间异物残留情况,针对上述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措施。

结果: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角膜瓣对位不良102眼(2.5%),角膜瓣皱褶95眼(2.33%),角膜瓣层间异物残留105眼(2.57%)等。无失败病例,无严重影响术后视觉质量的角膜瓣相关并发症。

结论:仔细的术后即刻检查对这些并发症的处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从而促进LASIK术后并发症的诊治。  相似文献   


5.
LASEK治疗LASIK术后屈光欠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兵  廉井财 《眼科》2004,13(1):33-35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K)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术后屈光欠矫的疗效。方法 :对LASIK术后屈光欠矫的 11例 (2 0只眼 )施行LASEK。结果 :术后 6个月视力和屈光度趋于稳定 ,术后 3个月角膜Haze 0级者 15只眼 ,0 5级者 4只眼 ,1级者 1只眼。术后 6个月 ,裸眼视力≥ 0 6、≥ 1 0者分别为 2 0只眼 (10 0 % )、14只眼 (70 % )。屈光度≤± 1 0 0D者为 19只眼 (95 % )。结论 :LASEK治疗LASIK术后屈光欠矫安全 ,有效。  相似文献   

6.
例1:男,汉族,20岁.2003年4月在外院行双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术前及术中情况不详.2004年11月23日在蓝球比赛中伤及左眼,当时感到疼痛、视物不清,未处理,11月24日来我院就诊。查:右眼视力1.0,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可见以上方为蒂的角膜瓣对合良好;左眼视力0.08,球结膜充血,颞侧约1/2角膜瓣形成纵行皱褶暴露基质床约1mm,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早期角膜瓣皱褶和折叠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 对LASIK术后11例角膜瓣皱褶的原因及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的患者需经手术重新复位,在显微镜下采用去离子水冲洗角膜瓣加戴角膜接触镜24 h.术后观察角膜瓣状况、屈光变化、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结果 经过处理的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角膜透明,未见明显皱褶,角膜瓣位置正常,无上皮植入.结论 角膜瓣皱褶和折叠是LASIK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正确快速的处理是获得最佳视力的关键.用去离子水重新复位角膜瓣并佩戴角膜接触镜治疗LASIK术后早期角膜瓣皱褶和折叠是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薄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的疗效。方法应用薄角膜瓣的LASIK技术治疗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35例(35眼)。结果术后随访期间,全部角膜植片保持透明;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或等于术前者34眼,占97.14%;而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的1眼,占2.86%;未观察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2行以上的病例。结论应用薄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为解决角膜移植术后高度屈光不正问题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 ileusis,LASIK)术后眼外伤角膜瓣移位的治疗。方法:对11例因外伤导致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的患者,充分瓣下冲洗,准确对位角膜瓣,术毕戴绷带片。结果:9例1wk后视力提高0.6~1.0,1例前房积血伴继发性青光眼,外伤性瞳孔散大及视网膜震荡,8mo后小孔视力达0.8,1例伴石灰灼伤,1mo后视力达0.6。无1例出现上皮内生、角膜融解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12mo。结论:及时有效地处理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可以恢复良好视力。  相似文献   

10.
LASIK术后角膜瓣的损伤及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瓣的损伤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2005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LASIK术后角膜瓣损伤患者34例(34眼)的临床特点,探讨角膜瓣损伤的处理方法。结果34例角膜瓣损伤均发生于LASIK术后3月以上,平均(14.6±7.2)月。职业:工人16例(47.06%),学生12例(35.29%),军人3例(8.82%)。损伤类型:上皮缺损14例(41.18%),角膜瓣皱褶11例(32.35%),角膜瓣翻卷7例(20.59%),角膜瓣丢失2例(5.88%)。损伤前裸眼视力平均为1.02±0.43,损伤后视力下降至0.48±0.26,经妥善处理后裸眼视力恢复至0.97±0.54。结论LASIK术后数年仍可发生角膜瓣损伤,多见于青年男性。角膜瓣损伤经妥善处理后不致引起严重后果,视力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1.
12.
刘莉  鲍连云  李一壮  周强 《眼科新进展》2008,28(11):821-824
目的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瓣巨皱褶与正常LASIK术后瓣上微皱褶的组织形态,探讨瓣巨皱褶组织结构和形态学的改变,为正确认识瓣皱褶的病因机制并指导临床做出理论依据。方法新西兰白兔14只,全身麻醉下右眼LASIK术后人为造成瓣皱褶作为实验组(巨皱褶组),左眼行LASIK术作为对照组(微皱褶组)。分为7组,每组2只,于术后1 d、3 d、1周、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随机选取1组处死,取角膜,行HE染色、过碘酸-雪夫(PAS)染色、Masson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光镜下观察:微皱褶组早期上皮基底膜呈小波浪状,瓣下胶原纤维排列较为规则,PAS及Masson染色未见明显深染;巨皱褶组术后1 d上皮基底膜呈不规则波浪状改变,至1周时瓣下层间交界面基质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至术后2周时,上皮层数不等,还可见2/3全角膜基质胶原纤维出现与瓣上皱褶一致的波浪状走行,术后1个月至6个月上皮及基质部改变基本同前,瓣下层间模糊不可分辨。PAS示各期瓣下层间深染,Masson示瓣下层间呈棕色深染。结论微皱褶组皱褶大小介于20~40μm,于术后2周时自行平复,临床上其术后视力的影响依其存在位置而定;巨皱褶组大小为80~120μm,存在时间较为长久达6个月,且皱褶波及深部2/3皱褶基质部分,临床上对患者视力影响较为深远,有必要长期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薄瓣 LASIK 手术角膜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薄角膜瓣LASIK手术角膜出血的机理。方法根据角膜瓣的厚度和瓣蒂的位置将行LASIK的患者分成3组,组Ⅰ:100μm上方蒂;组Ⅱ:130μm上方蒂;组Ⅲ:100μm鼻侧蒂。观察3组术中和术后出血情况,比较3组术中术后出血程度。结果术中3组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6.53、22.61、10.96,其中组Ⅰ出血程度最为严重,与组Ⅱ和组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角膜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22、0.93、0.42,组Ⅰ较组Ⅱ和组Ⅲ出血程度重(P<0.01)。结论薄瓣LASIK角膜出血与瓣的厚度和蒂的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4.
LASIK术后继发性圆锥角膜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目的:报道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发生的双眼圆锥角膜1例,探讨此类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通过病例报道的方法,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报道,分析继发性圆锥角膜发生的原因和处置的有效性。结果:1位30岁的女性患在术前检查无任何圆锥角膜征象的情况下行常规LASIK手术,术后2.5a视力严重下降,裂隙灯检查发现双眼角膜呈典型的圆锥改变,角膜地形图显示下方角膜明显前突。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后矫正视力达1.0。结论:详细的术前检查和计算,术中角膜瓣和基质床厚度的准确测量,以及术后的定期随访是预防圆锥角膜的发生的重要措施。在发生圆锥角膜后,适当的处理对于恢复患的视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重视对LASIK围手术期干眼的认识和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晏晓明 《眼科》2006,15(3):M0154-M0155
干眼是LASIK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加强对术前干眼的筛查,避免术中过度操作和术后滥用药等多种危险因素对术后干眼的影响,合理进行围手术期的干预治疗是减少术后发生干眼的重要措施。(眼科,2006,15:154-155)  相似文献   

16.
17.
角膜瓣厚度对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蕊  周跃华  张晶 《眼科新进展》2008,28(10):758-762
目的探讨LASIK术中制作不同厚度的角膜瓣对术后视力、屈光度和对比敏感度等视觉质量指标的影响,为临床角膜瓣厚度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将接受LASIK术的患者140例(258眼)按照使用的Moria M2旋转式显微角膜刀刀头型号不同分为90组(使用90型刀头者)70眼、110组(使用110型刀头者)99眼和130组(使用130型刀头者)89眼,测量3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和位于1.5c·d-1、3.0c·d-1、6.0c·d-1、12.0c·d-1、18.0c·d-1空间频率上的对比敏感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1.0者经标准化后在90组、110组和130组分别为92.64%、93.02%和94.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柱镜度分别为(-0.41±0.26)D、(-0·40±0·25)D和(-0.42±0.2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球镜度分别为(-0.89±0.68)D、(-0.69±0.85)D和(-0.39±0·67)D,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分别为(-1.09±0·69)D、(-0.89±0.84)D和(-0.60±0.68)D,去除混杂因素影响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近视性球镜度、SE随术前近视性球镜度、SE和切削深度增大而增大,随残留基质床厚度增大而减小。术后3个月5个空间频率上的对比敏感度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瓣厚度不直接影响术后裸眼视力、球镜度、柱镜度、SE和对比敏感度。但制作薄角膜瓣保留更多基质床厚度,可间接降低术后近视性球镜度和SE,并减少术后角膜扩张和圆锥角膜等的发生,为激光切削留下更多空间。经验丰富的医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有选择性地制作薄角膜瓣。  相似文献   

18.
LASIK术后角膜知觉的变化及干眼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知觉的变化及其对干眼的影响与切削深度的关系。 方法:观察上方蒂做瓣的LASIK手术30例(60眼),观察指标包括患者术中切削深度及术前,术后1wk,lmo,3mo的角膜中央知觉、基础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干眼主觉症状评分。 结果:术后1wk,1mo角膜知觉敏感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术后3mo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患者的主觉症状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79〉0.05),术后mo时差异显著(P=0.025〈0.05),术后3mo时差异极其显著(P=0.001〈0.01);患者术后泪流量在术后1wk:1mo时明显低于术前(P〈0.01),直至术后3mo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P〈0.01);术后1wk,1mo,3mo泪膜破裂时间缩短,术后3mo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方面,术后1mo时角膜上皮损伤最明显,术后3㈤时与术前仍有显著差异(P〈0.01)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说明在两者之间存在直线相关的关系r=0.798,P〈0.01。 结论:LASIK术后角膜中央知觉明显下降并随时间延续而逐渐恢复,3mo时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干眼的相关指标并未随之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角膜知觉的下降与术中切削深度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