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与核磁增强的价值,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经病理诊断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32例(32只眼).对所选病人行眼眶超声造影及MRI增强检查.结果 30例超声造影与MRI增强都有肿瘤内不均匀增强,2例不典型病例,MRI增强可依据其他参考指标做出正确诊断,而超声造影则不能提示诊断.结论 眼眶超声造影与MRI增强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都有定性诊断的意义,眼眶MRI增强结果准确率高于眼眶超声造影,而超声造影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内窦腔的大小可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伟  魏文斌  杨文利  史雪辉 《眼科》2010,19(5):349-353
目的通过对比超声、磁共振成像及眼底血管造影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探讨脉络膜黑色素瘤影像学检查的合理应用方法,提高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确诊率。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疑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26例(28眼)患者。方法对26例(28眼)疑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术前进行眼B超和(或)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磁共振成像(MRI)、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结合病理诊断,应用SPSS12.0软件对影像学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指标眼部超声、MRI、眼底血管造影的表现及肿瘤病理诊断。结果三种影像学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由好到差依次为:MRI(r=0.494,P=0.010)、超声检查(k=0.348,P=0.050)、眼底血管造影(k=0.140,P=0.463);超声检查对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2%和33.3%,MR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66.7%,眼底血管造影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2%和40.0%。联合MRI和眼底血管造影或三种影像学检查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最好(k=0.886,P=0.000),其对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83.3%。结论三种影像学检查联合是目前除病理外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的诊断方法,优于单独应用以及其他两两组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眼眶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各类眼眶肿瘤(包括眼内肿瘤)38例(38眼).其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7例;皮样囊肿及粘液囊肿7例;泪腺多形性腺瘤5例;泪腺腺样囊性癌2例;恶性淋巴瘤4例;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6例;脉络膜血管瘤4例;炎性假瘤1例;视网膜下出血2例.全部病例术前行二维超声、超声造影、计算机断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检查结果结合临床治疗以及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几种眼眶内肿瘤(包括眼内肿瘤)在超声造影中均有特征性显像,与CT和MRI检查比较,在诊断符合率上存在差异(P<0.05),超声造影在眼眶肿瘤的术前诊断上更具有优越性.结论 超声造影对于眼眶内肿瘤的术前诊断可以提供重要的鉴别诊断信息,结合CT、MRI的检查,可以更准确地完成眼眶肿瘤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脱离常规检查方法有直接或间接检眼镜、三面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以及跟B型超声检查.但这些方法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脉络膜脱离、玻璃体积血和机化物等易导致B型超声检查对视网膜脱离的漏诊和误诊。我们用磁共振成像(maga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仪对一组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了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就诊的53例(79只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视力、视野、眼底,以及视觉电生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CT或MRI等检查资料,分析AION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经视野检查确诊为AION;在53例患者中有47例做了CT或MRI检查,其中16例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占34%。在53例患者中,高血压者23例,占43.4%,糖尿病者14例,占26.4%,腔隙性脑梗死者16例,占30.2%,其中单眼10例,双眼6例。结论AION与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对于AION患者应常规行脑CT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表现特征以及在MS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神经内科经核磁共振成像(MRI)、脑脊液检查确诊的MS患者42例84只眼的视力、散瞳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FFA检查、视野检查、脑脊液检查、视觉诱发电位(VEP)和MRI检查的临床资料. 结果 42例患者的84只眼中,散瞳直接检眼镜检查、脑脊液检查、视野检查、VEP和MRI检查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6.9%、21.4%、71.4%、83.3%和100%.44只眼有FFA异常,占52.4%.其中,病程早期的4只眼表现为视盘炎,占4.8%,视野有生理盲点扩大和中心暗点;病程早中期的7只眼表现为视神经视网膜炎,占8.33%,视野有中心或旁中心暗点;病程晚期的33只眼表现为视神经萎缩,占39.3%,视野为向心性缩窄,甚至呈管状视野. 结论 MS的FFA图像多表现为视盘炎、视神经视网膜炎和视神经萎缩的特征.FFA检查结果结合脑脊液检查、视野检查、VEP和MRI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诊断MS,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表现特征以及在MS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神经内科经核磁共振成像(MRI)、脑脊液检查确诊的MS患者42例84只眼的视力、散瞳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FFA检查、视野检查、脑脊液检查、视觉诱发电位(VEP)和MRI检查的临床资料。 结果 42例患者的84只眼中,散瞳直接检眼镜检查、脑脊液检查、视野检查、VEP和MRI检查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6.9%、21.4%、71.4%、83.3%和100%。44只眼有FFA异常,占52.4%。其中,病程早期的4只眼表现为视盘炎,占4.8%,视野有生理盲点扩大和中心暗点;病程早中期的7只眼表现为视神经视网膜炎,占8.33%,视野有中心或旁中心暗点;病程晚期的33只眼表现为视神经萎缩,占39.3%,视野为向心性缩窄,甚至呈管状视野。 结论 MS的FFA图像多表现为视盘炎、视神经视网膜炎和视神经萎缩的特征。FFA检查结果结合脑脊液检查、视野检查、VEP和MRI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诊断MS,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300-302)  相似文献   

8.
28例颈动脉海绵窦瘘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Wang Y  Xiao LH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0):674-678
目的探讨超声、CT、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各种影像学检查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DSA证实诊断的CCF共28例,所有患者行眼科标准化A/B超声、DSA检查,部分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T及MRI检查中的一项或多项。结果超声检查可发现眼上静脉增粗与脉搏同周期的搏动等,并能检测血流频谱。CT和MRI检查可发现海绵窦扩大及异常表现。DSA检查显示CCF分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直接供血和颈动脉的供应硬膜的动脉供血,供血动脉包括:颈内动脉海绵窦区细小脑膜分支;颈外动脉来源的脑膜中动脉、副脑膜动脉、咽升动脉、圆孔动脉等;瘘血向眼静脉、岩下窦、海绵问窦、侧裂静脉及皮层引流等。结论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CCF的诊断各有所长,联合应用多可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DSA是诊断CCF的“金标准”,可明确瘘的大小、瘘血来源及引流方向。(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74-678)  相似文献   

9.
王韧琰  唐炘 《眼科》2020,29(5):330
男性61岁患者,因左眼胀痛2周就诊,眼压25 mmHg,前房浅,激光虹膜切除后散瞳检查,左眼下方及颞侧大球形隆起,伴有脉络膜脱离。眼多普勒B超、脉络膜血管造影及眼眶MRI均显示左眼球内实性占位病变。PET-CT检查示食道癌,并全身广泛转移。(眼科, 2020,29: 330-33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眼部表现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5年中7例首诊于我科的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者的眼部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等。所有病例中最常见的眼部表现为搏动性眼球突出、球结膜高度充血水肿、眼压升高等。CT或MRI检查所有病例均显示眼上静脉扩张和海绵窦增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结果 7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均一次成功,眼部症状和体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可疑病例,应考虑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可能,血管造影是该病诊断的金标准,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对颈动脉海绵窦瘘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背景葡萄膜渗漏综合征临床上较少见,充分了解其临床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挽救患者的视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的探讨葡萄膜渗漏综合征的诊断、分型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确诊的葡萄膜渗漏综合征患者10例14眼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眼科检查,眼部B型超声检查、眼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各项辅助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本组患者直接检眼镜检查均可见随体位变化的球形视网膜脱离。眼部B型超声检查显示视网膜及脉络膜脱离。UBM检查均可见环形周边睫状体脉络膜脱离;FFA检查显示眼底呈“豹斑”样改变,但未发现荧光素渗漏。ICGA检查显示早期脉络膜即出现弥漫性颗粒状高荧光,荧光强度不断增强,直到造影晚期仍持续存在。本组患者1例1眼行巩膜瓣下巩膜切除术,2例4眼行巩膜全层切除术,术后视网膜脱离解剖复位,随访1年均未复发。结论术前眼部B型超声、MRI及CT检查有助于对葡萄膜渗漏综合征患者进行准确分型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脉络膜肿瘤的临床特征和核磁共振、超声波、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1CGA)等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经作者诊治住院的22例脉络膜肿瘤患者进行同顾性分析.全部病例行眼部B超和(或)彩色超声波检查,屈光间质透明者行FFA和ICGA检查;部分病例行双眼MRI或CT检查.所有原发性恶性肿瘤病例均行眼球摘除术;眼内转移癌患者治疗原发病,或加作眼局部外放射治疗;脉络膜m管瘤则经临床检查确诊后,行眼内激光或光动力治疗.结果 12例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外观和影像检查多表现为眼内棕黑色磨菇形或球形隆起肿物,MRI检查均特征性地表现为TlWI高信号,T2WI低信号.7例脉络膜海绵状血管瘤多表现为后极部扁平桔红色肿物,ICGA/FFA表现为早期即见强荧光,具有诊断性特征;MRI检查表现为T1WI低或中等信号,T2WI与玻璃体等信号或高信号,可被明显强化.3例脉络膜转移癌表现为后极部灰黄色扁平隆起肿物,均有原发肿瘤病史,其中1例为双眼发病.结论 屈光间质透明者,常规眼底检查即可基本明确脉络膜肿瘤的诊断.FFA/ICGA检查对明确脉络膜血管瘤意义重大.屈光间质混浊时,核磁共振和超声检查在脉络膜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孙英  姜鹏飞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8):1560-1560
1病例报告患者,女,34岁,因偶然发现右眼视物模糊来诊,查体:视力:0.2OD(不能矫正)、1.0OS,双侧瞳孔等大,右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应稍迟钝,相对性瞳孔传导阻滞阳性,右视盘边界欠清,色正常,余眼内未见明显异常。查视野:右眼颞侧及鼻下大部分视野缺损,上方旁中心暗点,左眼正常;眼底荧光造影示:视盘高荧光。拟诊右眼视神经炎收入院进一步检查治疗。考虑视神经炎与颅内神经脱髓鞘等疾病关系密切,为患者行颅脑MRI,显示颅内无异常,MRI报告符合视神经炎,但医生阅片时发现患者右侧视神经异常增粗。经强化MRI检查,考虑视神经占位性病变(图1)。追问病史,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2a,双眼球轻度突出,外观两眼  相似文献   

14.
CT和MRI检查在视神经鞘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和MRI检查在诊断视神经鞘脑膜瘤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15例视神经鞘脑膜瘤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并均于术前行CT和MRI检查。结果15例视神经鞘脑膜瘤患者中,增强CT仅显示2例颅内蔓延;平扫MRI显示2例颅内蔓延;而增强MRI显示9例颅内有肿瘤。结论增强MRI在诊断视神经鞘脑膜瘤颅内蔓延中非常有价值,可显示增强CT和MRI平扫未显示的病变,应将其作为视神经鞘脑膜瘤术前、术后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中的CT、MRI、超声检查和OCT等在眼科临床已经广泛应用,提高了眼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水平。超声检查技术具有易于重复操作、无辐射的特点,对于眼内疾病和眼眶疾病的诊断应用价值较大,特别是眼内疾病优于CT、MRI;CT是眼眶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之一,它既能清晰显示眼眶的正常结构又能明确反映占位病变及眶壁骨质的改变,其显示骨质改变明显优于超声检查和MRI;MRI检查对于眼内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具有特异性,眼眶病变是否发生视神经管和颅内蔓延,以及恶性肿瘤的眶外蔓延或术后复查判断是否复发,MRI检查明显优于CT;OCT做为一种非接触、无损伤性活体形态学检查方法,对于眼内结构及疾病的检查诊断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总之,影像学检查拓展了眼科检查手段,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级医院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配合方式。方法回顾总结728例(1452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配合方法。结果728例(1452眼)全部顺利完成检查,其中轻微反应11例,包括恶心7例、呕吐1例、皮肤发痒2例、心慌、出汗1例,全部对症处理。结论高度责任心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成功的前提,娴熟的技术操作是检查成功的基础,医护之间的默契配合是跟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成功的关键所在,掌握常见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RI、视诱发电位(VEP)和视野(Vision Field,VF)在视神经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临床诊断为视神经炎者60例分别行MRI、VEP和视野检查,每例所有检查均在一周内完成,并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 MRI阳性率最高(96.67%),其次是视野和VEP(86.96%和75.58%)。同时发现MRI具有定位和一定的鉴别诊断作用。结论 VEP和VF结合MRI检查,三者相辅相成,将有助于视神经炎更早、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99Tcm-奥曲肽眼眶显像联合核磁共振成像(MRI)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分期诊断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6/2018-06收治的3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TAO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99Tcm-奥曲肽眼眶显像联合MRI检查,手术取材进行病理学观察,并进行病理分期。统计病理分期结果,观察99Tcm-奥曲肽眼眶显像联合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和结果,分析99Tcm-奥曲肽眼眶显像、MRI、99Tcm-奥曲肽眼眶显像联合MRI检查对TAO分期诊断的效能。结果:35例TAO患者共58眼患病,经病理分期为活动期(49眼)、非活动期(9眼);99Tcm-奥曲肽眼眶显像和MRI诊断TAO分期均有典型影像学表现,且99Tcm-奥曲肽眼眶显像联合MRI诊断活动期TAO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单独应用99Tcm-奥曲肽眼眶显像、MRI检查,且ROC结果显示99Tcm-奥曲肽眼眶显像联合MRI诊断活动期的AUC为0.893,高于99Tcm-奥曲肽眼眶显像或MRI单独诊断。结论:对TAO分期诊断中建议联合应用99Tcm-奥曲肽眼眶显像和MRI影像学检查,二者影像学表现典型,且联合应用具有较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9.
眼球内脉络膜转移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描述眼球内脉络膜转移癌的CT、MBI及B超表现,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16只眼)经手术病理(11只眼)和临床(5只眼)证实的脉络膜转移癌病例,其中5只眼行CT扫描,9只眼行MRI检查,15只眼行B超检查,6只眼做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 4只眼CT增强扫描示弥漫性、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的扁平增生病变,3只眼增强后强化明显,1只眼呈脉络膜黑色素瘤表现,8只眼MRI T<,1>WI呈中高信号,T<,2>WI呈中低信号,1只眼T<,1>WI呈与玻璃体等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其中4只眼行增强T<,1>WI瘤体显著强化.B超检查13只眼呈实质不均质肿块占位,其中3只眼有挖空,2只眼呈实质较均质占位;9只眼显示高回声,5只眼中等回声,1只眼回声偏低.6只眼FFA均显示早期低荧光,静脉期点簇状高荧光,晚期呈细点状高荧光.结论 CT和MRI对脉络膜转移癌等眼球内病变均可作出定位的影像学诊断.MRI对脉络膜转移癌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B超(+FFA)对脉络膜转移癌可得到较为准确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眼部X线、B超、CT及MRI对边界位眼内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边界位眼内异物患者的X线、B超、CT和MRI影像学检查资料,并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边界位眼内异物患者51例行X线平片检查35例,检出率74%,定位准确率69%;行B超检查40例,检出率92%,定位准确率89%;行CT检查31例,检出率100%,定位准确率100%;行MRI检查4例,检出率100%,定位准确率100%。结论:在边界位眼内异物的诊断和定位中,X线、B超、CT与MRI四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势。联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为手术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