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眼底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观察中国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的眼底表现及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方法 分析经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的PCV患者42例48只患眼的眼底图像资料。 结果 PCV患眼眼底最常见表现为斑片状视网膜下出血,占72.9%;其次是黄白色渗出,占27.1%;仅14.6%的患眼于后极部可见特征性的视网膜下结节样橘红色病灶;54.2%的患眼有出血性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 PED)。75.0%的患眼显示有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灶;25.0%的患眼见多个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而无明显的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与之相连。62.5%的息肉状病灶位于黄斑区;12.5%的息肉状病灶在血管弓区;6.3%的息肉状病灶位于视盘旁区;18.8%的息肉状病灶在上述2个部位同时存在。 结论 中国人PCV患眼眼底最常见表现为视网膜下出血,大部分患眼存 在PED。PCV好发部位为斑区及血管弓区,大部分患眼ICGA可见特征性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灶。(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69-332)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华中地区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PCV的362例患者403只眼纳入研究.回顾分析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临床特征.结果362例患者中,男性249例,占68.8%;女性113例,占31.2%.年龄45~91岁,平均年龄(64.81±9.31)岁.双眼发病41例,占11.3%;单眼发病321例,占88.7%.BCVA手动~1.2.403只眼中,眼底可见典型橘红色病灶162只眼,占40.2%;黄白色渗出185只眼,占45.9%;面积较大的不同程度视网膜下出血268只眼,占66.5%;玻璃膜疣23只眼,占5.7%;色素增生20只眼,占5.0%;纤维血管性瘢痕96只眼,占23.8%.PCV病灶位于黄斑区386只眼,占95.8%;位于视盘周53只眼,占13.2%;PCV病灶呈多灶性67只眼,占16.6%.病灶呈囊袋样荧光积存304只眼,占75.4%;脉络膜异常血管网152只眼,占37.7%.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 200只眼,占49.6%;浆液性PED 96只眼,占23.8%;同时存在出血性及浆液性PED 25只眼,占6.2%.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间囊样暗腔56只眼,占13.9%;视网膜色素上皮与Bruch膜层分离,出现“双层征”109只眼,占27.0%.RPE层下穹窿状隆起274只眼,占68.0%;神经上皮层脱离151只眼,占37.6%.结论 华中地区PCV患者单眼发病率、男性患病率较高;病灶绝大多数位于黄斑区,眼底多可见视网膜下出血、息肉样病灶及脉络膜异常血管网,出血性PED比例较浆液性PED高.  相似文献   

3.
肖艳辉  刘高勤  夏蔚 《眼科新进展》2020,(12):1139-1142
目的 比较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多模式影像学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CCSC组11例11眼患者及PCV组21例21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测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多模式影像学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CSC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33±0.11,显著高于PCV组(0.2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SC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368.20±51.65)μm,PCV组为(342.28±37.18)μm,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和PCV组均为斑点状高荧光表现,CCSC组患眼可伴有色素上皮萎缩带或慢性神经上皮脱离通道表现。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11眼病灶区出现周围脉络膜血管扩张及高通透性改变;而PCV组21眼均出现脉络膜息肉样病变,其中12眼为脉络膜分支血管网。OCTA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4眼病灶部位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高血流信号,其外环绕低血流信号,7眼表现为粗颗粒形态的斑驳状血流信号;PCV组15眼可检出息肉样病变,表现为高反射信号,呈结节状、环状或点状,12眼检出脉络膜分支血管网病变,表现为血管样结构的高血流信号。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发现,CCSC组7眼为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PED);PCV组12眼为波浪形隆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Bruch膜组成的双层征,10眼为陡峭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指状突起(或称PED峰),18眼为浆液性或出血性PED。CCSC组患者治疗随访时,OCTA检查发现2眼继发I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结论 CCSC与PCV之间存在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多模式影像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另外,OCTA能够较好地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结构,可用于该类疾病的治疗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与湿性老年黄斑变性(AMD)临床特征的区别与联系,以指导临床。方法回顾分析已确诊的PCV及湿性AMD的眼底彩照,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PCV15例,年龄48-70岁,平均62.3岁;湿性AMD38例,年龄50-80岁,平均65.8岁。PCV患者眼底视网膜出血、脂质渗出、桔红色结节样病灶分别为11只眼(73.3%)、6只眼(40%)、4只眼(26.7%);AMD患者45只眼中视网膜出血、脂质渗出、青灰色病灶、瘢痕形成分别为25只眼(55.6%)、18只眼(40.0%)、20只眼(44.4%)、3只眼(6.77%)。FFA显示PCV患眼脉络膜息肉状结构、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PED)、浆液性PED分别为1只眼(6.7%)、7只眼(46.7%)、2只眼(13.3%),ICGA均可见息肉状扩张病灶(100%);FFA显示AMD患眼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PED分别为5只眼(11.1%)、14只眼(31.1%),ICGA显示CNV23只眼(51.1%),均未见息肉状结构。PCV的OCT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内层呈穹窿状向视网膜神经上皮隆起,其下见结节状改变;AMD则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呈局部梭形或不规则强反射带。结论PCV与湿性AMD不尽相同,可能是AMD的另一种特殊类型,治疗可能应有所不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文峰  吉宇莹 《眼科研究》2014,(12):1057-1060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眼科常见病,以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为典型特征,但部分患者可存在弥漫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大泡性视网膜脱离、纤维素性渗出等不典型表现.由于不典型CSC的表现和症状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可累及后极的炎症类疾病(如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等类似,一些其他全身及眼部疾病也可引起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及不典型CSC表现,临床上常造成误诊或漏诊,而上述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存在很大差别,因此,眼科医师应该充分了解CSC的表现特征,尤其是不典型表现,注意患者全身情况,包括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做到准确诊断,合适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眼底表现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与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特征。方法分析经眼底检查、FFA、ICGA及OCT确诊的PCV患者16例(16只眼)的眼底图像资料。其中OCT检查资料为8例(8只眼)。结果 16例(16只眼)全部为单眼发病,其中男性10例,占62.5%,女性6例,占37.5%。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63.4岁。眼底检查14只眼病变部位位于黄斑区,占87.5%,2只眼病变位于视盘颞侧,占12.5%。在黄斑区4只眼见橘红色结节样隆起病灶,13只眼视网膜下有出血,11只眼见脂质沉着。FFA检查16只眼早期均呈强荧光,后期进行性渗漏。其中6只眼表现血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1只眼为浆液性PED,2只眼为血液性合并浆液性PED,1只眼呈脉络膜血管网及息肉样结构。ICGA检查16只眼均可见强度不等、簇状或孤立的息肉状扩张灶,其中12只眼可见伞样或树枝样异常扩张的脉络膜血管网。OCT检查8只眼显示7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穹隆状隆起,其下可见结节状改变。1只眼无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改变。6只眼表现血液性PED,2只眼为浆液性PED合并神经上皮脱离。结论 PCV单眼发病为主,好发部位为黄斑区,最常见表现为视网膜下出血及脂性渗出,部分患眼存在PED。大部分患眼ICGA可见特征性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灶。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视力改变情况.方法 收集经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的67例PCV患者68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PCV的活动性与病理特征分为静止性、渗出性和出血性PCV;根据ICGA检查中息肉样病灶的形态特征以及是否合并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BVN)分为葡萄状病灶型、单个病灶型和合并BVN的混合病灶型PCV;根据息肉样病灶分布部位分为黄斑区、血管弓区、视盘旁区、中周部和混合区PCV.观察各组的视力情况.结果 静止性、渗出性、少量出血性、多量出血性PCV分别有16、19、19、14只眼,其平均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分别为0.34±0.52、0.70±0.98、0.60±0.50、0.91±0.75.静止性PCV患眼平均视力显著优于渗出性、少量出血性与多量出血性PCV患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75、4.26、5.13,P<0.05).渗出性PCV与少量出血性PCV患眼平均视力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q=0.98,P>0.05).葡萄状病灶型、单个病灶或多处单个病灶型、合并BVN的混合病灶型PCV分别有22、38、8只眼,其平均logMAR视力分别为0.52±0.55、0.59±0.43、0.80±0.95.伴有BVN的混合病灶型PCV患眼平均视力显著差于葡萄状病灶型和单个病灶或多处单个病灶型PCV患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81、3.02,P<0.05).黄斑区、血管弓区、视盘旁区、混合区PCV分别有34、1 3、8、13只眼,其平均logMAR视力分别为0.78±0.43、0.57±0.37、0.38±0.27、0.74±0.41.黄斑区PCV患眼平均视力差于血管弓区与视盘旁区PCV患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61、5.11,P<0.05);黄斑区PCV与混合区PCV患眼平均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73,P>0.05).结论 PCV患者视力改变情况不一,且与PCV的活动性与病理特征、息肉样病灶的形态特征和分布部位以及是否合并BVN有关.  相似文献   

8.
有关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诊治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峰 《眼科》2007,16(6):373-375,377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以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和异常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为特征,是亚洲人较常见的一种眼底疾病,由于PCV的临床表现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相似,临床上常将其诊断为湿性型AMD,但两者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病程预后及治疗上有较大的差异。进一步提高对PCV诊治的认识,将其从湿性型AMD中分离出来,无论对PCV还是湿性型AMD的治疗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眼科,2007,16:373-375,377)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 )的临床特征及眼底血管造影表现。 方法 回顾分析12例PCV患者12只眼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其5例5只眼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资料。 结果 12只眼均可见深层和(或)浅层出血,黄色脂质渗出。其中6只眼病变处见橘红色病灶,2只眼伴视网膜前出血。FFA检查,静脉期6只眼橘红色病灶内点状荧光,4只眼病变处可见脉络膜血管网。晚期均见息肉状强荧光点荧光素渗漏,2只视网膜前出血眼晚期未见荧光素渗漏。ICGA检查,12只眼晚期见强度不等、簇状或孤立的息肉状扩张灶,4只眼显示明显的脉络膜血管网。OCT检查,4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穹窿状隆起,1只眼无改变。 结论 PCV眼底多见黄斑区出血性和(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PED)和(或)神经上皮脱离,黄色脂质渗出。FFA及ICGA检查可见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梢膨大息肉状扩张灶。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10-312)  相似文献   

10.
廖燕红  龚雁  陈利双  叶婷  刘栋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0):1805-1807

目的:对比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频域光相干断层成像(OCT)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图像特征。

方法:选取2018-03/12在我院确诊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患者25例25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频域OCT和OCTA检查,观察上述检查结果的图像特征。

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25眼,频域OCT检查表现为浆液性和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PED)14眼,OCTA检查示相应病变部位为低信号暗区,其旁有强信号点9眼; 频域OCT检查表现为“双层征”11眼,OCTA检查显示为网状结构的脉络膜异常分支血管网(BVN); 频域OCT检查表现为息肉样病变(polyps)12眼,OCTA检查表现为强或低信号区。

结论:PCV患眼OCTA检查对BVN的表现更直观明显,息肉样病变表现为强或弱的信号,浆液性、出血性PED的OCT和OCTA图像均表现为低反射或低信号暗区,不具有特征性。二者显示的病变位置和形态具有相似性,但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1.
曾春梅  文勇  成旋 《眼科新进展》2013,33(7):694-696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idiopathic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IPCV),简称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为新近认识的一种以眼底后部脉络膜血管局限性膨隆,呈息肉状改变,伴复发性出血,并有浆液性或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近年随着新的诊断技术的出现,对PCV有了进一步了解,治疗方面也相应出现了不少进展.本文对PCV在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光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po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 ,PCV )的光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图像特征。方法 :对比分析常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 ,FFA )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 ,ICGA)检查确诊的PCV患者 9例 9眼 (PCV组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exudativeage -relatedmaclarde generation ,AMD)引起的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retinalpigmentepithelialdetachments ,RPED) 11例 11眼、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exudativechoroidoretinopathy ,CEC)引起RPED 2例 2眼 (浆液性RPED组 )的OCT检查图像资料 ,观察PCV患眼视网膜下结节样病灶特征、RPED隆起高度和基底宽度的相关性。结果 :PCV眼OCT图像表现为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穹隆状隆起 ,表面不规则 ,边缘陡峭。其下或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pigmentepithelial ,RPE)光带水平可见结节样改变。 3眼有RPED ,5眼RPED合并神经上皮脱离。RPE隆起高度和基底宽度比率 :PCV组 (0 14 5 1± 0 0 40 0 )较浆液性RPED组 (0 0 876± 0 0 3 2 5 )高 (t =-3 3 2 4,P =0 0 0 4) ,高度和基底宽度呈线形关系 ,且PCV组直线较浆液性PED组  相似文献   

13.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特征是后极部视网膜下桔红色息肉样病变,伴有出血性和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及神经上皮脱离.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无特征性表现,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能显示分支血管组成的脉络膜血管网和血管末端息肉样或动脉瘤样扩张.OCT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陡峭的穹窿状隆起,其下见中等反射或结节状改变.本病应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某些长期不愈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进行鉴别.尽管PCV的治疗仍缺乏通用的方案,光动力疗法结合玻璃体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可改善或稳定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14.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以视网膜下橙红色结节样病灶、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出血性或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病变,好发于亚洲人群。关于PCV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通过以往的研究发现HtrA1丝氨酸蛋白酶在PCV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对HtrA1在PCV发病过程中所起作用的探索结果,有助于指导相应的临床治疗。现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眼底表现的异同。 方法 回顾性分析渗出型AMD患者123例137只眼及PCV患者42例48只眼的眼底彩色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资料。 结果 137只渗出型AMD患眼中,FFA显示16只眼为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占11.7%;隐匿型CNV121只眼,占88.3%。隐匿型CNV患眼中,42只眼ICGA检查可见“热点状”(hot spots)荧光,占34.7%;74只眼表现为后期斑状强荧光,占61.2%;2只眼CNV与PCV共存 ,占1.7%。48只PCV眼中,7只眼的眼底彩色像可见特有的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占14.6%; 2只眼FFA即显示出分 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息肉状病灶,占4.2%; 36只眼ICGA显示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灶,占75.0%;12只眼ICGA显示多个息肉状扩张灶而未见伴有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占25.0%。息肉状病灶呈葡萄串样外观者16只眼,占33.3%;,呈多个孤立并存者32只眼,占66.7%。造影后期部分息肉状病灶染料渗漏或染色,部分呈息肉状病灶中心为弱荧光,周围环状染色的“冲刷现象”。 结论 渗出型AMD与PCV不同的ICGA表现及PCV眼底特征性的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07-309)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idiopathic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IPCV),简称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为新近认识的一种以眼底后部脉络膜血管局限性膨隆,呈息肉状改变,伴复发性出血,并有浆液性或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是高致盲率和高发病率的眼部疾病之一。近年来,眼科界采用新的疗法及药物,在PCV的治疗方面开展了深入地研究,并提出了一些PCV治疗流程的建议。文中就PCV在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50岁以上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的眼底改变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0月至2004年8月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为PED的31例(34只眼)50岁以上连续性病例,眼底改变的特征,患者均进行眼底彩色照相、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 结果 31例34只PED患眼中,FFA显示浆液性PED18只眼,占52.9%,血液性PED8只眼,占23.5%,浆液血液性PED 8只眼,占23.5%。ICGA结果显示,12只眼(35.3%)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7只眼(50.0%)伴发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只眼(2.9%)同时伴发CNV及PCV,4只眼(11.8%)不伴有脉络膜血管性病变。 结论 50岁以上患者PED可发生于CNV、PCV及无脉络膜血管性病变患眼,其中PCV患眼最常见。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224-227)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54例临床确诊的PCV患者306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CT).结果 254例患者中,男性152例,占59.8%;女性102例,占40.2%.年龄38~91岁,平均年龄(65.4±8.9)岁.双眼52例,占20.5%;单眼202例,占79.5%.患眼矫正视力无光感~1.2.其中,矫正视力<0.1者167只眼,占54.6%;≥0.1且<0.3者92只眼,占30.1%;≥0.3者47只眼,占15.4%.有玻璃体积血61只眼,占19.9%.202例单眼PCV患者中,另眼可见玻璃膜疣68例,占33.7%;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24例,占11.9%;对侧眼有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史9例,占4.5%.306只眼中,可见脉络膜高通透性表现43只眼,占14.1%.PCV病变位于黄斑区下1 99只眼,占65.0%;颞侧视网膜血管弓下49只眼,占16.0%;视盘旁15只眼,占4.9%.形态表现为孤立样110只眼,占35.9%;簇样176只眼,占57.5%;串样3只眼,占1.0%;分支样4只眼,占1.3%;既有孤立样同时也有簇样13只眼,占4.2%.存在神经视网膜下液性暗区125只眼,占40.8%;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121只眼,占39.5%;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73只眼,占22.9%.结论 PCV双眼发病率、女性患病比例较高;病灶位于视盘旁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19.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是近年提出的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描述了一类以病理情况下脉络膜慢性增厚及脉络膜血管扩张为特点的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谱,其特征性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容量衰减、脉络膜血管扩张、局灶性或弥漫性的脉络膜增厚、进行性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障碍及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生成。如今对于肥厚型脉络膜疾病的定义,已从既往强调单纯的脉络膜异常增厚逐渐转变为对复杂的病理状态(肥厚型脉络膜疾病)的形态学描述。肥厚型脉络膜疾病谱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SC)、肥厚型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PPE)、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PNV)、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局灶性脉络膜凹陷(FCE)、视盘周围脉络膜增厚综合征(PPS)。这些疾病都表现出各自的特征性脉络膜病变。本文对肥厚型脉络膜疾病的分类、特征、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是评估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MD)的金标准,对渗出型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诊断、分类、指导激光光凝治疗以及随访都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渗出性AMD常由于黄斑或黄斑周围有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PED)、出血、渗出和色素遮盖或荧光素渗漏的影响,只有少量患者的CNV具有清晰的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