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东生 《眼科研究》1997,15(1):62-64
视动震颤反应与双眼视功能密切相关:1.双眼视功能异常者OKN反应以方向性不对称为特点,其机制可能是OKN传导通路上视皮层双眼细胞发育异常。2.OKN反应的双眼交替双眼竞争可能受同一神经机制的控制。3.动态随机点立体图刺激及双眼融合参与下的OKN反应,是判断双眼视的有效方法。4.开环OKN方法由于消除了负反馈作用的影响并可对不同部位视网膜刺激,故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屈光不正患者的异常双眼视功能情况分析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屈光不正患者视觉不适的异常双眼视功能情况。方法 :用综合验光仪规范主觉验光 ,用VonGvafe法测远近水平隐斜 ,检测 1999年 2月— 2 0 0 1年 12月门诊 43例屈光不正患者的双眼视功能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视功能异常如辐辏不足 2 1例、散开不足 3例 ,予视觉训练治疗 ;辐辏过度 18例、散开过度 2例 ,采用近距正镜附加 ,予渐进多焦点镜矫正。结论 :对屈光不正患者视觉不适 ,行视功能检查 ,综合评价。提出完善的医学验光应该是规范主觉验光基础上结合双眼视功能情况来决定屈光不正处方。  相似文献   

3.
弱视的双眼视功能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年龄、不同类型弱视的双眼视功能的训练效果。方法:观察各年龄组不同类型弱视62例94例,给予综合治疗及双眼视功能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用同视机和《Randot Sterrotesis》图谱检查融合范围和立体视锐度。结果:随访12~30个月,视力进步82眼(占87.2%),融合范围扩大39例(占62.9%),立体视锐度提高37例(占59.7%),双眼视功能训练的效果,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不同类型弱视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最好,形觉剥夺性弱视疗效最差。结论: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弱视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和双眼视功能训练后,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视力进步,融合范围扩大及立体视锐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一、双眼单视基础知识.(一)双眼单视定义:外界物体的影像分别落在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主要是黄斑部),图形信息转变为电信息并沿视觉知觉系统传入大脑,在大脑高级视觉中枢把来自双眼的视觉信号进行分析,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知印象的过程。(二)双眼单视分级:分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三级。同时视指由双眼视网膜传给大脑的信号,不是两眼交替接受,而是同时接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眼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及维持术后眼位稳定的作用。

方法:收集2010-01/2015-12在我院行斜视手术的资料完整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42例,按术后是否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分为治疗组(术后采用DV-100诊疗系统的三级视功能训练光盘针对双眼情况行同时视、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光盘训练)和对照组(术后未行干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mo,1a的斜视度数和双眼视功能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双眼视功能和眼位情况的差异。

结果:术后6mo,1a,治疗组的眼位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mo,1a,治疗组的三级视功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通过手术获得眼位正位后,其双眼视功能可有一定程度恢复。术后通过视知觉学习,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可以更快、更好地促进患者双眼视觉的恢复和重建,从而获得立体视觉,可以更好地稳定眼位,有利于减少术后眼位回退。  相似文献   


6.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双眼视功能测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了解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双眼视功能能否恢复。方法对50例(64只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矫正视力、同时视、融合、立体视、影像不等、视网膜对应等功能进行测定。结果矫正视力均在0.6以上,其中在1.0以上者占65%,0.6~0.9者占35%。术后均有同时视和融合功能。立体视分远近之别,近立体视50例,其中中心窝立体视(60秒以下)23例(46%),黄斑部立体视(80~200秒)10例(20%),周边部立体视(400秒)17例(34%);远立体视,其中中心窝立体视34例(68%),黄斑部立体视9例(18%),周边部立体视7例(14%)。术后视网膜对应正常,除15例有影像不等(在正常耐受范围内)外,35例双眼影像均相等。结论双眼矫正视力≥0.4,眼位正者均可不同程度的恢复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验光配镜必须检查视力,这一点是配镜者都知道的。但多年来配镜者均习惯于查单眼视觉,而能够查双眼视觉的眼镜店是非常之少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早已不能满足于只查单眼视觉了。单眼视觉和双眼视觉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单眼视觉是两维平面视觉,而双眼视觉是三维立体视觉,是人类的高级视觉功能。有了正常的双眼视觉,人类才可以更好地学习,从事较为精细的工作,正确地判断物体的距离、大小、位置及方向,正确地判断自身与客观环境之间的位置关系。双眼视觉必须建立在单眼视觉的基础之上,但它们之间确又有着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斜视矫正术后双眼单视功能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斜视矫正术后双眼单视功能观察龚淑贤刘新荣作者单位:430060武汉市第三医院小儿眼科斜视患者在眼位偏斜后,为调整定位紊乱,产生了异常双眼视觉反射,形成了异常视网膜对应。一般认为,通过术前训练,如能转为正常网膜对应,将有助于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9.
在斜视弱视研究和医疗方面,被研究对象的年龄越来越小,因此,探索双眼视功能客观评价的方法,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视觉诱发电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客观评价双眼视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将介绍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有关资料。一、有关概念在VEP 双眼视功能研究的文献中,应用了许多不同的指标和术语。为了便于比较,本文将这些指标做相应的转换,统一以B/M 值来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程度近视儿童双眼协动参数的差异性及其与近视程度相关性,进一步探索近视发展的原理。方法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包括128例7~14岁近视青少年儿童,根据等效球镜度分为低度近视组(-0.50~-3.00 D)、中度近视组(-3.25~-6.00 D)和高度近视组(>-6.00 D)。双眼协动参数测量包括远距及近距水平聚散力,远距及近距水平隐斜,梯度性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率(AC/A比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对3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融像性聚散范围中,远距散开力的破裂点、近距散开力的恢复点、远距集合力的恢复点、近距集合力的模糊点及破裂点随近视程度加深而减小(F=3.271、3.579、4.931、6.507、4.887,P<0.05),其余参数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隐斜视类型的构成比中,远距及近距隐斜类型构成比例的差异在3组中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近距内隐斜构成比例高于远距内隐斜(χ²=6.609,P<0.05);梯度性AC/A随近视程度的增加而增加(F=3.625,P<0.05),其中高度近视组明显高于低度近视组(P<0.05)。结论随着青少年儿童近视程度的增加,融像性聚散范围减少,梯度性AC/A比率增高。近视儿童表现出的近距内隐斜可能与近视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1.
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常见的外斜视类型,其患病率处于各种共同性外斜视首位,但关于其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最佳时机等仍存在争议,笔者将依据近几年的研究结果,针对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表现、疾病分型、视功能特点和控制程度等方面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2.
双眼视是双眼输入的视觉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最终形成三维立体视觉的过程,属于大脑皮层的高级认知活动。斜视因为眼位的偏斜产生复视和混淆视,进而引起视觉抑制、异常视网膜对应、注视异常、三级视功能受损等一系列双眼视异常,严重影响了双眼视觉形成和发育。手术治疗为斜视的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斜视矫正术后大部分患者无法获得正常的双眼视功能,而斜视的治疗应以重建双眼视功能为目标。斜视治疗不仅要重视眼位的恢复,更要重视双眼视功能的重建。重建双眼视功能在减少斜视的复发率,提高斜视的治疗效果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并大大提高斜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所以双眼视功能重建应在斜视治疗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斜视的早期手术治疗是建立双眼视觉的先决条件,同时应重视术后正确的屈光矫正和弱视的治疗,正确选用训练手段,个性化制定训练方案,才能促进双眼视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13.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琳  陈洁  瞿佳 《眼视光学杂志》2008,10(2):147-149
目的观察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以及屈光参差中立体视和融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隐性斜视小于4△的5~12岁屈光参差儿童46例。对以上所选病例.测定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及矫正后TNO立体视及Worth四点、Bagolini线状镜、4D三棱镜检查。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agolini线状镜检查中所有患者均有融像功能:Worth四点检查中近距39例有融像.远距22例患者有融像:TNO立体视检查中37例视锐度值下降.其中19例无立体视。4D三棱镜检查中34例有中心抑制暗点.融像功能减弱与立体视锐度下降、屈光参差程度及弱视程度有关,弱视与立体视的相关性大于屈光参差与立体视的相关性。立体视锐度与融像能力的强弱有关。结论双眼视功能随着屈光参差程度和弱视程度的增加而下降。融像功能检查中.Bagolini线状镜提示融合状态,Worth四点提示融合强度。中心抑制暗点可能是导致立体视和双眼视功能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内斜视术后的双眼单视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状况。方法把45例先天性内斜视患儿分≤2岁组,≤5岁两组,≤2岁组12人,≤5岁组33人,术前用同视机和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立体视功能(2岁前组不理解除外)。术后行双眼单视功能训练9月至1年。结果术前≤2岁组未查,≤5岁组术前全部无双眼单视。术后通过训练,≤2岁组中有2例有中心凹立体视觉,4例周边立体视觉,2例Ⅱ级视功能,4例Ⅰ级视功能。≤5岁组无一例有中心凹立体视觉,5例有周边立体视觉,6例周边融合,3例中心融合,11例仅有Ⅰ级视功能,8例无同时知觉。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年龄对患儿术后的双眼视觉发育至关重要,先天性内斜视2岁前手术可望获得亚正常双眼视觉,2岁后手术者获得较好的双眼视觉可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76例经治疗后的眼外伤儿童立体视训练前后双眼视功能,评价双眼视功能训练对眼外伤儿童立体视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01/2009-12期间在我院诊治的儿童眼外伤76例76眼,进行一期修复后,即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使用AIT-1000同视机检查眼外伤儿童训练前后融合和远立体视功能,使用Titmus立体图检查近立体视功能。结果:训练前无双眼视功能者26眼(34%),训练后无双眼视功能者16眼(21%);训练前有融合功能者27眼(35%),训练后有融合功能者48眼(63%);训练前有远立体视功能者23眼(30%),训练后有远立体视功能者29眼(38%),训练前有近立体视功能者14眼(18%),训练后有33眼(43%)。经统计分析,双眼视功能在训练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眼外伤儿童及时行双眼视功能训练,有助于重建患儿的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6.
实验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实验性屈光参差对健康成人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双眼视功能正常的大学生志愿者 32人采用在单眼前加不同度数正负球镜的方法 ,诱导单纯近视性 ( 1D , 2D , 3D)及单纯远视性 (-1D ,- 2D ,- 3D)屈光参差 ,测定诱导屈光参差后的视力、立体视敏度及Worth四点融像功能。结果 :随着屈光参差程度的增加 ,单纯“近视眼”的远视力逐渐下降 ,单纯“远视眼”的远视力几乎不下降。立体视敏度随着屈光参差度数的增加而下降 (t检验 ,P <0 .0 5 ) ,相同程度的单纯远视性屈光参差比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立体视敏度下降更明显 (t检验 ,P <0 .0 5 )。Worth四点定性试验证实了诱导屈光参差后双眼单视功能下降 (χ2 检验 ,P <0 .0 5 ) ,并有黄斑抑制的发生 ,Worth四点定量试验表明抑制区视角度数随着屈光参差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t检验 ,P <0 .0 5 )。结论 :实验性屈光参差可引起成人双眼视功能异常 ,未矫治的屈光参差对儿童双眼视功能潜在性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训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双眼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重建三级视功能的作用。方法: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121例,随机分为训练组与对照组。斜视术后训练组采用双眼视功能训练软件进行三级视功能训练,对照组不进行训练。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wk及术后12mo进行三级视功能检查。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比较两组术后12mo的眼位回退率。结果:训练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术后12mo训练组三级视功能形成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mo训练组眼位回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视功能训练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恢复与重建三级视功能,三级视功能的恢复有利于降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回退率。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双眼视功能情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卢炜 《眼科》2001,10(1):44-46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存在情况。方法:对176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76例患者中87例(49.4%)具有双眼视功能,89例(50.6%)无双眼视功能,168例有代偿头位。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仅部分有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9.
夏群  龙力  卢颖毅  戴虹  楮德发 《眼视光学杂志》2004,6(3):172-174,178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双眼视功能状况,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本组40例(45只眼)患者分别进行视力检测、屈光矫正、眼前节及眼底检查;并且采用Amsler表检查患者的中心10 °视野有无视物变形,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患眼的抑制性暗点;采用同视机三级画片检查患者的双眼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和远距离立体视功能.21例(25只眼)行SLO微视野检查.9例进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并裂孔填充手术.检查结果用SPSS 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患眼矫正视力为0.2~1.0(平均0.41),对侧健康眼的矫正视力为0.3~1.5(平均0.82),患眼的平均矫正视力下降与健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Amsler表检测显示82.2%的患眼有视物变形和(或)中心暗点,<立体视觉检查图>和SLO的微视野检查显示分别有71.05%和72.0%的患眼抑制性暗点呈阳性,裂孔分期愈高暗点阳性率愈高(P<0.01).采用同视机检查40例患者中,10例(25.0%)双眼同时视功能丢失,20例患者(50.0%)无中心融合功能或融合不稳定,22例患者(55.0%)的远立体视功能>800".双眼视功能的受损程度除与裂孔分期的早晚有关外,还与视力的良莠、病程的长短及裂孔径的大小显著相关(r=-0.66、-0.57、-0.33,P<0.05).9例行玻璃体切割并裂孔填充术的患者,术后除1例由Ⅳ期裂孔转变为Ⅱ期裂孔外,其余8例裂孔封闭,4例视力提高1~2行,3例视力无变化,1例下降;术前有双眼融合功能者2例,术后增加至4例;有立体视功能者由术前的2例增加至术后3例.结论黄斑裂孔不仅损害患眼中心视力,还严重损害患者的双眼视功能.双眼视功能的受损程度除与视力的好坏有关外,还与裂孔分期的早晚、病程的长短、裂孔直径大小及有无中心抑制性暗点等因素相关.病变早期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有望重建或改善患者的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